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合集下载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11[1]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11[1]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人文学院01中文1班—11号李云【内容提要】: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的土壤都是封建社会,忠君、护教、行侠的主题与之不可分,因此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多种原因,两者作品的内容又并不完全相同。

本文试从思想内容上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初微的探讨。

【关键词】:骑士传奇武侠小说相似性差异性西方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武侠小说(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写的都是人,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个文化中不同人物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来研究骑士传奇和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

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

骑士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骑在马上的战士。

以今天的标准,无外乎以下三重︰一、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三、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荣誉观和道德准则。

而中国的武侠小说描述的则是处于乱世或者压迫的集体,和骑士相比,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和身份极为不同,远不如骑士。

西方早期小说出现过骑士传奇的系统,中国则有武侠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便是。

西方的骑士传奇同中国的武侠小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是忠君,都宣扬忠君爱主的正统观念;二是护教,中国的武侠小说虽不如西方骑士传奇基督教色彩的浓厚,但道教神仙也是书中英雄的保护神。

孔明、吴用都有“仙气”。

如同上帝保护骑士,九天玄女娘娘也赠宋江三卷天书。

西方的骑士为基督教而战,《三国》、《水浒》的英雄豪杰虽没有为道教而战,但也是道教的忠诚信徒。

三是行侠,西方的骑士讲究“侠义”精神,后起的模仿者堂·吉诃德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骑士与中国的武侠都很有点江湖义气,园桌武士与亚瑟王大多生死与共,刘关张有“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摘要】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作为同时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体式,在故事情节、虚构性、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历时性、爱情观、本质立场以及武功展示上均不相同。

作为对整个文学产生了或者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体来说,他们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小说十一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均进入繁盛阶段,代表封建主集团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骑士文学应运而生。

骑士文学主要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

前者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表现骑士与贵妇之间“典雅的爱情”为主要内容。

骑士传奇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系统:古代系统——如法国的《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亚传奇》,模仿和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把古代的英雄改写成中世纪的骑士,实际上是由史诗向骑士传奇演变的产物;不列颠系统——如《特利斯丹和伊瑟》,主要讲述不列颠国王亚瑟和他身边12个骑士的冒险故事;拜占庭系统——如《弗卢瓦勒和布朗舍芙勒》、《奥卡森和尼科莱特》,讲述的是拜占庭的历史和传说。

骑士传奇的内容极广,涉及骑士的冒险经历、与异教徒的战争,以及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等,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

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实始自唐代。

有唐一代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是一个里程碑,唐前小说主要以记史、志人、志怪为特征,唐代的小说开启了“有意为小说”的时代。

唐传奇中的“豪侠”类作品就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正源。

中国武侠小说虚构铺陈、武功奇幻、侠气纵横,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上至达官鸿儒,下至贩夫走卒。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这两种产生时间相近的文体在其他地方也有其相似之处。

1、精彩的故事情节骑士传奇与武侠小说都具有传奇特点,都以体现冒险、神秘离奇的故事情节为主要职责。

正是这些精彩的、带有虚构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众的趣味。

精彩的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喜爱的。

一部没有精彩的故事的武侠小说,是不可能赢得读者青睐的。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

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kongfu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

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

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chivalrous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

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

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根源比较首先我想要对照一下两种文学的根源。

欧洲骑士文学和基督教宗教文学,就是欧洲中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文学想象。

两种文学可以说道“二元对付”而又“互相扩散”的。

必须存有骑士文学,必然先存有骑士这一类人。

徐葆耕先生对骑士的定义简单明了:“当时(指中世纪,笔者备注),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地出现战争。

多数国家的国王都存有一支亲信部队,用中国的名词来说就是?御林军?。

这支队伍就是由一些中小地主子弟共同组成,后来也存有一些贵族青年出席。

部队的成员不同于通常的平民,具有贵族化女性主义。

他们比较存有文化,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每个人都存有一匹可爱的马,形成了所谓的骑士阶级。

”[1]而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们却并不如此。

骑士与侠客的第一小差异是,侠客的定义十分之甚广,没紧固的职业、性别、年龄等建议。

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的比较共21页文档

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的比较共21页文档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1
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的比较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武侠小说与骑士传奇

武侠小说与骑士传奇

五.武功描写
两者都歌颂了英雄出色的武功,武功几乎成为衡量 英雄的必要条件。 骑士文学:武功描写得简略古朴,无招无式,比较 空泛,未成为骑士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
武侠小说:武功描写得细腻生动、精彩纷呈,极具 吸引力,是武侠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武侠小说、骑士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是为在比 较中更好的认识各自的特点,而非分出优劣。且 各民族文化也本无优劣之分。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武侠小说
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中雅俗共赏,最受欢迎的 类别,它具有两种不同类别,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 源头,分别用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来表现。
武侠小说
文言武侠小说
白话武侠小说
文言武侠小说
源头源头
源头: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 与的媛 云 春秋、战国:武侠阶层正式出现 先秦:史传文学
骑士文学:骑士抱着建功立业、升官封爵的信念, 怀着获取贵妇人的爱情的渴望,因此,其行为带有 很强的功利性;
武侠小说:武侠行为完全出于侠义精神,个人的 血性和良知以及对社会现实不平的激愤之情,很大 程度上不具有个人功利性。
三.行侠环境
在冒险行侠经历上,两者一般都要经历风餐露宿, 艰辛跋涉,战胜重重艰难和险阻,但在行侠环境 上却完全不同。 骑士文学:骑士冒险必须在神秘的环境之内。 (不见天日的森林、迷路的堡寨、妖怪出没的山 洞等)
汉代:司马迁为侠立传
唐代:任侠风气盛行,文言武侠走向成熟
白话武侠小说
源头源头 宋代宋代:都市社会兴起、话本产生
明代:文人模拟话本创作、拟话本产生、《水浒传》 明末至晚晴:武侠小说倍出,分四个流派
明初至40年代:北派、南派
50年代:金庸、梁羽生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中骑士制度的产物, 反映骑士阶层理想的生活。骑士文学歌颂骑士对封 建领主的效忠,对贵妇人爱情的渴求,描写了他们 忠于封建制度,为获得贵妇人的爱情而进行的各种 冒险活动。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李晓娜【摘?要】欧洲中世纪骑士传奇中的骑士形象与中国明清时期剑侠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骑士的冒险传奇与侠客的潇洒任情,都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超现实想象,可笼统归结为“尚德”“尚武”的侠义精神。

骑士和侠客,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都“忠君主”“重情义”,但二者在忠君的动机和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又有天壤之别:骑士更重视个人的荣誉和自由,具备独立的人格;侠客彰显了国家集体主义原则,是被虚构的道德楷模。

此种不同,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中西伦理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骑士?侠客?忠君?爱情?伦理差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多描写骑士的冒险行侠和爱情故事,情节夸张,风格浪漫,影响了一代叙事文学范式;中国的剑侠文学,按照徐葆耕先生的定义,特指明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当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1],而按照陈平原先生的定义,这时期的剑侠小说又被称为“清代侠义小说”[2]。

这类小说描写侠客忠君爱国惩奸除恶的故事,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典范。

按照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理论,骑士形象和侠客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作为跨文化、跨地域的不同文学形象,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中西巨大的伦理差异。

我们针对骑士和侠客的不同形象,拟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和产生异同的原因。

一、相似的道德使命和高超技艺欧洲的骑士和中国的侠客形象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学土壤中,但是作为封建伦理的人格化典型,他们追求相似的道德理想——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侠客的一身正气锄强扶弱义薄云天——都表达了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对于“清官”“侠士”等理想人伦的期许。

骑士与侠客被赋予这种相似的道德诉求,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封建社会人治的伦理秩序中,统治者需要底层劳动者自觉地维护其统治,于是,在文学文本中,统治者树立或者默许了骑士或侠客这样的道德楷模,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西方骑士与东方侠客

西方骑士与东方侠客

西方骑士与中国侠客骑士文学:骑士文学又称传奇文学,是西欧中世纪最主要最典型的文学形式。

它反映的是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体现的是西方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性格特征。

骑士具有英勇诚信仁慈的高贵品质。

中国侠客:旧称急人之难、出言必信、锄强扶弱的豪侠之士。

《史记·游侠列传》:“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唐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他们身手不凡,来去无踪,却从来没有企图用武力控制或者协助控制当时的社会。

侠客遵循的不是儒学思想中的“忠”,而是“仁”。

骑士:侠客:骑士与侠客比较:相同点:中古时期在欧亚大陆活跃着一群武士,他们武功高强侠肝义胆锄强扶弱,他们就是西方的骑士与东方的侠客。

他们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慷慨轻财爱惜名誉。

二者都有除暴安良惩处奸恶的豪侠精神,其行为都是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拯救与关怀。

他们都影响了各自的国民性,促进了文学发展。

不同点:起源:西方骑士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他们受雇于各地的封建主,战时帮助统治者出征,平时闲居于庄园城堡。

在中国历史上侠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他们行走江湖,惩奸除恶,活跃在中国的大地上。

精神信仰与行为准则:骑士重忠,他们忠于君主忠于基督教忠于爱情。

骑士受雇于封建主,是封建统治秩序的卫道士,对于封建统治者自然忠贞不二并引以为荣。

在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欧洲,其实对于基督教更是虔诚效忠。

骑士就是保护教会的铜墙铁壁。

骑士是典雅爱情的忠实守护者,对情人永远忠诚。

骑士为情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侠客重义,义是侠客最重要的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侠的灵魂。

义具有正义和义气的双重含义。

侠客一方面会维护正义,一方面也会为了讲义气而做明知是错的事情。

生活方式:与当权者及主流文化的关系不同:骑士忠于护教维护主流文化,而侠客反叛当权者,挑战主流文化。

对待女性和爱情的态度不同:爱情是骑士的主食,而爱情是侠客的零食。

赵宁视频和图片我再找找发给你。

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的比较

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的比较

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的比较首先,骑士文化源于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制度,而武侠文化则源于古代中国的武士道。

骑士文化强调勇气、荣誉和忠诚,骑士首要责任是服务于贵族和维护公平正义。

相比之下,武侠文化强调忍耐、义勇和忠诚,武侠主要职责是保护弱者和维护社会安定。

这两种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其次,骑士文化和武侠文化在主要背景和场景上也存在差异。

骑士文化通常发生在封建社会和王国,而武侠文化通常发生在乱世和江湖。

骑士文化中的人物大多受国家、社会和贵族的约束,表现出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

相反,武侠文化中的人物多是独立的自由战士,他们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和正义。

另外,骑士文化和武侠文化在战斗方式和武器选择上也有一些不同。

骑士文化中的骑士通常骑马作战,使用剑、盾和长矛等传统武器。

他们注重骑术和近身格斗技巧的训练。

相反,武侠文化中的武士通常行走江湖或山林,擅长轻功和武器的刺杀。

他们使用剑、刀、棍等灵活的武器,并注重身体的敏捷和灵活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是骑士文化和武侠文化对待女性的态度。

在骑士文化中,女性被视为高贵而柔弱的存在,他们需要保护和照顾。

骑士们常常效忠于一位贵族女性,并为她们赢得荣誉和胜利。

相反,武侠文化中的女性更加独立和强大。

她们常常是武侠的盟友或对手,拥有与男性角色相同的权力和地位。

最后,骑士文化和武侠文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骑士故事和传说如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罗宾汉等流传至今,激发了人们对荣誉和勇气的追求。

同样,武侠小说和电影如《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强调了忠诚和侠义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骑士文化与武侠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发展,有许多共同点和差异。

骑士文化注重荣誉、勇气和忠诚,武侠文化注重忍耐、义勇和忠诚。

骑士文化强调贵族和权威,武侠文化强调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

无论是骑士文化还是武侠文化,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正义和英雄主义的重要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摘要】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作为同时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体式,在故事情节、虚构性、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历时性、爱情观、本质立场以及武功展示上均不相同。

作为对整个文学产生了或者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体来说,他们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小说十一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均进入繁盛阶段,代表封建主集团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骑士文学应运而生。

骑士文学主要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

前者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表现骑士与贵妇之间“典雅的爱情”为主要内容。

骑士传奇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系统:古代系统——如法国的《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亚传奇》,模仿和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把古代的英雄改写成中世纪的骑士,实际上是由史诗向骑士传奇演变的产物;不列颠系统——如《特利斯丹和伊瑟》,主要讲述不列颠国王亚瑟和他身边12个骑士的冒险故事;拜占庭系统——如《弗卢瓦勒和布朗舍芙勒》、《奥卡森和尼科莱特》,讲述的是拜占庭的历史和传说。

骑士传奇的内容极广,涉及骑士的冒险经历、与异教徒的战争,以及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等,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

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实始自唐代。

有唐一代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是一个里程碑,唐前小说主要以记史、志人、志怪为特征,唐代的小说开启了“有意为小说”的时代。

唐传奇中的“豪侠”类作品就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正源。

中国武侠小说虚构铺陈、武功奇幻、侠气纵横,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上至达官鸿儒,下至贩夫走卒。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这两种产生时间相近的文体在其他地方也有其相似之处。

1、精彩的故事情节骑士传奇与武侠小说都具有传奇特点,都以体现冒险、神秘离奇的故事情节为主要职责。

正是这些精彩的、带有虚构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众的趣味。

精彩的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喜爱的。

一部没有精彩的故事的武侠小说,是不可能赢得读者青睐的。

同样的,在欧洲引起骑士小说热潮的骑士文学也必然有精彩的故事。

骑士传奇和武侠小说都是属于叙事文学之列。

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叙述各种精彩的故事。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学者E·佛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

这是所以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

”[①]许多优秀的武侠小说和骑士传奇都是以精彩故事见长,如中国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水浒传》从一百零八名好汉入手,抓住主要人物,一一讲述他们如何被逼上梁山的经过。

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如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烧林场等等,观众都是被这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才会有兴趣和耐心看完这长达一百多回的小说。

骑士传奇更是如此,因为他本身就是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讲述骑士们的冒险经历。

他们的经历充满了诡谲,一波三折,故而称为冒险。

用文字描述出来,固然也很精彩,如《伊万,或带狮子的骑士》讲骑士伊万为了赢得爱情去丛林里冒险,救了一头与龙搏斗的狮子,从此这头狮子就跟随伊万一起冒险的故事;再如《圣杯的故事》讲述小傻瓜佩瑟瓦尔怎样寻找到传说中的圣杯的故事,很有点探宝的意味。

即便是早期的骑士抒情诗,作为诗歌体虽然不能直接讲故事,但它们大多讲述的是男女幽会的爱情场面,自然也少不了间接引出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本身就是很吸引人的。

2、虚构的铺陈文学作品作文作家个人的创作,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允许作家个人的想象的。

这一点在骑士文学与武侠小说中尤为明显。

在冒险行侠经历上,骑士历经风餐露宿、艰难跋涉,战胜种种艰难和险阻,而在行侠场景的描绘上,骑士的冒险一般是在虚构的环境内:古老幽暗的森林,迷宫般的城堡,或者是妖魔鬼怪居住的山洞。

骑士冒险的对象也大多是虚构的:会说话的狮子,吃人的妖怪,千年的怪道。

在虚构的场面和虚构的对手搏斗,骑士凭借的武器装备仍然带有虚构成分,如有魔力的指环、剑、盔,或者在仙女、魔灵的帮助下取得胜利。

中国武侠小说虽然没有像骑士文学那样太多的虚构,但仍不能改变它虚构的本质。

本来“传奇”的特点就是虚构铺陈,武功奇幻,作为传奇演变的支流——武侠小说,更是摆脱不了“虚构”的因子。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梦的文学”,这些指的就是武侠小说的非现实性,如《红线传》中的红线“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可谓轻功神行绝伦,其他的一些“草上飞”、“铁掌水上飘”等轻功的描写,还有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剑气”等无不带有虚构成分。

至于《神雕侠侣》里那只留下来守护主人坟墓及教会杨过武功的老雕,绝对不是现实中能找到的。

3、行侠仗义的人物形象在中世纪,骑士生涯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高尚的、富有感染力的生活方式。

十二世纪的哲学家索尔兹伯里的约翰问道:“标准的骑士之道是什么?保护教会、讨伐叛逆、崇敬教士、保护穷人免受不公正地对待,在自己的职责内维护和平,为自己的同道流血,如果有必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②]骑士文学就是对骑士锄强扶弱、保护妇女的骑士精神的颂扬。

中国的武侠小说更是以歌颂侠客义士见义勇为、打抱不平、惩恶扬善、仗义疏财等义烈行为为主,石破天、令狐冲、胡斐等无不是侠义之士的代表。

4、精妙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固然由于其精彩的故事情节、虚构的铺陈、行侠仗义的高大人物形象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但受人喜爱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语言的通俗易懂。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说“话须通俗方传远”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如果连读都读不懂,又何来喜爱之说呢?另一方面,语言通俗并不代表粗制滥造,正好相反,骑士文学和优秀的武侠小说的语言都可称得上“精妙绝伦”,如《亚瑟王之死》第十八卷第十九回对少女爱莲之死的描绘和情节的叙述:“日夜哭泣,辗转反侧,寝食俱废,即使汤水亦不下咽,口口声声地怀念着朗斯洛骑士”。

作者连用三个词表现少女的肝肠寸断,一个痴情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武侠小说亦如此,梁羽生的精致优雅、古龙的简练活泼,金庸小说的语言意识更是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鹿鼎记》第二回韦小宝的出场“大堂旁钻出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大声骂道:…你敢打我妈!你这死乌龟,烂王八。

你出门便给天打雷劈,你手背上掌上马上便生烂疔疮,烂穿你手,烂穿舌头,脓血吞下肚去,烂断你肚肠。

‟”一个活脱脱的泼皮站在你的面前了。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分别作为中西方文化特有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形下也蕴涵着许多不同。

1、历时性的长短骑士文学在中世纪的欧洲不仅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贵族们还在自己的节日里或仪式上把它们搬上舞台,它们几乎遍及了整个欧洲。

十三世纪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实际雇佣兵制度——骑士制度逐渐没落了。

骑士本身由于长期富足的生活失去了冒险征战的精神,而以骑士精神为基础的骑士文学自然也就没落了。

拜占庭系统的骑士文学已经受到市民小说的影响,对骑士的行为开始从颂扬变为讽刺。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更是直接终结了骑士文学的寿命。

与骑士文学不同的是,中国武侠小说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不断发展。

从唐传奇开始长期以公案、说唱艺术为主要形式,到元末明初《水浒传》宣告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的产生,明清出现的大批侠义小说促进了武侠小说的发展。

民国时代,武侠小说空前兴盛,南派三宗“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顾道明(《荒江女侠》)、姚民哀(《盐枭残杀记》)”以及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形成“南北辉映”,带动了整个武侠热。

八十年代,武侠又掀起一股浪潮,出现了“新武侠文学”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将武侠小说推倒了历史高峰。

历观中国武侠小说,不仅出现了《水浒传》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这样的新派武侠小说,同样当之无愧地与那些杰出的纯文学作品一齐登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和“百年百部优秀中国图书”的排行榜,成为世界文学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2、对爱情的态度表现骑士与贵妇人的典雅爱情是骑士文学中最基本的题材,骑士文学中几乎全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与追求。

骑士文学中骑士对爱情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他们可以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即便是他们视为生命的荣誉。

《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写一个神秘的骑士劫走了王后格妮埃弗尔,她的情人朗斯洛为了寻找她甘愿忍受屈辱坐上了一辆囚车,以至名誉扫地。

骑士文学中,骑士对待贵妇人的爱慕应该源于西方的“圣母崇拜”情结。

其时,在中世纪以前,妇女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只是男人的附庸。

十字军东征时,人们看到了圣地耶路撒冷对圣母玛利亚的至诚的崇拜,当他们回到欧洲时,也带回了“圣母崇拜”这一观念。

圣母崇拜风行一时,许多歌颂圣母的诗歌流传于世,绘画圣母像也成为时尚,“对救世主母亲的迷信,提到了极高的程度,以至我们可以说上帝在十三世纪变成了女人。

”[③]骑士们把心目中的贵妇人当作圣母一样敬仰着。

法国十四世纪的骑士抒情诗所唱的“天上一个上帝,地下一个女神”,这个女神就是骑士们心目中的贵妇人。

正由于“圣母崇拜”的影响,骑士们面对心爱的贵妇人,即使她再怎么讨厌他、刁难他,他也甘之如饴。

流传甚广的浪漫骑士尤瑞奇的故事是很典型的。

他12岁时选择了一位妇人来奉献自己的爱,并设法成为她宫廷里的一名扈从。

他触摸她摸过的东西,有时甚至把她的洗脚水偷偷喝掉,换来的却是女主人斥责他放肆无礼。

当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主人的爱矢志不移而砍下自己的一个手指时,女主人也只是答应时常看一看这断指。

他一路征战,建立功勋,获得的也只是女主人允诺他扮作麻风病人和乞丐一起见她一面。

而与此相对的中国武侠小说认为儿女私情与侠士精神是有悖的。

女性在中国武侠小说中是一种陪衬品,以《水浒》为例,突出了传统侠士文学对于女性的鄙视,如潘金莲、王婆、阎婆惜等。

中国女性“红颜祸水、心肠歹毒、不守妇道”的形象在旧派武侠小说中毕露无遗。

即使有“孙二娘”、“户三娘”这样的正面形象,但是她们也是母大虫或开黑店等。

相较于骑士文学中骑士对贵妇人的追求,中国新派武侠小说体现的更多的是“侠女求偶”的主题,如《碧血剑》中的温青青、阿九等女眷均钟情于袁承志,《楚留香》中更是一大堆红颜知己,即便如此,武侠小说中所推崇的“至侠”则是那种国家利益为先、儿女私情为次的大侠。

金庸先生就借郭靖之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张无忌、萧峰、陈家洛等都是如此。

3、本质立场不同骑士是向领主宣誓效忠的战士,骑士的任务是保护领主免遭外来侵害。

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骑士的最高荣誉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

而授予骑士头衔的正是封建领主,也就是说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制度。

在宗教方面,骑士对基督教十分虔诚,对上帝充满着坚定的信仰,凡是异教徒都要清楚,而基督教正是维持欧洲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的。

所以说,骑士文学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骑士文学最初被称为“宫廷文学”受上层贵族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