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外建筑比较谈

中外建筑比较谈

中外建筑比较谈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对哲学、宗教、艺术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差异。

以中外建筑的结构和文化来比较两国的差异。

木构架结构砖石结构中西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

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中外艺术对比

中外艺术对比
中外建筑对比
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
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 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 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科隆大教堂有流动感的石造镂空花纹,以向上 升腾的神奇的形象而显得格外宏伟壮观。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 造型上讲求天地方圆,中正对称,以大屋顶为特征, 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 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 外国古代建筑,通常我们常指的是欧洲古建筑, 大多为砖石结构,文艺复兴后,造型上开始多元化。

中西传统建筑差异

中西传统建筑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外建筑对比欣赏

中外建筑对比欣赏
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 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 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 的建筑。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 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 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 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即汉教高塔也位 “族建 建称于 雁文筑 于“西 塔化艺米唐荐安 晨的术,代福市 钟标遗塔景寺荐 ”志产形龙佛福 列性,秀年塔寺 入建是丽间”内 “筑佛,,,, 关之教被原自是 中一传认有唐一 八。入为 代座 景小中是层保唐 ”雁原唐,存代 。塔地代现至密 及区精存今檐 其并美 ,砖 古融的层小塔 钟入佛,雁, 43.4 15 13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 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 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 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 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 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 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 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 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 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 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 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建筑之一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与此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也在中国市场上扎根发展。

中外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本报告将对中外建筑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外建筑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规模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如美国的斯克伦、德国的霍奇斯、法国的圣戴梅、日本的大成等,均拥有庞大的建筑项目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项目规模巨大,具有强大的实力竞争国际大型工程项目。

与之相比,中国的建筑企业在规模上相对较小。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中国建筑企业如中国建筑、中交建、中国铁建等,在国内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建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二、技术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技术力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国外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相对较强,拥有更为成熟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这些企业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目标。

而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中国建筑企业在建筑规模和工程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随着中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开始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三、管理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上较为成熟,拥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营流程。

这些企业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控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中外建筑企业发展史对比

中外建筑企业发展史对比

中外建筑企业发展史对比中外建筑企业的发展史对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业务范围、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对比的方面:1.历史背景:•中国建筑企业: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在20世纪前半叶,建筑业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后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建筑企业逐渐崛起,涉足国内外各类工程。

•外国建筑企业:西方国家的建筑业发展较早,一些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例如,欧洲一些建筑公司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参与了大量历史建筑的兴建。

2.业务范围:•中国建筑企业: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国内外都有涉足,从住宅和商业建筑到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项目,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外国建筑企业:一些跨国建筑公司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承揽工程,包括一些标志性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等。

3.技术创新:•中国建筑企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建筑企业在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一些中国企业在数字化建造、绿色建筑等领域进行了创新。

•外国建筑企业:西方建筑企业通常也在技术创新上领先,特别是在设计、工程管理、可持续建筑等方面有很多研究和实践。

4.国际化水平:•中国建筑企业:近年来,中国建筑企业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承揽了一些大型国际工程。

一些中国建筑公司已经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与外国企业展开合作。

•外国建筑企业:一些外国建筑公司可能有更为广泛的国际业务经验,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揽工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对比的一些方面,具体情况可能因公司的规模、历史、战略规划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发展水平和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对比时,最好基于具体的建筑企业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精品作文】中外建筑史

【精品作文】中外建筑史
12. 凯旋门。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到1836年终于全部竣工。
13.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1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11. 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例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 ”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对比
——汉代与古罗马建筑对比
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
老师:培颖
:和畅
学号:20141057
一、目录
1.建筑风格的发展
1.1汉代的建筑发展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
1.3分析
2.思想信仰分析
2.1 我国
2.2 欧洲
3. 建筑对比
3.1 材料对比
3.2 结构对比
3.3 空间对比
3.4 色彩对比
4. 总结
1. 建筑风格的发展
1.1 汉代的建筑发展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从最早的周朝开始,就有了特定的风格。

自一统六国,仿建六国宫室,将全国文化集中于关中。

后来,汉继制,全国的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并一直占于主流地位。

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容明确,布局铺舒展,构图整齐规则。

同时随着独尊儒术的确立,各种当时的一些建筑风格形式也作为及礼仪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
西方建筑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进程快速多变。

西方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罗马式建筑则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

尤其是对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巴洛克建筑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感;哥特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洛可可建筑风格是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xuan)结构,从而获得了更加宽阔的部空间,
建筑物也因此朝着更加宏伟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3 分析
在西方建筑中,但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战乱,王国的四分五裂使西方的建筑传承呈现多样性。

中国古代也是战乱频仍,汉族的政权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挑战,但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每一种外族文化最终被同化、吸收,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都接受了中国汉传的建筑形式,只是在局部融汇了本民族的特色。

2. 思想信仰分析
2.1 我国
中国人崇拜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协调统一,认为认识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顺应自然,在审美上认为自然就是美的。

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自然的协调统一。

大规模的建筑群通常会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有致。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园林更是如此,往往置于假山,开凿小溪,种植花草不下百种。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就是尽量模仿自然。

2.2 西方
西方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少平原,多山地,所以对于西方人们来说,无法依赖自然,要想生存,必须与自然作斗争。

西方思想开放,表达直白,并不像中国那么含蓄。

这也正是西方建筑、园林可以标榜人为因素的重要原因。

而且中国大部分信仰道教、佛教,而
西方大多是基督教。

所以多庙宇,而西方多教堂。

3. 建筑对比
3.1 材料对比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西方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3.2 结构对比
中西建筑材料的性能是决定建筑结构的基本。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墙壁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重要结构部分,只起隔断的作用。

到了明朝,木架结构经过简化,已经形成新的定型体系。

随着砖的普及,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筑的无梁殿,开元寺等。

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太和殿大木结构
欧洲建筑崇尚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并不执著于结构之美。

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并逐渐发展形成三种基本柱式,影响欧洲建筑几千年的历史。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或柔美或阳刚,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故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与风格。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布
鲁乃列斯基,第一个完全集中式的穹顶。

也开始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结合。

到了文艺复兴盛期,罗马柱式被更广泛地采用,代表建筑:坦比哀多(伯拉孟特)
到了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师开始教条式的模仿过去大师的创造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

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形体和意外起伏转折。

圣彼得大教堂
3.3 空间对比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部实行奴隶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的力量。

3.4 色彩对比
中国古典建筑,民居多采用白墙黑瓦,而宫殿多是金碧辉煌,红木、琉璃瓦等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制度。

而西方建筑中,大多采用灰色调来完成,
4.总结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家发生过重大影响体现为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
主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国的文化艺术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西方艺术是几个人的接力跑这就是中西方建筑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