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义乌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金华卷)语文(解析版)

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金华卷)语文(解析版)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积累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仰望危楼,俯卧巷.陌,深感词人①魂不去,常在人间。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
“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清照却借(tí)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qiǎn)责宋宣的无能。
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
但愿相将过淮水!”(节选自梁衡《乱世中的美神》)(1)加点字“巷”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A.hàng B.xiàng(2)填入文中①最恰当的一项是___A.英B.阴(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借(tí)___发挥(qiǎn)___责。
【答案】(1). B.(2). A.(3). 题(4). 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谴。
2.默写。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
(杜牧《泊秦淮》)(2)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3)种豆南山下,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6)辛弃疾颇具武才,年轻时曾率一万义军返金投来,但南宋政府却不重用他。
赋闲渐老的他以驰骋疆场,只能“____ ,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凝视长剑,梦回沙场,聊以抒发杀敌报国之志。
(7)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
而是在于我们的选择,“____,_____”。
这是范仲淹在何时忧何时乐这一问题上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____”,这是颜回在守道与享乐之间的选择。
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二、知识积累(26分)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金鹧鸪银鹧鸪”在古越的kuàng(1)________野上传唱,“鹅鹅鹅”在初唐的绿水里 yín (2)________诵,“敲糖帮”在清代的街xiàng(3)________中吆喝,“义乌号”在“一带一路”的康庄大道上轰鸣……悠悠古韵,朗朗新声,遥相呼应,一mài (4)________相承!【答案】旷,吟,巷,脉【考点】根据拼音写字词【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解答】(1)“kuàng野”应为“旷野”;(2)“yín 诵”应为“吟诵”;(3)“街xiàng”应为“街巷”;(4)“一mài相承”应为“一脉相承”。
2. 品湖光水色,填诗句明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________。
(《诗经。
蒹葭》)________,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浮光跃金,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诚知朱熹《观书有感》所言:“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水一方竹色溪下绿小桥流水人家静影沉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点】名篇名句默写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

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 (2017七上·宛城期末)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 . 空想/空缺转悠/天旋地转大相径庭/相亲相爱B . 嗔怪/缜密澄澈/南辕北辙怪诞不经/垂涎欲滴C . 相称/称职掺和/随声附和狼吞虎咽/呜咽哭泣D . 滑稽/狡猾粘贴/拈轻怕重嘎嘎地叫/戛然而止2. (2分) (2018七下·越秀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肿胀斑澜锲而不舍深恶痛绝B . 屏嶂踌躇言外之意妇儒皆知C . 诘问烦琐锋芒毕露大庭广众D . 取谛污秽一反即往锲而不舍3. (2分)(2017·莒县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
②在现实盲目模仿文学作人物的行为,说明他能力太低。
③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的关爱?A . 采用鉴赏无微不至B . 采用鉴赏无所不至C . 沿用鉴定无所不至D . 沿用鉴定无微不至4. (2分)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当的是A . 中考前老师送我们一幅对联: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B . 社会上盛传“世界末日”的谣言,我们不要杞人忧天,要安心地生活和生产。
C . 在报纸和电视上看了张家港市建设全国的文明城市的详细报道之后,全国许多城市领导蜂拥而至,取经学习,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 本届奥运会上,我们的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可是体育圈里素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我们只有在田径上有所作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 (2分) (2016九上·龙华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随着琼剧表演及竹竿舞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海南传统文化的熏陶。
B .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16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2017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17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语文真题一、书写本题根据卷面的书写情况评分,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规范、工整。
二、知识积累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金鹧鸪银鹧鸪”在古越的kuàng (1)______野上传唱,“鹅鹅鹅”在初唐的绿水里yín (2)_____诵,“敲糖帮”在清代的街xiàng(3)______中吆喝,“义乌号”在“一带一路”的康庄大道上轰鸣……悠悠古韵,朗朗新声,遥相呼应,一mài (4)______相承! 【答案】 (1) 旷 (2)吟 (3)巷 (4)脉【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吟”的右半边不能写成“令”。
2. 品湖光水色,填诗文名句。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_____。
(《诗经。
蒹葭》)(2)____ ,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3)枯藤老树昏鸦,___ 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4)浮光跃金,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6)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7)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诚知朱熹《观书有感》所言:“______,_____。
”【答案】(1)在水一方,(2)桃花尽日随流水(3)小桥流水人家(4)静影沉璧(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 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做注释。
(1)友人惭,下车引.①之,元方入门儿不顾.②.(《陈太丘与友期》)(2)家贫,无从致.③书以观,每假.④借于藏书之家。
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义乌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书写【答案】全文规范书写。
【解析】认真书写即可。
二、知识积累1.【答案】(1)幅(2)斑(3)篷(4)沧【解析】一fú——一幅,bān驳——斑驳,乌péng船——乌篷船,cāng桑——沧桑。
2.【答案】(1)在水一方(2)竹色溪下绿(3)小桥流水人家(4)静影沉璧(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3.【答案】①引:拉②顾:回头看③致:得到④假:借⑤过:犯错误⑥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解析】(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引:拉;顾:回头看。
(2)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
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
动词。
假:借。
(3)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考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4.【答案】(1)D(2)用“老人”称呼,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不只是个体形象,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代表一个群体形象(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失败的英雄”“胜利的失败者”等)。
“圣地亚哥”只能揭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不能暗示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解析】(1)解答本题,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2)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文本阅读5.【答案】“我”对“吃莲花的”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
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很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稿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问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我”的不理解,可见“我”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度等)。
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义乌市201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答案分析一、书写【答案】全文规范书写。
【分析】仔细书写即可。
二、知识累积1.【答案】( 1)幅(2)斑(3)篷(4)沧【分析】一 f ú——一幅, bān驳——斑驳,乌péng船——乌篷船, cāng桑——沧桑。
2.【答案】( 1)在水一方(2)竹色溪下绿(3)小桥流水人家(4)静影沉璧(5)仍怜故土水,万里送别舟(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问渠那得清这样?为有源泉活水来【分析】第一不要混杂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3.【答案】①引:拉②顾:回头看③致:获得④假:借⑤过:出错误⑥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分析】( 1)朋友感觉愧疚,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引:拉;顾:回头看。
(2)由于家中贫困,无法获得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
致:弄到、获得,这里指买到。
动词。
假:借。
(3)人常常出错误,而后才能更正;心里困苦,思虑堵塞,而后才能有所作为;这全部表现到神色上,抒发到语言中,而后才被人认识。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考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4.【答案】( 1) D( 2)用“老人”称号,能指引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不不过个体形象,而是在更宽泛意义上代表一个集体形象(能指引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拥有更广泛的意义):保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 (“失败的英豪” “成功的失败者”等)。
“圣地亚哥”只好揭露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不可以暗示人物形象是拥有广泛意义的。
【分析】( 1)解答本题,一方面需熟习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能够归纳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2)解答文学名著题一定成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单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三、文本阅读5.【答案】“我”对“吃莲花的”是不理解的(不赞成的、否认的等)。
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感觉很悲伤;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觉天摇地动,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稿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问是不是偏方,侧面表现“我”的不理解,可见“我”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认态度等)。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一)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一)一、(15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气氛(fēn)感慨(kǎi)吮吸(yǔn)春风拂面(fú)B.发酵(jiào)缄默(jiān) 鸟瞰(k àn) 恪尽职守(kè)C.窈窕(yǎo) 弦歌(xián) 摇曳(yè)随声附和(hé)D.踌躇(chóu) 造诣(zhǐ)苗圃(pǔ)脍炙人口(kuài)【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吮—shǔn,属于形近字误读;C.和—hè,是多音字;D.诣—yì,属于形近字误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粗犷家具城沧海一栗戛然而止B.脉搏名信片再接再厉脱颖而出C.寒暄口头禅克不容缓左右逢源D.追溯座右铭世外桃源金榜题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沧海一栗——沧海一粟;B.名信片——明信片;C.克不容缓——刻不容缓。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B.暑假即将来临,许多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C.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D.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无动于衷”的意思是“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用在此处与前面的“在心里”重复;B.“雨后春笋”一般用来形容新事物、进步事物,用在此处不妥;D.“夸夸其谈”是贬义词,用来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与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色彩相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由于进攻技术单一,使球队面对强敌束手无策。
B.81岁的胡院士在摘得山东科技最高奖后,殷殷嘱咐“科技创新还要靠年轻人”。
浙江义乌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浙江义乌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吃莲花的老舍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
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
泥是由黄河拉来的。
水用趵突泉的。
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
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
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
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这且不提。
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
最初,我心里很难过。
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
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
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
“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
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
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
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这且不提。
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
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
友人可是很高兴。
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
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
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
”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
“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
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
”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
“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
友人笑了。
“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桃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这且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义乌卷)语文试题卷一、书写(5分)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二、知识积累(26分)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金鹁鸪银鹁鸪”在古越的kuàng(1)野上传唱,“鹅鹅鹅”在初唐的绿水里yín (2)诵,“敲糖帮”在清代的街xiàng(3)中吆喝,“义乌号”在“一带一路”的康庄大道上轰鸣……悠悠古韵,朗朗新声,遥相呼应,一mài(4)相承!【答案】旷吟巷脉【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拼写能力。
要根据注音及语境义确定词语和字形。
避免脱离语境,只凭注音误写成同音字。
注意“旷”不要写成“矿”“犷”,“吟”不要多写一点。
2. 品湖光水色,填诗文名句。
(10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2),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3)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6)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7)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诚如朱熹《观书有感》所言:“?。
”【答案】(1)在水一方(2)桃花尽日随流水(3)小桥流水人家(4)静影沉璧(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1)——(4)小题属于机械性默写,只要能够根据上句或下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即可,(5)——(7)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解答时,(5)要抓住关键词句“江水”“思乡”来选择正确的诗句,(6)处抓住“江水东流”“珍惜时间”选择诗句,(7)处抓住“鲜活”“汲取营养”选择诗句,同时,在解答时要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特别是(4)句中“璧”不能写成“避”“壁”,(5)句中“怜”不能少写一点,(7)句中的“渠”下面的“木”不能写成“水”。
3. 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6分)(1)友人惭,下车引.①之,元方入门不顾.②。
(《陈太丘与友期》)(2)家贫,无从致.③书以观,每假.④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3)人恒过.⑤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引:②顾:③致:④假:⑤过:⑥作:【答案】①引:拉;②顾:回头看;③致:得到;④假:借;⑤过:犯错误;⑥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的理解识记能力,只要平时善于积累,做好本题并不难。
其中(2)中的“顾”是古今异义词,是“回头看”的意思。
(3)(4)中的“致”“假”古今异义差别较大,“致”是“得到”的意思,“假”是“借”的意思。
(5)中的“过”属于词类活用,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4. 名著阅读。
(6分)(1)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
(3分)()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能力,D项中,《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故其中并不包含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故错误。
(2)《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叫圣地亚哥,但小说以“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以“老人”称呼他却有214处。
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分)【答案】用“老人”称呼,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不只是个体形象,而是更广泛意义上代表一个群体形象(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的“硬汉”(“失败的英雄”“胜利的失败者”等)。
“圣地亚哥”只能揭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不能暗示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熟悉程度,属于开放性题目,“老人”与名著题目《老人与海》相应,老人是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形象群体,而圣地亚哥只是一个个体形象,阐述时要紧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作答,不能张冠李戴。
三、文本阅读(51分)(一)阅读《吃莲花的》,完成5~8题。
(17分)吃莲花的老舍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
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
泥是由黄河拉来的。
水用趵突泉的。
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
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
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
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次.,请想我..“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作了多少首诗吧!这且不提。
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
最初,我心里很难过。
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
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
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
“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
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
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
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这且不提。
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
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
友人可是很高兴。
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
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
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
”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
“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
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
”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
“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
友人笑了。
“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这且不提。
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5.“我”对“吃莲花的”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意分析。
(3分)【答案】“我”对“吃莲花的”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
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难过;对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稿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问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我”的不理解。
可见,“我”对吃莲花的事、人及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度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细读文章内容,抓住我对吃莲的态度的关键词句“我心里很难过。
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
”“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可以体会出我对吃莲花的是反对的,并结合找到的词句阐述理由即可。
6.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4分)(1)专说...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结合..“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加点词品析这个句子。
)【答案】“专说”表示“亭亭玉立”只是其中一个例词,“七十五”表示次数之多,可见“我”为莲花写了很多诗,表现了“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深。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专说”是单说,只说的意思,结合句子中的“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是说只是“亭亭玉立”这一个词用于诗中的例子,“七十五次”用具体的数据来说被引用的次数之多,结合文中句子“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可以体会我作的关于莲的诗歌很多,进而表现出对莲的喜爱之情。
(2)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境品析。
)【答案】“真”字表达了“我”对友人没有看上自种白莲而想买湖里莲花的不愉快,也暗含了“我”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这个词语前面的句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
‘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可以体会出我对友人去大明湖买莲花而看不上自种的莲花内心不满和不痛快,也表达了对自己种的莲的欣赏之情。
7.“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这且不提”一句反复出现,一是使内容结构与情感脉络更清晰;二是为了强调“我”对莲花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这且不提”在文章第②—⑤段出现了四次,每段都以此作为段落的开头,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从内容上看,四段依次写看到莲花和冬瓜茄子放在一块觉得难过,对友人摘了莲花感到天旋地转,甚至烧毁了诗稿,揭示了我对莲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8.“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
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造成误读的原因。
(6分)【答案】例1:友人提出“去买点莲花来”时,本意是要买来吃;“我”误以为友人要买莲花欣赏。
例2: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意思是这两盆花也能对付着吃了;“我”误以为友人赞同那两盆花也还可观。
例3:友人“静立花前”时,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也是很雅,正在欣赏那两盆莲花的美丽。
误读原因第一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示例:两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我”喜爱的是莲花的外形;而友人喜爱的是莲花做成食物的味道。
第二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
示例:两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
“我”把莲花当做欣赏的对象,喜爱莲花的形态美,追求的是精神文化;友人把莲花当做一种食材,喜爱莲花的味美,追求的是物质之享。
第三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
示例:两人的思想追求不同。
“我”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生活主要从精神的角度看待(对莲花、对生活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观注的是它们的审美性;友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以物质的态度看待,观注的是它们的实用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文章内容可知文章③④段写我和友人的事情,然后细读这两段,抓住句子分析,“去买点莲花来!”是误解一,结合句子“我的两盆还不可观?”可知我误以为朋友买花欣赏;“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是误解二,结合句子“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可知误以为朋友很欣赏那两盆花;“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是误解三,我以为朋友是在欣赏莲花;结合这三个误解可以明确二人对待莲花的态度不同,我欣赏莲花的形态美,关注的是莲的审美性,注重的是精神追求;朋友把莲当做一种食物,注重的是实用性,追求的物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