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幕上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眼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C
钙化罕见。
D
恶性黑色素瘤在MRI图像上的信号变化颇具特征,即在T1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稍低信号(与眼眶肌肉比较)。
这是因为黑色素瘤能分泌出一种稳定的游离根所致。使组织的T1使缩短。
1
2
MRI表现
MRI 表现
MRI进行T1和T2加权检查的必要性在于鉴别诊断。T1W上无法将黑色素瘤与出血,高蛋白物质和脉络膜血管瘤区别开来。在T2W上,黑色素瘤为低信号,而后三者为高信号。肿瘤形态及边界如CT表现。在肿瘤较小时,MRI上表现为眼球内局限性隆起,肿瘤较大时,突入玻璃体,可出现“蘑菇云”征象。
03
04
05
01
02
黑色素细胞瘤诊断要点
脉络膜转移瘤 Metastasis 转移瘤是成人好发的眼球病变,约占眼球肿瘤的三分之一,其中乳腺癌最多见,其次是肺癌,睾丸,前列腺和消化道肿瘤。常发生在眼后极部。 临床上,常引起视力障碍,有时有疼痛和闪光,也可引起视野缺损。眼底镜可见:灰黄或黄白色扁平病灶,不平或波浪状。无钙化,易向眼外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 有18%的患者原发灶不明。
CT表现为局限性球内壁隆起,而常常在平扫时显示不清。需增强检查,方可见局限性强化灶。
MRI上,表现为T1W上的中高信号和T2W上的高信号。
壹
贰
影像学表现
视网膜剥离 Retinodialysis 眼外伤,糖尿病,高度近视和视网膜炎等均可引起视网膜剥离。一般用眼底镜可确诊。 但当屈光不正,玻璃体模糊和怀疑视网膜下肿物时,需应用影像检查技术帮助诊断。
其与视母和视剥区别要点是:⑴年龄特点。其较视母年龄偏大,较视剥年轻。⑵单侧发。视母和视剥均可双侧。⑶无钙化。视母钙化率可达80%以上。⑷无球外侵犯。⑸造影剂增强无强化。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8/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3/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4/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5/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6/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7/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8/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9/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0/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1/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2/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3/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4/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5/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6/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7/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8/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19/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20/28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1/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2/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3/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4/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5/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6/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27/28
血管周细胞瘤诊疗和鉴别
磁共振诊断学---肝脏部分-肝脏血管瘤及胆管细胞癌ppt课件

胆囊癌病理
腺癌最多见: 浸润型:最常见,胆囊壁的局限性 不规则增厚,晚期可使胆囊完全 闭塞 乳头型:约占 20% ,肿瘤向腔内生 长,形成菜花样肿物 粘液型:少见,呈广泛浸润生长
胆囊癌MR表现
胆囊壁增厚 胆囊内见 T1WI 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的实质性肿块 T2WI 上肿块周围的肝实质出现不规则 高信号带,提示肿瘤侵犯肝脏 淋巴结转移和胆道扩张 增强检查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胆囊癌大多并发结石。
肝脏疾病的鉴别(HCC与血管瘤)
GdDTPA HCC 低,不 高,不 多数有 信号降 快进快 均 均 低 出 血管瘤 低 明显高 无 信号高 早进晚 出 疾病 包膜 重T2WI T1WI T2WI
胆系MRI表现
胆系解剖
肝胆管和胆囊的解剖
部位 长度(cm) 管径(cm) 2.5-3.5 0.3 扩张 (mm)
肝脓肿MR表现
组织结构 脓腔 脓肿壁 脓肿周围水肿
脓肿周围肝实质 脓肿内分隔
T1WI 低 略低 低
略低 略低
T2WI 高 略低 高
【读片时间】第2052期:幕上血管母细胞瘤

【读片时间】第2052期:幕上血管母细胞瘤幕上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资料】女性,41岁。
头痛1周就诊,以前曾有类似间断发作史。
图1幕上血管母细胞瘤ABCDEF【影像学检查】A.CT平扫显示右侧顶枕叶囊性占位,囊内密度均匀,囊壁后缘见等密度小结节伴斑点状钙化。
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病灶向左侧延伸,胼胝体压部受压明显;B〜E.MRI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FLAIR为等信号。
囊壁形态不规则,呈等信号,其内示条状分隔影;F〜H.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环形强化,后缘壁结节显著强化。
病灶前下缘尚见壁的环状强化。
脑室系统扩大,右侧脑室旁可见压力性水肿【最后诊断】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血管母细胞瘤(angioreticuloma),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属血管源性无包膜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 2%,多为单发,好发年龄为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90%以上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延髓、脊髓,发生于幕上的罕见。
血管母细胞瘤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囊肿型占60%〜90%,实质型占 10%〜40%。
来源于血管周围的间叶组织,属中胚叶细胞残余。
囊内含黄色或黄褐色液体,蛋白含量高。
囊壁上多有一个红色瘤结节突入腔内。
1.临床表现:90%的患者表现为缓慢进展性高颅压,位于小脑的肿瘤多伴有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也常见头晕、复视。
少数可有癫痫发作。
2.X线平片:无明确诊断价值,如伴有慢性颅压增高,可有颅缝增宽、蝶鞍受压等表现。
3.CT表现:1)囊肿型:小脑半球较大囊性低密度影,CT值为0〜10 Hu,平扫可见等密度壁结节,由数毫米到2厘米不等,结节多位于皮质侧,肿瘤边界清晰。
2)实质型:平扫时肿块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缘不光滑或有尖状突起。
3)瘤周可有水肿,可伴有幕上脑积水。
4)增强扫描壁结节或实质性肿块明显均匀强化。
囊壁多不强化,少数病例囊壁可明显强化。
4.MRI表现:1)病变多位于后颅窝,类圆形,边缘多锐利,轮廓光整。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体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块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28岁,头痛1月余
男,30岁,头晕2月,加重伴恶心、呕吐7天
男,26岁,头晕头痛伴行走不稳10天
>多位于小脑蚓部和脑干,形态稍欠规则。 >CT:等 或 等稍高混杂密度。
>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DWI呈低信号,ADC值较高,病灶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
>增强:明显强化。 >瘤周水肿:多较明显。 >PWI:高灌注。
室管膜瘤
>好发于儿童,两个发病高峰:1-5岁(幕下)和18-24岁(幕上)。 >多见于第四脑室;易引起脑积水。 >塑形生长,瘤周无明显水肿;结节状或分叶状,界清。 >亦可浸润生长,常伴有囊变。 >钙化发生率很高。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女,15M,呕吐24天,加剧伴精神差3天
囊性转移癌
>中老年多见。 >原发恶性肿瘤病史。 >多发,常为小病灶大水肿。
血管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02 病 理
04 小结
概述
>HB又称血管网状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成血管细胞瘤,是由
脑神经和脊髓神经所产生的一种高度血管分化的
。
>2016年WHO分类归为“间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WHO I级。
> 以20-50岁好发,男>女。
评估及治疗
>MR有助于诊断HB,后循环的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HB,它比其他肿 瘤更加血供丰富。
>术前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的准确位置以及与后颅窝相邻重 要结构的关系。 >对HB而言直接切除增强瘤体结节即可。 >单发、有症状、病灶表浅的瘤体应当行手术切除。 >当发现颅内HB时,有必要行脊髓及腹部的影像学检查。
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HB)又称血 管网织细胞瘤、成血管细胞瘤,是一种中枢神 经系统血管源性良性肿瘤。
➢ 2016 年 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间质、非 脑膜上皮性肿瘤,WHO 1 级,脊髓少见的良性 肿瘤。
概述
• 多见于成年人,35~45 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根据 有无家族史,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遗传性两种,后者常 伴有肝、肾、胰腺囊肿或肿瘤,临床上称之为 VHL 综 合征,临床上以散发性 HB 多见。
• 该病好发于中线旁小脑半球,其次为小脑蚓部、延髓、 桥小脑角区,幕上相对少见;以单发为主,多发者多见 于 VHL 综合征患者。
VHL综合征(范-希佩尔-林岛综合征)
• VHL综合征是由VHL基因的突变引起的。VHL基因是一种抑癌 基因,其位于染色体3q25-26,编码含有213氨基酸的VHL蛋 白。VHL蛋白作为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组成成分,通过泛 素化途径参与缺氧诱导因子HIF的降解。VHL基因突变时, VHL蛋白功能丧失,导致HIF不能被正常降解而累积,引起下 游分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表达 升高而导致多肿瘤的发生。
尾征。
鉴别诊断
❖ 脑膜瘤:左顶叶类圆形异常信号肿块,宽基底靠近硬脑膜,T1WI、T2WI均匀等
信号,邻近脑白质受压塌陷,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与瘤体相连的脑膜亦强化, 呈鼠尾状,即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 室管膜瘤: ✓ 一种生长较缓慢的来源于室管膜细胞的胶质瘤,WHO
分类为Ⅱ~Ⅲ级。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约占颅内 肿瘤的5%,其中约8%发生于侧脑室。
或周围可见点状、迂曲线条状流空血管;实质成分内可发生液 化坏死形成囊变区。 ✓ 増强扫描实质部分均匀或欠均匀显著强化,坏死囊变区通常为 较规则的圆形,呈现高信号结节内囊的表现。 ✓ 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中 型 HB:右侧小 脑半球混杂信号 占位,T2WI 以 高信号为主, T1WI 呈低、稍 低信号,DWI 呈 低信号,Flair 稍高信号,增强 扫描明显强化, 内见小囊状无强 化区;病灶内部 见迂曲流空血管 信号。
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理
肿瘤主要有两种成分构成,一是丰富的成熟 毛细血管网,二是在毛细血管网之间呈巢状 或片状排列的大量间质细胞。
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经手术病理证实 为明显强化的肿瘤组织,且病理证实明显 强化的实性肿瘤组织主要由间质细胞构成。
MRI表现
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 肿块,其与正常脑实质分界欠清,肿瘤周围可见 较明显水肿。
MR0173081
脑膜瘤
实质性脑膜瘤常呈等T1、T2信号,DWI常为等 高信号、等信号特点以及宽基底连于脑膜、 可见“脑膜尾征”无粗大留空血管影等形态 特征。
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 别诊断
概述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为 真性血管性肿瘤,属于良性肿瘤。一般认为 是胚胎早期来自中胚层的细胞在形成原始血 管过程中发育障碍,残余的胚胎细胞形成肿 瘤。伴发肝、肾、胰腺囊肿或肿瘤常发生在 “Von Hippel Lindau(VHL)病”的患者。好 发部位依次为小脑半球、蚓部、延髓及桥小 脑角,幕上少见。
室管膜瘤
血管周细胞瘤
最新的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HPC 归为 脑膜肿瘤的间叶组织来源、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中。 目前多认为HPC 起源于毛细血管以及后毛细血管周 围的Zimmermann细胞,该细胞是指紧贴毛细血管 网状纤维膜排列的梭形细胞,为变异的平滑肌细胞, 并非脑膜细胞,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因此, HPC 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见到大片坏死出血时, 则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WHO 分级为Ⅱ-Ⅲ级, 血运丰富,术中出血较多,常难以全切,易复发和 中枢神经系统瘤 血管周细胞瘤 脑膜瘤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主要发生在小儿,颅后窝中线区实 性肿块,DWI扫描多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质 强化,一般无粗大留空血管影等特点。若发现 肿瘤的脊髓播散灶则更加支持髓母细胞瘤的 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表现
CT 呈稍高密度影,T1WI 示肿瘤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 号,FLAIR 呈稍高信号,DWI 呈不均匀低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性部分显著强化,内可见斑点、片状囊变或坏死区,瘤内无钙 化,肿瘤周边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可侵犯破坏周围脑组织或骨组织,但无骨质增生。
5
6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多发生 于四肢、盆腔及腹膜后,颅内发生率较低,不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1%。
8
9
颅内HPC鉴别诊断
幕上室管膜瘤 脑膜瘤
10
幕上室管膜瘤
幕上室管膜瘤多发生于脑室旁脑实质,男性多见,起源于原始神经胶质细 胞发育过程中异位的原始室管膜细胞。多见于脑实质内侧脑室旁,大囊、 大结节、多囊变、大结节内周边出血,实性部分明细强化是瘤体常见的MRI 征象。
27
28
29
3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1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
HPC 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见到大片坏死出血时,则提示肿瘤恶性程度 较高,WHO 分级为Ⅱ-Ⅲ级,血运丰富,术中出血较多,常难以全切,易复 发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转移;术后应常规放射治疗,可以减少复发的概率 和延长复发的时间。
3
影像表现
颅内脑外肿瘤①皮质挤压征;②宽基底与邻近硬膜相连,D字征; ③肿瘤与脑实 质间见受压蛛网膜下腔,邻近的脑沟、脑池扩大 形态不规则,边缘有分叶。
幕上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血管周细胞瘤 (hemangiopericytoma,HPC)
先前,将HPC归为脑膜瘤亚型-血管外皮细胞型;最新的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 类中将HPC 归为脑膜肿瘤的间叶组织来源、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中。目前多认为 HPC 起源于毛细血管以及后毛细血管周围的Zimmermann细胞,该细胞是指紧贴毛 细血管网状纤维膜排列的梭形细胞,为变异的平滑肌细胞,并非脑膜细胞,该细 胞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11
男,2岁,因“右侧肢体无力2个月,抽搐1次”为主诉入院。20天前患者出 现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伴思睡,渐进性肢体无力,行走不便。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患者女,2岁6个月,以“行走不稳,右下肢无力10余天”为主诉入院。
20
21
22
23
24
25
26
脑膜瘤
实质性脑膜瘤常呈等T1、T2信号,DWI常为等高信号、等信号特点以及宽基 底连于脑膜、可见“脑膜尾征”,无粗大流空血管影,邻近颅骨改变以增 生、硬化或吸收为主,侵蚀性的骨质破坏少见。当脑膜瘤恶变时,不易鉴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