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的八九式重掷弹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掷弹筒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在笔者的卧房中放列着已锈蚀成废铁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和与之配用的只剩外壳的九一式手榴弹。
有朋友问我,把这种遗弃在昔日战场上的“废铁”放在卧室里,你能睡得着觉吗?我说,正因为有这“废铁”,作为预备役军官的我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它让我警醒,它是国防教育的生动教具。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步兵装备有两种掷弹筒。
一种是十年式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508mm,质量2.5kg,最大射程600m;另一种是较为普遍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610mm,质量4.7kg,使用八九式榴弹最大射程达670m,使用九一式手榴弹最大射程则可达1200m。
翻阅日军当年的步兵编制资料可知, 1933~1937年日军步兵小队的编制中,有轻机枪分队3个,掷弹筒分队1个。
其后又增加了1个掷弹筒分队。
1940年日军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轻机枪分队装备轻机枪1挺,步枪11支;掷弹筒分队装备掷弹筒3具,步枪9支。
从日军步兵联队(团)的编制看,每个步兵中队重掷弹筒有9具,全联队共计81具,与联队轻机枪装备数量相同。
这也反映出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
侵华日军的九一式手榴弹
掷弹筒是日军所独有的步兵面杀伤的轻型兵器,用以补充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
八九式重掷弹筒于1929年列装日军,其结构十分简单,一节底部封闭的圆形发射筒,连接一段用于射手持握的钢管和底座(见下图)。
八九式重掷弹筒发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弹和八九式发烟弹以及九一式手榴弹,类似微型的迫击炮。
其便于携行,特别适用于山地作战。
掷弹筒发射的姿势分跪姿和卧姿两种。
战斗中发射的速度单兵每分钟为20发,2人操作,每分钟可发射40发。
这种掷弹筒无支架和瞄准具,射击全凭士兵的经验,射距远近靠角度的修正。
如近距离射击,日军教材称为“下方分角”,射角45°时射程为60m,射角60°时射程为45m,射角90°时射程为30m。
远距离射击,日军称为“上方全角”,射角45°时射程为220m,射角50°时射程为180m,射角60°时射程为120m。
关于掷弹筒射角,笔者的手中还有一位沈阳的朋友曹健送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装有水准气泡,标明为“昭和十一年专卖特许愿六九○三号,东京合名会社兵器商会”制造。
九一式手榴弹是侵华日军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步兵投掷武器之一,其他还有十年式、九七式、九九式以及战争末期的陶制手榴弹。
九一式手榴弹质量520g,长125mm。
因弹体底部用螺纹配装发射筒,是日军掷弹筒使用的3个弹种之一。
九一式手榴弹也用于手投掷,引信延时4~5s,铸铁的弹体爆炸后产生的破片较大,而且不均匀。
这种手榴弹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缴获颇多。
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将军与敌苦战牺牲后,身边还遗有10枚九一式手榴弹。
正在使用中的八九式重掷弹筒
日军八九式重掷弹筒射角附照器
抗日战争中,我太行军工部制造的第一批掷弹筒与掷榴弹生产车间
1937年9月23日,我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近200架,缴获野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余支,掷弹筒20余具。
掷弹筒虽有缴获,但我抗日部队没有使用经验,便以“敌”为师。
聂荣臻元帅回忆:“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
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都行。
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虽缴获大批掷弹筒,却不能及时应用,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
”
抗日战争中,我军吃了不少日军掷弹筒的亏,特别是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阻击日军发起的近距离冲击时,常常遭到日军掷弹筒的杀伤,难以发挥我军近战优势。
在由彭德怀元帅指挥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386旅在攻击通道上遭到日军数挺机枪和掷弹筒的封锁,部队遭到严重损伤。
对此,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都有指示,彭德怀元帅提出“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的要求,要求八路军军工部考虑试制。
掷弹筒试制工作的负责人是曾在我党情报部门“特科”工作的刘鼎。
刘鼎组织太行兵工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地解决了筒身、弹体原料和加工方法两大难题。
太行军工部从敌占区拆毁的铁轨成为掷弹筒的钢材,以太行山区盛产的白口生铁做发射榴弹的弹体,并用土法就地取材生产硫酸,制成无烟火药。
终于在1941年4月成功试制出了太行军工部第一批掷弹筒与掷榴弹,由于太行军工部适当增加了掷弹筒筒身的长度,既保证了射击精度,又将射程增加到700m,达到了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要求。
自1941年5月起,太行军工部将成批生产的掷弹筒及掷榴弹源源运送到抗日前线,使八路军有了与日军相抗衡的步兵火力。
日军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此前,1939年秋,八路军总部柳沟铁工部工人郭大海遵照朱德总司令指示曾造出第一具掷弹筒,经试验威力很好。
1940年,在总部召开的劳模大会上,由左权宣布劳动模范名单,朱德总司令亲手将一块布奖状奖给郭大海,上书“奖给郭大海同志创造能手,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赠”。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国民党汉阳兵工厂就开始仿造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榴弹,数量不多,仅供少数部队及军事教育机关研究用。
后来,国民党兵工署命令第三十工厂在日式掷弹筒的基础上研究制造。
1938年底,第三十工厂以江元方为主试制的掷弹筒经试射结果良好,甚至比日式还优良,定名27年式掷弹筒,于1939年初正式投入生产。
所用之弹仍基本仿照日式制造,仅在工艺和个别结构上予以改良。
1939~1946年6月,共生产掷榴弹156万余发。
1938~1939年,西北制造厂城固分厂日产掷榴弹1000 发。
1946年后,除第三十工厂留重庆的一分厂继续制造27年式掷榴弹外,还有第四十四工厂也在制造。
西北实业公司下属西北机车厂亦曾制造掷弹筒及75飞雷(相似于掷榴弹)。
1947~1948年,兵工署化学兵司还安排生产了一批特种掷榴弹。
摘自:《轻兵器》2005年16期作者:沈克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