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以及解析

人教版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以及解析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及解析【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庇(yìn) 吊唁(yàn) 诺诺连声(nuò) B.归泊(pò) 执拗(niǜ) 风雪载途(zài)C.蓬蒿(gāo) 栈桥(zhàn) 自怨自艾(ai) D.鞭挞(tà) 发怔(zhēng) 不屑置辩(xi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A.汇聚融汇贯通宏大一弘清泉B.糜烂所向披糜托辞拖泥带水C.委屈委曲求全侍弄恃才放旷D.怡然贻笑大方撤销消声匿迹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西游记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吗?C、我,一个芸芸众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D、微博上,不同群体的表现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

B.卖柿子的吆喝有繁简两种。

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婉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5.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比如青春,这个曾被我们无数次吟诵、咏叹、无数次自作多情的美丽字眼,当我们拥有它时,总不免出奇地慷慨,,一旦意识到很快就要挥手作别时,我们才蓦然醒悟:!①越是失去之后才显示出价值的东西越是珍贵②越是珍贵的东西在失去之后越显示它的价值③犹如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百万富翁④犹如百万富翁一掷千金般地挥霍无度⑤一个悲凉的时刻降临了⑥一个悲伤的时刻光临了A、②④⑤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讲义编号:中考冲刺系列之说明文阅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平实说明文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文语言特点事理说明文:解说事理生动说明文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五、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六、题型及解答技巧【内容把握】(1)本文(本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应试技巧:在文章(段落)的总说部分找中心句。

(2)本文(本段)从哪些方面说明…….◎应试技巧:在文章(相应段落)中找分说的几个点。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图表、引资料。

◎应试技巧:巧记:分列作下举,打列引资料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准确真实地说明了……(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8)引资料:具体充实地说明了……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不能混淆“术语”。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初中语文中考 名著阅读 说明文阅读 (1)

初中语文中考 名著阅读 说明文阅读 (1)

确性。
州桥历史悠久。
说明文阅读 知识
说明方法
特征
作用
举例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 通过比较,使事物
作比较
彼此有一定联系或 间的相似点或不同 《被压扁的沙子》中的“一立方英 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
者有相似点的事物 点明显地展现出来 的沙子要重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
进行比较,从而介 ,便于读者把握事 明方法,准确说明了“被压扁的沙子
知识
说明文阅读 知识
一、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特点、
成因、功能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使人获得知识。
说明文阅读 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一)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 特征 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的
举例
元]
事物说明文。
特征 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内容。 事理说明文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
举例 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 元]
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说明文阅读 知识
(二)按语言特色分 直截了当地说明所写对象,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不夸
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
说清楚,使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说明文阅读 知识
抢分秘籍
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的区别
说明对象是指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而说明内容则 是指文章所介绍的对象的某些具体方面的情况。如《中国石拱桥》 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说明内容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齐月园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

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

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

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

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

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

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

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

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一、知识梳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传播给人知识。

1.说明文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4.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形象。

二、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常见题型:1.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技巧点拨:1.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2.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常见题型:1.本文(某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xx段(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3.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技巧点拨:说明顺序能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理清说明顺序的一般方法: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

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题型1,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题型2,我们可用“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者“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比如苏州园林》)”的句式回答。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责编:高菲考点透视考纲要求,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段)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

考查内容如下: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把握说明文结构、概括语意中心;5.整体把握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6.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及言之有序的特点。

知识讲解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文是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说明对象是指说明文中被介绍、说明的事物。

常见题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解题思路或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常见题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解题思路或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常见题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解题思路或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题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解题思路或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说明某事物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举例子: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方法。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附典型例题讲解)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附典型例题讲解)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附典型例题讲解)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
征。

比较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

作用: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列数字: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运用数字说明,显得醒目具体,也更
有说服力。

如《旅鼠之谜》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字:7窝、每窝12只、50万只,具体说明
了旅鼠繁殖能力强。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例题: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

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三)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四)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