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生态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变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罗布泊相关图片、资料。

3. 教学课件。

4. 学生分组名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展示罗布泊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罗布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变迁。

(2)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2)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变迁,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背诵。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将课文中的词语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介罗布泊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2)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

3. 调查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罗布泊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课文中提到的罗布泊的消逝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性的地理课,主要讲解中国的罗布泊,介绍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类活动以及历史背景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罗布泊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大型内陆湖泊,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变成了今天的荒漠戈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基本信息。

2.了解罗布泊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现在的生态状况。

3.掌握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意识。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放映视频(如《天堂在地球上——中国罗布泊》),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现状和历史变化。

2.课堂讲解通过PPT,讲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基本信息。

强调罗布泊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以及现在的环境状况。

通过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自行查阅相关材料(如书籍、图片、视频),并绘制罗布泊地图,加深对罗布泊的认识。

4.展示和讲解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就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讲解,加深主题的理解和交流。

5.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罗布泊进行问题探究,如“为什么罗布泊逐渐消失?”、“罗布泊的消失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总结通过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视频放映、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旨在灵活多样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视频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课堂讲解能否使学生掌握罗布泊的基本信息,并把知识纳入整体框架。

3. 小组合作的过程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和共同进步。

4. 问题探究的环节内容是否足够深刻和有提高,是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潜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展示罗布泊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引起学生对罗布泊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认识。

第二章:罗布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点2.1 教学内容介绍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及周边地理环境。

阐述罗布泊的环境特点,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

2.2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罗布泊的环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三章:罗布泊的历史变迁3.1 教学内容介绍罗布泊的历史变迁,包括古代时期的繁荣与衰落,以及近现代的消逝过程。

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2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变迁。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罗布泊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4.1 教学内容介绍罗布泊曾经的生态环境,包括湖泊、植被、动物等。

阐述罗布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消逝对这些生物的影响。

4.2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罗布泊曾经的生态环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罗布泊消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五章:罗布泊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内容介绍当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罗布泊保护的举措。

探讨罗布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

5.2 教学方法展示相关报道、政策文件等,让学生了解罗布泊保护的现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他们对罗布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案例分析:罗布泊的生态退化6.1 教学内容分析罗布泊生态退化的具体案例,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

探讨这些生态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2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案例图片、数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罗布泊的生态退化现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感受神秘且美丽的风光。

2.了解罗布泊人的生活状态,体验生活艰苦的感受,加深自己的生态环境意识。

3.了解罗布泊的开发历程,并思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了解罗布泊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难点:学生能够思考罗布泊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20分钟)进入教室后,教师向学生出示罗布泊的图片,给学生快速了解罗布泊。

第二节:知识点分析(20分钟)在此节课中,教师为学生介绍罗布泊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让学生对罗布泊有更详细的了解。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罗布泊人的生活状态并体验生活艰辛的感受。

第三节:案例分析(20分钟)在此节课中,教师向学生分析罗布泊的开发历程。

通过挖掘更多关于罗布泊开发与保护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听取华南师范大学关于罗布泊的口述资料。

第四节:问题解答(20分钟)在此节课中,教师针对罗布泊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从“罗布泊的环境资源丰富,能否保持原有的生态面貌?”、“如果全面开发罗布泊地区,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讨论之后,展开小组研讨,论述自己的想法。

第五节:情景模拟(20分钟)在此节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用良好的环保行为来呈现罗布泊。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并总结出更多的环保之道,通过参观、观察等方式,探究罗布泊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并解决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PPT以及投影仪等。

2.运用手绘、剪纸、拼贴等辅助多媒体教具,增强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有颜值,教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10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10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10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现在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对比、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二、整体感知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可以证明?1、三、问题思考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四、研读赏析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五、拓展延伸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悲剧正在上演?六、小结罗布泊是一个悲剧,同样的悲剧还有许多许多!为了不让悲剧再上演,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2、解释下列词语: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精选9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精选9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作者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精选9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②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诣的写作方法。

③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预习学习“读──读,写──写”。

2、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沿岸盐泽广布。

3、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4、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整体感知: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问题的三个方面,提示了整体把握的入手处,启示我们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先要把课文内容分析为几个基本的方面,然后分别提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向学生介绍罗布泊的位置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细节。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2)学生通过课文语境,学会正确运用生字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罗布泊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罗布泊的变迁。

2. 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
徐丽芳
资料链接:
走进罗布泊:罗布泊(Lop Nor),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沿岸盐泽广布。

――《辞海》
关于文体: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关于作者:吴刚,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作《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获2001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积累重点字词,把握字词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
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工具书,完成以下问题。

1、我的生字词:把握音、形的有
把握含义的有
2、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完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4、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意识,读了文章,我的心情是
二、课内探究:
1、检查预习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3、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
作者笔下的文章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4、品语言: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具备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来体会。

三、延伸拓展
1、从罗布泊的消逝中我们汲取的教训是什么?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颗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你将向人类诉说什么?
2、拟写一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课后延伸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

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

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

(甲)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

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

(乙)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的地方带足淡水。

(丙)水就是生命。

(丁)再一个就是风沙剧烈。

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

古人有写流沙的诗:“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小岗。

”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

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1、这段文字说明了罗布泊地区的三大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这句话是从这段文字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插回哪处?()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短文引用古人写流沙的诗有何作用?
4、这段文字中带点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二)美文联读
大自然的哀歌
管桦
从那迷蒙的遥远天宇走过来的大自然,飘起淡墨色烟云,斜飞着
细雨。

铺开广阔草原,洒下五彩鲜花。

衣裙带起南风,芬芳了四月荒郊,你快活地在浓荫的枝头歌唱。

麦田尽头的果园,浸着粉红色的雾。

山间撩拨着石壁下潺潺流水。

你的激情奔流着波涛滚滚的江河。

你的襟怀荡出无边的莽原。

你的神思浮起连绵起伏的山峦,又耸出云中的峰巅。

明净的露水,滴绿了路边小草。

豆棚瓜架密叶间,透出蝈蝈清亮的叫声。

深川、荒谷、悬崖石缝中幽独的野藤,恬静地醉入落日的云气。

湖畔最初开放的紫丁香唤出的几枝蔷薇,几枝杜鹃,羞怯地半露在山
石上。

一片尖尖竹笋,悄悄探出嫩绿的草丛.惊喜地瞧着湖中的天鹅,扑扇着翅膀,抖出闪亮的珍珠。

到夏日,林中的柳莺、喜鹊、山鸡,闻到清香,急促地转动着美丽的脖颈,寻到茫茫水荡邀来的一朵朵红的
白的芙蓉,它们争抢着展开羽毛,亮起歌喉。

牛沉稳而又悠然地漫步在被河水浸湿的草地,哞儿哞儿地叫出朦胧着淡紫色的暮霭唤来归巢的燕子。

青山抱回一轮红日,又洒出满天繁星,送下甜蜜的梦。

大自然,你以为陪伴的都是绿叶,才开出鲜花。

你以为飘荡的都是白云,才纯净了蓝天。

你以为遮蔽的都是茂密的森林,才欢乐地跳唱!可是,在六月的阴雨天,你的眼睛为什么滴着泪水!啊,嫣红的牡丹,苗条的郁金香,妩媚压倒群芳的水仙,漫漫白雪中浓艳而又清冷的梅花,都因为绝美的风姿和迷人的芳香,被采折,凋殒。

鸟儿扇起的五彩羽毛和荡漾魂魄的歌声,夺去自己海阔天空的自由!丛林中阔步的大象呀,
浑圆的长长的象牙,葬送了你的生命。

还有冰海上被杀的海豚、白熊,山中失去的狮子、虎豹、野鹿、羚羊,云中被击落的天鹅……你们美丽、纯洁、珍贵出死亡!
你大气的清新污浊了自己,引来飘荡的毒雾,涌进核的尘埃。

林立的烟囱喷吐出的黑色浓烟,卷向你灵魂的白云。

雨后也呼吸不到早晨的清爽空气。

透明的碧波肮脏了千万条江河。

滋润生命的流水枯竭了河床。

风中摇颤的森林,尘埃都不会玷污七月的湿风也在芬芳的林中沉醉。

可是,你的粗壮、笔直,折没了无边的绿海,葬送了樟狗野鹿和松鸡山鸟,在伐木的轰然巨响中倒下。

大自然在难以忍受的凌辱中,惊扰于失去自己的尊严,早已燃烧起压抑心底的怒火。

啊,神圣的烈焰在天地间奔流。

山峦平原在灼热的沙尘中昏迷僵卧,田野变成死亡的荒郊。

大自然为了拯救自己,把核的尘埃和所有一切毒雾喷吐出来。

庞大、威严、暴怒的飓风,呼唤出席卷大海的乌云,急疾地旋转着,驰过被砍伐的森林所留下的裸露的伤疤;卷起黄尘,刮上荒凉的山顶。

天神一般呐喊着,发出摇山动地的雷鸣。

什么也抑制不住你的激愤。

击打着一路的泥沙和田园,咆哮着奔腾着,穿过宽阔曲折的山谷,又从那光颓的高山绝顶往下倾泻,惩罚着一切罪孽。

可是大自然被自己盛怒造成的景象吓呆了。

旷野变成大海,漂浮着无数生灵的尸体。

到处是凄凉、荒漠与空虚。

你捍卫自己的纯洁、正直、善良与尊严,却加倍地失去了你的纯洁、正直、善良与尊严。

你怀着一腔悲悯诅咒自己。

横空亮起火焰长剑,刺穿浓重的乌云。

啊,大自然撕开自己的胸膛,要扔弃内心的黑暗。

接着,无力地在天空隆隆地发出低沉的呻吟。

风中扭动的大树和激起的浪花,是你在翻来覆去的滚动,撕扯着长发。

雨后,树叶上滴落下硕大的泪珠。

田间大道和林中的小路都被浸成泥泞。

穿行在烟云里雁群的叫声,悠长而又悲凉。

卷着落叶的秋风,也在旷野上吹起哀愁。

冬天凝冻的空气中,光裸沉重僵硬的树干,在忧郁地伫立。

云雾中山峰的积雪,是沉重忧患而白了的鬓友。

从阳光、大气和风的穹庐下波涛的轰响,直到夜晚满月清光中蟋蟀的颤鸣,我听着大自然的哀歌:
你悲戚自己的善,
寓含于你的天敌的善!
推荐欣赏:歌曲《月牙泉》
电影《生死罗布泊》
时文《楼兰的忧郁》、《西风胡杨》
教师寄语: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