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浅析
浅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它以乡村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民俗文化为载体,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
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民俗文化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点,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 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亿人次。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2. 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丰富,包括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产品不断升级,涌现出了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旅游项目,如特色民宿、乡村度假村、亲子农场等。
3. 乡村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向上下游延伸,涵盖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个环节。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4. 乡村旅游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各级政府纷纷将乡村旅游纳入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问题1. 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地区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游客在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体验雷同,导致游客满意度降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近年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仍存在较大差距。
余杭区乡村旅游发展浅析【文献综述】

余杭区乡村旅游发展浅析【文献综述】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余杭区乡村旅游发展浅析一、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
在研究早期,国外的许多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内容、范围等领域,表现为对现象的总结和归纳,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范围和影响的扩大,研究领域也随之扩大,研究深度也逐渐深化。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从最初的乡村经济的拯救者,到后来关注旅游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大部分学者对乡村旅游对促进乡村经济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同时学者也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应注重与社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8]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研究而言,在时间上要晚将近一个多世纪。
我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及乡村开发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影响等基础研究,逐渐向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营销等深层次研究倾斜。
相对于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大多是宏观的构想、综合性的陈述,相对缺乏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
[8]二、乡村旅游的概述什么是乡村旅游,分析与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概念的区别,科学地、准确地、完整地界定,对于把握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12]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分支,既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1)乡村性:乡村旅游的活动以浓厚的乡村性来吸引广大的游客。
(2)参与性:游客到达旅游地后,除了欣赏农村优美的田园自然风光外,更可以亲自将参与一系列活动中,如采茶、农耕、采摘瓜果等。
(3)差异性:着重体现在季节和地域这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以其浓厚的乡村气息吸引着大都市的居民。
浅析乡村旅游发展

浅析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是指将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以农村特色为主题,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以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为手段,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为主,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提供新的增收渠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发展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等项目,提供民宿、餐饮、旅游购物等服务,引导游客消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还可以促进乡村特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增加农民收益。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的劳动力过剩,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农村人口流失和农田撂荒。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留在家乡创业就业。
通过培训农民的旅游技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就业稳定。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乡村环境保护。
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乡村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
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保护农村风景名胜、生态环境等,引导游客对农村环境进行尊重和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乡风民俗的保护。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保留和展示乡村独特的文化特色,包括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等,使游客能够了解和体验农村文化传统。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乡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保持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风貌。
乡村旅游发展既是满足人们对新鲜农产品和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同时促进乡村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前景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前景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农村地区进行休闲、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和农村风情的旅行活动。
近年来,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两个方面探讨其发展潜力与前景。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能够有效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
首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追求回归自然、寻找心灵栖息地的生活方式。
乡村旅游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通过提供农业观光、古村落游览、乡村民俗体验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税支持、土地政策、经费投入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提高了乡村农产品的价值,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乡村旅游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能够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建筑、古村落、民俗风情等,向游客展示乡村的文化魅力,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其次,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农村旅游也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农畜产品加工及销售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浅析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直接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例如,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乡村旅游还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农产品销售增加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乡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得到了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乡村旅游,他们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促使农民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并通过乡村旅游渠道进行销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例如道路、供水、供电等。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升级,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4. 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消费,增加了地方财政的收入。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消费不仅包括门票、住宿等直接支出,还包括购买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间接支出。
这些消费为地方财政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间接影响1.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通过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服务业获得。
这促使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业效益。
2. 提升乡村文化价值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乡村地区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提升了乡村地区的文化价值,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3. 加速农村基层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层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需求促使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乡村旅游服务,例如农家乐、导游等,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分析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旅游方式,提供给游客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乡村旅游的优势、存在的挑战以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如山水、农田等以及人文景观如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其次,乡村旅游与自然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乡村地区的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再次,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创造农民的附加值,提高他们的收入。
然而,乡村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一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资源破坏和污染。
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退化。
其次,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乡村地区交通不便,餐饮住宿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较差,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有:首先,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和资源保护。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合理划定乡村旅游开发区域,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其次,提升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交通、餐饮、住宿等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再次,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和管理。
通过培训与技术支持,提高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宣传推广乡村旅游。
通过媒体、网络和其他渠道,广泛宣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总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乡村旅游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乡村旅游指的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若干建议,要求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2016年农业部将重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旅游等服务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的发展,制有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发展能有效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和旅游业迅猛发展也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大环境。
现在的人们不再受温饱和贫穷所局限,已经有了可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能力和基础,旅游已经是大家普遍选择的放松和娱乐活动。
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都市生活人们压力大,人们更愿意体会田园生活,也正因如此休闲农业为广大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多种服务,乡村旅游业也有了受众群体。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在农村发展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拉动农村GDP增长、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筑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发展乡村旅游也加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发展了乡风文明,使农村的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行业意识和经营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壮大伴随着当地文化的宣传与传承。
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文化传承
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当地文化的传 承和保护,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 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
科技创新
将引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如智慧旅 游、VR体验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 验。
提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规划和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制度,确保乡村 旅游的健康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市场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乡 村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 市场潜力巨大。
乡村旅游的创新和升级
创新产品和服务
乡村旅游应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如农家乐、民宿、 生态观光等。
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
乡村旅游应注重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 满意度。
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当地 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 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 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品牌建设
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 更多游客。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
宣传渠道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元化的宣 传渠道,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推广活动
组织各类推广活动,如旅游节庆、民 俗文化体验等,吸引游客参与并加深 对乡村旅游的了解。
优化乡村旅游的设施和服务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可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 高乡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发展浅析指导老师:张学锋题目乡村旅游发展浅析旅游游系系系别旅年级专业0044英英语语导导游游杨春春雷雷姓名杨学号004422110000440000332007年5月3日乡村旅游发展浅析杨春雷(合肥学院旅游系07届旅游管理英语导游班,合肥 230601)摘要: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内涵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并讨论了乡村旅游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根据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市场中的一项新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旅游局分别以“中国乡村旅游年”、“中国和谐城乡游”作为2006年、2007年的旅游主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1.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理论和发展模式较为成熟。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尚不统一,但都认为,地方性和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乡村”的地域范围。
现代地理学解释,乡村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的地域综合体。
在我国,乡村地域范围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市的城市市区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城市郊区、建制乡镇及其它农村地区。
乡村旅游资源和藉此存在的旅游产品不可转移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只能是乡村社区。
(2) 乡村旅游的资源。
准确地划定资源的范围,是为了给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现实的基础。
但旅游业的难处,在于它提供的产品本质上是满足体验的服务,而体验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按照《旅游规划通则》中的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可被视为旅游资源,这个定义体现了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
那么,乡村旅游资源的界定,笔者认为应该用开放的资源观,从地域范围看,旅游资源应该是存在于乡村;从内容上看,乡村旅游资源既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也包括了乡村传统农业劳作、乡村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乡村旅游资源应该是以乡村地域内特有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文化景观及经济景观为基础,对游客有吸引力,被旅游业利用后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功能的旅游资源。
(3)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随着全国各个乡村地区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源市场的定位也应覆盖到所有与旅游目的地景观有较大差别的区域,包括那些在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等方而有差别的乡村居民之间的相互参观、考察、学习及体验等。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劳作方式等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
( 4)乡村旅游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其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以上论述,笔者比较推崇四川大学刘红艳的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有别于当地乡村的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1]。
2.乡村旅游的起源2.1国外乡村旅游的起源乡村旅游今天在世界上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
在国外乡村旅游可以上溯到19世纪,从最初单一的度假旅游空间选择开始,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欧洲、美洲很早开始的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意大利甚至在1865年就成立了“乡村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2]。
但是,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普遍认为是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
当时西班牙、法国等国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生态重视程度的提高,度假风气兴盛,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作为度假地。
部分贵族、富商在地中海海滨、休假地盖起了别墅、第二住宅。
另一些经济状况并不很富裕的城市居民,有的联手购房、分时度假,也有的到乡村农户家里住一段时间度假。
于是一些农户和农场主适应这一需求,纷纷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家庭旅馆,接待城市中来观光度假的旅游者。
最初的乡村旅游就是这么产生了,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2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我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得多。
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
80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才有了一些发展。
乡村旅游在我国开始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
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
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是在1989年。
时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3]。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具备旅游条件的富有农村开始的。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意义3.1乡村旅游的发展3.1.1旅游业界与学界的探讨国外,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了“旅游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地区间研讨会”,会上确定了关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培训、规划、信急、管理等问题。
1998年,首届国际乡村旅游研讨会在西班牙埃斯特城举行,讨论了深入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问题。
这些都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国内,政府主导的“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虽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界和学界的仍在不断进行着研究工作。
1998年,由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联合在黄山召开了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
2002年9月,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
这些会议和研讨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3.1.2我国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初期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
我国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把该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从而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
乡村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乡村旅游在政府的主导下不局限于满足那些拥有富余金钱和时间的都市旅游者的需要,而正朝着解决贫困或者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旅游理论研究也在突破旅游业内,运用多学科相互协作探讨多领域的问题,以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扶贫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实,旅游与扶贫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贫(反贫困)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 Tourism,简称PPT)(Ashley, 2000)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简称ST-EP) (Sofield, 2004)以后,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作出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旅游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学者和我国政府的关心的重要问题。
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1980年代后期,国家“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而取得了大而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国家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乡村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
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史高的要求。
2001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是我国大力推进工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深在会议上指出:“城市郊区和有客源前景的其他农村地区,要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基地”。
据此,国家旅游局拟订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稿),并在2005年1月9日公布了包括安徽省(17个)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
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家旅游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联合主办的“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9月5日在贵阳隆重开幕。
国家旅游局分别以“中国乡村旅游年”、“中国和谐城乡游”作为2006年、2007年的旅游主题。
可见,乡村旅游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向我国旅游大舞台的中央,成为解决我国贫困或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要力量。
3.2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旅游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已经被高度重视,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很多相关部门认同。
由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的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
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是开拓旅游发展的新领域,也是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及有效途径[6]。
(1)乡村旅游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扶贫。
乡村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乡村游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又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扶贫的重要资源基础。
这里指的资源主要是农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其所有者(其所有权笔者认为有待探讨)和创造者都是农民。
乡村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所以农民可以将他们所有的这些资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产权回报非常直接,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的种种受益不均的问题,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