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作品读后感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一」《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
它真实地写出了在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他探讨的是人类的生存问题。
格里高尔是《变形记》的主人公。
《变形记》主要讲的是人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中充满了丑和荒诞。
丑和是对人性的背离,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形式。
格里高尔,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
他整天在外奔波,安排火车,找旅馆和不定时的饮食,让他自己苦不堪言。
而且他为了养家糊口,他要忍受没有任何乐趣的工作,他的工作还要时常受到监视,工作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中。
在这里,享受不到人作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却不能享受生命的一种快乐和自由,失去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权利:尊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领导对下属的尊重,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工作的业绩。
在他的世界里,也没有下属的一种使命感,只是雇佣关系,而且冷冰冰。
这是对人性的背离。
格里高尔一夜起来,发现自己成为了一只甲虫。
他原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的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他。
当格里高尔还能为这个家挣钱,他得到了整个家人的爱戴。
但是当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时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拒绝。
他的父母、妹妹,他的亲人就是以物质利益来衡量他。
这就是体现了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考的是金钱和物质这些东西。
一个家庭的成员关系的维系是靠的血缘和亲情,在这里,人伦早已不存在了。
他的母亲在见到变成甲虫的他时是瘫倒在地,他的父亲对他很粗暴,是最终用苹果砸伤了他,使他最终受伤而丧了命。
但是可能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是全家的人的冷漠最终杀死了他。
文章中还提到了格里高尔的父亲在他变成甲虫之后,因为要维系生活,所以出去工作了。
格里高尔发现以前的父亲是那么衰老,成天躺在椅子里,连格里高尔出差也只微微地摆摆手,似乎连说话的气力也没有。
全家散步时,父亲总是走得慢极了,简直像在爬,不得不让母亲与格里高尔扶着,才能勉强走一段。
可现在的父亲却穿着笔挺的制服,直挺挺地站着,花白的头发一丝不乱,目光炯炯,从中透着英气。
《城堡》读后感(精选10篇)

《城堡》读后感《城堡》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堡》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堡》使我们感到因迷失在远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它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内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弗兰茨·卡夫卡1904年1月27日至友人波拉克的信。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正在加速。
一切都好像装上了时代的引擎。
火车一次次提速,摩天大楼一层层加高,人们说话的节奏也随着城市越来越激昂的频率加快。
无数的城市提出了“城市慢行日”的概念。
于是,无数的汽车减慢了车速,无数的行人放缓了脚步,无数的风景定格沉淀,变得绚丽多彩。
然而,人心中的欲望却一刻也不曾停歇。
现代人惊恐地发现,现代社会的本质不过是由利益构建起的巨大框架结构而已。
人情冷漠,为利益追逐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
现代人为自己发现社会的本质而异常恐慌。
然而,早在两百多年前,一双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就穿越了时代的障碍,清晰地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本质。
为追逐利益,历经千辛万苦,回头猛然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要寻找的只不过是一个“城堡”而已。
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
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
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
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
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
《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
《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每个人心中的恶魔在把夜啃垮,无所谓好坏,这就是生活。
早在二十世纪初,卡夫卡就惊恐地发现,在社会柔和的外表下,掩藏着人性的不真实。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对未知世界的窥探,也来自于他敏锐的洞察力。
变成一只小虫子读后感

变成一只小虫子读后感引言《变成一只小虫子》是作者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雷戈尔·桑姆萨无端地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
这个故事探讨了人性、自由意志和家庭关系等主题,令人深思。
自我对比与媒介自我对比是人们在阅读《变成一只小虫子》这个故事时最先产生的情感之一。
主人公格雷戈尔原本是一个正常的商业旅行员,过着平凡而稳定的生活。
然而,他突然间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注定与人类社会断绝联系。
通过将自己与格雷戈尔进行对比,读者常常会产生一种失去掌控的害怕感。
我们对于无法理解和改变的事物总是心生畏惧,就像格雷戈尔无法逆转他变成虫子的命运一样。
媒介也是《变成一只小虫子》所涉及的重要主题之一。
格雷戈尔的变身不仅是一种物理形态上的改变,更是他与家庭及社会关系的瓦解。
格雷戈尔的家人对他的变身感到震惊和恶心,并开始将他当作一个不负责任的废人。
这种态度使格雷戈尔逐渐抛弃了自己的人类身份,逐渐接受自己作为虫子的身份。
这一媒介的作用使得读者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了当代社会中相互拒绝和排斥的现象。
社会和家庭关系《变成一只小虫子》中探讨了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格雷戈尔的变身引发了他和家人之间的冲突和疏离。
家庭原本是一个相互依靠的单元,但当格雷戈尔变成虫子后,他的家人将他视为异类和负担。
格雷戈尔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接受家庭关系的定义,开始逐渐疏远自己的家人。
这种家庭关系的崩溃与现实社会中的紧张关系相呼应。
当格雷戈尔的上司和家人无视他的存在和需要时,读者也能感受到他在当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
这使我们思考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忽视是否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自由意志与命运《变成一只小虫子》还涉及了自由意志与命运的矛盾。
格雷戈尔作为一个被动的角色,一直在试图摆脱自己的虫子身份。
然而,他发现自己的行动总是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无法改变命运。
这使得读者开始思考人类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以及我们是否能够摆脱命运的限制。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1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这篇小说,觉得读不懂。
多年之后重读,觉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从人物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角度观察,我从主人公身上发现,他没有价值感,就像我们今天认识的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只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算是一种交换得来的价值吧。
格里高尔工作特别努力,要为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职场获得成绩,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正是现代人的处境,我自己本身也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这是从交换价值来获取自身的存在价值。
再有一个是归属感的问题。
卡夫卡是犹太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犹太人普遍受歧视。
他自己所属的民族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有一种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也反应在他自己的生活中。
他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反映出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很糟糕,这也反映到小说中主人公与自己父亲的关系——始终不被父亲所接纳和认可。
还有一种感觉很触动我,就是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出了人类的异化过程。
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他的所有体验,放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我们都有一个壳,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
在小说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变形的虫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纳。
事实上,我们也在被异化,我们都戴着面具,都心怀恐惧。
面对这个异化我们的世界时,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都害怕用真实的面貌去面对彼此时,会不会仍然被认可和接纳。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响很深。
有一本书专门讲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关系,虽然他没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学说,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对卡夫卡的影响很大。
卡夫卡认为,寻求真理是没有用的,人在社会的挤压之下,只能被异化,只能沉沦。
他作为犹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纳,作为个体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认可,所以,他始终是孤独的、懦弱的。
他写小说时,就把这种孤独和无奈表现出来。
我发现,他的好多小说讲述的都是这种孤独感和疏离感。
卡夫卡审判的读后感

卡夫卡审判的读后感卡夫卡的《审判》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无助。
约瑟夫·K 的故事让读者深入思考个体与社会、公正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小说中约瑟夫·K的遭遇让人感到不安。
他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一个神秘的执法组织宣布逮捕,没有任何指控和证明,一切来得莫名其妙。
虽然他试图通过正常途径申诉和证明自己的无罪,但所有的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
法院是一个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让他感到无法逃脱。
这种对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面前的无力感和无助感的描绘,让人深感震撼。
其次,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也让人深思。
小说中约瑟夫·K的遭遇,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权力的滥用、公正的缺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法律制度在小说中被呈现为一个官僚体制,律师的地位低下,高等法官与权力之间的交情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常常被淹没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和权力。
卡夫卡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绘,呈现了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社会现实。
最后,卡夫卡的作品也让人反思自己的处境和态度。
约瑟夫·K 的故事让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像约瑟夫·K一样感到被束缚和压抑?我们是否也常常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卡夫卡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反思,这也是其作品的重要意义之一。
总之,《审判》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无助。
卡夫卡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个体与社会、公正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关注和思考。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1内容荒诞的小说我不太喜欢看,觉得代入不进去,也理解不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卡夫卡的《变形计》我看完之后却深有感触。
小说《变形记》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就这样,格里高尔身上发生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被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地讲述了出来,卡夫卡不露声色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人生的巨大转变,没有阐述原因,也没有说明过程,只是就此开始讲述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如何努力融入正常生活的故事。
读者仿佛也跟随着卡夫卡的叙述就这样和格里高尔一起走进融入社会中的尝试中,直到故事结束才回想起来,作者并未提到主人公为何变成甲虫。
但接下来又会发现,格里高尔为何变成甲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成甲虫之后,和格里高尔有着血缘之亲的家人的种种举动,这些行为真实地表现出现代家庭中人与人之间荒诞的情感。
为什么这部荒诞的小说可以吸引到我,就是因为小说中主人公变为甲虫后家人态度的转变太过真实了,在现实生活中,把格里高尔的甲虫形象换成以为老人、病人,整篇小说就会变的无比真实,在我看来,卡夫卡就是在用艺术的形式来揭露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各残忍,即使是家人。
在《变形记》中,人变甲虫是不可信的,但是卡夫卡深入细致的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包括他的说话声音、行为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从梦中醒来的格里高尔发现被子在自己穹顶似的棕色的肚子尖上盖不住了,他想要去扯一下被子,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四肢变成了很多只细得可怜的腿,小说以客观的描写道出了格里高尔身体外形上发生的变化。
身体外形发生变化之后,格里高尔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在卧室中,格里高尔回答母亲的疑问时,就觉察出自己声音不太对劲:“这分明是他从前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中却惨杂着一种从下面发出来的、无法压制下去的痛苦的叽喳声。
”卡夫卡小说充满了细节之美,他善于用极其真实的生活细节来支撑荒诞的故事,使小说的整体荒诞与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这是卡夫卡独有的艺术风格。
卡夫卡作品《审判》读后感

卡夫卡作品《审判》读后感
《审判》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无力感、绝望和荒诞。
读完《审判》,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沉重和迷茫。
小说中主人公约瑟夫·凯反复被审判官和法律体系无情地对待,最终被迫接受了他无法抗拒的命运。
他感到的孤立和无助让人无法不心生怜悯和同情。
作品中的环境和氛围也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的荒诞和无助。
《审判》让我思考了人类在法律和社会规则面前的渺小和无助,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困境。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权力和个体自由的深入思考,对于人类在复杂社会中的处境有着强烈的触动。
总的来说,读完《审判》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它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值得细细品味和反思。
《卡夫卡全集》读后感

《卡夫卡全集》读后感
《卡夫卡全集》是一部让人不断思考的文学作品,作者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笔法
和深邃的思想,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以荒诞和离奇的情节展开,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无助和迷茫。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一只昆虫,这种荒诞的情节背后却隐藏着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批判。
卡夫卡通过这种荒诞的手法,让读者反思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荒诞和离奇的情节,卡夫卡的作品还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审判》中,主人公约瑟夫·凯认为自己被审判,却不知道罪名是什么,这种无
辜受审的情节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凉和绝望。
卡夫卡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和无助感,让人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卡夫卡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笔下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
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常,也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卡夫卡的作品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悲喜和痛苦。
总的来说,《卡夫卡全集》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它让
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启迪和感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复杂和矛盾。
这部作品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分,让我在迷茫和挣扎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愿我们都能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生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审判》中的法律与正义情节
国政1102 邹王择恺20114240
小说版本《审判城堡》(奥)卡夫卡著,钱满素,汤永宽译/2006-04-01/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小说作者弗兰茨•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那源于犹太血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那对人生的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小说突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批判。
身为法学博士, 他具有对法律的渊博知识,在作品中无论是对法的抽象,还是对司法机构、司法程序、以及被告的具体描写,都无不显示出卡夫卡对法律题材超常的驾驭能力。
凭借这个优势卡夫卡更进一步将法律问题作了泛化处理,即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处在“法网”之中,扮演着原告或被告的司法角色,只是程度有所差异,概无例外。
《审判》是部非常抽象、离奇、纯粹卡夫卡式的作品,主人公卡夫卡也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的:一方面他是个善良风趣、外表讨人喜欢的职业公民;另一方面他却内心孤独,是个生活上的失败者,这两方面的矛盾造就了他的这种“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
”主人公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职员,一向为人正直,对工作认真并且充满上进心。
但在他三十岁生日的那天早上,一个奇怪的执法组织无端宣布他被捕了。
没有任何的指控的证明,而且前来逮捕他的人也没有任何的证件的呈示,一切都来得十分的莫名奇妙。
经过审查,这个执法机构允许他继续照常的上班,像往常一样生活,但随后又通知他,审讯时必须到场,而且审讯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使他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
刚开始他并没有寻找律师的帮助,但在叔叔的坚持下,他意识到自己的无名的指控将会对家庭造成影响,这使他不能不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案件。
但他慢慢地意识到在如今的法律制度下,律师的地位是极其的低,除了那些与高等法官甚有交情的,所以最后他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
经过多方打听,他才得知是一个极为秘密的法庭在审理他的案件。
他始终也见不到法官,许多可疑的迹象使他终日惶惑不宁、心绪不宁。
他决心反抗,并在一次审讯时当众抨击了司法机构诬陷好人、草菅人命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
他四处申诉,并试图再次寻找帮助,他找过画家和谷物商等,但他们对他的
案子不以为然: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法院的人,有的则用自己对律师和司法人员卑躬屈膝的例子开导他。
他跟法院整整周旋了一年,终于明白尽管自己无罪,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被法庭起诉,想摆脱是难乎其难的事,他斗不过这个庞大的机构,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这种徒然的挣扎。
在他三十一岁的生日前夕,他被两个男人带到采石场用刀秘密刺死。
小说的表述充满了荒诞和悖谬的色彩,“卡夫卡风格”及其显著。
读完后回味,发现小说的情节又是那样合情合理,甚至和自己内心中对现实社会的感悟产生共鸣。
卡夫卡描写的人物是跳跃的,读其文字眼前就会浮现西方现代荒诞舞台剧的表演,人物困惑于矛盾和危机中,在现代社会同样也普遍存在人生存的陌生、孤独、苦闷、分裂、异化和绝望,从其荒诞中我们体会到他对时弊如此一针见血地抨击,对人性的描绘如此准确,当共鸣产生时内心会爆发出轰然的冲击。
法庭审判约瑟夫•K,其实就是强者欺凌弱者的形象写照。
“《审判》是对无罪的审判,也是对有罪的审判,同时又是对审判的审判。
”人人都得面对“最后的审判”,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罪还是无罪。
在卡夫卡的观念里,负罪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人人都有份的。
显然,卡夫卡所谓的罪是相对于社会正义而言的,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进步从自身一点点做起,那么他就当然地成为对人的进化和社会进步无益的障碍。
《审判》的主要情节是对卡夫卡上述负罪感的阐释。
从世俗法律的观点来看,约瑟夫•K作为一个正派公民,的确无罪;但是作为银行的高级职员,他又确曾对向银行求助的人颐指气使,高高在上。
他意识到,在世俗法庭面前自己固然算得上清白,而在永恒正义的法庭面前,他能洗清自己么?他沉默了,放弃了任何挣扎的念头,等待那冰冷的刀扎进自己的身体。
卡夫卡期待着人人都在正义的法庭面前来检讨自己的罪过。
《审判》第九章《法的门前》的寓言故事充分显示了卡夫卡对上述问题的积极探索。
故事讲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求见法,但守门人不让他进去,至少现在不行,因为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就连它的门警也一个比一个有权,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乡下人试图闯进门去,结果被守门人的告诫所震慑,以至老死在法的门前,终未如愿。
在一定意义上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地方是关键,一是法作为一种神秘力量,对常人既具威慑力,又有诱惑力,这是人们在探索永恒真理时必然要面对的,是接受诱惑呢,还是慑于法的威力而退缩? 在乡下人身上,这两种因素都有。
这反
映了人类的不成熟。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乡下人缺少足够的勇气。
当乡下人向法的门里探进身子的时候,守门人不无玩笑地对他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试试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进去。
不过⋯⋯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摆出的那副模样,连我也不敢看一眼。
”于是,乡下人知难而退了。
这一退缩,就使自己永远成为法(真理) 的门外汉了。
在作品中,卡夫卡对乡下人的态度不褒不贬,他只是提出问题,即法因为神秘,故才诱使人类去不断地探求它;信仰难寻,所以人可以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不已。
卡夫卡自称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在作品中也从来不提上帝。
他认为,上帝只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理解。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保护者,我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自己的信仰。
《法的门前》中的乡下人就是卡夫卡派去寻找真理和信仰的精神使者。
不过,从故事所反映的关于法不可企及,道也不可企及的思想来看,卡夫卡对信仰的探索是失败的。
这正应了作家本人的一句名言: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不过是彷徨而已。
作者写这部小说是想通过描绘当时奥匈帝国的司法制度的内幕,讽刺了法的荒诞,揭露了资本主义官僚机构的腐败,但对我们如今的司法制度也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程序正确的重要性,缺少了程序,一切的司法活动不免显得有些慌乱无章。
从我们熟悉的辛普森案件中,尤其看出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辛普森杀妻案被人们评为“世纪大案”的案件,因为其案件的特殊性被人们广泛关注,而在此案件中,美国的程序正义也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于还带了一点闹剧。
然而K的司法困境不只局限于辛普森案,他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人惶恐。
佘祥林案就是这样。
背负杀妻之罪,入狱11年,就在即将刑满释放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活着出现了。
又一桩冤案大白于天下。
之所以判错,是司法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先入为主,没有遵守无罪推定原则。
还有就是刑讯逼供问题,佘祥林被屈打成招。
“佘案”很直观地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问题:正因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法是一柄双刃剑,用之得当,则个人与社会两受益;用之不当,则社会与个人两受其害。
一味强调打击犯罪,而不对国家的刑罚权加以限制,就有可能冤枉好人,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伤害;过分强调保障人权,又可能会导致放纵罪犯,使犯人漏网。
要想完全做到不枉不纵,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两者兼而得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面
对这样一个法的悖论,就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过去强调打击犯罪,现在,我们要把人权保障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刑事法治所追求的理念,是一个社会法治文明程度的体现。
当然,这一理念让公众接受起来,目前还有一定困难。
“佘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对社会公众有生动的教育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过多的时候很容易凭借自己的感情来判断事情,做出一些错误或无效的行为,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理智的判断与冷静的头脑,我们往往认为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我们需要时间来接受事实、重获理智,但在这段时间内思维可能更加混乱,就象约瑟夫•K起初认为他那无中生有的案件是个朋友对他所开的玩笑那样荒谬无比,更何况在很多事件里拖延意味着临近毁灭。
但很多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不同,认识事件的程序也有所不同,做出的反应同样会有千差万别,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尽量让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理智、更加机敏,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本身是我们无力左右的的时候,凭借我们成熟、理智的头脑来调节我们的心态,在冷静的状态下做出有效的行动。
《审判》是一部抽象的小说,这种抽象就表现在卡夫卡对理想的“法”的探索上。
当他把社会人际关系抽象成纯粹法的关系的时候,他也就同时陷入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中。
可同时,社会历史的滚滚车轮依然在轰轰地辗过,生动具体的历史过程在不断证明着人类的成熟和进步。
终有一天,人类会寻找到卡夫卡心目中那个理想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