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屈原列传》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

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

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

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

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

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

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

”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

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

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

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

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

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

文言文《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海淀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

文言文《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海淀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6题。

(共6分)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取材于《屈原列传》)5.下列全都是被动句的一项是(2分)①被发行吟泽畔②是以见放③不凝滞于物④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⑥其后楚日以削⑦竟为秦所灭⑧而自令若是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②③⑥⑦6.阅读《屈原列传》时,有同学发现,文章使用了较多的被动句来叙事明理,再联系屈原的主要经历“被疏远、被罢黜、被放逐”,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屈原的人生是“被动”的人生,即他始终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上面的选文或《屈原列传》中的其他内容,说说理由。

(4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针对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屈原列传练习

屈原列传练习

《屈原列传》练习(一)班级:姓名:一、找出通假字,并翻译1、犹离.忧也通2、人穷则反.本通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5、靡不毕见.通6、屈平既绌.通7、厚币委质.事楚通: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9、被.发行吟泽畔通二、重点实词解释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王甚任.之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4、争宠而心害.其能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6屈平属.草稿未定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8、平伐.其功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0、“离骚”者,犹离.忧也11、人穷.则反本1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3、靡.不毕见.14、其文约.,其辞微.15、举类迩..而见义远1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7、不获世之滋.垢}1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9、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2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2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5、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2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三、写出下列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

今义:下一年。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

今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彩。

古义:。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和翻译1、蝉.蜕于浊秽活用为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活用为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活用为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活用为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活用为五、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列传》每课一练(含答案)

《屈原列传》每课一练(含答案)

3 屈原列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解析A.“汶”应读mén;B.“喾”应读kù;D.“谄”应读chǎn。

答案 C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解析A.“离”能“罹”;C.“从”通“纵”;D.“内”通“纳”。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解析A.短:诋毁,说坏话;C.迁:放逐,流放;D.祖:效法。

答案 B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解析A.判断句/被动句。

B.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D.均为被动句。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
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 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1、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
(1)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未定()
(4)“离骚”者,犹离.忧也() (5)王怒而疏.屈平( )
(6)可谓穷.矣()
(7)其文约.其辞微.()( ) (8)惠王患.之()
(9)大兴师
..伐秦( )( ) (10)臣请往如.楚()
(11)奈何绝.秦欢() (12)屈平既嫉.之( )
(13)人君无.愚、智()(14)顷襄王怒而迁.之()
(15)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
()
(1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17)短.屈原于顷襄王()
(19)竟.死于秦而归葬( ) (20)被.发行吟泽畔( )
二、翻译下列语句(33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8、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9、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名句默写(9分)
1、《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评断公允。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以浮游尘埃之外, ,。

答案
1.C2.A
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5.A 6.B 7.C8.A9.C10.D11.(1) (记忆) (熟悉)(2)(妒忌)(3)(写作)(4) (通“罹”,遭遇)(5)(疏远)(6)(处境困难)
(7)( 简约)(含蓄) (8)( 担忧)
(9)(发动)(军队)(10)(到,往)
(11)(断绝)(12)( 恨)
(13)(无论)(14)(放逐,流放)
(15)( 类)(效仿)(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16)(接连)(17)(诋毁)
(18)(保持) (19)(终于)
(20)(通“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