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采薇》全文;(2)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采薇》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德;(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采薇》的诗意和韵味;2. 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2.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简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采薇》的原文、译文和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采薇》,了解诗歌大意;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阐述《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采薇》,感受诗歌韵味;(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意象;(3)鼓励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阅读感悟;(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3)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5. 创意写作(1)启发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3)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
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经·采薇》教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采薇》教学教案《诗经·采薇》教学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狁(xiǎn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 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岁亦莫止莫,同“暮”。
《采 薇》教案优秀8篇

《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生答: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1学习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熟悉家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育同学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力量,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熟悉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同学喜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育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力量,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绽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沟通。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同学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终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索感悟《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觉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经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妙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篇1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采薇》教案一等奖5篇

《采薇》教案15【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的,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关于《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关于《采薇》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体会诗中抒发的“忧伤”之情,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了解、掌握诗中比兴、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导入对诗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生读。
正音释义。
2.范读。
意在指导朗读节奏,读出情感。
3.齐读。
诗中反复出现的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词是哪一个?明确——忧。
(三)整理学生问题、研习赏读1.诗中的“我”为何而忧?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分析)(1)战时思乡之苦。
曰归曰归、靡室靡家、无使归聘、我行不来。
(2)战时劳顿之忧。
不遑启居,载饥载渴,我戍未定,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并不是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战事频繁,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劳苦和思归。
(3)归途中的隐忧不安。
回家应该是快乐的、兴奋的,为什么回家的路上“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明确:主人公哀伤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要体会到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与家人通音讯,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资料一《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这些忧思都是由于什么而起?——战争战争失败还是胜利?——胜利除了忧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情感?——爱国热忱和战斗豪情,但这种感情还是被忧思压倒。
总结:无论是失败的还是胜利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理解诗意;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的情感。
通过反复阅读来体会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诗歌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的家园之思与卫国的豪迈之情、理解战争给人心灵带来的创伤。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战争血泪写就的历史。
多少英雄成白骨,马革裹尸埋他乡。
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残酷战争的写照。
然而今天,有一位劫后余生的老兵回来了,历经沧桑的老兵又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诗歌源头——《诗经》,学习《小雅》中的名篇《采薇》,去感受这位戍卒的复杂情怀。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聆听朗诵,初悟诗情
老师对诗进行示范朗诵,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校正诗的读音,并初步体悟诗的感情。
(配乐诵读)
提问:听完朗诵,你觉得抒情主人公在吟唱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悲伤的心情。
3、自由诵读,理清思路
①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悲伤的感情基调自由读诗,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把握诗的大意。
重点字词归纳点拨。
岁亦莫止不遑启居
心亦忧止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忧心孔疚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今我来思
②这首诗主要选取了戍边老兵的三个生活片段,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幅图画吗?《采薇》通过描写一位久戍边关的老兵的生活,表现他内心的伤痛。
全诗一共六章,共选取了老兵生活的三个画面表现,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幅画面吗?
⑴采薇思归(1-3)⑵边关征战(4-5)⑶归途之思(6)
三、情感探究
诗歌以意象传情,要体悟诗歌的情感我们就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
请大家快速找一找,老兵生活的三个画面都是以什么意象来切入的?
薇棠棣柳雪
⑴大声诵读,再悟诗情
我们先来赏析诗的前三章“采薇思归”部分,请女生齐读前三章:
“薇”是什么?——一种野菜
诗中几次写薇?——3次
有何区别?——作、柔、刚
为什么要反复描写采薇?——时间之久生活之艰思归之切
(反复写采薇采薇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通过“作”“柔”“刚”描写薇菜从刚冒出地面到长出嫩芽,到茎叶变老。
老兵看到薇菜应该首先会有长年以薇菜为食的生活艰难之感;同时,薇菜的变化也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想到自己征戍时间之久;而长年的征戍,归期的难定,边关和故乡阻隔,导致音讯全无,自然又会引发老兵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思归之情。
反复描写采薇,正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忧伤之情,而且,这种忧伤之情诗是越来越强烈。
(诗中几次写到忧——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这种反复吟唱是种什么手法?——重章叠唱
(我们初中学过的《蒹葭》就运用过这种结构章法,这种一唱三叹式的表达,既能体现诗歌的音乐美,更能增强诗歌的感情表达。
)
⑵合作探究,再悟诗情
请男生齐读“边关征战”部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黑板上的问题提示,合作探究,体会这两章的情感。
“边关征战”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战马、战车
有何特点?——业业骙骙翼翼战马的高大强壮,战车行列整齐
为什么要从“棠棣花”的盛开写起?——起兴手法(初中学过的《关雎》,就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来起兴君子对淑女的思慕;《蒹葭》中以蒹葭、白露起兴,表现的是对意中人不断追求而可望不可及的怅惘。
)
写棠棣花花开的繁盛,壮观,用意是要引出对战马、战车的描写。
(其实,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棠棣》一诗,那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
这两章主要表现老兵怎样的心情?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雄壮,“四牡翼翼”更是以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来表现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
加以象弭鱼服展现出装备的精良,这些都显示出了正义王者之师的赫赫军威,表现戍边战士的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一月三捷”更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可见,这两章主要表现出戍边老兵的无比自豪之感。
保家卫国的豪迈
⑶创设意境,再悟诗情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章“归途之思”部分。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请同学展开联想,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
这四句诗的画面。
并思考讨论:这四句好在哪里?
示例:回想起当年,我出征离开家乡时,阳春三月,春风扶着杨柳轻轻飘荡,多情的柳枝抚摸着银亮的战甲,仿佛是父母兄弟的手要留住我的脚步;如今,我踏上了归途,寒冬腊月,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褴褛的衣衫遮不住疲惫的身躯,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
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如何理解老兵归途中的伤悲:
①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因为离家太久,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使得回乡的心情变得沉重;
②长年的征战给老兵的心理带来无尽的创伤。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血肉模糊早已冲淡回家的喜悦,而与战友兄弟、家人朋友的生死离别,更是让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的内心深处凄凉,悲伤不已。
老兵归途中的伤悲之情实际上就是对战争折磨摧残人性的一种无声痛诉。
四、课堂小结:
小结: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我们可有史册为证;而战争对于心灵的摧残,却难以触摸。
《采薇》用最典型的意象、最自然的艺术,还原戍边老兵的真实生活,表现征人思乡的主题。
同时,诗篇中还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自豪、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更有对久战不休的厌恶和对战争摧残人性的痛诉……学完后引人深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更应珍惜今日和平美好生活的不易,不能让前人的悲剧在我们这一代重演。
五、作业布置:
根据本文最后一节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两句诗歌,充分展开想象,描绘一下戍卒归家后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他会过着怎样的生活?(要求:字数不得少于三百字)
课外拓展:同学们课后可以读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五从军征》,进一步加深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