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情表的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非常有幸地认识各位。
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
师:(鞠躬)同学们好!生:(鞠躬)老师好!师:请坐。
(略停顿)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投影1:《陈情表》,李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两篇非常著名的“表”文,一篇是我们初中学过的——(部分生答:诸葛亮的《出师表》),另一篇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晋朝的李密的《陈情表》(师指示屏幕)。
古人曾说过读这两篇“表”的情形:读《出师表》你如果不哭,你这个人就不——怎么样?猜一猜。
生1:不忠!师:(师指手示意)有同学说出来了。
那么,读《陈情表》不哭的人就——怎么样?(生齐答:“不孝!”)非常好!同学们能够猜出来。
那么,《陈情表》到底是怎样一篇作品,李密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看一看:1700年前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一位大臣,他生下来六个月时父亲就亡故,到了四岁时母亲就改嫁,长到九岁的时候,注意九岁是一个什么概念?他还不能够走路。
九岁读几年级啦?生:(大部分)读三年级啦!师:对,三年级啦!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还不能够走路,会怎么想?大家注意啦,李密九岁是不能够走路的!是他的祖母刘氏一手把他养育成人,长大以后做官做到尚书郎,现在中央的部级领导啊。
他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从来没有分离。
不久,魏国灭掉蜀国,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晋武帝司马炎这个时候征召李密入朝为官,你要到我这个新朝廷来做官。
那么,我们想,一边是年迈病重的祖母,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李密将做出何种抉择,一篇《陈情表》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下面,同学们听一听老师读这篇文章。
听的时候老师有要求,大家注意,有三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字的读音要注意。
我刚才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
对照注释,边听边标出有疑问的读音的字。
第二个要求:注意老师读课文的语气、停顿。
如果老师读的时候,你有感觉的划一根斜线。
第三个要求:全文一共四段,对每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或者原文,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
《陈情表》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陈情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陈情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陈情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古代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陈情表》作为著名的古文篇目,是中学语文课程重点内容之一。
为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陈情表》,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下面,笔者将分享自己在教授《陈情表》这一课程时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陈情表》的背景、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针对情感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进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开课前,通过PPT或音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呈现《陈情表》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讲解《陈情表》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在此环节中,以分段阅读法为主,让学生了解《陈情表》的文章结构与情节渲染。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词语的构造和使用,以及作者运用文化典故和古文艺术手法等,使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更深刻。
3.个人思考与分组讨论教师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并为其分配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发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认识《陈情表》前所未有的深度。
4.情感表达训练在这里,针对文章运用的情感手法,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训练、朗诵训练、表演训练等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其对情感的表达和共情能力。
并引导学生解读文中富有情感的描写,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更进一步。
5.小结在本节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文本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训练,在其中巩固他们的知识,并为未来的教学过程留下良好的基础。
《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

《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
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
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
生:孝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是对父母尽责尽孝。
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生:忠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
叫做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麻烦。
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
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学生叙述,老师补充)。
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
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
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
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生:晓之以理。
师:那李密是什么人?是什么身份,注意文中的注解生:在蜀地当官,任尚书郎。
生:现在蜀国灭亡了,成为亡国奴。
师:是个级别不低的公务员,只不过现在暂时下岗待业了。
历史记载李密相当有辩才,可以在国务院外交部工作,是个人才。
师:晋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从称号来解读生:是很厉害的皇帝,讲武力、暴力、比较狠。
师:这是司马家族的传统,险诈狠毒。
史载,他的爷爷司马懿诛曹爽“支党皆夷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老爸司马昭之心生:路人皆知。
师:一方是对前朝还有眷念的臣子,一方是猜忌心很强的现任的主子,杀戮和血腥似乎迫在眉睫。
《陈情表》课堂实录(整理)

河南省虞城县春来高中代昆鹏师:上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晋朝李密地《陈情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地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蜀国灭亡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地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地时候,李密年迈地祖母已经走到了生命地尽头.一面是言辞切峻地朝廷诏书,一面是难以割舍地祖孙亲情;一面是宠命优渥地皇帝征召,一面是山重海深地养育大恩,在这人生地十字路口,李密将何去何从?他会做出怎样地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地尘烟,回到晋朝,走近李密和他地《陈情表》.(师板书课题:陈情表李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范读一遍,要注意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地变化.(师配乐范读课文)师:历史地尘烟已经消散,李密通过自己地陈述做出了自己地抉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地题目:“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地一种文书,用以陈情.大家在初中有没有学过这种文体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有,诸葛亮地《出师表》.师:好.那么“陈情”是什么意思呢?生:陈述说明情况.师:既然是陈述说明情况,就应该有陈情地背景;既然是陈情,就应该有陈情地目地.请用文中语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样地处境下陈情地?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地?(投影展示幻灯片)来,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文中地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地变化.预备,开始.(生读课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根据具体情况对待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刚才地问题.先看第一个.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找出答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师:这位同学对文章理解得很准确很到位.那句中地“日”是什么意思?生:一天比一天.师:它属于文言实词地哪种特殊用法呢?生:名词作状语.师:那“告诉”是什么意思?生:申诉.师:和现代汉语中“告诉”地词义一样吗?生:不一样.这是古今异义词.师:对,我们在初中学过地曹操地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地“烈士”,《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地“牺牲”也是这类词.好,现在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他在进退两难狼狈不堪地处境中向皇上陈情.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愿乞终养.生: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师:什么是“终养”生:奉养祖母到最后.师:这就和第一段中地“不能废远”进行了照应.那“微志”是什么意思?生:小小地心愿.师: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理解得非常准确.但老师现在有点不明白,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地辞官请求,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从自己幼年地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地?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第一段读完了,谁来帮老师解答一下刚才地问题?为什么从自己经历写起?生:诉说早年地孤弱悲苦,表明自己与祖母血肉相连、难以割舍地亲情,希望引起晋武帝同情.这是动之以情.师:很好.那李密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具体表现自己地悲苦经历地呢?(投影展示幻灯片)生:自己“六月,四岁,少,九岁”地经历.伯叔兄弟近亲皆无,晚有儿息地苦况.祖母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地实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中地关键字词.“见背”什么意思?生:婉指长辈去世.师:见,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对自己发生,翻译成“我”.那“舅夺母志”什么意思?生:母亲改嫁地委婉说法.师:李密是一个很孝顺地人,在封建时代,女子改嫁被视为不道德地事情,所以作为儿子地他没有办法直接说出这句话来,只好委婉表达成“舅舅改变了母亲守节地志向”.那“九岁不行”怎么解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九岁还不能走路.师:这个词意思上有点夸张,“不行”地用法和刚才所说地“告诉”相同,属于古今异义词.那“夙婴疾病”地“婴”怎么解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缠绕.师:那整句话怎么翻译?生:很早就被疾病缠绕.师:这是“婴”字地一个较新地用法.我们要注意积累.这句话翻译成“早被疾病缠绕”,是特殊地被动句.我们以前学过地被动句有“见”“于”“见…于”“为”“为…所”“受”字等被动,而这句话就是主动形式地被动句,没有被动标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第一段中,李密地幼年经历重在突出他地孤弱,进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地情感;成年经历重在突出无人侍亲,所以自己责无旁贷、不能废远.他想以此来打动晋武帝.老师还想问另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在李密九岁还不能走路地时候,这时陪伴在他身边地祖母是多大年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六十一岁.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地啊?生:第四段中有.师:大家读书很细心啊.是啊,李密幼年地经历地确是异常悲苦.老师每读到这一段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无父无母地九岁孱弱孩童,一个无子无女地六十一岁地年迈祖母,孤苦无助,相依为命.孙儿每走一步路,老祖母便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孙儿每一声呼唤,老祖母都如闻天簌,如饮甘泉;孙儿每遇病痛,老祖母便更加衰老,更见憔悴;孙儿每一次出门,老祖母便倚门苦盼,望穿泪眼.她地黑发为孙儿尽白,她地皱纹为孙儿增添,她地容颜为孙儿苍老,她地步履为孙儿蹒跚.夕阳之下,渐渐老去地祖母与慢慢长大地孙儿携手同行,走出两行或深或浅却始终不离不弃地脚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大家觉得这幅画面感人不感人?生:感人.师:孟子说人都有恻隐之心,那晋武帝呢?大家设身处地想一下,开国帝王,九五之尊,眼前是悲苦地陈情表,远处是百废待兴地晋朝江山.晋武帝听到这感人肺腑地悲苦之词,会不会因此同意李密地辞官请求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不会.师:为什么呢?生: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国事家事,孰轻孰重?李密只孝不忠,怎为人臣?其情感人固然是真,然而晋武帝不可能没有疑虑.他可能会想:李密内心深处是不是仍以蜀汉为正统而排斥晋朝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深刻.为什么这样说?古人都讲究“忠臣不事二主”,作为晋朝开国皇帝地晋武帝,他不可能不想:你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就能做官,为什么到我这儿,多次请你就请不出山呢?你什么意思啊?还有,我们注意“国家”这个词,“国”在前,“家”在后,先有“国”,后有“家”,所以,作为皇上,单单看到李密在第一段中地悲苦陈述,恐怕很难同意他地辞官请求.既然皇上不批准,那就说明仅“动之以情”还远远不够,还要怎样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晓之以理.师:对.李密也想到了这一点.既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默读文章第三、四段,有没有分析道理地地方?(师走下讲台,环顾学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几句话地呢?生:行孝也是尽忠.对晋武帝,李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师:对,李密在给晋武帝解释,皇上您主张以孝治天下,而现在小臣正在尽孝,我正是听了皇上您地话才这样做地,行孝也是尽忠.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典型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家觉得晋武帝会如何回答?他肯定得好好想想,万一不同意,不就否定了自己地治国策略了吗?这样讲道理,让晋武帝不同意都难.好,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表自己地看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是在向皇上表明心迹,自己并非为前朝尽忠,并非在固守名节,免除他地担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为什么要去做官呢?“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我就想官越做越大,我就希望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现在我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而皇恩却如此浩荡,直如春风远度玉门关,于情于理,岂敢再有所希冀?所以请皇上放心,我决不是一个固守名节地人,决不会像商朝地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不食周粟.这样以来,晋武帝心中地疑虑就可以消除了,李密并非为前朝守名节,实在是祖母病重,不能远离.我们再来看文章,还有没有分析道理地地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也.师: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李密却认为忠孝之间虽暂时有矛盾,可最终能化解.杜甫有句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祖母已经岁高龄而且病情危在旦夕,虽然李密自己不忍心说出,可我们每个局外人都清楚,老祖母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李密地意思很明白,等到祖母百年之后,自己便可心无牵挂出仕为官,为晋朝效力,报答皇上知遇之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刚才我们分析地是文章中地理,其实理之所在,情之所归.文章中地情理并非泾渭分明,理中也含有浓情.大家在三四段中找一下,看看哪些句子在写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生: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师:祖母病重用十六字铺陈而出,“日薄西山”就是“气息奄奄”,“气息奄奄”就是“人命危浅”,“人命危浅”就是“朝不虑夕”,所有内容都是在强调祖母病情之重:“危在旦夕”.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写出李密对浩荡皇恩地感激涕零.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三四两段.再感受一下这明理和浓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文章写完了,我们也读完了.我们再来设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生:同意.师:为什么呢?生:于情于理,都不能不答应.真情感人,道理充分,再不答应,一显得皇上太过残酷,不通情理;二,不能自圆其说,明明是皇上自己提倡地“孝”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是啊,现在晋武帝应该会同意了.一,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地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二,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地目地已达到;三,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四,准许李密地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地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地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地晋武帝是如何批复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投影:《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名士果然是名不虚传”.于是皇上就不再征辟李密,准许他在家奉养祖母.)《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晋武帝看了文章后,很嘉许李密地诚挚,于是就赐给他两个奴婢,让当地政府出资奉养他地祖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说得多好啊!这篇文章正是凭借至情至性之言,打动了晋武帝,也是凭借至情至性之言,和诸葛亮地《出师表》一道成为千古传唱地名篇.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这样评价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幻灯片投影展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师:其实这篇文章不只有情有理,从语言文化角度说,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地成语.这些由李密原创地成语有着鲜活地生命力,至今在我们地生活中熠熠生辉.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被经常使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零丁孤苦.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师:老师先区区字地一篇文章,竟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文化瑰宝,难怪李密可以凭借它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地千古奇文,每一次读来都让人感动.请大家在课外以“我读《陈情表》”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填了一首《临江仙》,算作抛砖引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文坛群雄.晋有李密留其名.忠孝竟两全,不惭世上英.陈情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祖孙之情如山重.古今多少泪,尽蕴此文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投影展示幻灯片《临江仙》.师读)师:好,下课.。
《陈情表》课堂实录共3篇

《陈情表》课堂实录共3篇《陈情表》课堂实录1《陈情表》课堂实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篇名为《陈情表》的文献,是苏轼为了为其兄守节辩护而写下的一篇长篇奏折。
这篇奏折几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最近,在一次高中语文授课中,我也和学生们共同学习了这篇著名的文献,今天我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堂的实录。
这次授课是在一个星期五的早上,Ian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发现着一群高中生已经身处在了教室里。
经过简单的介绍,Ian老师开始了今天的授课,提醒同学们好好倾听,参与讨论,尽情享受课堂。
Ian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陈情表》的背景:南宋时期,刘备的三个儿子刘禅、刘封、刘备兄长的关羽被魏军所杀,为了守护汉室的尊严,刘备带领着自己所剩无几的将士西征蜀地,最后在四川省成都市安定镇发起了致陈平、董允的“陈情表”。
Ian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们迅速跟上了老师的思路。
紧接着,Ian老师还向学生们讲解了一些古文阅读方法,包括如何辨析句式、如何分析意蕴以及如何判断常见的修辞手法等等。
Ian老师还通过教学展示了如何通过“引用注解”的方法,在分析文本时较为迅速与准确地找出关键内容。
这堂语文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如何读好《陈情表》。
Ian老师讲解了课文的剖析、注解及评点,并引导学生如何判断文本的难易程度,如何遵循文化、历史的现实背景来读懂文本,以及如何在前文中反复使用的重复方法。
Ian老师的理论讲解为学生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而后,Ian老师也为大家逐字逐句地解读《陈情表》,带领学生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领略其中的意蕴。
学生们也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向老师提问,将自己的疑惑进行分享。
Ian老师的回答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及时、实际的。
最后,Ian老师也通过一些阅读练习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
学生们乐在其中,集中注意,认真完成练习。
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协助,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陈情表》课堂实录《陈情表》课堂实录需要怎么写呢?想要课程讲的生动吗?备课又怎么能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陈情表》课堂实录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陈情表》课堂实录教学过程: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在课前看了幻灯片,现在我们一起读,“读《出师表》不下泪者”,预备——齐!学生齐读幻灯片导语。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陈情表》。
(同时板书)我们先来齐读这篇课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预备——齐学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看这些字的读音,并且齐读。
终鲜(xiǎn )兄弟期功(jī )强近常在床蓐(rù)岂敢盘桓(huán )庶刘侥(jiǎo )幸门衰祚(zuò)薄学生齐读。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课文,现在问大家,是谁在陈情?生:李密(板书)师:李密何许人也?学生回答。
师总结: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师:那么他在向谁陈情啊?生:晋武帝(板书)师:晋武帝又是谁啊?学生回答。
师总结: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李密向晋武帝陈什么情啊学生回答。
师总结: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师:他又是如何陈情的呢?学生沉默。
师:好,我们来具体看文章,先看第一段。
集体读。
学生集体读第一段。
师:先问大家,李密家境怎样啊?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啊?书上怎么说的?生: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陈情表》教学实录模板

《陈情表》教学实录模板《陈情表》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 、深入体会*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二、文题解说陈:陈述;情:事实、情理;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不同名称,刘勰《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三、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通过正确地诵读方法感受*真挚感人的情感;诵读指导: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教师要求:1、注意某些字的读音:鲜、期、强、洗、有、更等;2、请学生谈*情感特点。
四、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 1学者谯周,以学问*著名于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课例背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埋首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
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从学生的作文中,最能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
环顾四周,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高二的学生让韩愈去跟王安石做政敌;高三的学生作文时除了李白杜甫苏轼之外再也举不出其他的例子……这都不是个别现象。
当学生不以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而惭愧,而以说不上几个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歌手的名字为羞耻时,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岂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呢?众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孝顺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美丽的汉语”正在学生的口中、笔下变得越来越苍白乏味,诸如此类现象,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做些什么?恰巧本学期的课文中选录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于是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对于古代“孝道”的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语师: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知识回顾师:在上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内容,检测一下课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解释屏幕显示的划线词语,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境启发提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三、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师:李密他这是在向谁陈情?为什么要陈情?生1:向当时的皇帝。
皇帝想让他出来做官,可是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
生2:他不想做官,就写这篇文章来推辞。
师:“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吗?我们读过课文,他以前做过官没有?那时他祖母就没有年老体弱,宿疾缠身吗?生1:做过官,我查过资料,他以前是蜀汉政权的外交人才,很受重用,他对刘禅的看法很好,想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陈情表的课堂实录
有关高中语文陈情表的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
(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
(此处老师声请并貌,投入朗诵,强烈的感染了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颇有韩军老师朗诵《大堰河》之风度)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
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
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
矜(jin)悯愚诚。
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
实为狼狈。
”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
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师:一个九岁的残弱孩童,在年迈祖母的拉扯下一天天长大。
他每次出门,祖母都要牵挂着他。
她的容貌为孙儿而衰老,她的。
在夕阳的余辉中,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
这样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到吗?
生:能。
师:那么晋武帝也能够看到。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我不同意。
生:我同意。
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
么能够去尽忠。
师: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女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
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人生七十古来稀。
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
夕。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是可以都解决的。
师:再请两个皇帝说说现在道理分析之后,你会答应他了吗?
生:现在我同意了,因为他的话有情有理。
生:我本来是同意的。
现在我当然更加支持他了。
师: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师:文章有很多词语成为今天的成语,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写一篇《我读〈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