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成果
我国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发展成就

我国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发展成就1 完成了主要蔬菜的基因组测序2009年,我国科学家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蔬菜作物——黄瓜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
目前测序的蔬菜作物已超过50多种,其中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黄瓜、西瓜、番茄、白菜、甘蓝、芥菜、辣椒、茄子、菠菜、南瓜、冬瓜、丝瓜、苦瓜和芹菜等主要蔬菜的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作物驯化和种群分化的遗传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规模化重测序,建立了蔬菜作物变异组数据库,揭示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抱球和根茎膨大、西甜瓜的“甜蜜基因”、黄瓜苦味、番茄风味物质驯化的分子机制。
相关成果在《Nature》《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这些大数据为物种进化、功能基因挖掘、全基因组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及各类组学研究提供了全视角、高效的技术方案,奠定了我国在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
2 挖掘了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遗传作图、进化选择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挖掘了一批控制抗病、抗逆、品质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如:在白菜中,鉴定了多个控制抽薹开花时间和抗霜霉病的基因;在西瓜中,揭示了控制果实含糖量、瓤色等“甜蜜基因”的遗传调控网络;在黄瓜中,鉴定了控制果长和分枝的功能基因;在番茄中,发掘了决定番茄风味的关键遗传位点,解释了番茄风味变差的原因。
这些研究为蔬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因资源。
3 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基本建成建立以全基因组SNP为基础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是目前蔬菜育种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我国先后引进20多套SNP高通量分型平台,主要包括Douglas Array Tape和LGC SNPline。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基于LGC平台,在高通量DNA提取、高通量SNP分型、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研发等共性关键技术上集成创新;开发了结球白菜、西瓜、黄瓜等主要蔬菜的背景选择与重要抗病优质基因的前景选择标记,构建了国内首个蔬菜高通量分子育种公益服务平台,引领了国内蔬菜育种技术的升级;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研发中心基于Douglas系统,开发了番茄和西瓜等蔬菜的抗病优质性状选择标记,为国内蔬菜种业企业和育种科研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生物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草木医学和养生学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中医药学也是中国古代生物科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物资源,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药物开发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的生物学家们开始跟随西方的科学思维,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物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学习和汲取外国生物科学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生物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遗传学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们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遗传学家赵忠尧等人通过对稻谷的杂交育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高产、抗病的优质水稻品种“广东六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
此外,赵忠尧还在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细胞生物学家成千上万次地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揭示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特点和分裂过程等重要信息。
他们的工作不仅为细胞生物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细胞病理学、细胞工程学等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还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方向。
中国的植物学家发现了许多珍稀植物物种,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的动物学家发现了一批新的动物物种,为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微生物学家研究了许多重要的微生物物种,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磅!近十年我国农业科技的30个标志性成就公布!

重磅!近十年我国农业科技的30个标志性成就公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在生物育种、土壤改良、畜禽水产养殖、植保与疫病防控、精准栽培、设施农业、农机装备、产后加工、质量安全、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创新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微观三农从今日起,将连续刊发一组报道,为读者梳理分享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30个标志性成就,期待更多朋友了解、关心、支持农业科技工作。
1.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开创了水稻研究从传统遗传图谱向全基因组水平转变的先河,引领了水稻精准设计育种的新方向,攻克了水稻生产中产量与多个重要性状之间相互制约的世界性育种难题,突破了水稻超高产与高品质协同改良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奠定了我国在水稻新品种创制理论和技术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是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具有世界性、革命性意义。
2.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全国水稻各科技创新团队,选育了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2018年“超优千号”品种在云南个旧再创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亩产1152.3公斤新高。
超级稻的研发应用,成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协同攻关的典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水稻育种屡获重大新突破,育种水平又攀新高峰创新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建立了光温敏不育系的两系法杂种优势有效利用的新途径,实现了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米质优、抗性强的有机结合。
提出超高产专用早稻育种理论与方法,并创制优质稻米新种质。
培育了中嘉早17、龙粳31、五峰优T025等优质新品种,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4.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系列新品种国际领先开创了寒地早粳稻育种的独特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优异种质材料创制、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培育等方面,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黑龙江省内外累计推广1.37亿亩。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引言诱变育种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改良方法,在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诱发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特性的品种。
我国在诱变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品种资源,也为农民增加了收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手段引起生物体的基因突变,进而筛选出具有有益性状的个体进行育种。
常用的诱变方法包括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基因工程诱变。
这些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大量产生突变体,并通过筛选和鉴定,找到具有良好性状的变异个体。
诱变育种的历史回顾我国的诱变育种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使用化学诱变剂进行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引进了物理诱变和基因工程诱变等先进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诱变育种在农业上的应用1.水稻品种改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系列品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等。
2.玉米品种改良: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培育了多个抗病虫害、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玉米新品种,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
3.蔬菜品种改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抗病虫害、耐贮运、产量稳定的蔬菜新品种,如抗病虫害的番茄品种、抗逆性强的辣椒品种等。
诱变育种的优势1.诱变育种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突变体,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2.诱变育种可以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为育种人员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3.诱变育种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性状,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1.培育了大量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如超级稻系列品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等。
2.在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推广应用了诱变育种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建立了完善的诱变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资源库,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挑战和展望尽管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农业科学中占有核心地位[1],其根本任务是从基因型和环境2个层面研究并形成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关于大田作物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的学科。
学科的创新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2]离不开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创新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在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发了1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1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1.1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广泛渗透近10a ,由“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技术引领的基因组学技术正在一个空前的高速度推动下迅猛发展。
目前,高通量NGS 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手段。
例如,完成了小麦A 、D 基因组等图谱的绘制[3,4];构建了第2代玉米单体型图谱,其中包含了5500万个SNP 标记[5];对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阐述了棉花基因组的多倍化及其纤维发育[6]。
此外,基DOI :10.16318/ki.hbnykx.2015.06.018河北农业科学,2015,19(6):66-70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蔡海燕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张江丽1,董文琦2,杜晓东3*(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10008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创新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从基因组学、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基因挖掘、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分子标记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作物细胞工程和诱变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方向。
“十三五”我国青花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十三五”我国青花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李占省 刘玉梅 韩风庆 方智远 张扬勇 杨丽梅 庄 木 吕红豪 王 勇 季家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十三五”期间,我国青花菜遗传育种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选育出一批优异的青花菜新品种和育种资源,雄性不育制种瓶颈得以突破,国产青花菜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不足5%提升至当前的15.36%,应用基础研究快速发展,遗传育种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文从青花菜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等方面系统综述了2016年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并提出了青花菜产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青花菜;遗传育种;新品种;育种技术;研究进展种28个,地方认定4个,申请新品种权23件,发表科研论文59篇,其中SCI 收录18篇,分别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园艺及生物学知名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AG )、BMC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PLoS One 、Molecular Breeding 等。
“十三 五”期间,我国青花菜遗传育种主要科研育种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台州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主要育种企业有浙江美之奥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温州肇丰种苗有限公司、天津惠尔稼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等。
“十三五”期间,在青花菜优异种质资源筛选与鉴定、主流病害鉴定、营养成分分析,以及在细胞工程(单倍体育种)、雄性不育改良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NA 指纹图谱构建及组学技术等领域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青花菜新品种30多个,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18%。
育种年终总结

育种年终总结
今年育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团队在不同作物的育种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下面我将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
第一方面,我们在小麦育种上取得了突破。
通过对多个小麦品种的杂交和选择,我们成功培育出了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品种,其耐逆性和产量均有明显提高。
此外,在小麦抗病性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潜在的抗病基因,并进行了后续功能研究。
第二方面,我们在水稻育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品种杂交和选择,我们培育出了多个适应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新品种,其抗病性和产量稳定性明显提高。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对水稻中抗逆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在挖掘和利用这些基因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第三方面,我们还在其他作物的育种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例如,在蔬菜育种方面,我们深入研究了某些重要蔬菜品种的遗传特性,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方法,成功培育出了一些具有高抗性的新品种。
综上所述,今年我们在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对我国作物品种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心系林木 科学育种——记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心系林木 科学育种——记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曦阳 吕腾波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进入21世纪这个绿色世纪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和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
“现在我们国家的林木遗传育种已经在高速发展,批量的良种、技术脱颖而出,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科学研究与应用生产衔接度不够紧密等问题。
科学研究要么顶天,要么立地。
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并可以得到推广与应用,真正为老百姓带来效益。
”心怀这一质朴信念的正是一位“80后”的林业研究学者。
多年来,他投身林业一线,默默耕耘,不断用科研成果助力地方林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实惠。
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曦阳博士。
立志成为“林地守护神”来自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赵曦阳自幼就对林木情有独钟。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树林中玩。
当时看到很多乡亲为了多种一小块地,绞尽脑汁地去砍树,心里就特别难受。
那时我就有一个想法:长大后一定做一个林地的保护神。
”这个淳朴的理想就像是赵曦阳人生之路上的一座灯塔,为他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有志之人立长志。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懂事的赵曦阳奋发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时,北京林业大学就成为了他的第一志愿。
但当时家人和他对专业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懵懵懂懂地就报考了生物科学专业。
4年间,在学校“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理念的影响下,赵曦阳对林木遗传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幸运的是,“当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与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均设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我本科的毕业设计就是在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做的,所以那时我就认识了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张金凤老师、续九如老师和张志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