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2021北京各区高三历次统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详解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有修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海淀区202011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归而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于是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4】。人或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故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
②⑧C.③⑥D。
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doc

北京高考丈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文言文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考生阅读练习。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李顺,字德正,赵郡平棘人也。
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文言文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考生阅读练习。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李顺,字德正,赵郡平棘人也。
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名于世。
始光初,从征蠕蠕。
以筹略之功,拜后军。
世祖将讨赫连昌,谓崔浩曰:"朕前北征,李顺献策数事,实合经略大谋。
今欲使总摄前驱之事,卿以为何如?〃浩对曰:"顺智足周务,实如圣旨。
但臣与之婚姻,深知其行,其性果而不慎于去就,不可专委。
"世祖乃止。
初浩弟娶顺妹,又以弟子娶顺女,虽二门婚媾,而浩颇轻顺,顺又弗之伏也。
由是潜相猜忌,故浩毁之。
及克统万,世祖赐诸将珍宝杂物,顺固辞,唯取书数千卷。
世祖善之。
至京论功,以顺为给事黄门侍郎,赐奴婢十五户,帛千匹。
又从击赫连定于平凉。
三秦平迁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加征虏迁四部尚书甚见宠待。
崔浩恶之。
顺凡使凉州十有二返,世祖称其能。
而蒙逊数与顺游宴,颇有悖慢之言, 恐顺东还泄之朝廷,寻以金宝纳顺怀中,故蒙逊罪衅得不闻彻。
浩知之, 密言于世祖,世祖未之信。
太延三年,顺复使凉州,及还,世祖曰:"昔与卿密图,期之无远。
但以顷年东伐,末遑西顾,荏苒之间,遂及于此。
今和龙既平,三方无事,比缮甲治兵,指营河右,扫荡万里,今其时也。
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顺对曰:"臣畴日所启,私谓如然。
但民劳既久,未获宁息,不可频动,以增劳悴。
愿待他年。
〃世祖从之。
五年,议征凉州,顺议以凉州乏水草,不宜远征。
与崔浩庭净。
浩固执为宜征。
世祖从浩议。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8分)晋出公【晋国君,公元前474—前452年在位】十七年,智伯【即智瑶,晋国卿。
】与赵、韩、魏共分范【晋国卿】、中行【晋国卿】地以【介词,把,拿】为邑【城镇】。
出公怒,告【动词,请求】齐、鲁,欲以.地及【动词,牵连】韩、魏矣。
今约【动词,约定】胜【动词,战胜】赵而三分其地,城【指,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城【指,城中人】降【动词投降】有日【不久】,而二子【指魏桓子、韩康子】无喜志.【名词,心意,心情】,有忧【形容词,忧愁】色【名词,脸色】,是【代词,这】非【否定副词,不(是)】反而何?”明日【第二天】,智伯以【介词,把】疵之言告【动词,告诉】二子,二子曰:“此夫【名词,成年男子】谗【说别人坏话】人,欲为【介词,替】赵氏游说,使主【主公,指智伯】疑于【介词,对】二家【魏韩1/ 8二家】而懈【懈怠,放松】于【介词,对】攻赵氏也。
不然【代词,这样】,夫二家岂不利【用为动词,获得利益】朝夕【早晚】分赵氏之田,而【连词,却】欲为【动词,做】危难不可成【动词,成功】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主公】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以.【介词,把】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介词,为】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动词,小步快走】疾【形容词,迅速】,知臣得其情故【名词,原因】也。
”智伯不悛.【动词,悔改】。
疵请使【动词,出使】于【介词,到】齐。
】】因袭【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一.关于选文出处的几点说明:1.《史记》,材料出自于《晋世家》,原文如下:2/ 8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以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也,号为戴子。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
①⑦B。
②⑧C。
③⑥D。
④⑤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XXX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7.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概”,概括。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
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认之者不塞则惑②吾无取乎尔也10.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
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6分)11.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
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译文(一)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
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
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
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
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
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
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
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
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
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
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
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
因为十是数的终极。
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
”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
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
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
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
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
”“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
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
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
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