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知识点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世界格局、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背景、原因、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知识点带来的影响。
一、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开始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势力范围扩展等方面产生分歧。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两者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对立的立场。
2. 经济冲突:苏联和美国在经济上存在竞争和冲突,例如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以及苏联的经济扩张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3. 领土争端: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在世界各地支持不同的地区冲突和革命,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4. 核武器竞赛:苏联和美国都拥有核武器,它们之间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使得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
以上是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两极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被分割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范围。
2.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发展和生产,使得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风险。
3. 代理战争: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各国的国内冲突和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4. 经济全球化:冷战期间,两个大国为争夺影响力和扩大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援助和合作计划,这也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发展。
以上是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它使得世界进入紧张的两极对立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
二战历史知识点

二战历史知识点第一章战前背景二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至1945年的一场全球战争。
在深入了解二战的过程和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该战争爆发前的一些背景知识。
1. 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二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正遭受着严重的危机,这被称为大萧条。
股市崩盘、失业率的上升、国际贸易的萎缩等都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和紧张氛围。
2. 德国纳粹兴起在德国,纳粹党崛起并夺取政权。
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极端主义思想迅速蔓延,将犹太人等少数群体定为敌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歧视和迫害政策。
3.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德国类似,意大利也出现了法西斯政权。
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政府迅速扩大了对国内外的影响力,并采取了侵略行动。
4. 日本扩张主义在东亚,日本一直试图扩大其领土和影响力。
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侵华战争,并于1937年占领了中国大部分沿海区域。
第二章战争爆发二战的爆发始于1939年。
以下是一些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和原因。
1. 波兰入侵纳粹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了波兰。
这一行动标志着二战的正式爆发,引发了欧洲各大国的冲突。
2. 盟国和轴心国在战争期间,各国分为两个阵营。
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组成了盟国,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则组成了轴心国。
这两个阵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第三章战争进展及关键战役二战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其中一些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斯大林格勒攻防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战斗之一。
苏联军队成功阻止了德国军队对该城市的攻击,这一胜利对于盟军取得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2. 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战。
美国海军在该战役中击败了日本海军,并扭转了战局。
3. 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发起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该行动成功地打破了德国在欧洲的防线,为盟军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铺平了道路。
第四章终战和战争影响二战最终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部编历史九年级冷战知识点

部编历史九年级冷战知识点冷战知识点1945年至1991年间,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冷战是一种非武装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与斗争,双方之间没有直接战争,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都被看作是冷战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冷战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代表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开始逐渐加深,形成了导致冷战爆发的基础。
2. 冷战的核心冷战的核心问题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
苏联试图推动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革命,而美国则试图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3. 大国之间的对峙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峙由于一系列事件而日益增加。
其中包括: - 西柏林封锁:1948年至1949年期间,苏联封锁了进入西柏林的道路和铁路,以试图迫使美国和其盟国放弃对该地区的控制。
然而,美国通过空运物资和援助支持了西柏林,最终使苏联无法达到目标。
- 韩战: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而美国支持韩国。
这场战争被认为是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
-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导致与美国的直接对峙。
这场危机使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但最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 冷战的全球范围冷战不仅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存在,而且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后来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包括: - 华约:由美国领导的北约,主要成员是欧洲国家,在冷战期间成为遏制苏联和保护西方利益的关键组织。
- 华沙条约组织:由苏联领导的东方集团,主要成员是东欧国家和苏联的卫星国,对抗美国及其盟国。
5. 冷战结束冷战于1991年正式结束,主要原因有:- 1985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改变苏联的状况。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美苏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激烈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虽然两国没有实际开战,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角力和竞争。
冷战的起始时间一般认为是194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处理上出现了意见分歧。
苏联坚持要求取得更多的补偿和对德国的严厉惩罚,而美国则希望重建德国和日本,并且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并实现世界和平。
2. 苏联的威胁。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迅速扩张,控制了东欧诸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并通过建立东欧阵线,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3. 意识形态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非常激烈。
美国代表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而苏联代表共产主义和集权主义,两国之间的对立使得世界被划分为了东西两个阵营。
4. 资源和技术的竞争。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双方都在研发核武器、导弹、飞机、潜艇、太空技术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5. 欧洲的分裂和统一。
冷战时期,欧洲被冷战的局势所左右。
东德与西德、东欧与西欧、东西柏林在长期的对立中被分裂。
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和柏林墙的倒塌,欧洲才迎来了统一和和平。
6. 亚洲和非洲的独立运动。
冷战期间,亚洲和非洲发生了多个国家的独立运动。
这些国家一方面受到了美国或苏联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大国之间的角力和斗争的场所。
7.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次重要事件,美苏两国险些陷入全面核战争。
这次事件使得美苏双方在军事和外交上寻求了一定的平衡和妥协。
8.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场,美国和苏联利用越南进行了一场代理战争。
越战的结果使得美国在国际上声誉受损,也间接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
9. 《战略武器限制条约》(SALT)和《中程导弹条约》(INF)。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冷战时期,作为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不仅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研究素材。
本文旨在对高一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冷战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历史阶段。
一、冷战的起源与背景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美苏两国,在战后世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理念和利益上的分歧。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而苏联则坚持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加之两国在战后欧洲的势力范围划分上的争议,逐渐演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二、冷战的主要事件1.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要遏制苏联的扩张,这一政策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基石。
2. 马歇尔计划:1948年,美国实施了旨在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3.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1949年,美国和加拿大及其他西欧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作为对抗苏联的军事同盟。
1955年,苏联和其东欧盟友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4. 朝鲜战争: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的冲突升级为一场局部战争,成为冷战中的一次“热战”。
5.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了美苏之间的一场严重对抗,世界一度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6. 越南战争:1955年至1975年,越南战争成为冷战中另一场代理人战争,美国介入越南事务,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冷战的影响1. 军事上的对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导致全球军事开支急剧增加,核武器数量激增。
2. 政治上的分裂:冷战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分裂,许多国家被迫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做出选择。
3. 经济上的影响:冷战不仅影响了直接参与国的经济政策,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影响,如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的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冷战历史知识点

冷战历史知识点1、什么是冷战。
当时的美苏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例如挑起世界大战,而出现的对抗是局部性的博弈,如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外交竞争等:“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采用互相遏制,不动武力的方式。
2、为什么冷战。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划分,也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垒。
源于二战结束后两个超级大国制定的利益划分归属问题,从德国的易北河到朝鲜的三八线,整条线以北是社会主义阵营,以南是资本主义阵营。
3、冷战的开幕。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预示着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是个形容词主要是丘吉尔针对苏联的扩张行为,把它比喻为像个罩子一样笼罩在上方,而丘吉尔本身反对这种扩张,并且公开反对苏共的种种行为。
4、冷战的背后。
冷战的外表看似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实则是对各自制度的自信以及对对方制度的不看好,丘吉尔看到了在苏联的统治下民主,是政府对人民的高压民主,国家由政党控制,而政党毫无节制的行使着国家的大权,政府反而成为了少数人服务的团体,并不是为了人民,而人民像是有枷锁一样受到捆绑。
而苏联则认为它本身代表人民,而人民本身就是统治阶级,而资本主义本身不具有人民性。
因而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资本主义才是代表的少数团体的利益。
5、冷战的始末。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1955年华沙条约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91年华约解散以及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当然也是两极格局的结束。
前后经历了44年之久,目前成为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6、冷战的阶段。
冷战的以1947年、1948年、1949年相继推出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实行孤立、封锁、包围的态势。
50年代苏联积极回应美国。
60年代两方达到高峰。
出现了军备竞赛,以及太空竞赛等相关局面。
70年代两方出现缓和的态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角力,被称为冷战。
这场历时几十年的冲突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之间的联系以及这段历史对全球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冷战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了近六年,使许多国家陷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之中。
1945年,盟军最终打败了轴心国,纳粹德国战败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然而,战后世界并没有恢复到战争前的和平状态,随即出现了一个新的敌对对立局面,即冷战。
二、意识形态对抗与超级大国的崛起冷战的核心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
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美国则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竞争与对抗。
三、冷战对全球安全与军备竞赛的影响冷战期间,由于双方的对抗和不信任感,全球安全形势紧张。
各方为了争夺地缘政治利益和提高自身安全保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苏联和美国纷纷发展核武器和军事技术,追求军事实力的平衡。
四、二战遗留问题与南北冲突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战后秩序的重新划分。
冷战期间东欧国家被苏联控制,西欧与北美形成了一个欧美集团。
冷战期间,一些国家的内部分裂与矛盾被加剧,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五、全球范围内的边缘冲突与危机事件冷战期间,全球出现了一系列边缘冲突和危机事件。
例如,此期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几乎导致苏联和美国之间爆发核战争。
此外,中东和非洲也成为冷战各方角力的战场,局势波动不断。
六、冷战结束与全球格局的调整冷战最终在1989年至1991年间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整个世界格局的巨大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整个二战与冷战时期,世界各国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挑战。
战争的破坏和对抗的紧张使全球变得更加危险和不稳定。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约从1947年到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长期对抗。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直接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但双方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竞争和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起源: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西方国家在战后重建和国际秩序上的分歧。
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苏联则坚持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
随着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新划分,两大阵营逐渐形成。
冷战的阶段:1. 初期冷战(1947-1953):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为标志,美国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同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2. 紧张升级(1953-1962):这一时期以苏联的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上台为转折点,苏联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地扩张影响力。
古巴导弹危机是这一时期紧张局势的高潮。
3. 缓和与再紧张(1962-1979):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双方开始寻求缓和关系,但随后越南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事件再次加剧了双方的对抗。
4. 结束期(1979-1991):随着苏联经济的衰退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冷战逐渐走向终结。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
冷战的主要事件:- 杜鲁门主义: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旨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旨在帮助战后欧洲重建并遏制共产主义。
- 柏林封锁与空运:苏联封锁了柏林,美国通过空运向西柏林提供物资。
- 朝鲜战争:冷战期间的一场代理战争,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苏之间的严重对峙。
- 越南战争:美国介入越南内战,试图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 阿富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试图支持一个亲苏政权。
冷战的影响:冷战不仅影响了美苏两国,也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1.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
③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④重要原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 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3.战争初期情况:(1)1939年.9月奇怪的战争——(英法坐视波兰灭亡)(2)1940年.5月,德国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3)1940年.5月21日英法联军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4)1940年6月,法国败降(5)1940年8月,德国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德国首次受挫。
4二战进一步扩大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5二战全面扩大.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7.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政治上:1942年1月1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召开一系列会议。
军事上:(1)诺曼底登陆时间:1944年6月6日地点:法国登陆者:英美盟军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使德军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2)攻克柏林时间:1945年参与部队:苏军与西方盟军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作用:欧洲战争结束。
(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8.二战的结束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二战相关知识点.1、一个新式武器:原子弹2、两大阵营:同盟国与轴心国3三次突袭:德国突袭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4、四个战场:亚洲战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7、七个战役:百团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8、加速二战结束的因素:1)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3)中国人民的全面反击。
9、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中国人民作出巨大牺牲,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等失地。
12、如何避免战争:○1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各国人民加强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落后国家及地区,应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4发挥联合国作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4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14、至今没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国际间合作加强。
○4和平力量的增长。
○1实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
○2目的:祸水东引,避战求和。
○3牺牲品:捷克斯洛伐克○4执行国家:英、法○5达到顶峰标志:慕尼黑会议(时间、国家及首脑、内容、影响、后果)○6破产标志:德国进攻波兰一、“冷战”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1)含义: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基础:美苏势均力敌)(3)意义: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2、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根本)3、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冷战”形成过程: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2)实质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影响: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标志美苏由战时盟友走向公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2)目的:通过援助西欧经济达到控制系欧各国政治,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3)影响:有利于系欧经济的复苏,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系欧铺平了道路。
3、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成立时间:1949年美法等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及利亚等国组成华沙条约组织(2)性质:军事政治集团(3)意义: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三、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消极影响: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1)德国分裂①原因:美苏冷战和对峙加剧,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矛盾加剧②结果: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2)朝鲜分裂①原因:美苏冷战和对峙加剧,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矛盾加剧②结果:日本投降后(1945),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①原因: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②说明:美苏争霸,美国占据优势。
(4)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中国抗美援朝,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5)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战争历时十几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的局部战争2、积极影响:(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互相借鉴,调整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欧洲逐步走向联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回标巩固】1、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4、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5、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6、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有人赞颂美国人的大方慷慨,但也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这里的一本万利是指:①稳定西欧经济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二战后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公约提出:“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这一组织是A、欧洲共同体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华沙条约组织D、经济互助委员会8、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华沙条约组织C、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9、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写道:“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
”这里的“加勒比海危机”具体指的是A、美苏对中美洲的争夺B、拉美独立浪潮高涨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封锁10、下列关于“冷战”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①给世界带来了安宁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④制止了新的世界力量的产生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