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简介

合集下载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原文地址: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如水君子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浩瀚的海洋,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笔者试图从朱熹经典教育思想之一的朱子读书法入手,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撷取宝贵的思想财富。

朱子教人为学,必教人读书。

朱子教人格物穷理,读书也是格物穷理中一个重要项目。

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在这方面,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成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1、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六条之首。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具体地说"循序渐进"包含四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凡读书,须有次序。

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触绎玩味""学不可蹬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

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这说明读书须有先后顺序,读二书如此,读一书也如此。

先读的未弄通,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能"意定理明",而不是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读书应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进程。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不贪多,不求速。

读书要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得其真意;读书不能求快,就如同浇菜不可忙急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理会;读书不要贪多,读书贪多譬如数钞,一错就无处推寻。

朱子读书法 大纲

朱子读书法 大纲

朱子读书法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7年3月20日说明:《朱子读书法》一书是由我国伟大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作,由南宋先儒张洪和齐熙整理而成。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朱子的读书方法,更创造性的总结出朱子读书六纲领,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理解朱子读书的一大贡献。

鉴于本书体系较为庞大,并且文本也不乏重复之处,在此笔者特摘取了本书的核心要点以献给有志的好学之士。

鉴于笔者才学浅薄,疏漏之处,还请谅解,另外,本文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纲领性质的提要,想深入了解朱子读书系统思想的还烦请阅读原著。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纲领(1)读书人之弊世变俗衰,士不知学,挟册读书者既不过于夸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其有意于为己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而无俟于他求也,是以堕于佛老虚空之邪见,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不察焉。

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与夫学之不可以不讲者,则有不知循序致详,虚心一意,从容以会乎在我之本然,是以急遽浅迫,终不能浃洽而贯通也。

(2)读书之目的1.修身而今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得治,身是如何的修?傅説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古训何消得,读它作甚底?盖圣贤说出道理都在里面,必学乎此而后可以有得。

圣人之学,与俗学不同。

圣贤教人读书,只要知所以为学之道。

俗学读书便只是读书,更不理会为学之道如何。

先生曰:“学者望道未见固,必即书以穷理。

苟有见焉,亦当博考诸书,有所证验,而后实有所裨助而后安。

不然,则其德孤,而与枯槁寂灭者无以异也,潜心大业何有哉?矧自周衰,教失礼乐,养德之局一切尽废,所以维持此心者,惟有书耳。

”又曰:“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长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钱穆:朱子读书法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一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恁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

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子潜心治学几十年,真东西绝对是有的,除却历史上被各种恶意抹黑,还望同道者抛却已有成见不带偏见阅读。

此文是经过自己总结提取整合过重新排布的,旨在力求涵盖朱子想要强调的各个点并理清脉络一、读哪些书•①《大学》是入德之门,读书要先知道做学问的顺序格局,这本书讲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道理。

“致知”这一章应最早看,“格物”这一章要最用功看。

等这些理解透彻了,后面的内容会容易很多。

先读正文,再读阐释经义的文字,等每一段都看明白后再通读全文,以达到温习的目的。

时常暗诵默思,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是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

先集中精神,领略到大体规模后,再回来寻找一个实在的下手处,努力用功,不能只是刻板地守着次序,只一条路走下去。

一日只看一两段,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所得。

读《大学》好比行路,认清要走的路,便要即刻动身。

②《论语》→③《孟子》,都是讲做人的关键切要的地方。

看《论语》一天不能超过一段,从“学而时习之”开始看起。

本书所记载皆圣人言行之要,果能专意玩索,其味无穷,且并无滞固之理。

先将各家不同的解说弄清楚,再探求圣人言语的本来意思,久而久之,自能见到其中效果。

一日一段,需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贯通,道理分明。

《论语集注》已把《论语》说详尽了,只需熟读《论语集注》自会明白其中含义,不用枉费心力,到集注以外的书籍苦苦探求。

④《中庸》,学问周密,规模宏大。

《中庸》勿企望高深,勿追求骇奇,一定要潜入研究字句文义,认真领会主旨,对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事例要保持戒慎惶恐的态度,积累日久,可达广博深厚,高明悠久的境界而不自知。

•再读六经①《诗经》可导情性之正,下合人情事理,上则完备天道,世间真理无不涵盖。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朱子的读书法本无成形的本子,宋代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根据朱子门人的记录,整理了《朱子读书法》,分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后世学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元代学者程端礼根据朱子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的为学宗旨,与其门人将朱子读书法分为六大条目,清代学者陈弘谋在《五种遗规》中记到:“其(程端礼)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这六大条目分别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被后人诸多阐释,并逐渐成为朱子读书法的代表。

循序渐进。

古人讲学不躐等,朱子也非常注重为学次第,他说“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

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不止如此,朱子认为,读书更要一句一句看,一步一步来,看懂了这一点,再看下面,不要着急,要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朱子提到了古人诵读也会记遍数。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不思考,所见到的义也是表层,难以入木三分。

因此古圣先贤皆重视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意思。

虛心涵泳。

是说读书不能“先立己意”,不能“执着一见”。

“先立己意”,就看不到圣人之意,读再多的书也无法丰富自己的思想,有所收获,只不过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放大。

“执着一见”,则容易使“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不能客观地评判事物。

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静”,甚至要依靠静坐的功夫来使自己静下心来,不能急于向前,有时候甚至需要向后退一步,搁置一会儿,才能以一颗“虚”心来面对学习的内容。

然后沉浸其中,反复玩索,必有所得。

心是“虚”的,便容易看到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质疑,也要慎于质疑,使有疑处无疑,便能有所进益了。

切己体察。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切实的体察,和自己的生命建立关联。

第四课朱子读书法

第四课朱子读书法

朱熹故事
1、读一读《朱熹和郑樵》的故事, 说说故事讲了什么呢? 2、读完故事,你觉得朱熹是一个 怎样的人呢?
实践活动
“朱子读书法” 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做一做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现在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按照朱熹所说的读书我们现在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按照朱熹所说的读书六条,来试试做一张读书卡吧!
做一做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现在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按照朱熹所说的读书六条,来试试做一张读书卡吧!
游一游
石鼓书院全景
游一游
石鼓书院全景
游一游
石鼓书院内,大观楼学馆, 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讲学的课堂.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游一游
朱熹所书《衡州石鼓书院记》
游一游
石鼓书院禹碑亭
游一游
石鼓书院合江亭
背一背
朱熹读书名言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第四课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为宋代理学家 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 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 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 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 的读书法。
•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 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代表人物。多次在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等地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 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 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 子集语象》等。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

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

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

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是觉处,便是接续。

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

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

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

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

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

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

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

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

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

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熹像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
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

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

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

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载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

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当然不容否定。

朱熹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
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所以对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也无疑受到很大局限,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