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素:话语者、话语对象、话语主题、话语语言和话语情境。

话语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文学流派与文学理论1、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等因素而形成的文学群体。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

文学流派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对文学史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学理论流派:文学理论流派是指在文学理论领域中,由于某些共同的观点、方法、理论体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学派。

常见的文学理论流派有新批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

文学理论流派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文学理论研究的不同方向和方法,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文学批评方法1、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解读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形式主义批评、历史批评、阐释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

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的方面不同,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技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

形式主义批评的优点是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独立性,但也有忽视作品内在内容和社会背景的缺点。

3、历史批评: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思想、价值观等。

历史批评的优点是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但也有忽视作品本身艺术性和独立性的缺点。

4、阐释批评:阐释批评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和理解,认为文学作品是多义的,需要通过阐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阐释批评的优点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但也有过于主观和片面的缺点。

5、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对文学作品中性别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压迫,需要通过批评来揭示和反对。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九章1.文学有三大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2.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法再现现实生活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

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的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

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应是“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的描绘。

3.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

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世界的文学形态。

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

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

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4.象征性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

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

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5.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等。

6.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为主的文学样式。

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二是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三是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可分为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小说、自由小说等。

7.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有三: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剧本从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三类,从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戏曲、多幕剧、独幕剧等。

8.散文: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灵活自由,抒写真实感受。

9.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也可叫文学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2文学理论: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3文学批评: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4文学史: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5文学活动: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而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者世界读者四要素组成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恩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他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后来列宁毛泽东等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7,中国特色;这里指建设中国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说中国特色要求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时应充分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充分吸收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新的综合8当代性;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吸收新的方法9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10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他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1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世界、作者、读者、作品,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12文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3.隐含的读者: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这些对象更多的时候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读者不是要等作品正式出版之后才登场,而是从创作开始就一直处于在场状态。

4.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5.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6、文学: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行为艺术和作品,包括进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7、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8、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9、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0、散文:有广义的散文和侠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概论之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

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

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

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3、悖论: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创造悖论的方法有很多,但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常情地使用语言。

它或者以暴力扭曲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者把逻辑上不相甚至相互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人一时不明就里使用这些手段,常常造成诗在语言与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并进而产生丰富的含义。

4、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5、侮述标记:侮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6、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

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个三个主要方面。

7、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8、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根据俄在情节过程中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9、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这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10、陷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是的作者进放作品中的叙事活动时,便进放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陷含的作者。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语象: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本书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它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等。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

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

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题型:名词解释】
[1] 客观说
答: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这种客观说最早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相关。

【题型:名词解释】
[2] 文学文本
答: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这种文本我们称之为文学文本。

【题型:名词解释】
[3] 典型环境
答: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题型:名词解释】
[4] 意境
答: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系统,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题型:名词解释】
[5] 文学象征意象
答: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立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题型:名词解释】
[6] 叙述视角
答: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题型:名词解释】
[7] 叙述标记
答: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是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

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的。

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它的标题。

【题型:名词解释】
[8] “圆形”人物
答: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

【题型:名词解释】
[9] 抒情策略
答: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题型:名词解释】
[10] 文学风格
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题型:名词解释】
[11] 创作个性
答: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题型:名词解释】
[12] 流派风格
答: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

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题型:名词解释】
[13] 期待视野
答: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题型:名词解释】
[14] 预备情绪
答: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

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

【题型:名词解释】
[15] 劳动说
答: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