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合集下载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1. 简介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农业相关专业之一,主要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与改良以提高其产量、品质等。

其相关专业代码为083202。

2. 学科发展历程
作物遗传育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种植业。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该专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作物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管理等。

3. 专业培养目标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农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作物遗传育种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作物生产管理、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专业课程设置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基础课程
•生物化学
•生物学
•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计算机应用
4.2 专业核心课程
•作物生物技术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作物栽培与管理
•农业生态学
•农业经济学
4.3 实践课程
•种质资源及其利用实践
•遗传育种实践
•作物栽培与管理实践
5. 就业前景
目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农业、科研、教育、金融等相关领域,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世界各国对食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乐观。

6. 结语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学科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球食品供应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因此,该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该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为320503,是农学专业中最具有前景和发展性的一个方向。

作物遗传育种是一门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手段对植物进行选育、培育和改良的学科,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品质和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植物遗传育种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因素、遗传变异、杂交育种、自交系育种、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遗传育种技术,同时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如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基因打靶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多种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可以用于提高粮食产量,改善食品质量,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生产效益。

同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应聘的岗位广泛,包括农业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咨询公司等。

毕业生可以从事遗传育种的研究、管理、推广等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做出贡献。

总之,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并具有广泛前景的学科,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你对作物遗传育种感兴趣,不妨选择这门专业,为实现我们的农业梦而努力。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分子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考研科目及方向.doc

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考研科目及方向.doc

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考研科目及方向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考研科目及方向农艺教育专业考研方向每年农艺教育专业的同学在面临考研方向选择的时候,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和考研科目及方向有哪些都是同学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和考研科目及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和考研科目及方向1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作物遗传育种是作物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作物遗传育种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培养目标作物学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作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拓宽有关作物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了解本专业或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生产现场指导和解决本专业有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或本研究方向的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在本学科范围内能较熟练地阅读、翻译和写作;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业技术上取得新进展;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01作物种质资源创新;02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0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04作物分子育种及细胞工程;05作物基因组学。

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和考研科目及方向2遗传学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基因及它们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的科学分支。

其研究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遗传学的硕士学位获得着应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与研究领域有关的现代技术。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前沿领域,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研究和实际工作。

能在研究中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遗传学专业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检疫、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遗传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管理工作农艺教育专业考研大学排名和考研科目及方向3作物作物专业为专业硕士。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特点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多个 方面。
作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性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 种,如抗病、抗虫、抗旱、抗寒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 品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2023-11-05
目录
•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概述 • 作物遗传育种的核心理论 • 作物遗传育种的方法与技术 • 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 作物遗传育种的挑战与前景 • 作物遗传育种案例分析
01 作物遗传育种专 业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一门涉及植物遗传学、育种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 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作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育种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 优良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
03 作物遗传育种的 方法与技术
常规育种方法
01
02
03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选育 优良品种。
回交育种
以一个品种为母本,另一 个品种为父本,进行多次 回交,以获得具有优良性 状的品种。
诱变育种
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发 植物发生突变,从中筛选 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影响。
基因插入
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 品种。
基因修饰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进 行精确的修饰和改造,以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品种。
生物信息学在育种中的应用
遗传变异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植物 的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理论
依据。

作物遗传育种,考研

作物遗传育种,考研

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遗传育种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太奇考研网对作物遗传育种相关信息做出如下汇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作物遗传育种是作物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作物遗传育种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2、培养目标1)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服从国家需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作物学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作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拓宽有关作物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了解本专业或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生产现场指导和解决本专业有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或本研究方向的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在本学科范围内能较熟练地阅读、翻译和写作;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业技术上取得新进展;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管理工作。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3、研究方向01作物种质资源创新02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0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04作物分子育种及细胞工程05作物基因组学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 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1 、学位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高级作物育种学2 、必修课研究班讨论、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专题3、选修课群体遗传学及其应用、高级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高级种子学、电子显微镜技术、植物胚胎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技术、农业生态学、小麦族系统学、多元统计分析、近代仪器分析技术、植物显微技术、第二外国语、专业外语。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课程编号:08112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业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种子工程学总学分:4.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遗传育种学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及规律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以遗传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通过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总体进程,结合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实践性教学,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基本要求是:1、遗传学部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

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作物育种学和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2、育种学部分要求了解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与利用、引种的基本规律、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自交)技术、育种程序及选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物遗传学(32学时)绪论(1学时)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遗传学的发展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应用本章重点: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以及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本章难点:无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学时)第一节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膜二、细胞质三、细胞核第二节染色体一、染色体的形态二、染色体的结构三、染色体的数目第三节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一、有丝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二、减数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第四节高等动物与植物的繁殖一、生物的繁殖方式二、雌雄配子的形成三、授粉、受精与种子的形成四、直感现象本章重点: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②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双受精本章难点: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②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双受精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4学时)第一节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一、孟德尔的实验材料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第二节分离规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分离现象的解释三、分离规律的验证四、显隐性的相对性第三节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解释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第四节基因互作一、互补作用二、积加作用三、重叠作用四、抑制作用五、上位作用本章重点: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及其异同点;2、孟德尔定律的验证方法;3、基因互作本章难点: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及其异同点;2、基因互作第三章连锁遗传(4学时)第一节连锁遗传的表现第二节连锁遗传一、连锁遗传的解释二、连锁遗传的验证第三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二、交换值的测定第四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一、两点测验二、三点测验三、干扰与符合四、连锁遗传图第五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一、性别的决定二、性连锁本章重点:1、连锁遗传规律及其与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异同点;2、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3、性连锁本章难点: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四章数量性状遗传(2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第三节遗传率一、遗传率的概念二、广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三、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本章重点:1、质量性状与数量的区别及联系;2、遗传率的估算本章难点:遗传率的估算第五章细胞质遗传(2学时)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征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细胞质遗传的特征三、母性影响第二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一、雄性不育的特征二、雄性不育的应用本章重点: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2、各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本章难点:1、各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2、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别第六章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2学时)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亲繁殖的概念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第二节纯系学说第三节杂种优势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本章重点:1、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及其异同点;2、杂种优势;3、杂种优势及其与超亲遗传的异同点本章难点:1、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及其异同点;2、杂种优势与超亲遗传的异同点第七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4学时)第一节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的概念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三、基因突变的鉴定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一、缺失二、重复三、倒位四、易位第三节染色体数目变异一、染色体数目及变异类型二、整倍体的类别及其遗传三、非整倍体的类别及其遗传本章重点: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及基因突变的鉴定;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3、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几种主要类型的联会和分离特点。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农作物和家畜品质的学科。

在农业生产中,遗传育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选择、杂交、转基因等方法来改良作物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等方面对遗传育种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概念1. 遗传育种学的定义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动植物的优良性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的学科。

它以遗传学为基础,结合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通过选择和杂交的方法,提高动植物的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性状,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2.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指供遗传改良使用的农作物品种、种群和野生近缘种的总称。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包括不同的品种、种系和野生近缘种,它们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为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的遗传资源。

3. 遗传育种的目标遗传育种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和品质,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遗传育种的原理遗传育种的原理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的方法,利用基因的遗传变异,从而提高动植物的遗传性状。

选择是指在种质资源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或种群,通过人为的选择和培育,逐步提高种群的产量和品质。

杂交是指将父本和母本中的不同基因型进行交配,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二、遗传变异1. 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变异是指在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在自然界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中,动植物的基因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异包括单体型变异、种间变异和种群变异。

2. 遗传变异的来源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变异、人工诱变和基因工程。

自然变异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基因的突变、重组和分离等原因,使得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人工诱变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诱发基因的突变或重组,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机结合共建的学科,最初是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现在拓宽到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热带”特色。

该学科点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建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2006年又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研究方向本学科以热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和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以下4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1)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主要探索热带作物育种新原理与方法,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能充分发挥新品种作用的配套技术。

(2)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热带作物主要经济性状、抗逆性的形成机制,分子标记鉴定和功能基因克隆等,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新分子标记和新功能基因。

(3)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建立热带作物遗传转化体系和遗传转化方法,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培育新品种。

(4)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主要进行热带种质资源(包括橡胶、木薯、牧草、甘蔗、旱稻等)的挖掘、保存、创新利用,并建立种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材料。

人才队伍该学科点现有讲师以上科教人员65人,其中校内专职人员25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员40人;有教授/研究员34人(含热科院,下同),副教授/副研究员22人。

有研究生导师50名,学科人员平均年龄42岁。

学科点先后引进8名博士,在本学科在职培养硕士或博士12人次,在国内做博士后5名。

在国外留学或进修8名。

目前47人具有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7年来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5项,经费达5687.3万元;横向及国际合作项目5项,经费为345元;院校科研基金253.2万元。

国家级项目主要为:“973”前期、“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央级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现代产业体系。

部级项目主要为: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经费、跨越计划、“948”项目、农业结构调整、南亚热作专项、农业部科技兴农专项。

海南省级项目主要为: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

科技成果奖励:获各类奖励共40项。

分别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3项,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3项。

审定品种:通过审定的新品种16个。

申请专利:已申报的专利13项,已授权4项。

制定行业标准:热带作物描述行业标准28项。

出版专著(教材):已出版的专著43部,待出版的专著7部。

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75篇,其中SCI论文51篇。

教学成果奖励: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海南省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

人才培养等共招收博士后15名,博士生79名,硕士生307名。

在学研究生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8部,3人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

为本科生教授精品课程《遗传学》、《热带作物育种学》等45门,授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农学、园艺、草业科学、植物保护等10多个专业;依托本学科申报了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

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为东南亚等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高级人才。

学术交流先后承办“中国-东盟热带农业技术研讨会”、“IRRDB 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国际植物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协助商务部成功举办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技术培训班”、“东盟热带农业新技术培训班”。

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和学术资源优势,多次代表国家承担部分热带亚热带国家的科技援外任务。

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100多名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10月)诉讼法学学科简介海南大学诉讼法学科于1997年6月被学校确定为八大校级重点学科之一,1999年8月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学科于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海南省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从1999年9月开始招收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至2008年9月,学科已招收10届共148名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7届共100名硕士研究生。

同时,自2004年起,学科获准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招收5届共42人,现有2届共17人毕业。

学科招收的这两类硕士研究生共190人,已毕业的共117人。

队伍建设学科现有成员20人(含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跨专业教师各4人),其中7名博士、10名硕士;10名教授、6名副教授;有专职教师12人,校内跨专业兼职教师4人,校外司法机关兼职教师4人。

其中有两名学科成员分别担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有两名学科成员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大型图书;有两名学科成员分别担任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法学》的主编任务;有一名学科成员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并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担任主讲;有一名学科成员荣获教育部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

人才培养等曾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荣获三等奖1项,本学科考研录取率、英语过级率等均居学校第一位。

依托该学科成立的“海南大学青年法学社”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五年来,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生共公开发表论文130篇,其中属于重要刊物的45篇。

该学科出版教材料7部,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据不完全统计,学科成员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的教研课题不少于十篇(项)以上,民事诉讼法学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五年中,学科成员在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5篇,出版专著、教材21部,译著2部,大型辞书1部(其中,不少科研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五年中,本学科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6项,司法部项目2项,省级地方政府项目12项,其他项目4项。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8年10月)水产养殖学科简介水产养殖学科1999年被列为海南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列为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验收结果为优秀。

2007年经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以水产养殖学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海南大学海洋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经评选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究方向与特色目前设置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热带水产养殖生物开发利用与生物技术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农业(渔业领域)推广硕士点。

突出热带、海洋、生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主要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的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等,为我国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高值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创新性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我国热带水产养殖产业化和现代化。

队伍建设现有专业教师29名,其中有正高职称教师11名,副高职称教师14名,高级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82.8%;有博士学位者11名,占37.9%;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跨世纪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优秀知识女性1 人、海南省青年科技奖2人、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名、有全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6人。

此外,本学科还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教授6名。

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凝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条件建设拥有“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研究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等技术研究平台,同时,海洋实验大楼、校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理化测试中心和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条件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本学科还大大增强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科研成果2003-2009年,本学科共获准立项的科研课题115项,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1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3项、科技部其它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8项,其它项目50余项。

2005年来获得立项资助科研总经费2081.1万元。

其中承担和完成《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国家“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4项、《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对海南岛东部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6项(其中国际合作3项)、《海水养殖鱼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等27项(其中国际合作10项)。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共立项国家科技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 项《热带贝类品种改良的分子遗传和生理能量学基础》、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海洋908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支撑计划计划委托课题1 项,经费合计440.9万元(未含211工程和省、校立项项目)。

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7项,专利17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32项。

其中,2008-2009年期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和个人)1项《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和个人)1项《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