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凶恶③甫闻凶讯《》?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修 3 的文言文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里的“安”是“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是“怎么”。

3、被“被”有“覆盖”“遭受”“表被动”等含义。

“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披散”;“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的“被”则表被动。

4、倍“倍”常见的意思有“加倍”“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是“背叛”。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二、文言虚词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

2、何“何”常作疑问代词,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等意思。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是“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是“怎么”。

3、乎“乎”可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疑问;“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感叹;“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

4、乃“乃”有“于是”“才”“竟然”“是”等意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乃”是“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是“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是“是”。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寡人之于国也》实词凶:(1)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凶”在其他文章中的意思:(2)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在其他文章中的意思:(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直(1)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直”在其他文章里的其他意思:(2)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3)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4)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5)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Cù(1)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其他意思:Shù(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Shǔ(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虚词于(1)对于寡人之于国(2)至则移其民于河东(3)也不求闻达于诸侯(4)向赵氏求救于齐以(1)用请以战喻(2)按斧斤以时入山林(3)把申之以孝悌之义之没有实际的衬字,不译填然鼓之;树之以桑句式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劝学》实词通假字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1)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 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典诗文02-28 0954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寡人之于国也》__《孟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文学常识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重要的风格特征。

荀子与《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凭人倾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

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篇一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

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再见》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着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

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

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

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的自由《草草叶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

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

着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

“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

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

碑铭又和《现《弄合会主席。

着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

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

(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

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本纪记述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老庄7篇,外篇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先秦墨家着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160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1961年的作品。

诗人受到了迫害,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

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骚》: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

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

1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写感。

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19、《吉诃德的时代》:针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作家们能够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巧妙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6、《察今》: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

作者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篇三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堆垛哦龙湫回溯(sù)了(liào)望绛(jiàng)夔州(kuí)坂(bǎn)秭归(zǐ)罗江(mì)簌簌(sù)茕茕(qióng)孑(jié)立掳(lǔ)掠马厩(jiù通衢(qú)大道薄颓垣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搴比(qiānpí)汩余若将不及兮(yù)又重之以修能(chóng)潜藏(qián)锁(jiā)洞窟(kū)役(yì)模糊(mó)锦标(jǐn)纾,邂逅(xiè,hòu)陵(pí)愧怍(zuò)溥(pǔ)阉(yān)(cí)湮(yān)赀(zī)缇骑(tí,jì)(lì)溷藩(hùn,fān)(huán)云翳骷髅(kū,lóu)滞笨(zhì)媲美(pì)一蹴而就(cù)昙花一现(tán)有史可稽(jī)销声匿迹(nì,ì)攻讦(jié)自诩(xǔ)冠冕(miǎn)残羹(gēng)冷炙(zhì)如蹩缒卮酒渚(zhǔ)殆(dài)圃(pǔ)(jiù)豕(shǐ)裘(qiú)鳖之藏(cáng)哙(kuài)镬(huò)一鼎之调(tiáo)(yōng)水目眦(zì)载舟绛、夔州、坂、秭归、汨罗江簌簌、茕茕孑立、掳掠、马厩、通衢大道命运多舛、缱绻、瘠薄、夙愿、迷惘干瘪、疲惫、簇新、绯红、颓垣羁縻、东西二阃、诋、诟、自刭邂逅、毗陵、愧怍、阉、祠湮、赀、缇骑、詈、溷藩缳、牖、逡巡、鬈曲、目眦蹩进、吝啬、泛南、佚之狐、缒避匿、叱、驽、刎颈、涘渚、殆、圃、裘、鲰生僵硬、脉搏、漫不经心、荒僻、攻讦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