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 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的关系。
3. 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豌豆实验结果数据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引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
Step 2: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包括:-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后代中,两个基因割裂分离并独立遗传给子代。
-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为后续的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Step 3:分组讨论与实验(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遗传特征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师提供豌豆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本,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在遗传现象中的应用。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于不同遗传特征的解释。
Step 4: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进行对比和归纳。
- 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加深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Step 5: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提供其他遗传现象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纯合亲本杂交、F1代自交、F2代分离比。
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预测遗传后代、遗传咨询、育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如何理解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与组合。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利用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因分离定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进而引入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
2. 讲解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背景。
3. 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引导学生理解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与组合。
4.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肤色、眼色等,让学生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进行解释。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遗传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遗传实验: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如植物杂交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理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0985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4.png)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让学生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即根据实验现象,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的线索,总结出遗传的基本定律。
虽然为复习课,但一年前学习的新知识已经略显陌生,尤其是科学方法的体验与应用在高二阶段学生练习接触的极少,而高考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及得出结论又是考察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极佳载体。
所以本节课复习设计中,教师仍然采用了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复习的主线,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反复筛选的习题,进一步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再次领悟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本节内容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这节课是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这节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深入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遗传学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本章重点,更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内容。
所以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学情分析:①初步掌握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②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③在心理上具有独立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④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疲劳;⑤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不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②举例说明遗传学术语(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测交、等位基因、相对性状、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
③书写遗传图解2.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回顾,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设计的过程。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
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导学自主教学法是符合该理念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一种“有效”的学习理念,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师要根据不用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实施有效教学。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材中讲述了孟德尔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到最终提出科学解释的过程。
利用高中学生的已具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强烈的探求欲,巧妙安排教学环节,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达到既能培养科学素养,又能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奠基性规律,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遗传的变异—生物的进化”这条主线上重要的环节,上承减数分裂下启自由组合。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实验过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过程与方法科学的重现孟德尔的研究历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依托学案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4.确定教学重、难点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阐明“假说演绎法”三、设计思路1.一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现象切入,引导探究现象后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第一二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第一二课时)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第一二课时)导学案: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⑴豌豆就是植物,而且就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阻碍。
⑵豌豆品种间具备一些的、极易的性状。
2、杂交步骤过程:p(亲本):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茎--○×-→f2茎∶茎=3∶1特点:f1只表现性亲本的性状;f2出现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1二、孟德尔一对相对形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p×配子f1×配子f2三、对拆分现象表述的检验――两端交1、一对相对形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f1紫花×白花配子测交后代紫花白花比例:2、结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THF1真实地充分反映f1的配子及》。
四、基因拆分定律的实质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1。
dddd2、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1)(2)(3)五、遗传定律中的概念系统杂交:①交配类自花:测交:性状:相对性状:。
②性状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拆分:。
等位基因:显性基因:③基因类隐性基因:基因型:表现型:④个体类氢铵合体:卤合体:⑤写出下列符号或字母代表的含义×pf1f2课堂练习: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狼茎豌豆展开杂交试验,1、f1产生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其比为。
2、f2的基因型有种,其比为3、f2的表现型有种,比例为4、其中无法平衡遗传,后代可以出现性状拆分的基因型就是。
六、合作探究(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相互推导的解题思路)1、正推法:根据亲代基因型轻易推测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概率。
(见到稳固案17题)22、逆推法⑴基因充填法⑵隐性突破法⑶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①若后代性状拆分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就是杂合子(aa)。
如aa×aa→3a:1aa②若后代性状拆分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就是测交类型。
如aa×aa→1aa:1aa③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1.本小节内容讲述: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
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
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然后,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最后,介绍分离定律在生产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小节在编定上,注意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式,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1)在讲述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时,为了让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安排了一个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2)考虑到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重要作用,教材讲述了环境、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三个遗传定律中的第一个遗传定律,是学生学习其他两个遗传定律的重要基础,因此,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在本小节的最后,以小字形式介绍了解遗传学习题的最常用的方法--棋盘法,并通过分析以因求果和以果求因两种类型的习题,使学生掌握遗传学习题的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和重要作用,在课文后安排了课外读《ABO血型与亲子鉴定》。
2.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与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相联系;(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与《减数分裂》和《基因的表达》相联系;(3)表现型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分离定律教案

分离定律教案第一篇:分离定律教案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课时安排】 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苏教版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第三章第一节,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
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
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然后,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最后,介绍分离定律在生产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小节在编定上,注意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式,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并且知道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对遗传学所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以及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部分内容的高考考查方式及这些零散的知识在具体的题目情景中怎么应用还不是很清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旨在教会学生知道高考的考查方式并通过标杆题分析归纳出解题的思路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及其解释(3)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2、能力目标:(1)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结果和解释进行介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试验验证——理论(3)掌握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符号及应用(4)解答遗传学相关习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对孟德尔生平及研究过程进行介绍,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1)孟德尔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常用遗传学术语的识记;(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遗传图解的写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创设学习情景:导入:如果双亲都是双眼皮,其子女一定双眼皮吗?如果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这是前世造孽还是现世报应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其实这些问题孟德尔在一百多年之前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一起来看看。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苏教版

(1)请结合实例,论述基因分离定律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请论述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在遗传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请论述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
(4)请论述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对遗传学发展的影响。
5.实验题:
(1)请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现象,设计一个验证实验。
(2)请解释实验操作中,如何确保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得到验证。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现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分离定律在遗传育种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等位基因的独立性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基因分离定律,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现象在生物繁衍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解,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
4.社会责任:学生能将基因分离定律应用于实际生活,如遗传育种、疾病诊断等领域,认识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本节课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F1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当F1代进行自交或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时,F2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基因分离定律在遗传育种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选择优良品种、控制疾病等。
(4)等位基因的独立性体现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独立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教师活动: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学生活动: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师生交流: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教师活动: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研究特点:①试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③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2)试验结果①无论正交反交,只表现显性性状;②自交,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3:1(高茎:矮茎)。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活动: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学生活动:略。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基因控制性状。
那么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在体细胞中。
控制性状的基因以对存在,纯种高茎豌豆用DD表示,矮茎豌豆用dd表示。
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因为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因此,纯种高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D,纯种矮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隐性基因d。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复成对,即体细胞为Dd。
显性作用:由于基因D对基因d具显性作用,故(Dd)只表现为高茎。
自交产生配子时(出示有染色体遗传的图像),由于D和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D和d独立存在,它们要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这样,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就各有两种,一种含有基因D,一种含有基因d,且两种雄配子D:d;两种雌配子D:d。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出现3种基因组合: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接近3:1。
(三)总结、扩展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是杂交试验法,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杂种子一代全是高茎豌豆。
经自花传粉后,杂种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
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杂合子(代)中,D和d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孟德尔也做了豌豆子叶黄色和绿色等其余六对杂交试验,表现型的数量比都接近3:1,请同学们按板书要求试着做这六对杂交试验遗传图解。
(四)课堂练习1.杂合高茎豌豆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高茎植株约占后代总数的()A.100%B.3/4 C.1/2 D.1/42.子叶黄色豌豆(YY)与子叶绿色豌豆(yy)杂交,表现型全是黄色,让其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之比为3:1。
请用遗传图解说明试验的全过程和试验结果。
(二)教师活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结果是什么?如何解释试验的结果?学生回答:略。
教师活动:孟德尔做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并用自己的思想做出解释。
这种解释没有试验验证前叫做假说。
那么,孟德尔的解释究竟正不正确,还要经试验验证。
3.测交——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教师活动:测交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亲本回交,用来测定的基因组成。
教师板书:测交杂种子一代隐性类型Dd × dd问: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子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学生课堂活动:每位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出测交的遗传图解,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做题。
学生的可能结果:测交后代基因型 2Dd:2dd测交后代表现型 2高茎:2矮茎教师活动:(1)这样做也是正确的,不能说是错的。
高茎:矮茎(预期结果)在一般处理时,为简化,d、d两种配子相同,即可写一种d表示。
(2)孟德尔亲自到农田进行豌豆杂交试验,得到高茎:矮茎=30:34,接近1:1。
预期结果和实践结果是一致的。
测交证实是杂合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因此,孟德尔的解释(假说)应上升为真理。
显示: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与假说推论结果一致→假说上升为真理,若二者不一致时,否定假说。
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的概念:在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例如:D和d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此概念有两个要点: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②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右图,D和d就是等位基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染色体同处于平行关系,从本质上解释了性状分离现象。
提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出示减数分裂活动图像,对着图讲解。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23—24页后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强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遗传学上,把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表现型。
例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把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 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举例:略)。
所以,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只有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型才相同(举例:略)。
(三)总结、扩展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揭示的分离定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融合遗传的否定。
当时流传很广的融会遗传认为双亲遗传物质在下一代发生融合(“混血儿”一说即是一例)。
而孟德尔强调杂合体内等位基因互不融合或混杂,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还要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扩展应用:应用分离定律,根据亲、子二代的表现型可谁知基因型。
课本第28页三、2.请同学们做。
讲评解题思路:1.首先确定显性性状:一般说来,相对性状杂交,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但本题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都与此不相符。
只有从第二组杂交试验来看,亲本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由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杂合子,亲本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圆料就是显性性状。
2.先确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其必定是纯合体如皱粒rr。
3.得出答案。
三个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第一组:rr × rr;第二组Rr × Rr;第三组:Rr × rr。
第三个组合为测交试验(遗传图解:略)。
第三课时教师活动:(1)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用基因图解写出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及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演板、口答。
教师活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第一次从理论上揭示了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教师活动:第一,根据分离定律知道杂交的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其中隐性性状个体能稳定遗传。
显性性状中的部分个体在下一代出现性状分离。
因此,目前生产上有效的办法是,年年选用适宜的品种,杂交这种杂种优势(优良性状)的利用只局限在第一代。
教师活动:第二,小麦的某些抗病性状,多数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很多小麦都是杂种,你怎样得到能稳定遗传,即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纯种抗病小麦?(学生看课本第25-26页最后一段)学生活动:(将杂种连续地自交种植、观察、选择、直到确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抗秆锈病类型为止。
)教师活动:第三,如果所要选育的作物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则不会表现出来,能把这样的作物丢掉吗?为什么?学生活动:(不能。
因为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就会分离出所需性状。
)(2)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教师活动: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
对遗传病的基因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的推断。
例如,人类的白化病,即洋白头。
因缺少黑色素)所以皮肤白色,头发黄色,虹膜带红色(血管颜色),畏光,它是隐性遗传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人由正常基因A控制。
学生练题: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
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是多少?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请写出以下的基因型:讲评:①先写出隐性性状的基因型,白化患儿必定是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