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蛋白和蛋白检测方法综述
血清总蛋白常规方法

血清总蛋白常规方法
血清总蛋白是指血清中所有蛋白质的总量。
常规方法包括测定血清中总蛋白浓度的方法有比色法、电动脉波谱法、免疫测定法等。
1. 比色法: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生物杂质的氮原子吸光度的差异来进行测定。
常见的比色法有低里氏法、布拉德福德法和Biuret法。
2. 电动脉波谱法:该方法基于蛋白质在电动力场中迁移速度的差异,利用电泳仪进行测定。
通过测量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距离和时间,可以计算出血清总蛋白浓度。
3. 免疫测定法:包括免疫比浊法、放免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
这些方法利用蛋白质与特定抗体结合的原理,通过测量抗体与蛋白质结合后的信号强度来计算血清总蛋白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是很重要的。
同时,在进行实验时应遵守操作规范,注意样品的保存和处理,以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
血清清蛋白和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清清蛋白和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血清清蛋白1.测定方法溴甲酚绿法(BCG法):溴甲酚绿是一种阴离子染料,在pH4.2的缓冲液中,与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溶液由未结合前的黄色变成蓝绿色,在628nm波长的吸光度与白蛋白浓度成正比,经与同样处理的白蛋白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白蛋白的含量。
2.临床意义(1)清蛋白浓度增高:除严重脱水,血浆浓缩而使清蛋白增高外,尚未发现单纯清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2)清蛋白浓度降低:同总蛋白浓度降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球蛋白的含量及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1.球蛋白的含量是通过血清总蛋白测定值减去血清清蛋白测值计算出的。
2.临床意义(1)球蛋白浓度增高:临床上球蛋白增高多见于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
1)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急慢性感染:结核病、麻风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
2)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疾病,它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造成的异常高的单一Ig(多见于IgA或IgG0)血症。
淋巴瘤也属单克隆疾病。
(2)球蛋白浓度降低: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3.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比值)A/G比值反映了清蛋白与球蛋白浓度变化的关系。
正常A/G比值为1~2/1.临床上常用A/G比值来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时,称比值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白蛋白的作用为:1.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主要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
由于白蛋白分子量较高,与盐类及水分相比,透过膜内速度较慢,使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与毛细管的静力压抗衡,以此维持正常与恒定的血容量;同时在血循环中,1g白蛋白可保留18ml水,每5g白蛋白保留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从而起到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测定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测定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分,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如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携带氧气、运输营养物质、参与代谢反应等。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可以通过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的水平来评估。
以下是对这两项检查的详细解释。
1.血清总蛋白测定血清总蛋白是指血清中所有蛋白质的总量,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
测定血清总蛋白的水平可以提供关于全身蛋白质代谢的信息。
正常成年人的血清总蛋白水平通常在6.0-8.3g/dL之间。
高蛋白血症可能与一些情况有关,如饮食蛋白质过多摄入、脱水、肾功能不全、慢性炎症、恶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等。
低蛋白血症则可能与饮食蛋白质摄取不足、肝病(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肾病(尿蛋白丢失)、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2.白蛋白测定白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绝大部分。
它在体内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如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药物和激素、抗体生成等。
正常成年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通常在3.4-5.4g/dL之间。
低白蛋白血症可能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如肝病、肝功能失常)、肾重金属中毒(如自身免疫性肾炎、肾小球肾炎)、消化道吸收障碍(如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高白蛋白血症可能与因为脱水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体液浓缩有关。
球蛋白是除白蛋白外的其他成分,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凝血因子等。
测定球蛋白的水平可以提供关于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信息。
球蛋白水平的正常范围因年龄和性别而异。
常用的方法是将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结果相减,计算球蛋白的浓度。
高球蛋白血症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炎症、肝病等疾病相关。
低球蛋白血症可能与免疫缺陷病、肾病、胃肠道蛋白质大量丢失等因素有关。
总结: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是检查蛋白质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其水平,可以评估全身蛋白质代谢的状态,并发现一些与蛋白质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代谢异常并不一定与蛋白质摄入量的变化相关,常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病史来综合判断。
血清总蛋白和蛋白检测方法综述

血清总蛋白和蛋白检测方法综述[摘要](1)阐明了双缩脲法是目前国内外检测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最常用的方法;(2)明确检测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分析性能要求;(3)强调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时的标本采集和保存要求。
[关键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检测方法综述蛋白质在所有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估计,迄今为止,人体内大约有50000多种蛋白质,而一个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就达3000~5000种。
目前能识别的蛋白质已超过1400种,就连单细胞的细菌蛋白也多达3000多种。
在诸多蛋白中,被用于样品检测和临床辅助诊断率最高的是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其主要检测标本有:血液、尿液、脑脊髓液、羊水、唾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以及粪便等。
1.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检测1.1检测总蛋白的主要方法1.1.1双缩脲法(biuret method)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一CONH一)能与双缩脲试剂(biuret teagent)中的CU2+结合产生紫色复合物,在波长540nm处检测吸收峰。
双缩脲法是检测血清蛋白的经典方法,经Doumas改良后的双缩脲试剂被美国临床化学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和美国标准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即现在的美国标准计量研究所,NST)选用,作为血清蛋白检测标准化实验试剂,试剂在室内保存一年内不影响检测结果。
1.1.2直接光度检测法(direct photometric method)本法利用血清蛋白在一定紫外光波内有特异吸收峰(uv280nm)这一特点检测样品蛋白,此法常用于脑脊髓液蛋白的测定。
1.1.3染料结合法(dye-binding method)检测样品蛋白本法根据某些特殊染料(氨基黑10B和考马斯蓝Coomassic Br illiant blue CBB)能与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质子化基团结合,在460~595nm处有一光吸收峰的特点检测样品蛋白。
血清总蛋白和白球比值测定

精品文档
生理盐水 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标准液 待测血清稀释液
实验步骤:
取3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血清/mL
1.00 —
—
蛋白质标准液/mL — 1.00 —
生理盐水/mL
—
— 1.00
双缩脲试剂/mL
5.0 5.0 5.0
混匀,37度水浴放置10min,以空白管调零点, 在540nm波长处进行比色,分别读取各管的吸光度。 计算:血清总蛋白含量= A—测—定 *蛋白质标准液浓度*稀释倍数(g/L)
(1)血液稀释,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如静脉注射过 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
(2)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加: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慢性 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患消耗性疾病等,均可造 成血清蛋白浓度降低。
(3)合成障碍:主要见于肝脏患疾。血浆清蛋白及大部分 球蛋白均由肝脏合成,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血浆蛋白质的合 成量减少,其中以清蛋白浓度降低最为明显。
精品文档
一、血清总蛋白的测定
实验原理:
1、双缩脲反应:两个尿素分子缩合生成双缩脲(H铜离子作用,生成稳
定的紫红色配合物,即双缩脲反应。CuSO4的碱性溶液称
双缩脲试剂。
碱性溶液
双缩脲+铜离子
紫红色
2、蛋白质的定量测定:蛋白质与双缩脲相似,分子中的 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形成紫色配合物。这种紫色配合物 在540nm处有明显吸收峰。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 含量成正比,常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精品文档
实验试剂:
• 溴甲酚绿储存液:BCG 419mg溶于10ml 0.1mol/L NaOH,加 NaN3 100mg,定容至1L,储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 0.1mol/L柠檬酸缓冲液(pH=4.2):分别配制 0.1mol/L柠 檬酸和柠檬酸钠溶液,按体积比 12.3 : 7.7 混合。每1L混合 液加入NaN3 100mg。 • 30%聚氧化乙烯月桂醚溶液:取Brij-35 30g,加少量水,60 度水浴溶解加水至100ml。 • BCG应用液:BCG储存液 250ml、0.1mol/L柠檬酸缓冲液 (pH=4.2) 750ml、30% Brij-35混合而成。 • 标准蛋白溶液(10mg/ml):称取人白蛋白 1.00g,用生理盐 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实验方案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实验引言:材料和试剂:1.血清样本2.0.9%生理盐水3.高纯度白蛋白标准品4.生物碱性溶液5.生物酸性溶液仪器设备:1.比色皿2.分光光度计3.吸光度计实验步骤:1.样本制备:a.收集血液样本,并离心10分钟以去除血细胞。
b.将离心后的血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
c.确保血清无凝块或颗粒,如有则进行过滤处理。
d.将血清储存在-20°C的冰箱中,以防止蛋白质降解。
2.样本稀释:a.取一定数量的血清样本(200µL),加入一个10倍稀释液(1800µL 的0.9%生理盐水),得到被稀释的样本。
b.将稀释液标记为“200μL:1800μL”,并将其储存在试管中。
3.标准曲线制备:a.准备一系列浓度递增的白蛋白标准品:0g/L、2g/L、4g/L、6g/L、8g/L。
b.取一定体积的每个标准品(200µL),分别加入一个10倍稀释液(1800µL的0.9%生理盐水),得到一系列被稀释的标准溶液。
c.根据标准曲线所需白蛋白的浓度,将其标记在曲线上。
4.吸光度测定:a.取一定体积的对照组、血清样本和标准溶液,并分别转移到比色皿中。
b. 使用分光光度计,将比色皿置于光路中并调整至指定波长,通常为546 nm。
c.对每个样本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读数。
5.计算白蛋白含量:a.根据标准曲线上的吸光度读数,计算每个标准品的白蛋白浓度。
b.根据被稀释的样本的吸光度读数和标准曲线上的浓度,计算样本中的白蛋白含量。
6.计算总蛋白含量:a.根据白蛋白含量和总蛋白与白蛋白的比例,计算总蛋白的含量。
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血清样本接触空气,以免影响蛋白质含量。
2.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仪器,应根据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3.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以防止外源性污染。
4.对比色皿进行校准,以确保吸光度测量的准确性。
血清总蛋白实验报告

血清总蛋白实验报告血清总蛋白实验报告血清总蛋白是指血液中所有蛋白质的总和,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等多种蛋白质成分。
血清总蛋白的测定可以为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实验旨在测定血清总蛋白的浓度,并探讨其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血清样本:从健康志愿者中采集血液样本,离心获得血清。
- 标准品:使用已知浓度的血清总蛋白标准品。
- 试剂:包括染色剂、缓冲液等。
- 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
2. 样本处理:- 将采集的血清样本离心,以去除细胞和杂质。
- 取适量血清样本,加入染色剂和缓冲液,混匀后静置一段时间。
3. 光度测定:- 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标定波长。
- 以纯水为零点校准仪器,然后分别测定标准品和样本的吸光度值。
4. 计算浓度:- 根据标准品的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 根据样本的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插值计算出血清总蛋白的浓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一组血清总蛋白的浓度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血清总蛋白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符合健康人群的标准。
这表明被检测者在本次实验中没有明显的蛋白质异常。
讨论与分析:血清总蛋白是反映人体蛋白质代谢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清总蛋白的浓度应在一定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高血清总蛋白浓度常见于脱水、感染、炎症等情况下,这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机体会释放更多的蛋白质来应对外界的挑战。
而低血清总蛋白浓度则可能与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肾病等疾病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血清总蛋白的测定结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指标,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血清总蛋白的测定常与其他指标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血清总蛋白的浓度,并发现被检测者的血清总蛋白浓度处于正常范围内。
血清总蛋白的测定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测定1

混合后以空白管校零,立即比色,比色波长为 混合后以空白管校零,立即比色,比色波长为620nm,以光 , 密度为纵坐标,相应管中的白蛋白浓度为横坐标, 密度为纵坐标,相应管中的白蛋白浓度为横坐标,在坐标 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2. 血清白蛋白测定
用生理盐水按1: 的比例稀释血清 取稀释后的血清0.2ml加入 的比例稀释血清, 用生理盐水按 :10的比例稀释血清,取稀释后的血清 加入 BCG应用液 应用液 5.0ml混匀后立即同上比色,读取光密度,并从标注曲线上查出相 混匀后立即同上比色,读取光密度, 混匀后立即同上比色 应的白蛋白 浓度。 浓度。 3.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A/G比值)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比值) 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比值 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标本中的总蛋白浓度, 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标本中的总蛋白浓度,用总蛋白浓度减 去白蛋白浓度 即得球蛋白浓度, 比值: 即得球蛋白浓度,并可求的A/G比值:
A/G比值 比值= 比值
白蛋白含量 —————————————
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 总蛋白含量 白蛋白含量
参考值: 参考值:35~50g/L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 1.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生脱水所致的 .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 血浆浓缩 • 2.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在临床上比较重要和常 . 通常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见,通常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 主要见于大出血和严重的烧伤; 主要见于大出血和严重的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 蛋白尿,肝功能损伤, 蛋白尿,肝功能损伤,肠道肿瘤及结核病伴慢性出 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血清白蛋白低于20g/L。 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血清白蛋白低于 。 临床上出现水肿。 临床上出现水肿。 • 3.A/G 某些病人可同时出现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 . 升高的现象,严重者比值可< 。这种情况称为A/G 升高的现象,严重者比值可<1。这种情况称为 比值倒置。 比值倒置。 • 4.文献报道还有极少见的因白蛋白合成障碍,血 .文献报道还有极少见的因白蛋白合成障碍, 清中几乎没有白蛋白的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 清中几乎没有白蛋白的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总蛋白和蛋白检测方法综述
[摘要](1)阐明了双缩脲法是目前国内外检测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最常用的方法;(2)明确检测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分析性能要求;(3)强调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时的标本采集和保存要求。
[关键词]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
检测方法综述
蛋白质在所有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估计,迄今为止,人体内大约有50000多种蛋白质,而一个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就达3000~5000种。
目前能识别的蛋白质已超过1400种,就连单细胞的细菌蛋白也多达3000多种。
在诸多蛋白中,被用于样品检测和临床辅助诊断率最高的是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其主要检测标本有:血液、尿液、脑脊髓液、羊水、唾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以及粪便等。
1.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检测
1.1检测总蛋白的主要方法
1.1.1双缩脲法(biuret method)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一CONH一)能与双缩脲试剂(biuret teagent)中的CU2+结合产生紫色复合物,在波长540nm处检测吸收峰。
双缩脲法是检测血清蛋白的经典方法,经Doumas改良后的双缩脲试剂被美国临床化学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和美国标准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即现在的美国标准计量研究所,NST)选用,作为血清蛋白检测标准化实验试剂,试剂在室内保存一年内不影响检测结果。
1.1.2直接光度检测法(direct photometric method)
本法利用血清蛋白在一定紫外光波内有特异吸收峰(uv280nm)这一特点检测样品蛋白,此法常用于脑脊髓液蛋白的测定。
1.1.3
染料结合法(dye-binding method)检测样品蛋白
本法根据某些特殊染料(氨基黑10B和考马斯蓝Coomassic Br illiant blue CBB)能与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质子化基团结合,在460~595nm处有一光吸收峰的特点检测样品蛋白。
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好、精密度高,且需要样品量少。
很适合用于尿液、脑脊髓液蛋白的检测。
但不精确可达
到:批问CV≤5.5%(2.4g/L),线性可达15g/L。
1.1.4 Folin-Lowty法检测样品蛋白
利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能与LOWTY试剂形成蓝色化合物,并在650~750nm处有特异光吸收峰,该法主要用于科研中检测组织蛋白,纯化蛋白以及含量极低(双缩脲法不易测到)的蛋白质,此法不适用于脑脊髓液蛋白的测定。
1.1.5非免疫化学比浊法
此法的检测原理是利用某些有机酸(黄基水杨酸、三氯醋酸等)或无机酸与蛋白质形成的浊度测定其蛋白质,多用于尿液、唾胸腹中蛋白的检测,但本法不适用于脑脊髓液蛋白的检测。
1.2检测总蛋白的分析性能要求
临床对定量检测血清,尿液或脑髓液中总蛋白的分析性能要求一般应达到:(1)不精密度,可接受的批内系数(CV≤3%);批问(CV≤5%)。
(2)不准确度:同类型试剂的方法学比较,在可检测范围的系数误差偏倚≤5%。
(3)患者结果的可报告范围:双缩脲试剂的可检测范围一般为7.O~150g/L,在上线处的实际测定什和预测什的误差≤4%。
1.3检测血清总蛋白的检测标本要求
未溶血和无血细胞的血清、血浆、脑脊髓液、尿液、胸、腹水积液等均可列入被检测标本,其检测标本的具体要求是:(1)同份样品,血浆检测出来的结果高于血清2.5~3.6g/L(II~浆中含纤维蛋白质),因此,以血清作为检测样本为佳;
(2)采血时静脉止血带结扎时间不宜超过3min,超过则结果偏高;(3)静脉采血以卧式为宜,站立位采血结果偏高10~15%;(4)运动后采血结果偏高约12%;(5)血清或脑脊髓液在有盖试管中室温可保存3d,2~8℃可保存7天,一700c可长期保存。
保存标本量应不少于100ul,且不宜反复和多次冻融。
1.4检测总蛋白的标准品
到目前为止,尽管AACC(美国临床化学协会)作了很大努力,实验中应用的HAS(人血清白蛋白)和BSA(牛血清白蛋白)仍无法达到血清标本蛋白的标准品,而AACC标准化委员会蛋白研究小组最终选定BSA为标准品,是考虑到可商品化供应、价格低廉且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实性。
2.血清白蛋白(albumin)检测
20世纪70年代人类解读了人白蛋白由585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663000,每天合成量约为150~250mg/kg体重,占肝脏蛋白合成能力的12~
20%,白蛋白是体内转运各种物质的载体,是维持渗透压平衡,生长发育、组织更新、修复等的重要生命物质。
2.1检测方法
2.1.1染料结合法
检测原理是利和溴甲酚绿(bromcresol greenBCG)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蓝绿色复合物,并在628nm处有一光吸收峰,与已知标准品比较得未知检测样品蛋白含量;二是利用溴甲酚紫(brom cresol purple BCP)与白蛋白结合生成绿色复合物,并在603 nm处有一吸收峰,与标准比较求得待测样品蛋白含量。
据统计资料表明,美国采用两种方法检测白蛋白各占50%,同一样品用BCG检测到的结果只比BCP法没到的高1.9~3.9g/L(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不影响检测样品的真实结果。
两法测定具有简单、快捷、低廉,适用于自动化分析,是临床检测大量标本的重要常用手段。
但不适用于胸、腹腔积液蛋白的检测(结果偏高);(2)肝脏患者病人宜用BCG法,不宜BCG法(测定结果偏高);(3)溶血标本、胆红素、甘油酯偏高的患者不宜用BCG和BCP法检测,如必须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白蛋白时,尽量选用人血清的校准品为标准,这样可以抵消样品中非白蛋白的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1.2免疫分析法
采用此法检测血清白蛋白比染料结合法更准确、灵敏,同样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但成本偏高。
此法多用于定量分析和尿液、脑脊髓液中白蛋白的检测。
2.1.3电泳检测法
主要有醋酸纤维薄膜法和琼脂凝胶电泳法,但两法测定的结果与染料结合法的结果出入较大,与样品含量的真实值有差异,因此,在临床检测中应用相对较少。
2.2血清白蛋白检测的分析性能要求
临床对宣检测血清白蛋白的分析性能要求:(1)不精密度(BCG法和BCP法)可接受范围的批内CV≤3%;批问CV≤4%;免疫化学法(免疫比浊)的批内CV通常<5%;(2)不准确度:同类型试剂的方法学比较,在可报告范围的系统误差偏倚≤5%。
2.3标本采集要求
(1)未溶血无细胞的血清(浆)、尿液、脑脊髓液、胸腹水积液等均可列为检测标本;(2)静脉采血时,结扎带结扎的埋单不宜超过3min,(3min检测结果偏高约10%);(3)站立式采血结果比卧式采血结果约偏高10~15%;(4)肌肉运动后采血可使结果偏高约12%;(5)血清、脑脊髓液在有盖的试管中室温可保存3d,
2~8℃可储存7天;一700c可长期保存,每次保存标本不应少于100ul,标本应尽量避免反复和多次冻融,影响复检蛋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