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_蛇绿混杂岩工作方法_研究途径及填图单位划分

合集下载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 沉积岩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

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并进行翔实填绘。

7.1.1.3 在段内必须详细划分出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黑色页岩层(烃源岩层)、硅质岩层、微生物岩层、砾岩层、滑塌沉积层、生物礁、生物滩沉积层、岩舌、岩楔、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4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在充分利用最新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5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

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

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6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7 对含化石的沉积地层,每个填图单位组或段必须要详细采集足够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利用指相化石恢复沉积环境,为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

7.1.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和成矿要素的资料。

7.1.1.9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一、蛇绿岩的主要类型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蛇绿岩形成于大洋中脊,随海底扩张向中脊两侧推移,并在俯冲带下沉到地幔,构成一个完整的对流循环体系。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缝合带中的蛇绿岩是外来移置的,常常与混杂堆积岩伴生,形成蛇绿混杂岩(Ophiolitic mélange)。

并认为现代大洋岩石圈与地质历史中的大洋岩石圈在岩石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性质方面都十分近似,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认为蛇绿岩均形成于洋中脊MOR(Mid—Ocean Ridge)。

但是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研究进展,表明大部分蛇绿岩的上部熔岩与现代大洋俯冲带上的火山岩相似,只有极少数与洋中脊一致,例如:塞浦路斯的Troodos、纽芬兰的岛湾等蛇绿岩的上部熔岩序列不同于洋中脊,而与现代俯冲有关的构造环境中的火山岩较为一致,因而引起有关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侵位方式及其地球动力学等各个方面的争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蛇绿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洋中脊(MOR);②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和弧后盆地等。

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几乎全部产于构造带中,与外来岩块等共同构成“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图版Ⅵ—a),而“蛇绿混杂岩”是该带的主要成员和识别标志。

MOR型蛇绿岩的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1的模式。

图7—1 MOR型蛇绿岩形成模式(据Darig and Bird,1971)形成于俯冲带上的SSZ型蛇绿岩的上部火山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玻安岩等。

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单斜辉石岩、二辉石岩和辉长岩。

地幔橄榄岩类型主要是方辉橄榄岩。

弧前盆地SSZ型蛇绿岩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2的模式。

弧后盆地SSZ型蛇绿岩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3的模式。

SSZ型蛇绿岩的形成与MOR型蛇绿岩的形成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学等方面的不同,重要的是更多的SSZ型蛇绿岩并非大洋中脊的产物,就不能作为板块缝合带的标志。

(完整版)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与实例

(完整版)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与实例

820000
840000
860000
880000
3620000
3620000
3600000
3600000
L1
39 3 2
28 1
3580000
3580000
3560000
3560000
3540000
3540000
760000
780000
800000
820000
840000
Scale 1:750000
基底界面起伏推断模型
浅表天然地基、 浅层防污性能等
含水层 浅层地热能开发 工程地质
划分
利用条件分析 条件分析
深部地热找矿等
平原区成果表达创新和应用探索 第1层次:槽型钻+DEM构建浅表(3m)第四纪沉积物粒度三维空
间分布模型,服务土地规划利用,浅表地基工程
平原区成果表达创新和应用探索 第2层次:钻探+综合测井构建第四纪地层空间结构模型
中国地质调查局当前的地质填图试点
与加拿大萨省地调局联合填制并公开发表2 幅1:2万地质图 ①查明古元古代表壳岩和侵入体特征 ②查明构造和变质演化 ③研究VMS铜锌矿成矿潜力 ④提供大比例尺填图参考
2015
2016
构建新的区调技术标准体系 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当前的主要工作
我国区调已形成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但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一是更新和补充的不够。二是标准繁多,重 复冲突现象突出。
加拿大“能源和矿产地质填图计划(GEM )”
包括:1)GEM-能源地质填图;2)GEM-矿产地质填图
GEM 地质填图目的:应用现代地质方法和标准进 行北极地区地质填图,评价能源和矿产资源潜力 。
填图原则:填图采取多单位、多学科综合研究, 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调查和环境评价相结合,基 岩地质填图与第四纪地质填图相结合。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基本特征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基本特征与构造演化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2期



工 学



Vo. No 2 130 .
20 0 7年 6月
J OURN OF E T CHI I AL AS NA NSTI TUTE OF TECHNOL OGY
Jn 0 7 u .2 0
俯 冲方 向不 同 。西段蛇 绿 岩 以班公 湖 、 果错 及 洞 拉
南亚 带 为原班 公 湖蛇绿 混杂 带 的 主体 部 分 , 呈
错 为代 表 , 岩体 群 构 造 侵 位 于木 嘎 岗 日群 中 , 被 并 早 白垩世 郎 山组 灰 岩 不 整合 覆 盖 。蛇绿 岩 可 能形
成 于 中 、 侏 罗世 之 前 , 历 了早 中侏 罗世 与 晚 白 晚 经 垩世 二 次构造 侵位 作用 。本 文 在西 藏项 目 1 2 : 5万
过程
蛇绿 岩层 序 以西藏 日土 县嘎公 拉 钦娃 剖 面 ( 图
2 出露 较 全 , 过对不 同类 型 的蛇绿 混 杂 岩片 按正 ) 通
常蛇 绿岩层 序 重新组 合排 列 , 复 的蛇绿 岩 层序 综 恢
收稿 日期:0 7 )—1 20 4 1 4
基 金 项 目 : 国地 质 调 查 局 “ : 5万 日土 县 幅 、 纳 幅 ( 内 部 分 ) 域 中 12 喀 国 区
题 调研 的重 点 区段 。
邦 多 区幅 、 麦 区幅 、 纳 幅 、 措 喀 日土 县 幅 、 多 幅 填 羌
图成 果 ( 国刚 ,0 4; 谢 2 0 曹圣 华 ,0 4) 2 0 的基 础 上 , 分 析 了班 公湖 蛇绿 混杂 岩带 的 时空 结构 特 征 , 并探 讨 了班公湖 一怒 江结 合 带 西 段 的 中特 提 斯 构 造 演 化

蛇绿岩分类-源区及其构造侵位研究

蛇绿岩分类-源区及其构造侵位研究

蛇绿岩分类\源区及其构造侵位研究摘要:蛇绿岩概念自提出以来,就成为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蛇绿岩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与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及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对蛇绿岩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蛇绿岩的内部结构、组成、分类和侵位机制是多样的。

本文从蛇绿岩的概念、分类、源区特征及构造侵位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蛇绿岩的基本特征及研究动态,从而对蛇绿岩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蛇绿岩,分类,源区,构造侵位1蛇绿岩的概念“Ophiol ite(蛇绿岩)”最早由Brongniart(1813)提出,用来描述意大利北部绿色斑状结构外貌的岩石。

Steinmann于1927年提出蛇绿岩“三位一体”的概念,认为其产出于地槽环境,与深海沉积物如放射虫燧石和粘土紧密共生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石。

1972年Penrose会议重新厘定和阐述了蛇绿岩的基本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可与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特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组合,认为其是古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并认为在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中,从底部向上包括有如下岩石组合:①超镁铁质杂岩;②辉长岩质杂岩;③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④镁铁质火山杂岩。

此外,伴生岩石类型还包括:上覆沉积岩主要为条带状硅质岩、页岩和少量灰岩;与纯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岩;浅色岩为英云闪长岩到斜长花岗岩的各类中酸性侵入岩和喷出岩。

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其明确指出大陆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即的完全可以与现代洋壳岩石圈对比的一套特殊岩石组合,是已消亡的古大洋的遗迹残片和标志。

它代表了消减增生的大洋岩石圈碎片,但并非“正常”的大洋岩石圈,更多是形成于与现代岛弧、弧后盆地、转换断层以及小洋盆类似的环境。

Dilek(2011)提出新定义:为非原地的上地幔和大洋地壳岩石碎片,板块汇聚作用是形成物的原生火成岩发生置换,其强调蛇绿岩形成环境的多样性,认为其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均会形成。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该蛇绿岩带是本次在测区南部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

说明在康西瓦一带存在一个区域型的缝合带,为典型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标签:康西瓦蛇绿岩缝合带大陆边缘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是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

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昆盖山晚古生代岛弧与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之间,为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一部分,呈近东西向延伸,调查区内延伸约80千米,两端延伸至区外,宽在2-3千米左右。

西端延伸至图外,东边被古元古布伦库勒岩群第四岩组推覆覆盖其上。

该蛇绿岩带南边被第四系覆盖;北边于长城系赛图拉岩群第二岩组呈断层接触,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见有早三叠、中三叠的花岗岩侵入。

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

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构造块体较为齐全,向两端构造块体出露较少。

将其重新厘定为康西瓦蛇绿混杂岩体。

鉴于填图地区的局限性,对蛇绿混杂岩建造的基质和残留体未作进一步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1岩石学特征该蛇绿岩带内构造块体较为发育,主要岩性为: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组成,基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2形成时代与该蛇绿岩相关的硅质岩和灰岩均已不同程度的重结晶,在调查区东部,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岩浆岩卷入该蛇绿岩带内,在调查区西部和中部,分别在变质凝灰岩、橄榄辉石岩中获得同位素锆石U-Pb数据783.6±6.6Ma和777±120Ma,时代划为南华纪,分别在外围的晚志留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430.7±2.6Ma,早奥陶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472.8±3.4Ma,早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4.7±2.2Ma,中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1.2±3.3Ma,将康西瓦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上推至新元古代,其就位时代应该在奥陶纪。

蛇绿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蛇绿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37卷 第3期 2004年(总150期)西 北 地 质N O RT HWEST ER N GEOLO GYVol.37 No.3 2004(Sum150)  文章编号:1009-6248(2004)03-0103-06蛇绿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马中平1,2,夏林圻1,夏祖春1,徐学义1,李向民1,2,王立社1,2(1.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54;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蛇绿岩年代学在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古洋-陆及板块构造格局恢复中至关重要。

同位素测年及化石年代学法是蛇绿岩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精度同位素测年首选锆石U-P b法(包括单颗粒锆石U-Pb法、离子探针SHRIM P U-P b法)及40A r-39A r法,同时可辅以Sm-Nd及R b-Sr等时线法测年;各种测年方法所获结果与化石年代之间应相互比对;与蛇绿岩形成、演化相关的各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对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进行约束。

测年时必须对所测对象的特征及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

同时,对各种测年方法的适用性和应注意的问题有所了解,唯此才能对测年结果的含义及准确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蛇绿岩;同位素测年;化石年代学;时代约束中图分类号:P597 文献标识码:A 大陆造山带中的地层系统多是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组合、不同构造环境的构造岩块、岩片(包括蛇绿岩岩片或蛇绿混杂岩)以构造关系相叠置的复杂构造地层组合体,具有非史密斯或有限史密斯地层系统的特征[1]。

单纯运用传统地层层序律及各种构造与地质体间的相互切割关系很难搭建起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年代格架。

近年来,随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新技术新方法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微区微量测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蛇绿岩及其年代学的研究成为搭建造山带构造演化年代格架、恢复古洋-陆及板块构造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

笔者主要对蛇绿岩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新疆库勒湖地区蛇绿混杂岩成因特征及构造属性

新疆库勒湖地区蛇绿混杂岩成因特征及构造属性

新疆库勒湖地区蛇绿混杂岩成因特征及构造属性新疆库勒湖地区存在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

本文对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的产出特征、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大致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形成于大洋中脊的构造环境中。

标签:蛇绿混杂岩带岩石地球化学库勒湖新疆1蛇绿混杂岩分布新疆库勒湖地区主要存在两个蛇绿混杂岩带,分别为北部的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和南部的色日克牙依拉克蛇绿混杂岩带,其分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南北两个亚带(谢志锋,2014)。

大地构造上位于塔里木板块和伊犁微板块之间的天山褶皱系南天山褶皱带哈尔克复背斜(肖序常,1992)。

库勒湖蛇绿混杂岩带主要分布于库勒湖、铁力买提达坂一带,在近东西向延伸约12km长的峡谷断裂带中分布,经裙它力克达至虎拉山北缘虎拉沟,断裂带宽0.4 ~1km左右,断裂带内蛇绿混杂岩体大小不一,岩体产出形态受区域性断裂控制。

2库勒湖蛇绿混杂岩特征2.1岩石组合岩石组合主要为一套上洋壳的枕状基性熔岩、放射虫硅质岩和辉长辉绿岩、晚志留—早泥盆世灰岩组成,它们呈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岩块产出。

枕状熔岩层构成的大岩块可达30m×50m大小,岩性有绿泥石化玻基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及少量苦橄岩、苦橄玄武岩等。

熔岩普遍发育枕状构造,紫红色的硅质岩层一部分直接盖在枕状熔岩层之上,一部分则呈5m×15m左右的独立岩块分布于混杂带中。

辉长辉绿岩岩块为灰绿色,绿泥石化普遍。

土黄色碳酸岩化超镁铁岩穿插于辉长辉绿岩块之间。

2.2岩石化学特征蛇绿混杂岩带之玄武岩TFe、MgO平均含量与MORB平均值接近,富钠,大部分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MORB)相当,部分氧化物含量与洋岛玄武岩(OIB)相当。

2.3微量元素特征该蛇绿混杂岩带基性熔岩部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其分布型式与典型的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型式有明显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b11 Co mpariso n of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rigidit y st ruct ural massive and shearing gro undmasses 对比项目 物质来源 变形特征 构造 面理 变质程度 主要 来 自 洋 壳 , 亦 包 含 被 基 质 的 新 生 刚性构造块体 脆性剪切 破裂 块状构造为主 变质较弱 有来 自 大 陆 板 块 边 缘 的 面理所包围 沉积 块体 主要 来 源 于 古 大 陆 边 缘 韧 —脆 性 剪 切 千 枚 状 、片 状 不 切 穿 刚 性 构 变 质 相 对 较 剪切基质 ( 沉积 的 软 弱 岩 层 陆 源 变形 及糜棱构造 造块体 强 ) 碎屑岩 2 构造 —蛇绿混杂岩工作方法和研究途径 对构造 —蛇通过对阿尔金南缘与昆北地块间的祁漫塔格构造 —蛇绿混杂岩的 调查研究 , 绿混杂岩带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 、研究途径进行了实践与总结 。 211 大比例尺精细露头填图 在主干路线调查的基础上 , 选择重点区域进行 1?50000,1?100000 大比例尺 精细露头填 图 , 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进行重点解剖 。其主要任务是查明构造 —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与接 触关系 、构造形迹和变质作用特征等 。 () 1 物质组成与接触关系调查 ( 查明刚性构造块体 蛇绿岩块 、基底岩块 、岛弧火山岩块 、外来岩块 、陆 缘复理石碎屑
与剪切基质的关系及地质组成 , 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进行恰当的地层单 位划分
是十分必要的 。
依据构造 —蛇绿混杂岩的组合特征及填图单元划分原则 , 作者结合东昆仑祁
漫塔格构造
—蛇绿混杂岩地区特点 , 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提出如下地层划分方案 : 构造 —蛇绿混杂岩的物质来源不同 、构造环境和变形特征差异 , 可以划分 出刚性构造块 体和剪切基质两部分 , 前者主要表现为韧脆性剪切破裂 , 后者主 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变形 。 ( ) 根据《国际地层指南》 : “杂岩是由一种或几种不同类型的 沉积的 、岩 浆的 、变质的岩石组成 , 并以构造高度复杂 、组分岩石的原始顺序模糊不清为 特征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 。 当这个术语处在岩石或级别术语的位置时 , 可以当 作一个正式的名称杂岩的级别相当于 一个群 , 一个组 , 或一个段 。”显然构造 —蛇绿混杂岩属于杂岩 , 其单位级别相当于岩群 ; 根据杂岩物质来源 、变形特 征 、岩石面貌不同 , 划分为刚性构造块体和剪切基质两部分 , 分 () 别相当于亚 岩群级地层单位 。构造 —蛇绿混杂岩刚性构造块体包括了蛇 绿岩及伴生的深 海沉积物 , 以及基底岩块 、火山岛弧岩块和外来岩块等 , 根据 其物质成分 、岩石演化系列可 ( 分别建立杂岩体组合 , 对蛇绿岩那样有固定的物质组成的刚性构造块体可以 建立杂岩体 地 ) ( ) 名 + 代表性岩石名称 + 杂岩体、对其它刚性构造块体可以建立岩片 块单位 [ 地名 + 代 () 表性岩石名称 + 岩片 块 ] 。 剪切基质有古大陆边缘的各类陆源碎屑岩 、洋盆闭合前的基底岩块及同构造 期的火山岩 () 等多种复杂成分以及消减的洋壳残片 蛇绿岩 , 其是充分混杂的物质场 , 为了充分反映其 () 混杂后物质组成的复杂性 , 可用 地名 + 代表性岩石名称这种非正式构造 地层单位来表 示 。
()() 理论与方法》一文中将构造混杂岩类 与本文的构造 —蛇绿混杂岩相当
划分为 : 1 蛇绿
()() ()() 深海硅质岩 、泥质岩岩片 ; 4 碳酸盐岩岩片 ; 5 火山岛 岩岩片 ;
2 玄武岩岩片 ; 3
()()) () () (
弧岩片 ; 6 复理石岩片 ; 7 磨拉石岩片 ; 8 裂解块体岩片 ; 9
() 4 构造 —蛇绿混杂岩形成过程的研究
通过构造 —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 、产状 、形成环境 、时代及变形变质作
用的调查研 究 , 运用岩石学 、构造学 、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微体
古生物学 、造山带四维裂拼 复原等多学科综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 追寻构造 —
蛇绿混杂岩形成的原始生成环境 、形成时
伴生的岩石有 : a . 上覆的沉积岩系 , 包括条带状硅质岩 、薄层页岩夹层 和少量灰岩 ;
b. 与纯橄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 ; c. 富钠的长英质侵入体和喷出岩 。 混杂岩术语是 1919 年 Grenly 在英国威尔士 Anglesey 岛填图时首先引入 的 。其特征是原 始层序完全被破坏 , 坚硬的块体包裹于破碎的基质之中 。 1968 年许靖华先生从板块构造理论出发 , 给予混杂岩特殊的定义 : 混杂岩 是变形岩石 的集合体 , 其特征是在被普遍剪切的基质中含有构造混入的碎块或岩 块 , 它们最长可达数英 里 。 Reymo nd 在 1975 年对混杂岩所下的定义是 : 混杂岩是一种以 1?250000 或 更小比例尺填 图的岩石 , 其特征是缺乏接触关系或地层的内部连续性 , 且在细 粒的破碎基质中含有各种尺 度的外来和原地的碎块及岩块的包体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对混杂岩的性质和定义出现了多种看法 , 但都没有形成共 识。 1984 年 Raymo nd 将混杂岩按成因划分为滑混岩 、构造混杂岩和复合成因混 杂岩三大 () 类 。认为构成混杂岩的基本构件是各种不同来源 、不同时代 、不同大小 的岩片 块和各种 基质 , 无论是岩片和基质都有可填图性 。 () ( 构造 —蛇绿混杂岩是指板块聚敛 、洋盆封闭 , 洋壳残片 蛇绿岩构造侵 位到陆壳 陆 ) () () 源碎屑岩之上 , 洋壳残片 蛇绿岩与陆壳 陆源碎屑岩受构造作用所 形成的呈带状分 布的非正常沉积岩石组合 。它被普遍认为是板块俯冲的证据之 一 , 是古洋壳残片与古大陆边 缘沉积物的构造混杂体 , 是混杂的物质场 。
() 把伴生的深海沉积物与地幔岩 、下部洋壳物质 火成岩组合等同起来 , 并 得到了广泛的传 播 , 而真正的 Steinmann 的蛇绿岩定义反而被忽视了 。
1972 年彭劳会议对蛇绿岩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 , 恢复了 Steinmann 蛇绿 岩的原始定 义 : 它是指具有特定成分和层序的镁铁 —超镁铁质岩组合 , 其通常 伴生有深海放射虫硅质岩
蛇绿岩的定义最早是由外国学者 Steinmann 于 1926 年提出的 , 其含义是指 主要由蛇纹 石化橄榄岩和少量辉长岩 、玄武岩组成的岩石群体 , 它与深海沉积 物如放射虫燧石和粘土紧 密共生 。1955 年 Hess 建议将蛇纹岩 、基性火山岩和 燧石岩的组合称为 Steinmann 的 “三位 一体”。 Steinmann 对蛇绿岩的定义局 限在火成岩组合内 , 强调了它与放射虫燧石和粘土等 深海沉积物紧密共生 ; 而 Hess 对 Steinmann 定义的蛇绿岩总结为 “Steinmann 三位一体” ,
) 岩楔等和剪切基质的岩石组成 、产状 、分布 、规模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等地质特征 。
() 2 构造调查 查明刚性构造块体和剪切基质的构造形迹和构造样式 , 查明边界断裂性质及 不同时期构 造形迹的几何学 、运动学特征及不同期次构造的继承 、叠加 、改 造 、置换关系 , 恢复不同地 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应力场 , 建立构造变形序列 , 再造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 () 3 变质作用调查 查明构造 —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刚性构造块体和剪切基质及边界断裂带内的变 质矿物组 合 、变质相带分布 、变质作用特征 , 特别是要寻找蓝闪石片岩 、柯 石英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岩 的有无及其展布 , 恢复原岩建造 , 划分变质作用类型 、期次及与构造变形 关系 。 212 构造 —蛇绿混杂岩详测剖面 在面上填图和重点区大比例尺精细露头填图的基础上 , 选择典型地区测制 2,3 条构造—蛇绿混杂岩详测剖面 , 全面系统地采集各类样品 , 对构造 —蛇绿 混杂岩进行详细解剖 。 查明构造 —蛇绿混杂岩刚性构造块体和剪切基质的岩石类型与接触关系 、组 合特征及蛇 岩的标本薄片 、微量元素分析 、稀土分析 、化学分析 、电子探针等样 品 ; ? 查明深水放射虫 硅质岩 、深水薄层页岩夹层和深水灰岩等深海伴生沉积物 的发育情况 , 采集放射虫硅质岩等 微古化石样品 ; ? 查明堆晶岩的规模 , 连续 采集堆晶岩中不同成分标本薄片 、微量元素分 析 、稀土分析 、化学分析 、电 子探针等样品 ; ? 查明席状岩墙的规模 、产状 , 采集必要的各 类样品 ; ? 查明
工作方法 、研究途径及填图单位划分 112 黎敦朋 肖爱芳 张汉军 ( )1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 长安 710100 ; 2 . 陕西省地矿局 , 西安 710054 ( ) ( 摘 要 板块聚敛 、洋盆封闭 , 洋壳残片 蛇绿岩构造侵位到陆壳 陆源 碎屑 ) 岩之上形成了构造 —蛇绿混杂岩 。它由以脆性剪切破裂为主的刚性构造包 体和以 韧 —脆性剪切变形为主的剪切基质两部分组成 。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研究 应采用大 比例尺精细露头填图 、详测剖面和综合研究方法 。同时对构造 —蛇绿混杂 岩带填图 单位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 , 提出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带建立杂岩 。对蛇绿 岩刚性构 造块体建立杂岩体组合 、杂岩体等级体制划分方案 ; 对其它刚性构造块体建 立岩 片 、岩块级非正式地层单位 ; 对剪切基质建立相当与岩组 、岩段级非正式 地层单 位。 关 键 词 构造 —蛇绿混杂岩带 ; 刚性构造包块体 ; 剪切基质 ; 工作方法 ; 研究 途径 ; 填图单位划分 文献标识码 : B 中图分类号 : P58813 1 构造 —蛇绿混杂岩
作者在东昆仑地区进行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中 , 对祁漫塔格构造 —蛇绿 混杂岩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 认为该构造 —蛇绿混杂岩根据物质来源差 异和变形特征可分为外来 的以脆性剪切破裂为主的刚性构造块体和原地的以韧 — 脆性剪切变形为主的剪切基质两部 分 。刚性构造块体主要来自洋壳 , 亦包含有 来自大陆板块边缘的沉积块体 , 它包括以辉橄
收稿日期 : 2001 - 09 - 26 作者简介 : 黎敦朋 , 男 , 33 岁 , 1991 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地勘系 , 工程师 。曾发表 《紫阳地区微量元素特征及富 硒作物开发建议》、《紫阳富硒茶叶地质》等论文 。 和泥质岩 , 它是古洋壳的产物 , 特别指出它不是一个岩石名称 , 不作为填 图的岩石单元 。典 型的分异完好的蛇绿岩 , 如 Troo do s 蛇绿岩 , 具有如下 特定的物质组成和固定的层序结构 () 从下至上 : () (1 超镁铁质杂岩 , 由不同比例的方辉橄榄岩 、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组 成 大多具有 ) 蛇纹石化等变质组构 ; ()2 辉长质杂岩 , 通常具堆晶结构 , 常见橄榄岩 、辉石岩和层状辉长岩 ; () 3 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 ; ()4 镁铁质火山杂岩 , 常具枕状构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