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阅读指导
嘿,亲爱的初中小伙伴们!咱们来说说初中语文阅读这回事儿。
阅读呀,那可太重要啦!就像给咱们的大脑补充超级能量一样。
通过阅读,咱们能看到各种各样新奇的世界,了解不同的人和事,就好像咱们自己经历了好多好多精彩的故事。
而且呀,阅读能让咱们的语文成绩蹭蹭往上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妙笔生花,让老师都眼前一亮!
阅读的方法
1. 精读
咱们得学会精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碰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赶紧查字典或者问老师。
这样能把文章理解得透透的,还能学到好多新知识。
2. 略读
有时候呢,文章太长或者不太重要,咱们就可以略读。
快速浏览一下,抓住关键的信息就行啦。
比如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还有每段的第一句话。
3. 做笔记
读书的时候,手里拿支笔,觉得好的句子、有用的知识,赶紧记下来。
这样以后复习的时候就方便多啦,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呢。
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技巧
1. 记叙文
读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要素。
搞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会给咱们介绍一些知识,这时候要注意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还有作者用的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等。
3. 议论文
议论文的重点在于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咱们要找出论点,看看作者是怎么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样就能提高咱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好啦,小伙伴们,掌握了这些阅读的小窍门,相信大家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的,加油哦!。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完整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第一部分说明文考点分析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考点之四:说明方法[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段落或文句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初中说明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讲解

【关键字】初中说明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讲解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初中说明文阅读指导《鸟巢》有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指导《鸟巢》有答案篇一:鸟巢的建筑阅读答案篇二:鸟巢的建筑阅读答案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
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③分——总。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
如《》。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
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的不同: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
语文课本上的《》《》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
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
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
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
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顺序(事物的、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型及答题思路

说明文考点——语言品析题型答题思路(邓老师)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经典句子:“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题型 1 :“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1 )加点字词原意。
(2 )加点字词准确/ 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 事物“ XX ”的特征/ 事理。
(3 )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
答:“往往” 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是一样的)【题型 2 :“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说明理由。
】( 1 )不可以( 2 )原词意思或内容。
( 3 )所换词语意思或内容。
( 4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5 )XX 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答:不能。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 3 :“往往”能否删去?】( 1 )表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删去”)。
( 2 )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 3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答:不能删去。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和作用专题讲解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知识点讲解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面着重讲一下上海中考考纲里要求掌握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四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1)定义:为了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情况,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
(2)作用:①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特征,能收到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②列举两个以上的实例,或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说明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或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揭示说明对象的不同特性。
【经典范例1】生物入侵者 (节选)“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问题: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这类题目的答题基本步骤是:判断说明方法——分析说明内容——指出说明效果。
答题基本模式: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文章举出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本地物种造成的极大威胁,令人印象深刻。
【经典范例2】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说明文阅读指导详案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指导详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detailed case for expositor y reading guidance说明文阅读指导详案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1、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能不能举一些我们学过的课文的篇目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大自然的语言》等等。
)据我统计,初中三年共169篇课文,其中说明文不超过10篇,所占的比例很小,似乎不那么重要。
但是在新课改以来,无锡地区每年中考都会考到说明文,看图。
所以千万不能因为课本上学的篇目少而忽视说明文。
今天我们这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就专门教大家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地解答说明文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指导说明文阅读的思路1.初读文本在考场上,我们拿到一篇说明文之后,第一部是先看后面的问题呢还是先读文章呢?毫无疑问,应该初读文本,即快速浏览文章本身,了解大意。
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所以我们应带着任务读:定对象、明结构、理顺序。
定对象,就是明确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
一般可以通过看文章标题,找中心句等解决。
明结构,譬如是总分式,还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
理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一、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二、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⑧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三、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答“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四、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⑴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上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⑵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五、实战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
到“天然氧吧”中去,共赴一场森林之约,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首选之一。
⑵温州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0%,已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市级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规划面积达59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
⑶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
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国有林场开始寻求变革: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
1990年,全市第一个森林公园——雁荡山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⑷近年来,温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建设和完善森林旅游设施,使森林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全市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86万人次,增至2008年的300多万人次,总收入也从2000年的2600多万元,增至2008年的7.1亿元。
从“砍树卖木头”到“种树卖生态”,温州市的国有林场实现了“完美转身”,变成了喜迎四方客的森林公园。
⑸实现“完美转身”后,“不走寻常路”的温州人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
首先,精心打造森林旅游品牌,把森林旅游融入大旅游中去。
2007年6月,在永嘉县的龙湾潭举办了温州市第一届森林旅游节。
2008年5月,在苍南县玉苍山举办了温州市第二届森林旅游节,并升格为浙江省首届森林旅游节。
2009年5月,在文成县举办了温州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规格再次提升,冠名为“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
于是,温州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举办首届森林旅游节的龙湾潭森林公园,当年游客人数提高了3倍,门票收入是前一年的5倍多,一举成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
⑹不仅如此,市林业部门还组建了温州市森林旅游公司,与10家旅行社共同成立旅游“绿色联盟”。
这样,加强了与市内外旅游业界的联络,实现了优势互补。
⑺与此同时,温州的森林旅游还以“体验、教育、健康”为主题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突破观光旅游的框框,相继开发了森林浴、野外探险、动植物考察、野营漂流、攀岩登高等典型森林旅游产品。
⑻温州市正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开发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森林旅游,把森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
1.阅读文章,说说第⑷段中加点的“完美转身”具体指什么。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州市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哪三条具体措施?阅读⑸—⑺段作出回答。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⑶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请你就“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发现。
(3分)【链接材料】材料一:2009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举行前夕,38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了22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材料二:雁山云影,瓯水波光。
五月中旬,温州市百名画家来到玉苍山、龙湾潭等森林公园采风、泼墨,将森林公园的美景尽情挥洒于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酸碱食品与健康》,完成5~8题。
(12分)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
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
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
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
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
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
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
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
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
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
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
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
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告诉了我们酸碱食品与健康有什么关系?(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章②③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选一词作答即可)(3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
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
(注意说明理由,不超过50字)(3分)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高明的大自然》,完成9~12题。
(12分)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
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