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战争是古代将领斗智斗勇的时期,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城下之盟公元前700年,楚国兴兵讨伐绞国,楚国的大军把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

而绞国人坚守城池,不肯出战。

楚军虽然几次发起强攻,却都被箭雨逼退,始终不能接近城门。

楚军的统帅见攻城受阻,只好暂时下令让大军撤到南门休整,又命人赶回国内禀报楚武王。

将军屈瑕对楚王说:“绞国人行事鲁莽,眼光不长远。

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采用一个巧妙的计策对付他们。

”楚武王觉得他的计策很高明,就吩咐楚军按计行事。

次日,绞城城外突然出现了好几拨楚国的樵夫,他们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乐乎。

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楚国士兵装扮而成的。

绞国的将军发现樵夫后,怒上心头,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

没多久,士兵们就抓回了三十个楚国樵夫。

绞国将军大喜,重重奖赏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

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

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

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

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

”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

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

”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

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

历史战争故事

历史战争故事

历史战争故事有很多,比如:
1. 涿鹿之战:中国神话时代的一场战争,发生在约5000年前,是黄帝和炎帝两部族联合对抗东夷集团蚩尤部族为争夺中原地带而
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2. 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灭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争。

3.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一说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45年),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4. 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兵增援。

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5.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孙膑采用减灶计,引诱魏国主力到达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被齐军包围,大败魏军。

6.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楚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大战。

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过漳水,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败秦军。

7.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谢安指挥八万军队在淝水(今安徽淮南)迎战。

最终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

这些战争故事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战术,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古代战役和典故汇总

古代战役和典故汇总

以下是一些古代战役和典故的汇总: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三国时期,曹操率军攻打东吴,但被周瑜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三国时期,曹操率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对决,曹操最终取得胜利,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地位。

长平之战:公元260年,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与魏国的司马懿在长平展开战斗,虽然蜀军有着数倍于魏军的兵力,但最终被司马懿以计谋打败。

平型关之战:公元1213年,金朝与西夏展开战争,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在平型关击败西夏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鸿门宴:公元206年,三国时期,刘备被东吴的孙权邀请参加鸿门宴,孙权本意是想对刘备不利,但刘备机智地通过表演和智慧化解了危机。

程门立雪:东汉末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路过长坂坡时,发现程昱立于雪地之中,对他的忠诚深感敬佩,诸葛亮因此释放了程昱。

白起韩信争霸:战国时期,白起是秦国的将领,韩信是汉国的将领,两人在争霸过程中多次交手,最终白起战胜了韩信,成为当时的军事名将。

岳飞守望相助:南宋时期,岳飞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守卫着宋国的疆土,并多次击败金军。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最终岳
飞被冤杀,成为忠义的代表。

钟馗捉鬼:传说中的中国神话人物钟馗,被认为是驱邪辟邪的神明,他经常出现在民间故事中,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捉拿邪恶。

这些战役和典故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反映了古代战争和人物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同时,它们也成为了后世的教训和启示,被广泛传承和研究。

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11则

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11则

三一文库()〔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11则〕导语: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战争的名言佳句,欢迎大家阅读!▲【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历史上的八大战争典故

历史上的八大战争典故

历史上的八大战争典故
1. 秦朝统一六国之战:公元前230年,秦国的始皇帝嬴政统一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大陆。

2.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89年,汉朝与匈奴发生了多次战争,以保卫中原地区。

3. 罗马与卡塔战争: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41年,罗马共和国与卡塔琳战争,展开了近百年的角逐。

4. 拜占庭与波斯的战争:公元603年至629年,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进行了多次战争,争夺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权。

5. 英国与法国的百年战争:公元1337年至1453年,英国与法国之间进行了长达116年的战争,争夺法国王位。

6.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美国与英国进行了一场为争取独立而发起的战争。

7.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由于各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引发了第一次全球性的战争。

8.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由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引发,成为近代最具规模的战争,涉及全球各大洲。

这些八大战争典故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对后续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人多力量大”这一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历史中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一、巴比伦之战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国攻打巴比伦,人数超过20万,而巴比伦军队只有不到1万人。

但巴比伦皇帝利用了当时的防御科技,在城墙上挖了密道并设置陷阱,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军队的猛攻,以少胜多,保卫了自己的城市。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巨军进攻赤壁,其军队约有80万人,而孙刘联军只有5万余人。

但孙刘联军巧妙地运用天气、火攻等因素,成功地消灭了曹操的大军,以少胜多,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壮举。

三、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下令打压这场反抗,对方人数仅为2万,而英军则高达4万人。

然而,美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用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独立战争中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东汉时期的虎牢关之战公元205年,曹操率领10万大军攻打虎牢关,而关内守军只有5000人。

但关内统帅马超迅速采取了防守策略,利用天地异象捣毁了曹操的大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入侵诺曼底1944年,二战的大地战开始了,纳粹德国在入侵诺曼底时,兵力达到50万,他们有完善的防守工事,还有成熟的通讯系统。

然而,盟军运用空中轰炸、隐蔽行动等灵活的战术,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德国的防线,以少胜多,赢得了入侵诺曼底的胜利。

以上历史事件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不逊于敌人,才能获得胜利,而“人多力量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在面对强敌时,运用智慧创造奇迹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战争相关典故

战争相关典故

1、牧野之战:临阵倒戈,周武王、商纣王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领导的周军与商纣王的商军之间的决战。

商军在牧野之战中临阵倒戈,导致商朝的迅速灭亡,周朝的建立。

2、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文公、楚成王、子玉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晋文公在战争中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最终击败了楚国的子玉,确立了晋国的霸权地位。

3、灭虢之战:唇亡齿寒、假途灭虢。

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利用"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的策略,先后灭掉了虢国和虞国,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4、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孙膑、庞涓。

发生在公元前354年,是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战争。

孙膑运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帮助齐国大败魏国的庞涓。

5、马陵之战:减灶诱敌、因势利导,孙膑、庞涓。

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是齐国与魏国的又一次战争。

孙膑再次运用智谋,通过"减灶诱敌"和"因势利导"的战术,再次击败了庞涓。

6、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括。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赵国的赵括因"纸上谈兵"而缺乏实战经验,导致赵军大败,秦国从此确立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7、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项羽。

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是秦朝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

项羽在此战中"破釜沉舟",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和勇气,最终大败秦军,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8、楚汉之争:楚河汉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乌江自刎,项羽、刘邦。

发生在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一系列战役。

其中包括了楚河汉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著名事件,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和汉朝的建立而告终。

9、淝水之战: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折屐齿,苻坚、谢安、谢玄。

发生在公元383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争。

谢安和谢玄指挥的东晋军队在此战中大败苻坚的前秦军队,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都与此战有关。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战争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战争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战争典故引言古代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战争典故,这些典故通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来传达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从一些知名的古代诗词中选取几个描写战争的典故进行分析和解读。

节选一:《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是唐代王之涣所作《出塞》中的描写战争的典故。

诗中通过描述边塞的冷清和长征的艰辛,表达了忧战之情。

同时,"龙城飞将"象征着坚强的将士,"胡马度阴山"则暗示了战争的难度。

节选二:《木兰诗》"五马弯弯弯似月,十八楼高高高不见。

" 这是北朝民间传唱的民谣《木兰诗》中描写战争的典故。

诗中通过描绘战场上奔驰的战马和威高多层楼,展示了战争的惊险和残酷。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艰辛和可怕。

节选三:《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是唐代柳宗元所作《江雪》中描写战争的典故。

通过描绘孤舟、蓑笠翁和独钓的景象,诗人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孤寂和艰难。

这种孤寂与寒冷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结论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战争典故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战争的思考和观点。

这些描写战争的典故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楚。

古代诗词中的战争典故,启示我们要珍惜和平,共同努力构建美好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
导读:【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
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

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

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

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

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

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
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

”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

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

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

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
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

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

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11则】
1.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2.关于“笔”的历史典故
3.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4.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5.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6.「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汇总
8.凤城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