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第四章

合集下载

材料腐蚀理论 第四章 金属的钝化(共65张PPT)

材料腐蚀理论   第四章  金属的钝化(共65张PPT)

Cl-含量增加 lgi
Cl-浓度对不锈钢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点蚀电位:在含Cl-介质中金属钝态开始提前破坏的电位
Cl-浓度愈高,点蚀电位愈负,愈发生点蚀
• Cl-对钝化膜的破坏原因
• 成相膜理论认为 • Cl-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比其他离子更易透过薄膜中的小
孔或缺陷,与金属作用生成可溶性化合物
• 吸附理论认为
ip、 imax
金属在整个阳极过程中,由于电极电位所处范围不同,电极反 响不同,腐蚀速度也不一样
3、佛莱德电位
对于因采用阳极极化法使金属处于钝态的金属来讲,当中断阳极电
流后不久,金属的钝态便会受到破坏,亦即属自动活化了。
佛莱德电位
钝态 金属 电
位变 化 曲
线
• 电极电位开始迅速从正值往负值变化,然后在一小 段时间(几
f
Ep
t
e
IV
d
c
III
Ep
a
b II
p
I ip
易钝化金属在氧化能力不同的介质中 钝化行为示意图
• 阳极钝化曲线
• 随介质氧化性和浓度的不同,氧化剂在 金属上复原时的阴极极化曲线
• 四种情况
• 线I:氧化剂的氧化性很弱,阴、阳 极极化曲线有交点a,位于活化区, 不能进入钝态
• 线II:氧化性较弱或氧化剂浓度不高, 极化曲线有3交点,
钝化行为示意图
– 线III:代表中等浓度的氧化 剂,曲线有一个交点e,位于 稳定钝化区。所以,只要将 金属浸入介质,自然与介质 作用成钝态
– 线IV:强氧化剂,曲线交点于
过钝化区。钝化膜被溶解
三、金属钝化理论
• 到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来解释钝化现象 • 能解释局部实验事实的钝化理论有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课件-第四章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课件-第四章


镍在铁的基体中的耐蚀性不是钝化作用,而是使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提高 在氧化性介质和还原性介质中均有效 优势:

与铬配合加入铁中获得不锈钢;
综合了铬镍的优势,耐氧化性介质腐蚀也耐还原性介质腐蚀; 形成奥氏体,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冷变形能力、可焊性、良好的低温韧
性。

不利之处:增加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


加入Cu, Mg,Mn等使铝强化,提高纯铝的强度
耐蚀铝合金主要有Al-Mn, Al-Mn-Mg, Al-Mg-Si, Al-Mg
4. 2

常用结构材料的耐蚀性能
3、钛及钛合金
氧化性介质;沸水和过热蒸汽;沸腾铬酸、浓硝酸、浓硝酸的 混酸、高温高浓度的硝酸 在中性和弱酸性氯化物溶液中有良好的耐蚀性 在含有少量氧化剂或添加高价重金属离子,或与铂、钯等相接 触,抑制钛的腐蚀(可以促使阳极钝化) 在稀碱溶液中耐蚀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激烈的发火反应; 主要品种有:Ti-Pd, Ti-Ni, Ti-Mo, Ti-Ni-Mo合金 容易发生氢脆情况 应力腐蚀破裂

4. 2
常用结构材料的耐蚀性能
1、依靠钝化获得耐蚀能力的金属
主要有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硅铸铁等
(1)18-8不锈钢(Cr18%, Ni8%-9% ;n=2)


在空气、水、中性溶液和各种氧化性介质中十分稳定
在酸性介质中(氧化性酸或非氧化性酸,以及氧化性
的强弱有关)

不锈钢设备的腐蚀多是局部腐蚀破坏:
(2)铅与铅合金
常用来制作输送硫酸的泵、管和阀等 *不用用于食品和医药中(千万分之一)
4. 2
常用结构材料的耐蚀性能
3、依靠自身热力学稳定而耐蚀的金属: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详解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详解
面的因素:
a)腐蚀的驱动力——腐蚀电池的起始电势差 0,C 0, A
b)腐蚀的阻力——阴、阳极的极化率 PC 和 PA ,以及欧姆电阻 R
三项阻力中任意一项都可能明显地超过另两项,在腐蚀过程中对速度起 控制作用,称为控制因素。利用极化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腐蚀的控制 速度。
欧姆电势降与阴极(或阳极)极化曲线加和起来,如图中的 0,C A线, 然后与阳极极化曲线 0,AS 相交于A点,则点A对应的电流I1就是这
种情况下的腐蚀电流。
0,C 0,A C A I1R I1PC I1PA I1R
I1
0,C
PC
0,A
PA R

I corr
0,C 0,A
PC PA R
则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
A E Ei Ee (4.1a) c E Ee Ei (4.1b)
对不可逆电极存在一个稳态的电位Es,也使用电极极化一词。这时,极化值 的大小用类似式(4.1)的方程式表示
E Ei Es (4.2)
极化的结果:阴极极化使电极电位负移,阳极极化使电极电位正移。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上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
铜不溶于还原性酸,因为铜的平衡电势高于氢的平衡电势,不能形成氢阴极 构成腐蚀电池,但铜可溶于含氧酸或氧化性酸中,因为氧的平衡电势比铜高, 可构成阴极反应,组成腐蚀电池。酸中含氧量多,氧去极化容易,腐蚀电流 较大,而氧少时,氧去极化困难,腐蚀电流较小。见图4.10
铜在非含氧酸中是耐蚀的,但当溶液中含氰化物时,可与铜离子配合形成配 合离子,铜的电势向负方向移动,这样铜就可能溶解在还原酸中。见图4.10
图4.7 氧化性酸对铁的腐蚀
图4.8 金属平衡电极电位对腐蚀电流的影响
图4.9 钢在非氧化酸中的腐蚀极化图

材料腐蚀与防护 第四章

材料腐蚀与防护 第四章
区域I I : 湿度增加,金属表面液膜层厚度 也逐渐增加,水膜厚可达几十或几百个水 分子层厚,形成连续电解液层,开始了电 化学腐蚀过程。腐蚀速度急剧增加,---潮大气腐蚀。
区域I I I : 金属表面水膜层厚度继续增加 到几十微米厚时.进人到湿大气腐蚀区。 由于氧通过水膜扩散到金属表面困难,所 以腐蚀速度有所下降。
氧化性酸的特点是阴极过程主要是氧化剂的还原过程引起金属腐蚀。 但是当氧化性酸浓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促使钝化型金属进入钝态,而 抑制了腐蚀。
1.金属在无机酸溶液中的腐蚀 (1)硫酸
当质量分数超过50%时.随浓度增加,腐蚀急剧下 降.当质量分数超过70%时.碳钢几乎不腐蚀。这是由于钢 表面生成硫酸盐(FeSO 4)保护膜
大了表面液膜层的电导,氯离子本身有很强的侵蚀性,因
而使腐蚀变得更严重。
3
4
尘埃的腐蚀性
4.2 金属在海水中的腐蚀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水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大 且具有腐蚀性的天然电解质 一:海水腐蚀特点 1 盐类及导电率
海水作为腐蚀性介质,其特点是含多种盐类,盐分中 主要是NaCl。
海水平均电导率为4x10-2 S/cm,远远超过河水和雨水的 电导率。
SO2的腐蚀作用
多数研究认为,SO2的腐蚀作用机制是硫酸盐穴 自催化过 程
外层FeOOH,内层Fe(OH)2和基体表面FeSO4·nH2O的 构成; FeSO4的可溶性,使锈层保护能力下降
五:影响大气腐蚀的因素及防蚀方法 影响大气腐蚀的因素很多,如湿度、大气成分等。
1 湿度
湿度是决定大气腐蚀类型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区域IV:当金属表面水膜层变得更厚, 大于1毫米时已相当于全浸在电解液中的 腐蚀情况。腐蚀速度巳基本不变。

[物理]第四章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物理]第四章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化当,氧那的么极腐限蚀扩速散度电又流会密减度小id增。大到能使金属钝
★和析氢腐蚀一样,对吸氧腐蚀影响因素的讨论 也只局限在电极反应,而没有涉及腐蚀过程的 产物。如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或更复杂化合 物(如铁锈)。它们在金属表面形成膜,必然对 腐蚀过程造成重大影响。
4、影响吸氧腐蚀的因素
★氧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d为:
3、吸氧腐蚀的控制过程及特点
1)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较正,腐蚀过程 中氧的传递速度又很大,则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 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吸氧阴极反应速度)决 定,属于活化极化控制。
2)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非常负,如Zn、 Mn等,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吸氧反应)和 氢离子去极化(析氢反应)两个反应共同组成。
几种钢的氧扩散控制腐蚀速度



热处理的影响

0.39
冷拉,500oC退火
0.39
900oC正火20分
0.39
850oC淬火
各试样在300oC~800oC回火
2Had H2
3)H2分子聚集形成气泡离开电极表面。
由于反应途径和控制步骤不同,其反应动力 学机制就会不同。
如果某一步骤进行得较缓慢,就会使整个氢 去极化反应受到阻滞,由阳极来的电子就会在阴 极积累,使阴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产生一定的 析氢过电位H。
研究表明,第一步是整个电极反应最慢的步 骤。
4、析氢腐蚀的阴极H+ 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析氢腐蚀的影响因素
★溶液方面
1)pH值 溶液pH值对析氢腐蚀速度影响很大,随pH值下降,
腐蚀速度迅速增大。 pH值下降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 方面pH值下降使析氢反应平衡电位Eec正移,腐蚀倾向 增大;另一方面pH值下降又使阴极极化过电位减小, 同样使腐蚀速率增大。

腐蚀分类

腐蚀分类
⑵ 溶液中的氧浓度:氧浓度增加,缝外阴极还原更易进行, 缝隙腐蚀加速。
⑶ 腐蚀液流速:分两种情况:当流速增加时,缝外溶液中含 氧量相应增加,缝隙腐蚀增加;另一种情况,对由于沉积 物引起的缝隙腐蚀,当流速加大时,可能把沉积物冲掉, 相应使腐蚀减轻。
⑷ 温度:温度升高增加阴极反应,当 T 大于 80℃ 时溶解氧 减少,腐蚀减轻。
图 4.1 、动电位测量阳极极化曲线模式图
图 4.2 304 不锈钢在含 3.5%NaCl 水溶 液中形成的点蚀坑形貌
图 4.3 点蚀坑的各种剖面形貌( ASTM G46—76 )
a) 窄深形 b) 椭圆形 c) 宽浅形 d) 空洞形 e) 底切形 f) 水平形 g) 垂直 形
三、点蚀机理: Hoar 等人提出,点蚀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成核和发展阶段。容易钝化的金属,由于钝态的局部破 坏,孔蚀现象尤为显著。当介质含有某些活性阴离子(如 Cl -)时,他们首先吸附在金属表面某些点上,然后对其 氧化膜发生破坏作用。在膜受到破坏的地方,成为电偶的 阳极,而其余未被破坏的部分则成阴极,于是就形成活化 —钝化电池。由于阳极面积比阴极面积小得多,阳极电流 密度很大,很快就被腐蚀成为小孔。与此同时,当腐蚀电 流流向小孔周围的阴极,又使这一部分受到保护,继续维 持在钝态,溶液中的 Cl -离子,随着电流的流通,即向小 孔里迁移。这样就使小孔内形成金属氯化物的浓溶液,它 使小孔内继续保持着活化状态,又由于氯化物的水解,小 孔内溶液的酸度增加,使小孔进一步腐蚀,这就是点蚀的 自催化理论。
五、防止点蚀措施:
⑴ 改善介质条件:如降低溶液中 Cl -含量,降低温度。 ⑵ 阴极保护:阴极极化使电位低于 Eb ,最可靠是低于
Ep ,使不锈钢处于稳定钝化区。 ⑶ 对合金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提高材料钝态稳定性。 ⑷ 使用缓蚀剂:封闭系统中使用缓蚀剂最有效,对不锈钢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分类:表观极化曲线和理想极化曲线。 • *理想极化曲线----以单电极反应的平衡电位作为起始 电位的极化曲线。 • *表观极化曲线或实测极化曲线---- 由实验测得的腐蚀 电位与外加电流之间关系曲线。 • • 注意:表观极化曲线的起始电位只能是腐蚀电位而不 是平衡电极电位。
在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中,测定金属电极表观极化曲线是 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本章主要内容 极化现象 极化 去极化 腐蚀极化图
第一节 极化
• 问题:因为具有很大腐蚀倾向的金属不一定必然对应着高 的腐蚀速度。 如:Al的平衡电极电位很负,从热力学上看它的腐蚀倾向很 大,但在某些介质中铝却比一些腐蚀倾向小的金属更耐蚀 。 • 因此,认识电化学腐蚀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在工程上具 有更现实的意义。
2.2 去极化的方法: • 在溶液中增加去极剂(H+、O2-等)的浓度、升温、搅拌 以及其他降低活化过电压的措施,都将增强阴极去极化作 用; • 在溶液中加入络合物或者沉淀剂,它们会与金属离子形成 难溶的络合物或沉淀物,不仅可以使金属表面附近溶液中 的金属离子浓度降低,并能一定程度地减弱阳极极化作用 。 • 在溶液中升温、搅拌等均会加快金属离子进入溶液的速度 ,从而减弱阳极极化作用。 • 如果在溶液中加入某些活性阴离子,就有可能使已经钝化 的金属重新处于活化状态。
2)确定金属的腐蚀速度 • 利用极化曲线外延法求自腐蚀电流Icorr ,一种电化学技术 确定金属腐蚀速度的方法之一。
3.3 腐蚀速度计算及耐蚀评价
• 1)腐蚀速度计算 • 用腐蚀电池的腐蚀电流表征 • 电化学腐蚀过程严格遵守电当量关系。即一个一价的金属 离子在阳极区进入溶液,必定有一个一价的阴离子在阴极 获得一个电子;一个二价的金属的金属离子在阳极区进入 溶液,也必然有一个二价或两个一价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 在阴极取走两个电子,如此类推。 • 金属溶解的数量与电量的关系遵循法拉第定律,即电极上 溶解(或析出)1mol的物质所需的电量为96500c,因此, 已知腐蚀电流或电流密度就能计算出所溶解(或析出)物 质的数量。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四章金属在各种环境中的腐蚀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四章金属在各种环境中的腐蚀
23
2.大气腐蚀机理 大气腐蚀特点:金属表面处于薄层电解液下的腐蚀过程,符合
电化学腐蚀的一般规律。 (1)大气腐蚀的电化学过程 当金属表面形成连续的电解液薄层时,大气腐蚀的阴极过程主要 是氧去极化。
阴极过程:
阳极过程:
在薄的液膜下,大气腐蚀的阳极过程受到阻滞,因为氧更容 易到达金属表面,生成氧化膜或氧的吸附膜,使阳极处于钝态。
引起材料的破损称为大气腐蚀。 大气腐蚀是常见的一种腐蚀现象。据统计由于大气腐蚀而
损失的金属约占总的腐蚀量的50%以上,因在大气中使用的钢材 量一般超过其生产总量的60%。例如,钢梁、钢轨、各种机械设 备、车辆等都是在大气环境下使用。因此了解和研究大气腐蚀是 非常必要的。 1.大气腐蚀的分类
大气的主要成分不变,只有水分含量随地域、季节、时间 等条件而变化。根据金属表面潮湿度的不同,把大气腐蚀分为三 类:
29
图4-2 抛光钢在不同大气环境中腐 蚀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A-纯净空气 B-有(NH4)SO4颗粒,无SO2
C-仅0.01﹪SO2,没有颗粒 D-(NH4)SO4颗粒+0.01﹪SO2
E-烟粒+0.01﹪SO2
3)被硫酸铵和煤烟粒子污 染的空气加速金属腐蚀。
可见:在污染大气中,低于 临界湿度时,金属表面无水膜, 化学作用引起腐蚀,腐蚀速度很 小;高于临界湿度时,由于水膜 的形成,发生了电化学腐蚀,腐 蚀速度急剧增加。
图4-2 抛光钢在不同大气环境中腐蚀与相对湿 度的关系
A-纯净空气 B-有(NH4)SO4颗粒,无SO2
C-仅0.01﹪SO2,没有颗粒 D-(NH4)SO4颗粒+0.01﹪SO2
E-烟粒+0.01﹪SO2
2)在污染的空气中,空气的 相对湿度低于70%时,即使是长 期暴露,腐蚀速度也是很慢的。 但有SO2存在时,当相对湿度略 高于70%时,腐蚀速度急剧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碱性溶液中
一、耗氧腐蚀必要条件
25℃、1atm下
4. 4 氧还原反应的阴极极化曲线
1. 阴极过程由活化极化控制(ϕe,O2P段)
阴极反应速度较小,浓度极化还未出现 (O2的输送过程尚未成为速度控制步骤)
一定条件下:
n: 控制步骤得失电子数, 同样此处n=1
2.阴极过程由活化极化与氧扩散过程混合控制 (PF段)
阴极反应速度与浓度极化和活化极化都有关
活化极化过电位
浓度极化过电位
问题:如果没有浓度极化,极化曲线走势?
3. 阴极过程由氧扩散过程控制(FS段)
O2一到达电极表面就被还原
而取决于氧的溶解度及氧在 溶液中的扩散条件
4.阴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由氧去极化和氢去极化共同组成 (SQG)
原因:ϕ 降低到一定程度出现了 氢离子的还原反应
第四章 析氢腐蚀和耗氧腐蚀
主要内容
析氢腐蚀定义、发生条件、 发生条件、氧还原反应步骤及 阴极极化曲线、耗氧腐蚀特点 耗氧腐蚀定义、
4. 1 析氢腐蚀
析氢腐蚀:以氢离子为去极化剂的腐蚀过程 腐蚀电池阴极过程:
一、析氢腐蚀必要条件
25℃、1atm下:
4. 3 耗氧腐蚀
耗氧腐蚀:以氧气分子为去极化剂的腐蚀过程 腐蚀电池阴极过程: 酸性溶液中
问题:如果没有析氢反应,极 化曲线走势?
φe(O2/H2O)
4. 4 氧还原反应的阴极极化曲线
P B φe (H+/H2) F S Q G id N M C
φe(O2/H2O) 氧分子
还原反应的极化曲线 φe(H+/H2)氢离子还原 反应的活化极化曲线 id 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
(根据TOMAWOB)
析氢腐蚀和耗氧腐蚀比较
去极化剂性质 去极化剂浓度 腐蚀控制类型 阴极反应产物 腐蚀速度 合金元素及杂质影响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