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学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了解项羽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
2. 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项羽本纪》的背景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项羽和刘邦的关系。
2. 项羽的生平事迹:江东起兵、垓下之战、乌江自刎等。
3. 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
4.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本纪》的背景、人物和事件。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项羽的评价和感受。
4. 写作法: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分析essay。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2. 阅读:《项羽本纪》全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讲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项羽的评价和感受。
5. essay: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分析essay。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essay: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项羽人物分析的深度。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项羽本纪》和史记叙事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项羽本纪》的相关文本,便于学生对照学习和参考。
2. 相关注释资料:对《项羽本纪》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项羽相关历史资料:关于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项羽。
4. 视频资料:关于楚汉争霸和项羽的视频资料,可以用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历史背景。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项羽本纪》,使学生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高中语文 5.1项羽本纪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 5.1项羽本纪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品读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分析其早期性格特点。
3、品读第3节,了解“巨鹿之战”,分析项羽的将帅神威。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项羽早期性格特点,了解“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将帅神威。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读:1、背景资料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朗读课文,正音辨形狱掾()陇()亩舣()船甬()道釜()甑()力能扛()鼎被十余创()垓()下绐()觉寐()刈()旗二、整体感知:1、查阅资料制作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英雄未路的终点2、速读课文,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项羽家世;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段):;第四部分(第4段):第五部分(第5段):东城快战;第六部分(第6——8段):第七部分(第9自然段):项羽本纪赞。
3、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三、重点研讨(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一、二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 高祖本纪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

某某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能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能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鉴赏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学习过程】一、文言知识积累1、重要词语的解释:(1)萧何为主.吏,主进.。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3)乃绐为谒.曰“贺钱万”(4)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5)益X.疑兵旗帜(6)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某某(7)欲止.宫休舍,樊哙、X良谏(8)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9)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10)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1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12)某某侯将三十万自当.之(13)高祖复留止,X.饮三日(14)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15)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2、古今异义: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有大度....生产作业..,不事家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不如决策..东乡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3、通假字:(1)高祖常繇.某某……(2)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3)诸所过毋得掠卤.(4)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7)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4、文言虚词:(1)二世使使者斩以.徇(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3)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5、词类活用:(1)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3)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5)吕公因目.固留高祖(6)公始常欲奇.此女(7)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8)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10)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11)会项伯欲活.X良(12)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13)吾虽都.关中6、文言句式(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1)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7、难句翻译(1)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三.《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积累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二)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四)虚词积累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四.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语文《高祖本纪》(一)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班级:组别:某某:组内评价:教师评价:高祖本纪〔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大度、家人、走、酤、雠、善、易、绐、谒、引、阑、竟;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在阅读《高祖本纪》的基础上,重点研讨《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1.积累1—4节中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读本文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内容上有所删改。
“高祖〞指汉帝国开国之君X邦;“本纪〞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例,“本纪〞用于记载帝王的史迹。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X媪〔〕大泽之陂〔〕贳酒〔〕酤〔〕雠〔〕折券〔〕单父人〔〕〔〕喟然〔〕郦食其〔〕〔〕〔〕踞床〔〕长揖〔〕荥阳〔〕颍阳〔〕黥布〔〕章邯〔〕王关中〔〕玉玺〔〕轵道〔〕飨军士〔〕解而东归〔〕阳夏〔〕妒贤嫉能〔〕给馈饷〔〕玉卮〔〕和习之〔〕X濞〔〕狎侮〔〕2、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7〕第三部分〔18—20〕三、重点研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解释以下加点实词:隆准〔〕狎侮〔〕贳酒〔〕酤酒〔〕酒雠〔〕引入坐〔〕X季固多大言〔〕酒阑〔〕竟酒〔〕吕公因目固留高祖〔〕臣有息女〔〕2、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公始常欲奇此女〔〕3、写出以下虚词的意义及用法: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高祖因狎侮诸客〔〕吕公因目固留高祖〔〕4、重点文句翻译,注意划线词语: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③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问题探讨:〔1〕这一部分介绍X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的文学地位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分析《项羽本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文学特色。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细读、讨论和写作,提升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文学鉴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项羽本纪》,领会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和忠诚精神。
2.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历史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项羽本纪》,了解史记的基本知识。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辅助阅读材料。
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和司马迁,激发学生兴趣。
2. 文本细读: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深入理解。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人物性格、事件意义和文学手法。
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
四、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教师评价:1. 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深度。
2. 学生对《史记》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教具:1. 多媒体投影仪。
2. 《史记》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3. 历史地图和图片资料。
辅助材料:1. 史记全文或选段。
2. 项羽本纪的注解或解读文章。
3. 历史背景资料介绍。
六、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方式梳理《项羽本纪》的主要事件。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话,增强对历史场景的理解。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每组准备PPT,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一)概括介绍:《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高祖本纪》(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因”的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体会文中洋溢着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和评价汉高祖这个人物。
2、比较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本纪:(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大泽之陂()高祖常繇()咸阳乃以秦王属()史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日夜跂()而望归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高祖奉玉卮()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此两家常折券弃责②遂坐上坐,无所诎③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④无内诸侯军……距之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⑥不如决策东乡(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今义作业:古义今义②诽谤者族古义诽谤:古义今义③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今义④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今义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微细:古义今义⑥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今义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都彭城②还军霸上③诽谤者族④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⑤会项伯欲活张良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⑧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⑨沛公然其计⑩单父人吕公善沛令4、解释虚词“因”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②高祖因狎侮诸客③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④蒙故业,因遗策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因人之力而避之5、翻译下列句子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学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⑧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比较文言文中两个历史人物形象,积累写作素材。
【导学重难点】
有效地积累文言文考点,完成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一、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两文,通感内容。
二、切入课文
三、回归教材,文言考点检查。
1、学生圈画学案“知识回顾”的疑难之处,同组互相探讨。
2、教师答疑,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注重拓展考点。
3、选择考点知识密集的语段进行翻译训练、导学重点。
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也。
四、知识迁移:课外阅读训练。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参考译文】汉王随即再召陈平来见,责问他说:“你事奉魏王意不相投,去事奉楚王而又离开,如今又来与我共事,守信义的人原本都是这样地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才离开他去为项羽服务。
项羽不能信任使用人才,他所任用宠爱的人,不是项姓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便是有奇谋的人他也不用。
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才来归附大王您。
但我赤条条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日常开销。
倘若我的计策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便望大王您采用它;假如毫无价值不堪使用,那么金钱还都在这里,请让我封存好送到官府中。
”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重重地赏赐他,授任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的将领。
众将领们便也不敢再说三道四的了。
五、思读与发现: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
教学建议:
可从刘邦《大风歌》与项王歌泣别姬比较,认识两位历史人物形象。
六、作业布置。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⑧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学习目标】
要求1、浏览教材、学新课时的笔记、翻阅资料及古汉语字典,用笔记法二次归纳复习考点。
要求2、完成对应的考点训练,力求把积累的知识转化转化为技能。
要求3、再读《史记》时注意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一.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中常考字词释义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遂坐上坐,无所诎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4)无内诸侯军……距之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6)不如决策东乡
2. 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诽谤者族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3. 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
(4)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实词当堂练:
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必:
②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必: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⑤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② 降章邯
③会项伯欲活张良④ 沛公从百余骑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沛公然其计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欲约分王关中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都彭城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夜往见良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高祖竟酒,后
吕媪怒吕公曰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大王起微细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此三者,皆人杰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文言虚词
1.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与俱攻秦军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2.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二、重点语段翻译:
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也。
三、能力迁移训练
(一)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
者,金具在,请封输官。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
②赍(jī):送东西给别人。
五、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可从刘邦《大风歌》与项王歌泣别姬比较,认识两位历史人物形象。
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