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格律诗简介共33页
中国古代格律诗简介

可了解: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般了 解即可):(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 (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用这四种句 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 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绿。
•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
• 代词:即代名词
• 副词: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范围,肯 定,否定的词,
• 介词:起介绍作用的词,不能单独用,必 须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做句子成份,如,向前走 的向,于,为,与等
• 连词:起连接作用。如,而,以,则,且
• 助词:时态助词,着了过
• 结构助词,的地得(而以)
七言律诗与此相近,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
•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 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 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 古代 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 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 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时一定要考 虑入声字。
• 基本要求:要求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 联之中,平仄对立,同时要讲粘,即上一 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平仄相同。在此要 求中,个别地方可以有所变化。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诗分古近体】: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包括杂言诗)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
一种格律严格的诗歌在初唐得以定型,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之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主要指五律、七律和由五言、七言组成的长律。
符合格律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包括在近体诗之中。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它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唐以后凡不合近体诗格律的诗歌,都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讲究格律,它在格律的作用下使古典诗歌整齐化、对称化、声律化,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美感作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对称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与变化之美,它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古典诗歌中的综合体现。
【近体诗格律】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曾把律诗的特点概括为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我们把它稍加解释,排列如下:1、字数、句数有限定。
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为五言八句,共四十字;七律为七言八句,共五十六字。
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2、律诗押平声韵。
每首只能用一个韵,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在中间两联。
一、律诗的韵诗歌要押韵,这是诗歌与散文最大的区别。
中国诗歌的用韵经历了三个时期:1、唐以前为第一期: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
自《诗经》以来,古体诗皆自然押韵,一般按方言押,在用韵上也没有什么限制;2、唐以后至五四为第二期: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3、五四以后为第三期,除旧体诗外,又以口语为标准。
【关于韵书】《唐韵》与《广韵》:近体诗的押韵是随着六朝声律学的兴起、律诗的逐渐定型而日趋严格的。
唐初诗人用韵与六朝一样,没有韵书的标准限制,但随着进士科试诗赋的统一要求,唐开元天宝以后要求士人依官方颁布的韵书押韵。
唐人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改成《唐韵》,共206个韵部,成为官方规定的押韵的标准。
唐诗格律

唐诗格律唐诗格律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
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
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
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
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
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
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
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
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
“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
“唐韵”共有 206 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 112 韵。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仗、押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律: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
格+律=格律。
音律:指四声。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2.泛指乐曲,音乐。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三国时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南齐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韵律:平仄和押韵规范,主要指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
为了表述方便,人们习惯性地设置了平仄符号,我们先记住这些符号:平:○ ○○ ○○○仄:● ●● ●●●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二、格律诗的主要特点1,限定字句。
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七个字或者五个字。
五律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押韵。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四声。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通常把押韵、四声、平仄、对仗称为诗词的四大要素。
4,平仄。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明确规定。
5,对仗。
每首诗中对仗联可以多到四联,至少要有两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6,粘对。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联内要求对仗,上下联之间要求粘。
排律诗简介

排律诗简介排律是格律诗的一种。
格律诗又称为近体诗,一共分为三大类:绝句、排律、五七律。
一、四句:绝句四句的律诗,被称为绝句,唐人又称之为小律诗。
清诗人钱良择《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唐人谓之小律诗。
'白居易有诗《江上吟元八绝句》: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
应有水仙潜出听,翻将唱作步虚词。
绝句除了五言七言,也有六言,例如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二、八句:五律和七律八句的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王维的五言律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三、八句以上:排律多于八句的格律诗被称为排律,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
1、五言排律最短的排律是十句,如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科举时的试帖诗大多是五言排律,最常见的是五言六韵12句排律。
例如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省试的试帖诗《玉水记方流诗》: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
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
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
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元镇白居易之间的唱和,有多达一百韵,一千字的排律,例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略去980字...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不过,还有更长的,宋朝王禹偁《谪居感事》,竟用了160韵,共1600字。
比好多文章都要长:迁谪独熙熙,襟怀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格律诗简介

格律诗简介一,格律诗的分类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按字数分,律诗主要有七言律和五言律(简称七律和五律)两种。
另有“排律”(也叫“长律”),也分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
绝句也叫“截句”,有人说是截律诗而成,诗界尚无定论。
按字数分也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绝)。
二,格律诗的句式及组合格式(一)律句句式五言律句的四个类型:A型:仄仄仄平平a型:仄仄平平仄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B型:平平仄仄平b型:平平平仄仄B型和b型也为同一大类。
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前再加两个字,把仄起变成平起,把平起变成仄起罢了。
也有四个类型:A型:平平仄仄仄平平a型:平平仄仄平平仄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B型:仄仄平平仄仄平b型:仄仄平平平仄仄B型和b型也为同一大类。
这些句式,是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二)五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第一类仄起式(押韵的字加了【】)所谓仄起式,就是指诗的第一句第一字是仄声字。
自然如果第一句的第一字是平声字,那就是“平起式”了。
首句不入韵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范诗: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字必须注意,就是最后一句的“胜”字,读平声,如“升”字。
不是读去声的“胜利”的“胜”字。
首句入韵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范诗: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第二类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范诗: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中国古代格律诗简介(精选)PPT文档35页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格律诗手册

格律诗入门手册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大家知道,格律诗有五律、七律之分;有排律、绝句之异。
格律诗滥觞于隋,定形于初唐,成熟于盛唐。
脱胎于古体诗(亦称古风)、乐府。
格律诗的形成,最先应上溯至南朝的沈约,是他将发音不同的汉语进行分类,根据语音的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就是后来所称的四声。
平(分阴阳)、上、去、入四声,后三声统称为仄声。
《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自从有了平仄声的分类,便使得每个汉语在音阶上有了各自的属性。
若将这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就有了高低错落的音乐性了。
将其应用于诗,诗便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律。
因此,格律诗的最大特点便是其音乐美。
从《诗经三百首》到汉乐府诗,及后来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所以无格律。
当然是因平仄四声未分。
所以,南朝虽然没有格律诗,却因出现了四声而具备了格律诗的条件。
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用平仄声去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全是五言律诗的句式,就缺个粘对,若没有四声的安排,那有这么标准的?!无疑的是,平仄句式的出现缘于平仄声的出现,平仄句式的出现,格律诗的出现,又缘于平仄句式的出现,当懂得用粘对规律去组织这些平仄句式时,格律诗就出现了。
隋至唐初,短短的时间内,平仄句式因粘对规律的应用而趋于统一,这段时间是律诗的形成期。
这种强调平仄规律的新诗,一时成了诗坛的新宠。
为了区别于古体诗,近体诗的名称应运而生。
因为它是有固定格律的,又称其为格律诗。
从此,诗人便与格律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真正的诗人没有不会作律诗的。
原来乐府与古风还能与之并驾齐驱,后来,格律诗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后来诗坛的主要体载。
中华优秀文化要传承,要发扬光大,格律诗就不能不学习,所以,笔者编写这本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