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貂蝉的形象
貂婵人物形象

卑贱美女政治斗争的工具《三国演义》多男而寡女,而在少而又少的几位女性形象中,貂蝉应该算是最有声色的一个。
她不仅色艺俱佳,而且智胆过人。
在当时董卓一手遮天、祸国殃民,各路英雄豪杰对之一筹莫展徒无奈何的时候,她挺身而出,成功地执行了王允定下的“连环计”,顺利地除掉了董卓,不费一枪一马便立下了男人都无法企及的功勋。
毛宗岗称赞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
……女将军真可畏哉!”在王司徒的连环计中,在三国时代风云变换的政治格局中,她只不过是王允手里的一张牌,仅仅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工具而已从小说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在貂蝉的工具价值还没有显示出来之前,王允对她虽以亲女待之,却仍称她为贱人,她那充满着忠义内涵的长吁短叹,在王允看来也必然是将有私情的流露让王允对貂蝉刮目相看叩头便拜跪而言曰的直接原因是她的工具性价值突然间呈现出来。
三个万死不辞更使王允意识到貂蝉可以完成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的重要使命所以王允所拜并不是自己府中一个小小的歌伎,而是解救汉天下生灵于水火的救星作为政治斗争中的工具,貂蝉的表现优秀,她从容智地与董卓吕布二人周旋,或在吕布面前泪如雨下,或倒入卓怀,掩面大哭,我们看不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属于貂婵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出于报恩也好,是出于救国也好,貂婵完全彻底地进入了王司徒给她规定的角色,在完成了离间董卓父子的使命之后,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罗贯中似乎也把貂蝉忘记了,吕布白门楼陨命后,小说只在第二十回里提了一句,(操)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对此,毛宗岗批道:未识貂婵亦在其中否?自此以后,不复知貂蝉下落矣。
看来,在《三国演义》里,貂婵的命运是无足轻重的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貂蝉是极为出色的。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貂蝉的形象却并不丰满,因为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她如何成功地挑起董卓和吕布之间的矛盾,使吕布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除了国贼,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对她真实的欲望和感情,小说却不置一词。
她爱吕布吗,恨董卓吗或者对董卓的宠爱有过丝毫地动心吗?怨自己是女人吗?讨厌自己处于董吕之间挑拨的身份目的吗?就像她出场的叹息不是为了儿女私情而是为国家一样,她的眼泪和欢笑也是为政治需要而做出的,至于她的爱和恨精神和情感痛苦和欢乐,我们一概不知,我们只见其表面虚假的表情,不知其内心真实的情欲她只是政治斗争中的一枚棋子。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回、第九回所描写的“连环计”故事中,貂蝉被浓墨重彩的刻画出来。
她美丽,王允为董卓的专权数日愁眉不展,而一见貂蝉立刻想出了非美人不能实施的“连环计”;她有情有义,为报答王允的“优礼相待”而主动请求“倘有用妾处,万死不辞”;她聪明勇敢,一面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巧妙周旋,最终达到了使吕布杀董卓的目的。
至此,在罗贯中生花妙笔之下,一个集忠义、美貌、聪明一身的女子形象崭然而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她的美貌与才智,甚至让整个三国时代的天下英雄失魂落魄。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一、闭月之貌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妩媚窈窕,妖冶动人,是天下最善解男人心思的狐媚娘,她生就了闭月之貌的千古美女。
她一双乌黑发亮的眸子,似喜非喜,淡淡一转,摄人魂魄。
首先,王允被美艳迷人的貂蝉惊呆了,于是锦云堂拜貂蝉。
当貂蝉轻舒广袖,像月宫飘然而至的仙女那样起舞时,吕布看得如痴如醉,色眼圆睁。
而后时董卓,他在酒阑席散之时,拥着貂蝉笑逐颜开,打道回府。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在这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貂蝉以自己为诱饵,使董卓、吕布父子色迷心窍,自相残杀。
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对于貂蝉的美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但从董卓与吕布见了貂蝉以后如何神魂颠倒来看,董卓是一介匹夫,而吕布可是风流倜傥的,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连这等人物都会为了貂蝉而杀掉董卓,可见这貂蝉的美貌是非常诱人了。
二、有才有情貂蝉,有人评论她是历史上十大女强人之一。
单单是美貌,而没有才情,恐怕也难以施展美人计,吸引人还有她的歌喉与舞姿以及她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上能为国家除害,下能报答王允养育之情,堪称三国女性中美貌与智慧,刚毅与胆识的化身。
貂禅仅仅是司徒王允的一个养女,当她发现父亲王允愁苦的时候跟着唉声叹气。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对貂蝉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这个王允府中色艺双绝的歌妓,为了报答王允的养育厚待之恩,慨然接受王允布置的“连环计”,凭着她的美丽和机智,巧妙周旋于骄横残暴的董卓和见利忘义的吕布之间,使吕布对董卓由怨生恨,乃至不共戴天,终于站在王允一边,手刃董卓,从而为诛灭极端腐朽的董卓集团建立了奇功。
其实,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王允说服吕布共诛董卓确是事实,但他并未使用“连环计” 。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仅云:(董)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由是阴怨卓。
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由此可见,吕布是因为董卓发脾气时将手戟掷向自己而“阴怨卓”,又因为与董卓侍婢私通而“心不自安”,这才被王允说动的,这里根本不存在以貂蝉为主角的“美人计”。
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
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民间艺人们对史料中“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点予以改造生发,创造出貂蝉这个美女形象。
元代无名氏的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简名《连环计》)以貂蝉自述的形式交代了她的身世: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
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
灵帝将您孩儿赐与丁建阳,当日吕布为丁建阳养子,丁建阳却将您孩儿配与吕布为妻。
后来黄巾贼作乱,俺夫妻二人阵上失散……您孩儿幸得落在老爷府中,如亲女一般看待…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卷上《王允献董卓貂蝉》一节也写到了貂蝉的身世: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
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
比较而言,《平话》对貂蝉身世的介绍比杂剧简单一些。
在情节组织上,二者也有所不同:《平话》写王允先请董卓赴宴,表示愿将貂蝉献与董卓;然后请吕布赴宴,让貂蝉与他夫妻相认,并答应吕布:“择吉日良辰,送貂蝉于太师府去,与温侯完聚。
貂蝉美艳绝伦三国演义中的绝色美人形象

貂蝉美艳绝伦三国演义中的绝色美人形象貂蝉美艳绝伦——三国演义中的绝色美人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历史记载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但其中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角色便是貂蝉。
貂蝉作为一个美艳绝伦的美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貂蝉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和她周围人物所作出的反应。
一、貂蝉的美丽和智慧貂蝉被描绘成一个极为美丽而智慧的女子。
她的美貌绝艳,容光焕发,无论从容貌还是身材来看,她都是完美无瑕的。
同时,貂蝉还拥有过人的智慧,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来操纵男人的心思,更是深得权谋之道。
二、貂蝉的权谋手段貂蝉的美貌使得曹操一见倾心,她利用这一优势,巧妙地操纵着曹操的心思。
通过巧妙地运用聪明才智,她成功地成为了曹操的宠妃,进而影响着整个曹家宅院。
她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在曹操的身边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帮助曹操稳定政权,甚至成为曹操在政治上的参谋。
三、貂蝉对战争的影响貂蝉不仅在政治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她还在军事上对曹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关羽大战之时,貂蝉为曹操献计,成功地转移了关羽的注意力,让曹操得以脱离危险局面。
这一策略显示了貂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战争局势的精准把握。
四、貂蝉与王异的情感纠葛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与王异是一对众所周知的情侣。
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以曹操为中心,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发展和传承。
尽管王异并没有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扮演太多的重要角色,但他在貂蝉心中的地位却是无法动摇的。
五、貂蝉形象的影响貂蝉作为一个形象引发了无数文艺作品关于她的创作。
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大量关于她的诗词、小说、戏剧和电影等,对她的美丽和智慧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她被视为美人标杆,成为了古代美人形象的代表之一。
总结:《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美艳绝伦,她以美貌和智慧赋予了自己巨大的权谋之能,通过她的聪明才智,她成功地操纵了自己的命运,并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优秀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1

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乱世造英雄的历史小说,其背景就决定了雄主、谋臣、勇将、义士成为主宰三国这一舞台的中心人物,而女性则必然成为男性的配角。
在历来《三国演义》的研究中,女性研究成果甚少,而貂蝉的出现,对整个三国故事的演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貂蝉”这一人物在古代各种戏曲、小说、诗词中大量的出现,广为流传,如:如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元杂曲《连环计》明杂剧《女豪杰》等作品。
因此,貂蝉形象值得深探,现今就《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进行浅析,挖掘人物形象特征。
关于貂蝉本人,据查阅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后,发现历史上有无貂蝉此人,尚待商榷。
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作者写到: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
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1]可见,这两部史书中都未明确提到貂蝉本人。
但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摇摇欲坠的汉室,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和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又要塑造这个人物呢?貂蝉形象又寓意如何呢?貂蝉一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貂:鼠属。
大而黄黑” [2]又有貂珥喻显贵,如左思《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 [3]《说文》中:蝉,以旁鸣者。
今俗称之“知了”。
也有一种极薄的丝织品。
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
如:蝉翼罗;蝉翼扇。
[4]《后汉》:“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飾。
” [5]这说明,在汉代“貂蝉”,系指古代王公武官冠上的饰物,侍人也就是皇宫里的太监,他们的帽子上有一种饰物——貂尾,因此历史上常以“貂侍”作为太监的别称。
侍从官员帽子上除了插貂尾之外,还要饰以金蝉。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讨论如何分析三国演义中女性的形象,不如先看看最受人们关注的女性,这个人当然是貂蝉。
为什么貂蝉在三国演义里知名度最高?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闭月之容。
但是主要原因却不是这个,因为同时代有天仙之貌的还有甄宓、大小乔、孙夫人等等,但显然她们的名气就远远逊色于貂蝉。
这是因为貂蝉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对当时天下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那个男人主导的战争时代,几乎是没有女性的席位,出场的女性屈指可数,而且基本上只是提了一下,但貂蝉却占了大量篇幅,甚至在某一段时间成为了时代的主角(就是在美人计、连环计中挑拨吕布和董卓),她取得的成就———成功让吕布干掉董卓,是当时全天下想办又办不到的。
除掉了当时汉朝第一大毒瘤,在当时女性几乎无法染指朝堂的年代,是什么一个概念?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她是以自己的贞洁为代价的(在那个年代贞洁对一个女性的重要性不需多言)。
这就是为什么大小乔等人虽然也貌美如花但终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我觉得,知道如何分析貂蝉这个人物,就知道了该站在什么角度去分析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
《三国演义》这部书,讲述女性的内容很少,书中甚至极少涉及的王公、显贵和英雄豪杰的母亲、妻子、女儿的情况,可以说是以机谋和打打杀杀为主的。
书面描写较多的女人比如貂蝉和孙尚香,都是政治的牺牲品,对她们的描述正面的内容并不多。
貂蝉据说是有其历史原型的,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
而孙尚香则完全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前面体现了红颜祸水,后者则为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而生,最终孤苦一生。
都是悲情人物。
至于人们都想知道的关羽、张飞、赵云的老婆们都是谁,美不美,就不见提及了。
这一现像,说明两件事。
一是元末明初的时候,妇女的地位就有所下降了,较唐宋时期而言明显下降。
二是作者本身对女性的歧视、贬低态度。
如果作品中加入一些活灵活现的妇女形象,小说就显得更丰满一些。
否则,会让人感觉关张赵云等除了全职打架之外,是不回家的人。
美丽的战场之花——浅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

美丽的战场之花——浅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在连环计中,貂蝉是一个智勇双全又深明大义的女子。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自幼养于王允府中,自然看了好多书,她敬仰英雄,为先辈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并立下毒誓: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
貂禅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如果没有雄才大略,决不会说出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豪言壮语。
貂蝉先被许于吕布,后又嫁于董卓。
她在二人之间巧妙的施展手段,制造矛盾,最后终于借助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
在这场斗争中,貂蝉机智灵活,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如果连环计中少了貂蝉这个人物,这个故事也就不会这样跌宕起伏了,人们也不会对此津津乐道。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塑造美女形象,听美女的故事。
整个事件的发展,貂蝉成为一个决定性人物,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允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布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
同时,貂蝉也通过连环计展示了自身的价值。
她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二、深明大义、尽忠报国的女性妇女的大义凛然及其影响在作品中多处体现,如徐庶、姜叙、赵月等人的母亲,都是在面临亲情与忠义的抉择时,毅然选择了尽忠的形象。
最值得称道的要属徐庶之母。
在曹操贬损刘备为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后,徐母不只厉声痛斥曹操,更取石砚便打。
甫一亮相,便是一个忠臣形象。
性别的取向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了。
待徐庶到了许昌,徐母大怒时对徐庶的称呼甚是有趣:开口便称辱子,随后口气软化改称汝,最后一气之下又骂出了愚夫二字。
对比此前痛斥曹操时言及徐庶必称吾儿,不啻为一大转变。
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徐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认为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之间。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貂蝉

2019 年 4 月 第 1042 卷 第 4 期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经典重读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貂蝉
周启勋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天津 301600)
摘 要:貂蝉不仅是一个容貌绝伦的女孩,还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奇女子。她答应了王允的请求,明里是她 有情有义,愿意为恩人赴汤蹈火,愿意为国难舍生取义,可暗里她还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一夜娇贵,成 为当时社会名流吕布的爱妾。我们从她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及话语中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三、处心积虑,咸鱼翻身 为什么说貂蝉是处心积虑,咸鱼翻身?她不是为 了国家大义,报答王允的恩养才出卖自己而被迫献身 的吗?的确,貂蝉不仅是一个容貌绝伦的女孩,还是一 个聪明过人的奇女子。她答应了王允的请求,明里是 她有情有义,愿意为恩人赴汤蹈火,愿意为国难舍生 取义,可暗里她还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一夜娇 贵,成为当时社会名流吕布的爱妾。我们从她在《三国 演义》中的出场及话语中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貂蝉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 董卓自孙坚死后,自以为天下无敌,“自号‘尚
二、貂蝉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极其低下是貂蝉在《三国演义》中所处的阶级地 位,因为她不过是王允府中的一名歌伎,仅供府中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浅论《三国演义》貂蝉的形象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政治性的历史小说,笔墨所在,多是诸侯中原逐鹿,君臣风云际会;战争与谋略是其描写的重点。
因而塑造女性形象时着墨不多。
然而貂蝉却被描绘得别有风采,像一个突现于三国英雄群体的浮雕,她的知恩图报与深明大义,她的美丽与智慧,她的勇敢与沉着,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貂蝉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在《三国演义》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认为她最值得骄傲的是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危急关头沉着应对,忠诚守信,始终不渝。
貂蝉形象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成为古典小说人物中的瑰宝。
尽管她没有逃脱古代女子悲剧的命运,但其“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关键词:《三国演义》貂蝉闭月羞花忍辱步险女中豪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小说《三国演义》的调寄《临江仙》展现了多少历史英雄人物的英容笑貌呀……那是一个激情澎湃、英雄辈出的时代,展示的是男人纵马奔腾、立马横枪的梦想与篇章,展示的是男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智与谋略,展示的是男人的是非成败与容辱得失。
可以说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轮不到女性发言和登台亮相,但毕竟塑造了貂蝉这样一个知恩图报、有侠义心肠的千古美人。
虽然比起其他男性英雄好汉来,貂蝉的形象不够鲜明丰满,笔墨也不多,但众位看官千万别小觑了她,如果没有她,三国的历史恐怕就得改写。
在笔者看来,貂蝉形象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其:“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小标题1 :闭月羞花,色伎俱佳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父任昂,瓦匠。
汉灵帝时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
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
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而且她还能歌善舞,正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
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正因她有如此倾国倾城之貌,能歌善舞之技,所以才有上演“连环计”主角的先决条件。
小标题2:挺身而出, 忍辱步险三国是一个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虽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在争战与谋略的主旋律中,小说第八回貂蝉主演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记,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如音乐C大调中的G小调显得极为突出,给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作为一个歌伎,杜枚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是貂蝉,无疑是主动投身于这场反暴斗争中去的。
她为什么要去?当时的东汉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大大小小的军阀,拥兵自重,称王称霸,而宫中更是风云变幻,烽烟四起,杀气腾腾。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尔虞我诈,乌烟瘴气,皇帝不象皇帝,而是供人使唤的傀儡,是任人摆布的鸡肋。
朝廷没有安治之日,百姓岂有安乐之时?农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惨淡的景象,怎能不令人惊叹?而罪魁祸首董卓,更是心们的一大心患。
因此,除去董卓成了首当其冲的艰难任务。
而董卓何人也?其阴险奸诈、凶狠残暴可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三国演义》第八回写道:“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
哀号之声震天,百官颤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
又一日,卓于省台大会百官,列坐两行。
酒至数巡,吕布径入,向卓耳边言不数句,卓笑曰:“原来如此。
”命吕布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
百官失色。
不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
百官魂不附体。
卓笑曰:“诸公勿惊。
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
故斩之。
公等无故,不必惊畏。
”众官唯唯而散。
他的所作所为连无情的老天也看不过眼:临葬时,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体提出棺外。
天晴后再葬,当天夜里又同样遭雷劈。
——三次改葬,都遭天怒,最终零皮碎骨,全被雷火消灭。
可“老天”只是鞭尸,对于活着的董卓却没奈何他一根汗毛。
这样一个让天怒人怨的家伙,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身边,文臣武将,应者云集,还有一个如狼似虎的吕布,守卫森严,谁人敢近?连一向敢作敢为被称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也只得以献宝刀为名逃脱虎口。
貂蝉生于“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社会,曹爽堂弟曹文叔的妻子,很早守寡,又无子嗣。
她的父亲要将她改嫁,她将耳朵割去,表示不愿意听这样的话。
当曹氏纷纷被司马懿剪除之后,她的父亲又叫她改嫁,她又将鼻子割去,说:“守仁的人不因为势力的兴衰而改变贞节;守义的人不因为存亡而改变初衷。
曹家兴盛时,我尚且要守一而终,况且现在曹氏灭亡了,我怎么忍心抛弃曹家而去呢?这是禽兽的行为,我怎么能这样做呢?”后来就连司马懿闻听了她的贞洁之事,也赞叹不已,让她收养了一个儿子,作为曹氏的后嗣。
可见当时这种“守身如玉,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
因此貂蝉不会不知道自己要担当的角色意味着什么。
在第八回里她对前来凤仪亭约会的吕布说:“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后来董卓要将她赐与吕布时貂蝉大惊,哭曰:“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
这一切都说明:作为“饿死事小,失节为大”时代一个小女子,貂蝉从自身荣辱出发是不会选择挟在两个虎狼男人之间“逢场作戏”的。
也就是说:她挺身而出,愿意牺牲自己的青春和贞操为代价,周旋于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董卓和见利忘义的武夫吕布之间,实在是忍辱负重,铤而走险。
在私,她是为报答王允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不忍见王允大人因国家大事而总是两眉愁锁,行坐不安;在公,她又何尝没有“国家兴亡,匹妇有责”之正义感驱使?!解民于倒悬之危,系君于累卵之急,这种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人格操守丝毫不亚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范仲淹;这种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丝毫不亚于“风萧萧兮易水寒”时一去不复返的壮士荆轲。
当时她年方二八,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娇羞,没有做作,没有推辞,而是一派浩然之气:她说“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
妾自有道理。
”“自有道理”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显示出貂蝉的胆略、气概和胸有成竹。
当王允怕她泄密自己受连累时,她说“大人勿忧。
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如果站在当时国家的立场,谁会认为貂蝉不贞不洁狐媚妖惑?其大义凛然、堂堂正正丝毫不亚于现代史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其勇往直前、沉着应战丝毫不亚于《三国》中“单刀赴会”的关羽——当时,关羽还带有十余人和一把青龙偃月刀,而貂蝉不过是个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子!其貌不扬者当不得貂蝉;凤毛鸡胆者当不得貂蝉;优柔寡断者当不得貂蝉;贪生怕死者当不得貂蝉;忘恩负义或背信弃义者当不得貂蝉!3:随机应变沉着应对与荆轲比,貂蝉更高明。
因为荆轲事败身亡;而貂蝉的整个行动没有一丝破绽,功成身退而毫发未伤。
与西施比,貂蝉更难能可贵。
“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
”这得力于她的聪明与智慧。
请看她演的哑剧是多么精彩!一幕是:她于窗下发现吕布在窥探,“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上频拭眼泪”,表示从董卓并非己意。
她一略送秋波,便弄得吕布“神魂飘荡”,又惹起董卓“心中疑忌”。
另一幕是:吕布借向董卓问安以探望貂蝉,时正值卓睡。
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
”这怎不使“布心如碎”。
董卓醒来,睹此景此情,妒火中烧,唤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
吕布怒恨而归。
貂蝉不用唇枪舌箭,仅一盼一睐,一哭一颦,便使“父子”反目。
当然,如果其“真情”假意被董卓或吕布识破,她的结局将是惨不忍睹——《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写道:刘备被吕布击败,单身逃难,路过猎户刘安家,刘安一时找不到野味,便杀妻子款待刘备,说是狼肉,刘备饱食后得知真情,洒泪而去,不是哭其妻的惨死,而是觉刘安情真;曹操听说后,赏了刘安金子百两。
可见刘备曹操他们认为刘安做得够义气,应该奖赏。
那么,当时女人的生命是什么?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任人宰杀。
没有过错的妻子尚且如此命贱,那么惹他蒙羞的小妾更是“不得好死。
”在凤仪亭里险情迭起,进一步突出了貂蝉的沉着、机智。
貂蝉约吕布在凤仪亭边等他,但她故意“良久”才来,使吕布在久等中越发急着想见她;“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对本已为她销魂的吕布,——她一见便哭泣,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已出。
自见将军,许侍箕帚。
妾已生平愿足。
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污,妾恨不即死;只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
这就使吕布更加醉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语!”貂蝉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与君为妻,愿相期于来世。
”当布发誓说:“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貂蝉马上表示说:“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
”当吕布说:“我今偷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去。
”蝉牵其衣激之说:“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布立住曰:“容我徐图良策。
”语罢,提戟欲去。
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
令吕布羞惭满面,逼使他作这样的选择:要想娶貂蝉为妻,必须和董卓决裂。
这时,貂蝉与吕布,两个偎偎倚倚,装作不忍相离,尽量迷住吕布,等待预料的事情出现。
等到董卓来了,见此情景,果然气得火并起来。
如果貂蝉在董卓偶染小疾时,不是衣不解带,曲意逢迎,令卓心意喜;如果貂蝉对董卓好色的本性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这样做无疑是引火烧身。
后来,经李儒劝解,陈说利害,董卓又准备以貂蝉作诱饵钓住吕布时,如果貂婵同意了或者如果貂蝉不能自圆其说,这连环计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机智灵活的貂蝉,一面为己辩解,“妾在后园看花,吕布突至。
妾方惊避,布曰:‘我乃太师之子,何必相避?’提戟赶妾至凤仪亭。
妾见其心不良,恐为所逼,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