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壬子·癸丑学制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陈独秀,李大钊
兴办太学重视选举,选贤举能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颜氏家训》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孔子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先秦时期
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北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学习法(中庸)

16
15
13
10
2
17
16
14
11
3
第 4 页,共 12 页
学习日期 序号
年月日
学习内容
短期记忆复习周期
长期记忆复习周期(复习后打钩)
5分钟 30分钟 12小时 1天 2天 4天 7天 15天 1月
19.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
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
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
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6
5
3
第 1 页,共 12 页
学习日期 序号
年月日
学习内容
短期记忆复习周期
长期记忆复习周期(复习后打钩)
5分钟 30分钟 12小时 1天 2天 4天 7天 15天 1月
8.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
8
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2
1
3
2
5
5.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4
3
1
6.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
6
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
民。其斯以为舜乎!”
5
4
2
7.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
7
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
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14
13
11
8
第 3 页,共 12 页
学习日期 序号
《中庸之道》优秀ppt课件

爱憎分明!
最新版整理ppt
7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8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最新版整理ppt
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最新版整理ppt
4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最新版整理ppt
5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13•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最新版整理ppt
10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十二章思维导图

论语十二章思维导图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论语》佣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十二章思维导图,导图包括论语的相关知识,孔子的相关知识和古代年龄称呼的文学知识和文言实词而在初中阶段的用法和其他的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意思,还有就是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表述。
考研中国哲学简述思维导图

纵横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战国至秦汉之际,创始人鬼谷子,凭辩才进行政治外交活动 代表人物: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纵横:合纵连横 《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特点: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计划要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苏秦,连横张仪
阴阳家
《史记》: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战末汉初,以齐人邹衍为代表 《吕氏春秋》受到了邹衍的影响 数术思想和阴阳五行结合,构建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和发展 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都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鸠摩罗什 真谛
玄奘 不空
佛教四大译经家
两宋至明代的新儒学,亦称道学,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既贯通宇宙自 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至宋儒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合一论
程朱理学在南宋之后一直是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后得到广泛传 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守仁
初叫林载贄,后改名李贄,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泰州 学派一代宗师,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以异端自居,反对 孔子权威,批判理学虚伪,肯定个人私欲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 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教育家,著作《宋元学案》;主张“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本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 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著作《日知录》: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郡国利病书》;继承反理学思潮,提倡经世致用,反对 空谈,怀疑君权,提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维导图)

2.儒家的仁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从本源上理解并付诸去“和谐”, 以达到“恕”到准则。有利于人们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谐的 观念,自动并自愿走上“和谐”之路。
3.儒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琴瑟和谐,中庸之道等,为人民 创造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提供整套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指导人民的实践。
感谢观赏
诸子百家
之儒家
希希老师
儒家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 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 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 客尊崇。
从汉朝开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 年,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 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 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 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起源
<二>发展
发展在春秋时代,儒家没有受到君王们的重视。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 驾着牛车,带着弟子在各个国家之间奔波;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问,继 续到各国游说君王,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听。
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儒家思想不仅没有用,还会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 于是让人把儒家的很多书都烧了,还杀了很 多儒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 书坑儒”。 自此,孔子编写的很多书就失传了。
加油!
孟母三迁
六<儒家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使中国不管面对多大 困难,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中国总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国 家。
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冲突矛盾频发,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儒家的“和”文化蘊藏了解决当今世界 矛盾的智慧。并且儒家文化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定调,避免了中 国像欧洲那样,陷入宗教战争的泥潭。
中国人的灵活智慧,让中国人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虽身处逆境, 却于不知不觉中强大。总而言之、儒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长河发 展过程中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一大思想学派,它对当代社会的 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3.儒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琴瑟和谐,中庸之道等,为人民 创造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提供整套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指导人民的实践。
感谢观赏
诸子百家
之儒家
希希老师
儒家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 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 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 客尊崇。
从汉朝开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 年,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 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 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 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起源
<二>发展
发展在春秋时代,儒家没有受到君王们的重视。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 驾着牛车,带着弟子在各个国家之间奔波;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问,继 续到各国游说君王,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听。
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儒家思想不仅没有用,还会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 于是让人把儒家的很多书都烧了,还杀了很 多儒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 书坑儒”。 自此,孔子编写的很多书就失传了。
加油!
孟母三迁
六<儒家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使中国不管面对多大 困难,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中国总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国 家。
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冲突矛盾频发,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儒家的“和”文化蘊藏了解决当今世界 矛盾的智慧。并且儒家文化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定调,避免了中 国像欧洲那样,陷入宗教战争的泥潭。
中国人的灵活智慧,让中国人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虽身处逆境, 却于不知不觉中强大。总而言之、儒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长河发 展过程中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一大思想学派,它对当代社会的 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中庸》(优秀)PPT课件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20此20/8/3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10
初步解读《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小组合作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 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 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庸 知识; 3.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于<中庸》及子思
自主阅读《优化指导》 P35相关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 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 之道。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 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 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 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20此20/8/3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10
初步解读《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小组合作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 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 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庸 知识; 3.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于<中庸》及子思
自主阅读《优化指导》 P35相关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 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 之道。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 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 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 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哲学基础 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特征的具体表现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与时俱进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将物质看做具体实物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哲学的基本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认识的结果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价值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谬误
错误的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①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 ②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化的
客观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中间化
在一个事物里面会有主要矛盾(学习)和次要矛盾(主体是一个事物)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每个矛盾中会有主要方面(主体是每个矛盾)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是由内因决定的并受外因影响
原因和结果 对立统一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且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内因和外因:内部矛盾=内因,外部矛盾=外因
内因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辩证法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 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必然性存在/寓于于偶然性之中
五对范畴 世界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联系的五对范畴都是联系→都是客观范畴
依据不充分(eg: 让所有人登月、 实现共产主义→现在的条件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