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教学提纲
外国电影史复习大纲

科目九:中外影视艺术发展史(待定)题型:简答3道,10分每题。
论述2道,20分每题。
作品分析30分(3题选1)复习重点:电影诞生、早期活动人物、意义。
早期叙述形式、旧好莱坞40—60年代、新好莱坞、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卓别林喜剧观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发展技术中的改进(尤其是声音的出现及发展)1第二章第四节: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卓别林简介:1889年出生,23岁赴美演出被启斯东老板凯塞尔和塞纳特发掘,在《谋生》中开始他第一部影片的拍摄。
后自编自导《阵雨之间》,转向爱赛耐公司,后又转缪区尔公司。
1917《安乐街》是一个转折。
后拍摄《移民》、《狗的生涯》《摩登时代》等。
一生拍摄80余部影片,1962获牛津大学荣誉学位,1971年获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高级绶带,1972年获奥斯卡荣誉金像奖。
1975年伊丽莎白授予他“爵士”称号。
他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强权政治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与工业文化之间的冲突。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富有人性,有血有肉。
@影片的结构观念:视觉结构观念,强调画面动作等。
@影片的空间观念:喜欢单镜头,强调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
特点有四:一是善于使用全景镜头;二是借助全景镜头交代不同的与人物相适应的空间环境;三是以长镜头的形式表现喜剧冲突的连贯性;四是画面内部信息很多。
@电影的时间观念:注重具体动作实际时间的表现。
2第三章第三节: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诞生的背景:推翻沙皇的国内革命成功;共产主义集团建立社会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成功;他们在欧洲先锋主义的文艺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富有创造性地将革命的思想内容,将宣传和规劝形式美学化了。
@不同的实验场所:国有化的体制为苏联电影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受先锋运动中的未来主义(时空新观念)和构成主义(代表人物罗德钦柯——照像蒙太奇)的影响。
~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他的创作纲领:影片结构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一、电影的诞生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一、印象派电影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特点: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完整版)电影史提纲

一、初期“影戏”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奠定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2)初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向姊妹艺术(特别是戏剧)学习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传统。
二是初步探索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3)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初期中国电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 (4)初期电影的强烈的商业投机性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5)初期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
二、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 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艺术形式上, 《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
《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讲课稿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电影叙事的发现一、卢米埃尔兄弟1、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2、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师。
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二、梅丽爱的创新(1896-1912)1、使电影成为被策划的充满特技的戏剧表演,让观众首次看到了电影制造奇幻世界的魔力。
2、“停机再拍”产生叙事效果3、“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于歪曲现实的方法。
”4、局限:终未跳出舞台框架三、卢米埃尔和梅丽爱的对比布莱顿学派的叙事突破(1902-1908)1、代表人物: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森出生并工作于布莱顿而得名2、创新突破:A、系列镜头的使用B、蒙太奇的时空转换镜头的雏形,为后来的埃德温、鲍特、格里菲斯等大师级人物引领了方向自觉的叙事一、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1、剪辑组合解决电影叙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流畅”2、在视觉上突破了日常视点二、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1、电影特色?(1)电影的叙事方式:明显的受到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
(2)电影的时空: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也形成了冲破故事空间束缚的空间观念。
(3)电影的语言: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
实际上是现代电影分镜头和剪辑的基础。
4、格里菲斯对世界电影的主要贡献在哪儿?(1)把电影从戏剧中分离出来,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ovies授课对象:录音艺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学分/学时:2/32先修课程:中外影视精品导视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讲授与影片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简介:中外电影史是为录音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着重向学生介绍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让学生了解电影的起源、特性和制作方式,把握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各国电影的艺术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电影创作的丰富经验,并为学生将来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要求学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电影艺术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过程,加深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艺术特性的理解,并为学生将来的创作提供必备的经验、思路与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四、作业、实践环节1.课堂问答、讨论;2.期中作业;3.期末考试。
五、建议教材[1]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六、参考资料[1] [美]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美]艾伦.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3] [美]克里斯汀·汤普森. 世界电影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张巍. 外国电影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5]倪俊. 中国电影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执笔人:姜艳教研室主任签字:肖俊珍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中外电影史学习要点(2)

中外电影史学习要点前言世界电影史“入史”的评价标准,有四个方面因素:影片或事件的文献性;原创性;影响性;典型性。
第一章无声电影时期第一节早期无声电影1.189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单人观看影片的“电影视镜”,并申请了专利。
2.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放映了10部影片,其中就有后来知名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贝贝的午餐》、《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3.视觉暂留原理: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
4.电影生产至少涉及三个最基本的电影器械或设备:电影胶片、连续摄影机、活动放映机。
5.电影的摄影影像是留影在柔软的、和纸一样可随意卷曲的、半透明的赛璐珞底片上的,这种物质被叫做“胶片”。
6.国际通用的电影胶片规格是35毫米。
7.第一个想出连续摄影的是英国摄影家爱德华•慕布里奇。
8.赛璐珞胶卷的优点:柔软、感光性强;缺点:易着火、保存难。
9.爱迪生的影片几乎全是在一中叫做“黑玛丽”的摄影棚内拍摄的。
10.爱迪生的拍摄特点拍摄场地:几乎在摄影棚内拍摄;拍摄内容:记录剧院舞台上的表演动作或室内生活场景的片段。
11.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特点和局限性拍摄场地:主要是户外(公园、花园、海滩和其他公共场所)拍摄内容:记录了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与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
局限性:手工作坊式的制片活动,将电影看成一种杂耍玩意儿,没有认识到电影作为媒介的巨大潜力。
12.比较《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的镜头运用。
(p14)13.1896年,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秘,这个技术手段决定了蒙太奇手法的发明,也决定了电影进入叙事成为可能。
14.梅里爱的贡献与局限?(p16)贡献:(1)将电影和叙事联系起来,建立了故事片这一重要的电影形式。
(2)将戏剧演出的流程引到电影拍摄中来。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44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
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更好地借鉴国外的优势,推动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容量较大,课时量有限,因此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以及相应的影片,应由学生课下阅读和观看,课堂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为辅。
2.教学环境建议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
3.本课程由于容量较大,课时量有限,上课人数一般较多,课程进度较快。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电影的发明;(2)电影成为艺术;2.重、难点提示(1)电影发明的技术和心理基础(2)电影作为“艺术”的特征第二章法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2)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4)法国“新浪潮”电影(5)法国“左岸派”电影(6)“新浪潮”之后的法国电影2.重、难点提示(1)法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法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三章美国电影(6学时)1.教学内容(1)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美国电影中的类型片(3)制片厂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4)新好莱坞电影2.重、难点提示(1)美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美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四章前苏联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2)前苏联电影的曲折发展2.重、难点提示(1)前苏联电影发展的动因(2)前苏联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五章意大利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3)意大利政治电影2.重、难点提示(1)意大利电影发展的动因(2)意大利经典电影的特征第六章德国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2)德国室内剧电影(3)奥伯豪森宣言与新德国电影(4)新德国电影主将——法斯宾德2.重、难点提示(1)德国电影发展的动因(2)德国经典电影的特征第七章瑞典电影、英国电影和西班牙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瑞典古典电影学派(2)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3)新瑞典电影(4)英国电影发展概况(5)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大卫·里恩及其作品(6)西班牙电影发展概况(7)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品2.重、难点提示(1)欧洲民族国家电影发展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2)欧洲民族国家经典电影的特点第八章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和伊朗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日本电影发展概况(2)日本电影大师与日本电影经典作品(3)韩国电影发展概况(4)印度电影发展概况(5)印度电影经典作品(6)伊朗电影发展概况(7)伊朗电影经典作品2.重、难点提示(1)亚洲民族国家电影发展与其国家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2)亚洲民族国家经典电影的特点第九章电影传入中国与中国早期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电影传入中国的过程(2)中国放映的电影中的外国片比例(3)早期中国电影的拍摄与探索2.重、难点提示(1)从宏观上理解当时的“电影市场”(2)在早期中国电影的特点第十章30年代的中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2)30年代中国电影的类型(3)30年代中国的经典电影和电影创作者2.重、难点提示(1)3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征(2)30年代中国电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战时与战后的中国电影(4学时)1.教学内容(1)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的电影创作(2)孤岛电影创作(3)战后中国电影的类型与经典电影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有哪些民族化传统(2)《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第十二章“十七年”电影与文革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氛围(2)“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3)“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与红色经典(4)“三突出”原则与文革电影的特点2.重、难点提示(1)政治如何影响到电影的创作;政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哪些方面(2)“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第十三章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四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四代导演的贡献和文化遗产2.重、难点提示(1)理解第四代导演的成长与他们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关系(2)第四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位置第十四章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五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主要成就(4)第五代导演的变化2.重、难点提示(1)第五代导演电影的特征(2)当下多有对第五代导演进行批评的原因第十五章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2学时)1.教学内容(1)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与形成(2)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要成就(4)第六代导演的变化2.重、难点提示(1)理解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与他们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关系(2)第六代导演的变化透视中国电影变化第十六章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2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电影市场的萎缩(2)不在影院的“电影热”(3)外国电影的冲击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市场萎缩的历史原因(2)外国电影的高票房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启示第十七章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现状与问题(2学时)1.教学内容(1)商业电影的兴起(2)火热的电影市场(3)文艺片、纪录片的困境2.重、难点提示(1)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原因;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2)理想的中国电影市场应当是怎样的四、实验教学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本课程是动画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介绍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的历史,以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并吸收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2、适合本课程的工学结合项目:根据所学内容,写国产片、进口片影评各一篇、中国当代电影、欧洲当代电影现状分析文章各ー篇。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配合主要影片的重点段落分析。
重点讲述各个时期的电影流派与产生原因、特点。
着重分析蒙太奇学派、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好莱坞电影、中国新时期电影(第五代、第六代、新生代)。
结合写作作业安排,影评与现象分析各两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基本观点正确。
(四)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三次以上)与考试(命题写作)相结合,平时成绩乘以40%考试成绩乘以60%合计为学期成绩。
第一单元(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2) 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3)战时与战后(1937年—1949年)(4)“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一1966年)(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年一1976年)(6)“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一1989年)(二)实训教学内容1、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以及课后影评或论文的撰写,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2、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一、电影的诞生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一、印象派电影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特点: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三、达达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
代表作: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四、超现实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第二节法国“新浪潮”电影一、“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1、电影的记录本性理论2、场面调度理论3、作者电影观念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1)、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情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拒绝沿袭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切的手法。
(3)、在摄影方面,追求纪实风格,画面朴素、自然。
三、“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2、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第三节法国“左岸派”电影“左岸派”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阿仑·雷乃《广岛之恋》第二章意大利电影第一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2、电影现状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1、注重描写本国社会现实生活。
2、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
3、尽量在实景中拍摄,并运用自然光。
4、反对明星效应,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概况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期(1942--1945)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鲁西诺·威斯康蒂《沉沦》2、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期(1945--1950)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鲁西诺·威斯康蒂《大地在波动》、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的特点:(1)、深刻反映了意大利平民的生活状况,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2)、在结构上,采用了单纯性和开放性的表现手法。
( 3)、大量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二节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一、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1、从题材表现上看:现代主义电影以表现“现代人”相标榜,着重渲染生活中个体的内心孤独和无法互相交流的“存在状态”,善于表现生活困境中的茫然失措,深入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活动。
2、从表现技巧上看:(1)、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或非理性意识活动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
(2)、用跳切、自我介入或其他主观随意的手法来打破传统的技巧。
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红色沙漠》三、费德里科·费里尼和他的《八部半》《八部半》的艺术特点:(1)、通过隐喻性的场景设置,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2)、把主人公的回忆、幻觉、想像以及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现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
(3)、采用套层结构,表达了导演本人对电影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前苏联电影第一节蒙太奇学派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蒙太奇学派三大奠基人:库里肖夫《死光》;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母亲》第四章美国电影第一节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一、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好莱坞电影生产的特点:1、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2、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3、制片人专权4、明星制度第二节美国电影发展1.默片时期(1896~~1923):卓别林——《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勃斯特*基顿(喜剧电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将军号》2.有声电影时期(1923~~1932)1927年,华纳:《爵士歌王》3.蓬勃发展时期(1932~~1941)代表作:《茶花女》《乱世佳人》《公民凯恩》《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4.二战时期(1939~~1945)《大独裁者》5.二战后时期(1945~~七十年代末)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战争与和平》《窈窕淑女》6.70年代末~~80年代末《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雨人》7.90年代~~至今:《木乃伊》《第六感》《狮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恩克的救赎》《勇敢的心》《楚门的世界》《泰坦尼克号》《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第三节类型电影的特点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第四节类型电影的类别(1)西部片1903年,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点)1939年约翰*福特《关山飞渡》(西部片特点全面形成)(2)科幻片梅里爱《月球旅行记》;德国: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现代科幻片)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漫游太空》(美国第一科幻片)(3)歌舞片《爵士歌王》《百老汇旋律》;金*凯利——《雨中曲》犯罪片《教父》;希区柯克(悬念大师)《蝴蝶梦》《后窗》《精神病患者》《群鸟》第五节新好莱坞电影一、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1、电视的竞争2、非美活动调查与反垄断法3、观众群的变化4、欧洲电影的影响二、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1、追求影片的真实性2、塑造了一系列反文化的主人公形象3、更加注重电影技巧的运用三、新好莱坞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斯坦利·库布里克和他的《全金属外壳》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他的《现代启示录》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的第一次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摄的影片: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拍摄的《定军山》。
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演员:1905年在《定军山》中出演主角的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
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女演员:1913年在《庄子试妻》中饰侠女的严姗姗。
第一家电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A·雷马斯在上海兴建的维多利亚大戏院。
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编导、拍摄的《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影片:1931年,张石川《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1935年,《渔光曲》参展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
第一部有声卡通片:1941年拍摄的《铁扇公主》。
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片《生死恨》。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桥》。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魔术师的奇遇》。
第一部全面规范电影的行政法规:《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7月1日开始实施。
第一部在奥斯卡获奖的电影: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师、最佳音乐、最佳美术指导4项大奖。
第五章“影戏” ---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第一节最初的尝试一、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在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里放映了法国电影,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定军山》的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唤醒了中国人独立拍摄电影的意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电影的渗透,体现了民族的审美选择和欣赏趣味。
三、中国电影企业的早期实践活动1、亚细亚影戏公司《难夫难妻》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有文学剧本和导演。
影片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同时也匡正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功能的认识。
2、华美影片公司《庄子试妻》是第一部输往外国放映的中国电影。
3、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该部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电影制片机构的诞生,标志着民族资本家自觉参与电影事业的开端。
1920年,该部更名为“商务印书馆影片部”4、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片《国民外交大游行记》是一部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四、最初的三部长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摄制的重大发展1、《阎瑞生》2、《海誓》3、《红粉骷髅》这三部长故事片的拍摄,显示出中国电影向前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国电影的萌芽时期宣告结束。
第二节“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一、郑正秋与“影戏”传统的建立二、“影戏”主流电影的特点1、关注社会人生,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
2、以戏剧性矛盾冲突作为叙事的基础,情节模式化。
3、借鉴、移植戏剧,特别是文明戏的艺术形式,作为电影的表现手段。
4、影片故事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
三、田汉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贡献(1)、他强调电影应该具有相当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
(2)、他主张电影一定要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前途。
(3)、他是把新文艺界的思想引入电影界的第一人,结束了我国电影一直游离于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
第三节中国早期电影的其他成就一、有声电影的出现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二、电影理论的建设1921年,顾肯夫、陆洁创办的《影戏杂志》是中国第一份电影刊物。
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讲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电影知识著作。
1924年,徐卓呆出版的《影戏学》,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