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精选10篇

说明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京剧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它是由徽调(安徽的地方曲调)、汉调(武汉一带的曲调)为主融合昆曲、秦腔(陕西的地方曲调)和其他民间曲调特点发展而成的。
京剧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所以京剧过去也称为“皮黄”。
②京剧的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西皮有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除上述板式外,还有反西皮、反二黄、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
这些板式分别表现了不同感情。
一般来说,西皮适宜表现活泼昂扬的情感,二黄适宜表现苍凉深沉的情感,反西皮用于深切悲痛时,四平调、吹腔用于轻松愉快时,南梆子则多半用来表现少女柔情。
③京剧伴奏的乐器很多,主要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管弦乐和打击乐器。
京剧表演歌舞并重,融合了大量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俗称“韵白”。
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独特艺术表演体系,对各地方剧种影响很大。
④京剧脚色(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又称须生,一般为较年长的男子,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小生”(青年男子,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和“武生”(男性武将,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旦又分“正旦”(又叫青衣,一般为大家闺秀,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花旦”(一般为小家碧玉,如《红娘》中的红娘)、“老旦”(老年妇女,如《龙凤呈祥》中的吴国太)、“武旦”(有武功的妇女,如《穆桂英》中的杨排风)、“彩旦”(诙谐或邪恶的妇女,如媒婆之类);净指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又分为“武净”“文净”两大类,武净如张飞、李逵、黄盖等,文净如包公、曹操等;丑角(又称小花脸)是诙谐或邪恶的男子,也有文丑、武丑之别,文丑如《蒋干盗书》中的蒋干,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等。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语言的运用(4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0分)盘曲línxún ()lòu空(休qì()yí和园(wéi幕()丘hè()鸣钟击qìng()))jiǒng然不同())zhuó磨(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a.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b.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填空题(10分)①银烛秋光冷画屏。
②乡泪客中问。
③坐观垂钓者。
④《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讲究近景远景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的。
(a映衬 b布局 c层次 d配合)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8分)①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③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④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5.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重峦叠嶂诸如此类因地治宜巧妙绝论俯仰生姿珠光宝气自出心裁陡劳无益6.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
请你依照示例,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一下“书”、“家”、“黑板”。
(4分)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块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二.阅读题〈一〉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早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
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
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
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
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
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③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④咔嚓一拍,信息自来。
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⑤如今我们常见的QR条形码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
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
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
说明文阅读训练6篇带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准确预报地震,不是一件易事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临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
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
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
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
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
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
目前,世界上地震短临预报的最高准确记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
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
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
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
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
初中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十篇及答案

语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妈妈的额头蒋平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题训练5篇带答案

4. (2020·江苏镇江市·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3D生物打印新突破尚凯元①最近,以色列特维拉夫大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人体组织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3D打印心脏,给需要通过“换心”来延续生命的晚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②自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首例肾脏和心脏移植手术相继成功以来,器官移植的临床技术日臻完善,手术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很多国家,器官等待者和捐献者的数量相差很大。
即便有幸等到合适的器官并成功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也仍然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多年来,实现器官的完全“复制”,成了医学界的梦想。
③2010年,全球首台生物打印机使用培养的人体细胞制造出首例血管,使得3D打印人体器官成为可能。
2013年,一位心脏病专家完成了第一颗3D打印“心脏”,不仅外观与患者心脏高度吻合,还能够怦怦跳动。
不过,这个用塑料制成的“心脏”,仅可用于研究手术方案。
确切地说,它只是一个“心脏模型”。
④最新打印出来的这颗3D心脏不仅有细胞、心室和心房,还有着纵横交错的血管。
本次打印所用的“墨水”,源于患者体内提取的脂肪组织。
其中,分离出的细胞在经过编辑之后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之后又分化出构成心脏主体的心肌细胞和构成血管的内皮细胞。
分离出的非细胞成分则被转化为了“个性化凝胶”,它如同盖房子的“水泥”,能够固定细胞的位置,并起到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促进这些“小砖头”发育生长,建立连接,最终重组为功能器官。
由于打印“原料”来自患者自身,因此不用担心排异反应的发生。
⑤不过,这颗3D心脏目前仅具备收缩功能,研究人员还需通过进一步的培养,“教”会心脏细胞协同工作以实现泵血功能,之后再进行动物移植实验。
距离真正应用于人类心脏移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除了心肌细胞和血管之外,心脏还包括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等,如何调和不同种类细胞的生长环境尚有待研究。
此外,由于心脏扫描技术和打印机的分辨率有限,目前..还不能打印出心脏中的所有血管。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专项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专项训练做好语文说明文的阅读训练,轻松迎接语文考试吧。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专项训练题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专项训练(一)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
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
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
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
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
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
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
”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10的40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
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
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
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
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
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说明文20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说明文20篇目录1 天桥 (1)2 安全的空中旅行 (2)3让地球人烦心的“太空杀手” (3)4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5)5谁染枫林醉 (6)6位次的讲究 (7)7 抗生素滥用:一个沉重的话题 (9)8 开发小行星漫想 (10)9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1)10 成语里的歌声 (12)11 “高铁时代”已到来 (14)12 动物的弄虚作假 (15)13 会呼吸的建筑 (16)14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17)15 小满 (19)16 猴年说猴 (20)17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21)18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23)19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24)20 调好你的“食物钟” (26)参考答案 (27)1 天桥天桥,是对各类天桥的统称。
其实,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划分为“人行天桥”,“车行天桥”,人车混行的立交桥和构成城市高架路系统的“立体交叉高架桥”等等。
天桥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现已有梁式结构天桥,钢架结构天桥,悬索结构天桥,斜拉结构天桥等等多种。
它们有的结构简单,便于建造;有的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有的凌空飞架,雄浑壮观……构成了城市现代交通的一幅彩虹竞渡的立体画卷。
天桥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
人行天桥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S型、Y型、U型等多种,皆无定型,根据地形地貌灵活设计。
车行天桥基本类型有菱型、苜蓿型、环型、喇叭型等。
总之,只要把使用功能、结构和外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的艺术和技术效果。
城市里的天桥,不仅是城市繁荣兴旺的标志,更主要的是它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诸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上海延安东路人行天桥为例,在天桥启用后,天桥附近100米内的机动车速度较前提高了28%,而交通事故下降了80%,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我国自1964年广州建造第一座立交桥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目前所建各类立交桥已达数千座,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 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 40亿年。
过了 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 不过, 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 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在 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 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 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 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 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 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 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 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 4000年后乃至 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 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 如小行星撞击地球, 但也不太可能在 4000万年内发生, 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 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 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 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来自人类自身” 的威胁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 40亿年。
”“这一过程.... ”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 ”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 5题。
从古到今, 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 21世纪的今天, 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 1860年至 1890年, 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 9000万公顷, 大片焚烧草原, 盲目垦荒, 导致发生了 1934年 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 2400公里、宽 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 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 40吨, 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 4500亩, 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 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 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 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 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痛定思痛,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根据 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尽量用原文语句4. 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 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 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寸至 2尺长,削平表面, 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 8到 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 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 早在 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 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 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如果把 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 它的总重量大约有 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