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有机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地球化学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通过对地球表层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来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环境污染等信息的一门技术。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地球化学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矿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可以确定矿床的类型、规模和储量等关键信息。

例如,通过对矿石中金属元素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金矿床的存在与否,并进一步评估其开采潜力。

此外,地球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矿床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为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球化学技术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地球化学技术还可以追踪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路径,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可以确定污染源,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此外,地球化学技术在水资源勘查和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水体中的溶解物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判断水源的类型、水质的优劣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例如,通过对地下水中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判断水源的补给方式和水体的循环过程,为合理开发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在勘查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方面,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提供更可靠的勘查数据。

另一方面,随着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技术的进步,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和环境演变规律,为勘查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总之,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运移、化学特性及其在地球圈层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有机地球化学则是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中的分布、特性、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它是现代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与矿物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有机结合,构成了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有机地球化学古气候学、有机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等几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一、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沉积岩石等。

这些物质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机质,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与原料资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含碳量极高的有机物,其成分除了含碳之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

石油和天然气是构成地球深部烃类资源的主要成分,而煤炭则是由大量的植物残骸在地质历史长期压缩和化学反应形成的,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燃料。

沉积岩石则是指岩石中含有可见的、经过生物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化石和其他有机标志物的沉积物。

有机质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深度较浅的沉积岩系。

研究沉积岩石中的有机质,有助于了解岩石的沉积环境、沉积旋回、海水温度、海平面变化等。

有机质通常包括一系列的生物标志物,如芳香烃、脂肪烃等,这些标志物具有结构独特、成分多样、稳定性高的特征,可以用来将岩石的沉积环境重建出来。

二、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有机质的主成分是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氧等元素的有机物。

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机质和岩石成因的关系,我们需要掌握有机质的具体特征。

(1)碳同位素组成燃料油、煤中的有机碳含量可以用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表征。

碳同位素组成是指不同样品中碳的不同原子量之间的比例,以表征碳源以及化学分馏过程。

同位素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以δ13C ‰ (PDB) 的形式表示的。

其中δ13C为样品同位素组成相对于标准物质Pee Dee Belemnite(PDB)的偏移值,计算公式如下:δ13C ‰ (PDB) = [(13C/12C)样品/(13C/12C)PDB - 1] × 1000‰(2)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是有机地球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勘探与储量评估方法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勘探与储量评估方法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勘探与储量评估方法石油资源是全球能源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开发和利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石油资源的勘探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运用各种地质勘探与储量评估方法。

本文将介绍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质勘探和储量评估方法,并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地质勘探方法1. 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是石油勘探的基础,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属性,例如地震波速度、电磁场等,来揭示地下构造和储集层信息。

其中,地震勘探是最常用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和振幅变化,以及反射和折射现象,来确定油气藏的存在与性质。

此外,磁法、重力法、电磁法等地球物理方法也常被应用于石油勘探中,以辅助地质解释和储量估算。

2. 地质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地质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通过研究地下流体中的成分和特征来判断石油资源的分布和类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地球化学勘探,通过对地下水、沉积物和岩石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来确定地下的油气源岩和油气运移过程。

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法、有机地球化学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中,以提供有关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信息。

3. 地质测井方法地质测井是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勘探方法之一,通过在井孔内进行测量,获取地下岩层与流体的物理、电性质信息。

其中,测井曲线的解释与分析是关键,通过分析测井曲线的特征,如电阻率、自然伽马射线、密度等,可以判断岩石类型、储层含油气性质,进而确定勘探策略和开发方案。

二、储量评估方法1.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储量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利用已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预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勘探区域内有关地质参数的概率分布进行建模,结合勘探区的地质特征和勘探数据,来评估储量的分布和值。

此外,还有地质数学模型方法、回归方法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手段实现储量评估。

2. 应力与压裂方法应力与压裂方法是评估致密油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的重要手段。

地质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在当今的能源领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至关重要。

而地质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手中的地图和指南针,为寻找深埋地下的油气宝藏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方向。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科学。

在油气勘探中,地质学家们运用各种地质理论和方法,对地下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沉积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评估油气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力。

首先,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层就像是一本记录着地球历史的“书籍”,每一层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的地质信息。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了解不同地层的形成年代、沉积顺序和岩性特征。

在油气勘探中,特定的地层往往与油气的生成、储存和运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某些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地层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生成油气,而砂岩等渗透性较好的地层则可能成为油气储存的良好场所。

沉积学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同样不可或缺。

沉积环境决定了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进而影响了油气的生成和储集条件。

例如,在三角洲、滨海等沉积环境中,往往会形成大量的砂体,这些砂体由于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有可能成为优质的油气储层。

地质学家通过对沉积岩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等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古代沉积环境的类型和演化过程,从而为寻找油气储层提供重要的依据。

构造地质学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地下的地质构造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而构造地质学则是解开这个迷宫的钥匙。

地质构造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例如,背斜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常见场所,因为它能够形成一个向上凸起的空间,使得油气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聚集。

断层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或者封堵油气的屏障。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预测油气可能聚集的位置,为钻探提供目标。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岩石学的研究也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地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构造、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其应用广泛,对资源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以其高效、准确的特点,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

本文将探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并阐述其在矿产勘探中的重要性。

一、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前景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是以地质学、化学学科为基础,结合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地壳化学元素的分布,控制地质过程,以及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床评价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地质体内是否存在矿化作用及其成矿潜力。

地球化学方法能够综合考虑矿床成因的多种因素,如地质、矿化特征、矿床类型等,对储量、品位、成矿规模等进行评估,为找矿方向和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石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

矿石中的杂质元素对矿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地球化学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矿石中的杂质元素含量,为矿石的选择、分选等加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球化学方法还能够对矿石中有毒元素进行分析,为矿石的环境友好型加工提供保障。

此外,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球化学方法在环境监测、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可以通过对矿石中各种元素的分析,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成因进行研究,为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同时,地球化学方法还能够对含油、含气岩石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油气资源,为勘探的精细化提供支持。

二、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探中的重要性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油气化探是运用地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通过研究油气微运移现象或化探异常,达到找油气的目的,并兼顾地质研究的一种直接找矿方法。

由它的名字就可以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化,地球化学方法;探,普查勘探;即使用地球化学方法来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勘探。

油气化探包括四个测量阶段: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的普查阶段,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井下勘探阶段。

㈠.区域概查阶段。

该阶段以大地构造单元为分区,含油气异常的固定,以1: 20万对区域内进行地球化学调查。

该阶段确定区域的背景值,以及造成异常的主要因素;航测法在区域勘探中有重要作用。

㈡.有利区域的普查阶段。

该阶段在确定的有利地区进行面积性油气化探勘探工作,比例尺介于1:20万与1:10万,取样密度不应小于10km2 3~5点。

其主要任务:①结合物探和地质资料,绘制化探异常图,缩小有利靶区;②结合构造背景,建立异常模式,预测油气藏类型。

㈢.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

在普查圈定的综合油气化探范围内,进行1:5万一1:10万比例尺精度的化探测量,采样点密度为10km2 20~40个点,主要任务布置石油钻探孔位提供依据,具体任务:①通过加密采样点,解剖前一阶段的综合异常,进一步缩小靶区,利用异常指标;②主要研究和运用多种直接指标的分布特征,通过各种方法绘制有一定风险的油气勘探部署图,为钻孔布置提供意见;③要有适当的油气化探基准井,排除地面干扰因素,追索化探指标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油气藏特征。

㈣.井下勘探阶段。

在专门的地球化学钻孔和油气钻探中,进行深层化探测量,主要任务:①系统地研究全部沉积剖面上地球异常指标的特征;②研究油气运移迹象、途径和规律;③岩层时代和油气藏关系的研究。

以上体现了油气化探由区域到局部,在背景找异常的研究方法。

谈起油气化探的方法分类,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分类;按研究目的层分类:空中化探;表层或近地表化探;深层化探。

按研究介质的分类:气体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岩石地球化学法。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

自然科学SI L I C o NL L E Y●l:,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郭军(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技术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摘要]利用有机质中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类型划分、能力、有机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

评价目标区不同洼陷原油物理化学特征,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棒薄层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兴隆镇中生界乍油层及附近新牛代生油层的生油通过油源对比技术解决了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油气来源问题,为该区进行卞【关键词]烃源岩地球化学油源对比有机质锦150区块辽河油区西部凹陷两斜坡中国分类号:T E X XX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016一01一、引育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五”以来,辽河油田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及勘探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寻找储量的难度和风险不断增大,资源接替矛盾越来越突出[1]。

而两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是辽河油区少有的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明确该区下一步勘探方向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锦]50区块附近相继发现S2和娩两套油层,获得工业油气流。

s2原油与l I z原油物性丰H差较大,它们分别从何而来呢?如果中生界油层的油气来自北侧的中生代凹陷.那么,围绕中生代凹陷还会有很好的勘探前景:而若中生界油层的油气来自南部和东南部的清水凹陷与鸳鸯沟凹陷,那么油气运移的距离已经足够远,接近边缘,向西部勘探的价值已不大.因此需要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工区地质概掘该区地质条件复杂。

东部和东南部比邻清水门陷与鸳鸯沟凹陷,北部为兴隆镇中牛界凹陷沉降中心。

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基岩埋藏深.沉积岩厚度大,下第三系各地层组发育完稚。

就其区域构造特征来看,其东部为埋深大于5000m的清水洼陷,东南部的鸳鸯沟洼陷其埋深也达5000余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有机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气成因理论油气源对比油气资源评价油气藏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沉积盆地热流和热史研究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化探)……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烃源岩的定性评价是其定量评价和油气资源量评估的基础。

也是油气资源评价体系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勘探早期是对烃源岩的一种鉴定工作。

主要回答勘探区是否存在烃源岩?哪些是烃源岩?烃源岩的品质如何?由于前已述及,油气是由有机质生成的,因此,岩石中有机质的多少、有机质生烃能力的高低及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就成为决定烃源岩生烃量大小的因素。

岩石热解分析Rock--EvalEval))基本原理(Rock分析周期岩石热解分析(Rock Rock--Eval Eval))基本原理分析结果S 参数意义0:气态烃量,mg 烃/g 岩S 1:液态烃量,mg 烃/g 岩S 2:热解烃量,mg 烃/g 岩S 4:残余有机质二氧化碳量, mg CO2/g 岩Tmax :最高热解峰温,是热解烃S 2峰峰顶的温度,与烃源岩的成熟度有关岩石热解分析(RockRock--EvalEval))烃源岩热解参数计算及参数意义总有机碳:TOC(%)=(0.83×(S0+S1+S2)+S4)/10氢指数:IH (mg烃/g。

TOC)= S2/TOC)×100烃指数:IHC (mg烃/g。

TOC)=(S+S1)/ TOC)×100氧指数:IO (mgCO2/g。

TOC)=(S3/TOC)×100有效碳:Cp(%)= 0.083×(S0+S1+S2)降解率:D(%)=(Cp/TOC)×100生烃潜量:Pg(mg烃/g。

岩) = S+S1+S2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烃源岩的定性评价的研究内容有机质数量(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任何评价工作都涉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问题。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也不例个。

选择具有明确地球化学意义的参数和适合的评价标准是烃源岩评价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一)有机质数量有机质数量((丰度丰度))指标1、总有机碳(TOC,%)或有机碳Corg一、有机质数量有机质数量((丰度丰度))评价2、氯仿沥青“A ”(%)和总烃(HC,ppm)3、生烃潜量Pg4、显微组份全岩体积百分含量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丰度))评价标准(丰度有机质数量((二)有机质数量中国煤系泥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陈建平,1997)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数量有机质数量((丰度丰度))评价标准与不同学者于不同时期所给出的泥质烃源岩一、有机质数量有机质数量((丰度丰度))评价的评价的下限标准均比较相近(0.4%~0.5%)明显不同,关于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评价,不同学者、不同时期所给出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丰度))评价标准(丰度有机质数量((二)有机质数量国内外不同单位及学者提出的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标准研究单位或研究者 下限值% 研究单位或研究者 下限值% 美国地球化学公司 0.12 陈丕济 0.10 法国石油研究院 0.24 傅家谟 0.10,0.20 罗诺夫 0.2 郝石生 0.30 挪威大陆架研究所 0.2 大港石油管理局研究院 0.07~0.12 庞加实验室 0.25 田口一雄 0.20 亨特 0.29,0.33 帕拉卡斯 0.40蒂索 0.3 埃勃 0.30 贵州八普 0.12 刘宝泉 0.05 四川石油研究院 0.10 黄第藩 0.10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数量有机质数量((丰度丰度))评价标准过去给出的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较低,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这就是我国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丰度普遍较低,大多在丰度普遍较低,大多在0.2%0.2%左右,左右,且成熟度较且成熟度较高。

如果按照前述陆相源岩的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我国碳酸盐岩覆盖区(约占陆地面积的1/3)内大部分地区的油气勘探潜力。

按排气量的大小确定的工业下限值约为0.25%~0.3%。

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类型1.据有机质的来源划分有机质的类型2.据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判识有机质的类型3.据有机质(干酪根)的显微组分组成鉴别有机质的类型。

4.据岩石(或干酪根)的Rock-Eval热解特征划分有机质的类型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类型4.据岩石(或干酪根)的Rock-Eval热解特征划分有机质的类型图17-11 氢指数、氧指数划分生油岩有机质类型图由氢指数、氧指数划分有机质类型图(据邬立言等,1986)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类型4.据岩石(或干酪根)的Rock-Eval热解特征划分有机质的类型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类型4.据岩石(或干酪根)的Rock-Eval热解特征划分有机质的类型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类型5.依据红外光谱(官能团)特征划分有机质的类型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红外光谱(傅家漠,1995)Ⅰ型(侏罗纪Ro=0.65%;ⅡA (第三纪,Ro=0.56%);ⅡB 型(第三纪,Ro=0.56%);Ⅲ型(第三纪,Ro=0.42%)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二、有机质类型5.据干酪根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判识干酪根的类型陆相干酪根的δ13C(‰) 与其类型的关系三分法(王大锐,2002)黄第藩(1991)SY/T 5735-1995典型腐泥型-28.0~30.2 Ⅰ-27.0~29.3 Ⅱ-25.5~27.2 Ⅲ-21.0~26.0标准腐泥型Ⅰ1 -28.2~31.0含腐殖腐殖型Ⅰ2-27.5~28.2中间型或混合型Ⅱ-26.0~-27.5含腐泥的腐殖型Ⅲ1-24.5~-26.0标准腐殖型Ⅲ2-20.0~-24.5<-30-30~-28.0-28.0~-25.5-25.5~-22.5>-22.5有机质类型的各种评价方法中,应用较多、比较权威的是依据干酪根的元素组成、显微组分组成、RockRock--Eval热解数据热解数据等。

等。

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三、有机质成熟度反映生烃母质干酪根演变特征的元素组成的变化、官能团构成的变化、自由基含量的变化、颜色及荧光性的变化、热失重的变化、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镜质体反射率的变化以及反映热解产物演化的可溶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烃类的含量及组成均可成为成熟度指标。

此外,生物标记化合物异构化参数、奇偶优势参数等等也可以成为成熟度指标。

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四、生烃潜力综合评价结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以干酪根生烃理论的建立为标志,地球化学家对有机质成烃的认识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和机理的升华。

这就为科学、定量地计算生油气量奠定了基础。

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计算就成为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烃源岩定量评价的实质就是油气资源问题。

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目前由油公司和研究机构提出并被应用的生烃量定量评价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改进的氯仿沥青法,二是基于有机质成烃机理的成烃率法,三是基于Rock-Eval分析所得的生烃势法。

第二类方法按成烃率求取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模拟实验法、化学动力学法、物质平衡法等。

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一、氯仿沥青法Q总=S·H·A·ρ/(1-K运)式中,Q总——为评价目标的总生油量;S——烃源岩的面积;H——烃源岩的厚度;A——氯仿沥青A的平均含量(%;ρ——烃源岩的比重;K运——烃源岩中石油的运移系数。

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将评价目标划分为有限个评价单元,分别计算各个单元的生烃量后求和。

这一公式实际上是由物质平衡原理,即Q 生=Q残+Q运=S·H·A·ρ+Q运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二、基于成烃机理的成烃率法按照现代油气成因机理,单位源岩中油气的生成量取决于有机质的丰度(数量)、类型(反映单位重量有机质的生烃能力)和成熟度(反映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的成烃转化率)。

这样,某评价目标中油气的生成量应该为:Q=S·H·ρ·T OC·IH·X式中,S·H·ρ——源岩的重量;TOC——源岩中有机碳含量,可采用恢复后的原始有机碳;IH——单位质量有机质的原始生烃潜力(如mgHC/gTOC或kgHC/tTOC,反映有机质的类型);T OC·IH则反映了单位重量源岩的生烃潜力;X——成烃转化率(无量纲,或用%百分数表示)计算生油量时用成油转化率,计算生气量时用成气转化率。

IH·X则反映了单位重量有机碳的生烃量;具体各变量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组合。

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二、基于成烃机理的成烃率法一旦确定了有机质的成烃(油、气)转化率X(等于已生烃量/总生烃潜力),生烃量的定量评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准确得到X。

求取成烃转化率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即热模拟实验法、化学动力学法和物质平衡法。

相应地,有关的生烃量计算方法也可分别按这三种方法来命名。

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二、基于成烃机理的成烃率法1.热模拟实验法产气量,ml/gTOC温度增加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二、基于成烃机理的成烃率法2.化学动力学法第二节烃源岩定量评价二、基于成烃机理的成烃率法3.物质平衡法利用物质平衡法计算有机母质转化过程中的油气产量(或者油气产率)的基本思想是由前苏联学者乌斯宾斯基(1954)提出的:有机母质转化前的初始重量(M0)等于转化后的残余有机母质重量(M)和各种产物重量(Xi,i代表不同的产物组分)之和。

从原理上讲,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

但由于除了原始有机质和CO2、H2O、H2的组成外,地球化学家感兴趣的油气产物和残余有机质的组成都随着成熟作用不断演变,人们几乎没有办法一一对应地确定达到某一演化程度时各种产物的精确组成。

因此,往往只能确定它们的大致对应组成,从而很难严格配平。

第三节油气源对比油气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直接服务于油气勘探。

在一个含油盆地中有若干个油藏和油层组,这些石油来源于共同的生油岩还是不同时代的生油岩,特别是出现多套生储组合时,搞清它们的运移方向和途径,确定其主要生油层和储油层的持点,对油层分类和远景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徐伟民,1993)。

第三节油气源对比根据勘探和生产的各种问题,原油对比的目的变化很大。

原则上要求作对比的项目有(图22-1):不同原油之间的彼此对比,油与其生油岩的对比,气与气的对比,并且如有可能的话,应进行气与油和生油岩的对比(B.P.Tissot等,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