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合集下载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是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音乐山西传统音乐以梆子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梆子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为特点。

在山西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梆子曲目和表演形式,如晋剧、汾阳梆子、运城大鼓等。

这些曲目和表演形式不仅在当地广泛流传,也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艺术山西民间艺术主要包括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等多种形式。

其中,剪纸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山西剪纸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手工艺术而闻名,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戏和木偶戏则是山西传统的戏曲形式,它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三、传统技艺山西传统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铜器等多个方面。

其中,晋城黑陶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漆器则是山西传统工艺中的又一瑰宝,其颜色鲜艳、质地坚硬、纹饰精美,被誉为“东方珍品”。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传统工艺如刀削面、花灯等,这些技艺不仅展示了山西人民勤劳智慧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民俗风情山西民俗风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间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山西春节期间的“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庆典如太原“迎春花会”、运城“盂兰胡同会”等。

在民间婚丧嫁娶方面,山西也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三朝回门”、“五福临门”等。

总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古代中国非物质遗产

古代中国非物质遗产

古代中国非物质遗产古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要介绍:1. 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多种地方戏曲。

它们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2. 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手工艺包括刺绣、剪纸、泥塑、陶瓷制作等多种形式。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3.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曲调和乐器。

如古筝、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以及各种民间歌曲和器乐演奏。

传统音乐在表达情感、传递文化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4. 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包括民间舞、宫廷舞、宗教舞等。

这些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独特的服饰和道具,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5. 传统戏剧:中国传统戏剧包括皮影戏、布袋戏、木偶戏等多种形式。

这些戏剧以其生动的表演、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思考。

6. 传统书法:中国传统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

书法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将文字赋予了美感和生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7. 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形式。

画家们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8.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著名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9. 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

本文将以统计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技艺类1.技艺名称:中医针灸简介:中医针灸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技艺,通过针刺、灸疗等手段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2.技艺名称:陶瓷制作技艺简介:陶瓷制作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瓷器制作最为著名,其中包括中国四大名瓷之一的景德镇瓷器。

3.技艺名称:剪纸艺术简介: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通过巧妙地用剪刀剪纸,将纸张变成各种各样的花朵、动物等形状。

4.技艺名称:北京布袋戏简介:北京布袋戏是北京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通过布偶与操纵者的互动,讲述各种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

5.技艺名称:中国结艺术简介: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以绳结的方式制成各种各样吉祥纹饰,常用于节庆和装饰。

二、表演艺术类1.表演艺术名称:京剧简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一,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表演,在剧本、唱腔和行头等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2.表演艺术名称:昆曲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一,以咏唱为主,以古代汉族音乐为基础,凝聚了汉、回、蒙、满等多个族群的表演元素。

3.表演艺术名称:豫剧简介: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以以唱为主,行腔浑厚、婉转悠扬,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4.表演艺术名称:杂技简介:中国杂技以其多样化的技法和高难度的表演而闻名于世,包括了空中项目、地面项目、器械项目等。

5.表演艺术名称:舞龙舞狮简介: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节庆表演艺术,通过模拟龙和狮子的动作,以求祥瑞、辟邪、庆丰收等寓意。

三、民俗活动类1.民俗活动名称:春节简介: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以辞旧迎新、合家欢聚、祭祖拜年等习俗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庆祝。

2.民俗活动名称:清明节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祭祀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扫墓、祭拜,同时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简短 -回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简短 -回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简短-回复标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简介引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体现独特的人类智慧、创造力与想象力,并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表演、手工艺技艺以及自然知识和实践等形式传承的文化成果。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介绍。

一、中国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使用手工制作的皮影配上灯光投射,通过操纵皮影来讲述故事。

它是一种技艺精湛的演出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皮影戏的技艺传承在各地皮影戏艺人之间,他们代代相传,使这门艺术得以延续至今。

二、印度的瑜伽瑜伽是一种源于印度古老哲学体系的身心修炼方法,通过控制呼吸、姿势和冥想等方式,达到身心灵统一、追求内在平静的目的。

印度的瑜伽传统深植于文化与宗教,被视为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健身方式,瑜伽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巴西的桑巴舞桑巴舞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是巴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

桑巴舞起源于巴西的贫民区,是黑人奴隶融合非洲文化与巴西文化的产物。

桑巴舞以其激情四溢、节奏明快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巴西的嘉年华等盛大庆典中,桑巴舞是必不可少的舞蹈表演。

四、日本的和服制作日本的和服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服饰,是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和服制作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和服的传统制作工艺在日本代代相传,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心灵的投入,以保持和服的传统美感。

结论:世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从中国的皮影戏、印度的瑜伽、巴西的桑巴舞到日本的和服制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瑰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或者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于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人类智慧的瑰宝。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当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古琴艺术入选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当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宋代陈肠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榜上有名。

当选理由:“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

4、蒙古长调入选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下面是一些著名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1. 正太宗庙面塑:正太宗庙面塑是山西太谷县的一项传统工艺,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五大庙会“正太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

面塑作品通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题,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梆子:梆子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梆子戏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唱腔而著称,它通常描绘历史事件和社会故事,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韵律感吸引观众。

3. 彩瓷:彩瓷是山西省的传统工艺之一,也是山西素有“彩瓷之乡”的原因之一。

山西彩瓷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花瓶、饰品、茶具等。

4.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山西省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山西的木版年画以图案丰富、色彩鲜艳、人物生动的特点而著名,它通常用于春节期间的装饰和祭祀。

5.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大同市的一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佛教石窟之一。

这些石窟建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间,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云冈石窟以其精美的石刻造型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著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是山西省一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1.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古琴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京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针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 折纸艺术,折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通过折叠纸张创作出各种动物、植物和物体的造型。

折纸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 昆曲,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昆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 四川火锅,四川火锅是中国著名的特色菜品,以其麻辣味道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受到广泛喜爱。

四川火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只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中的一小部分例子,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项目也被列入保护名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项目简介

非遗项目简介

2016年湖北民间工艺作品交流推广活动项目:武汉雕花剪纸项目简介: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剪纸按流派主要分为南方派、江浙派和北方派,主要操作技法分为“剪”和“刻”,从色彩上分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

北方剪纸重剪、南方剪纸重刻。

武汉剪纸是市级非遗项目。

属于南方剪纸。

武汉传统剪纸以龙凤、虎兽、鹤鹿纹样和各类花鸟居多,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点。

武汉剪纸作品特点: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

项目:汉绣项目简介: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汉绣起源于西汉,江陵二号汉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

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绣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绣,被学者证明是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之源。

我们知道苏绣擅长仿画绣、写真秀;湘绣擅长国画刺绣,作品有水墨画般品质;粤绣擅长肖像刺绣,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

如果说四大名绣是写实手法,那么汉绣就是写意手法,图案设计装饰性强、主题鲜明、寓意吉祥。

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作品设计极具楚韵遗风,是最具湖北地方色彩的绣种。

项目:武汉木雕船模项目简介: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千湖之省,水路通达。

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木雕船文化的发达。

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

木雕船多选用质地细腻坚实的柏木、黄杨木和红木为原料,除使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结合各种榫卯、跨染和缝合技术。

尤其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艺术夸张性和修饰性强,可谓精工制模、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湖北地方特色。

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简介:漆器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

楚式漆器的特点是:多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

更有甚者,“非遗”的申报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

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今天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

特别是今天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保护”一词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今天的保护就成了对“非遗”的临终关怀。

当一个“非遗”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被动留存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其维持的时间有多久?当一个“非遗”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而自身难以维系时,我们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偏远村落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当一个文化项目被装进保护的温室里,供后人从外部考察、观看、品味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一种凭吊了!“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我们基于西方的学术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类方式和程序进行申报,也因为符合西方的价值评判标准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个过程中,“非遗”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统的整体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态性演变成标本化而走失了“非遗”原来的模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1]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发展现状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节日展会文化遗产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

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

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时间届数主题2006年6月10日第一届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2009年6月14日第四届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非遗博览会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枣庄举办[2];首届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于2014年5月14日在深圳举办;[3]专题展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专题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2007年6月18日闭幕。

这次展览于2007年6月8日开幕,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

展览通过展板、实物、现场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

展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参观了展览。

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展览闭幕,超过10万人参观了这次展览。

丰富多彩的展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现场展示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盛宴。

建设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咨询及策划设计一体化通则》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遗文化。

政府部门发挥着组织作用,大量的建设非遗文化展示馆,在展示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传统实物展陈的方式去展示。

在这方面政府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在展示的形式上还有不足之处。

上海易道展示公司认为非遗文化展示馆想把祖先的文化展示给当代人看,需要了解当代人的心理学和当今的展示主题方式,需要一个很细致的展示主题研究。

展示的内容上要符合非遗文化,展示的形式上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个性创意设计,展示的载体上可以有多种展示形式(实物、平面、多媒体、造景、大型多媒体秀、互动体验),年轻一族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心里和习惯我们要掌握,我们在展示千年非遗文化的时候,可以让这种文化不是另外一种特色来展示。

保持原有的文化,新时代的展示载体和造型。

我们的目的都是展示文化,科普教育。

弘扬非遗文化。

上海易道展示工程设计院根据非遗文化的特殊性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咨询及策划设计一体化通则》,尊重历史文化,合理利用新型展示形式和展示技术,给政府部门作为非遗馆建设参考,为政府建设方提供单方面见解。

让建设方少走弯路。

为建设方提高建设效率。

中华刺绣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古代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