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解析)湘教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ppt 湘教版

基础知识回顾
现代化的交通 运输网络和信 息商务网络逐 步形成,内部 发展差异逐渐 缩小 开放程度和对 外联系大幅度 增强
缺乏大型中心 区域空 城市,现代化 间结构 交通线路数量 少,分布稀疏
出现一系列中 心城市和工业 基地,交通运 输建设显著加 快
对外开放 程度 低 ,对外贸易 对外开 对外开放程度 规模较小,典 放程度 逐步提高 型的 自给自足 特征
高频考点讲练
2.区域的三个特性 (1)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 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 素既包括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 文、生物、土壤),也包括人文要素(政治、 经济、语言、宗教等文化要素)。 (2)差异性: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 如:山东省的东西差异(地形、气候、风 俗、经济、文化底蕴等)。 (3)开放性:任何区域不是也不可能是 独立的,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基础知识回顾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含义: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 形式。 2.影响因素:主要有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乡村 地域和城镇 地域。
基础知识回顾
4.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群和工 要素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业区
2.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1)总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 (2)影响因素: 地理条件、发展水
五、区域发展阶段
发展 以传统农业 阶段 为主体的发 特点 展阶段 工业化 城市化 经济 方面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 展阶段
处于起步 阶 加速推进 水平比较高 段 发展水平 相 当低 ,内部 表现出明显的 人均国内生产总 差异 较小, 不平衡增长 态 值达到比较高 的 处于 低水平 势 水平 均衡状态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学案 湘教版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干湿区划分图,回答问题。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读某区域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发展阶段从甲到丙的影响因素。
(3)空间分布特点。
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3)变化特点。
【深度思考1】(1)区域和地域有什么异同?(2)如何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示(1)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一般而言,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二、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常用的指标⎩⎪⎨⎪⎧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2.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 湘教版

(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4 分)
解析 第(1)题,抓住“自然条件”这一关键词 ,能够围海造田,从海水浅,多港湾,泥沙 多等自然条件和西风带风大,推动风车排水 等方面展开说明。第(2)题,从保护环境,恢 复原始生态入手。
答案 (1)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 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 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 答三点)
•( )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解析 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 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 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 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 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
2.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概念的理解 (1)区域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网
空间结构类型
举例
点状
工业、城市、商业中心
线状
交通线、通讯线、供水线
面状
农业、城市辐射力、工业区
网络状
交通网络、通讯网络
经济技术
区空域间位中置的 点 、 线 、 面 依 据 其 内 在 的
联系和
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
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
”
3.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规律
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经济为主,随着工
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当区域
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
以第三产业为主。如下图所示。
[深 度 解 读] 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是指地理分区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或一组相邻的国家、城市、地区等。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征,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简单,主要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开发。
人口多以农民为主,就业机会有限。
典型的初级阶段区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
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开始增长,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
人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就业机会逐渐增加,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行业蓬勃发展。
典型的发展阶段区域包括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和省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3.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峰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高度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
典型的成熟阶段区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地区。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1.地理条件差异: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气候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地理条件好的海岛地区可能发展旅游业,而地理条件差的山区可能发展农业。
2.经济基础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差异也会导致区域发展差异。
比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发展矿产资源,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地区可能发展高科技产业。
3.政策差异:政府的政策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导致经济发展加快。
政策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4.人力资源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也会导致发展差异。
比如,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可能发展较慢。
以上是关于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简要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单元第35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湘教版)

第 35 讲 区 域 的 基 本 含 义、 区 域 的 发 展 阶 段
考基自主落实
考能联动提升
考向真题探究
专题优化演练
考基自主落实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地域空间 。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__________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 界线 。 相似性和连续性 ,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之间有显著的______ 差异性。 优势、特色和功能 (3)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互联系 的。 (4)区域之间是__________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 展阶段
第二、三产业 ____________占 第二产业 比重 相当大的比重, _________ 传统农业 占 __________ 第三产业 的增 _________ 迅速上升, 较大比重,主 第三产业 表现 长速度和产值比 __________ 产业结 体工业部门为 出加速发展趋势;重明显超过第二 资源型 _______工业和 构 劳动力开始由 产业;加工制造 ____________ 劳动密集型 农业 向_______ 资金密集型 制造业 业向__________ _____ 加工制造业 技术密集型 和____________ 和服务业转移 全面升级
第一产业 比重大 __________ 第二产业 _________比重大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呈现出 “三、二、一” 的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三产业 转移。 (2)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 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释疑解惑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 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 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 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 结构合理。
(完整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解析)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23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1题,共44分)(2013江西南昌一模)读“1978~2004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完成第1~2题。
1.福建省与四川省相比较,矿产资源不足,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地理位置优越C.工业起步晚D.劳动力资源丰富2.辽宁省与江西省相比较,资源更丰富,但GDP平均增速慢的原因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B.传统产业产品增长速度慢C.技术水平低D.第三产业落后答案:1.B 2.B解析:第1题,福建与四川相比,福建位于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发展速度较快,所以B项正确。
四川人口比福建多,所以福建的劳动力和市场并不是突出的优势,因此A、D两项错误;工业起步晚不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C项错误。
第2题,辽宁省为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产品增长速度慢,导致GDP平均增速慢,因此B项正确。
辽宁工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突出,且辽宁省技术水平比江西高,所以A、C两项错误;辽宁省GDP的增长主要受工业的影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因此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答案:3.B 4.C解析:由图中所给的纬度可以推知,①②③在秦岭—淮河线以北,④⑤⑥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
再结合经度判断,①为鄂尔多斯高原,②是黄土高原,③是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大部,⑤为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丘陵,⑥主体为武夷山地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
结构日趋复杂,发展
发 展 特 点
了机械、化学、汽车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 、纺织等部门;第二
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 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占较大比重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
形成“芝加哥—匹兹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 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 长活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及区 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
01 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
一定的地域空间。
02 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 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 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如通过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图中a是干旱区;b是半干旱区;c是 半湿润区;d是湿润区。
1
概念:三
次产业及
其内部的
比例关系
2
。 3
差异表现:三次产
业占国内(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三
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
构成等。
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 件、经济发 展水平、资 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 质等。
地
传统农业( 发展水平 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较大
区 工业(加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区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 其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例如,南方水田区作为 一个区域,其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但内部也 有旱地。
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的位置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的人文 地理特征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 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两个 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 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②气候差异的形成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课件湘教版

空间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 分布 现为_线__状__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 特点 业区表现为_岛__状__
答案
7
(4)区域产业结构 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__比__例__关系。 ②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__经__济__发__展___水__平___、资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质等。 ③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 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答案
6
(3)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
因素 水平、___区__域__开__放__程__度___和对外联系等
类型 及特 征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 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 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13
考法 1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区域的划分及特征 (2017·全国卷Ⅱ)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 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 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 1~3 题。
境、人类活动的差 区的地理特征差异、原因及各自发 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
异。
展方向,如 2018·全国卷Ⅲ·T9~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11,2017·全国卷Ⅰ·T4~5,2017·全国卷
环境对人类生产和 Ⅱ·T1~3,T6~8,2017·全国卷Ⅲ·T1~
生活方式的影响。 3,2016·全国卷Ⅰ·T36,2016·全国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 23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11 题,共 44 分)(2 013 江西南昌一模)读“1978~2004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完成第 1~2 题。
1.福建省与四川省相比较, 矿产资源不足,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地理位置优越C.工业起步晚D.劳动力资源丰富2.辽宁省与江西省相比较,资源更丰富,但GDP 平均增速慢的原因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B.传统产业产品增长速度慢C.技术水平低D.第三产业落后答案:1.B 2.B解析:第1 题,福建与四川相比,福建位于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发展速度较快,所以 B 项正确。
四川人口比福建多,所以福建的劳动力和市场并不是突出的优势,因此 A、D 两项错误;工业起步晚不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C 项错误。
第 2 题,辽宁省为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产品增长速度慢,导致 GDP 平均增速慢,因此 B 项正确。
辽宁工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突出,且辽宁省技术水平比江西高,所以 A、C 两项错误;辽宁省 GDP 的增长主要受工业的影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因此 D 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完成第 3~4 题。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答案:3.B 4.C解析:由图中所给的纬度可以推知,①②③在秦岭—淮河线以北,④⑤⑥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
再结合经度判断,①为鄂尔多斯高原,②是黄土高原,③是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大部,⑤ 为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丘陵,⑥主体为武夷山地区。
第 3 题,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分别是:①区土地沙化严重;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③区春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广大;⑤区红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平原地区洪涝严重。
第 4 题,各区水文特征表现为:①②③地区河流水量较小,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大;④⑤⑥地区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2013 湖南长沙一模)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 5~6 题。
5.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松嫩平原D.太湖平原6.该地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A.光照充足B.土地面积广阔C.降水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答案:5.A 6.A解析:第5 题,该地区具有种植棉花的优势,选项中塔里木盆地降水少,热量条件好,病虫害也少,最具有种植棉花的优势,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故 A 项正确。
第 6 题,塔里木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故 A 项正确。
塔里木盆地大部分为沙漠, 降水较少,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较少;当地地广人稀,消费市场并不广阔。
分析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7~9 题。
材料一:地区耕地林地草地宜农荒地其他黄淮海平原56.14%12.15%8.08%3.18%20.45%黑龙江垦区37.37%14.41%6.23%30.67%11.32%材料二:年份耕地面积(千米2)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毫米)雨季地表径流(亿米3)水土流失面积(千米2)粮食总产量(万吨)人口(万)196400 36.7 17.1 31 9.621.1 9 369 5200521 20.4 18.2 68 11.940.8 6 087 17.从材料一表中可以直接看出,与黄淮海平原相比,黑龙江垦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包括( )①土地利用程度高②耕地后备资源充足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④林地所占比例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8.由材料二可知,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原因可能是( )①降水量大②土质疏松③土层浅薄④人口密度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贵州某山区县与黑龙江垦区相比,水土流失问题更严重,原因主要是( )A.降水量过大,森林覆盖率低B.平原面积小,宜农荒地少,坡地开垦多C.以红壤为主,肥力低D.耕地利用频率过高答案:7.B 8.C 9.B解析:第 7 题,从材料一表中数据可知黑龙江垦区在林地比重和宜农荒地方面比黄淮海平原有优势。
第 8 题,贵州该山区县地处湿润地区,降水多,且以山地地形为主,坡度大,土层浅薄,更易发生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第 9 题,通过两材料数据对比,贵州该县山区比黑龙江垦区森林覆盖率高,但山地地形造成平原面积小,主要以开垦坡地来增加耕地,造成水土流失更严重。
下图中 1、2、3 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
据此完成第 10~11 题。
10.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天然橡胶种植北界B.1 6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30 ℃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11.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B.差异性C.过渡性D.整体性答案:10.D 11.C解析:第10 题,A、B、C 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
第 11 题, 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二、综合题(2 题,共 56 分)12.(26 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 , 。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 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有:工业结构的调整: ;工业布局的调整: ;生态建设: ;其他方面: 。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写资源、生态、污染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只写环境与生态两方面也可以)(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交通、科技、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解析:本题突出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结合图例,阶段一主要开发煤炭资源,阶段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较快。
对照阶段二和阶段三可分析整治措施。
13.(30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 年2 月1 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长春开幕。
会议中就如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推进产业调整做了深入探讨。
会议指出,吉林省产业结构要从汽车、石化“二人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的轨道。
材料二:项目所占比重(%)贡献率(%)2009 年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13.6 2.7 2.8第二产业48.5 59.4 16.7第三产业37.9 37.9 12.7材料三:20 04~2009 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唱“二人转”。
试分析其汽车、石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并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一、二,描述如今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
(3)判断吉林省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
答案:(1)吉林省能源资源丰富,靠近钢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技术条件较好,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汽车、石化产业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产业结构单一, 区域内资源短缺现象逐步显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地关系变得不协调。
(2)如今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总体上产业结构趋于复杂。
(3)吉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特点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大加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解析:吉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依据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但这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从图表中的数字信息上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