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艺术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建筑艺术之中西方比较

建筑艺术之中西方比较

建筑艺术之中西方比较内容摘要:从最初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到后来房屋的建造,人类逐步远离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跨除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各自独立发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中西方建筑风格。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的交流、融合,中西方建筑不仅在各自的传统基础上得以发展,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哲学思想,儒家文化,文明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中西建筑艺术上的差别,是其文化差别的一种表现,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建筑艺术有着以下几点不同: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

埃及的金字塔,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外建筑艺术的异同

中外建筑艺术的异同

中国近现代建筑表现出一些新的艺术特征: 传统建筑的园林和装饰艺术出现了新风格 在传统建筑中,园林和装饰是由于 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最敏感的部分。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 南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大部分经过改建和重建,它们共同的倾向 是,建筑的比重大大增加,空间曲折多变,装饰繁复细腻,假山曲屈奇谲, 相当一部分流于繁琐造作。建筑装饰则普遍走向大面积满铺雕镂,色彩绚丽, 用料名贵,题材范围扩大,手法非常细致,还有一些西方巴洛克、罗可可的 手法类杂其中,某些构图意匠也受其影响。 突出了建筑的类型风格 近代出现的新类型建筑开始大都是直接搬用西方同类 的建筑,而西方各类建筑又大都有一套基本定型的形式 单体建筑重在表现外观造型 近现代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以表现空 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这与同时输入的 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艺术形 式包含着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 艺术的社会价值,审 美功能要求有较强的政治伦理内容,即以特定 城 和 莫 明 烽 园 高 火 代 佛 窟 香 台 长 外 阁 的 城 景 构 成
国外建筑风格
哥 特 式 建 筑 风 格
古罗马式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式风格
意大利比萨斜塔
巴洛克建筑风格
罗赫尔德修道院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
哥特式建筑风格
圣丹尼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拜占庭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式由下列一些因 素构成: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 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 (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 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 ①十字轴线对称, 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 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 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 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展现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特点。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设计理念,使得中西方的建筑设计差异性显现出来。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首先,从建筑风格上来看,中西方建筑设计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线条感,追求简洁、规整的外观,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都是典型的代表。

而中国建筑则更注重意境和气韵,重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例如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和现代的传统式建筑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其次,从建筑结构上来看,中西方建筑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实用性,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追求简单、直接的结构形式。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更加注重木质结构和斗拱悬挑的技法,追求柔美、曲折的结构形式,注重建筑的灵动性和变化性。

最后,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也有着深刻的差异。

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现代性,追求科技和创新,建筑设计常常体现出现代社会的理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建筑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追求自然和谐,建筑设计常常融入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观所决定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各种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建筑艺术。

希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中西方能够更加深入地相互理解和合作,共同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万神庙内景和地下墓室
卢梭墓
伏尔泰墓
拿破仑的灵柩
恩瓦立德新教堂
( 荣 军 院 教 堂 )
一些墓葬形式
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
•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
中雨中有影,诗中泪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 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郑板桥
• 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
昭陵已发掘遗址图
乾陵
• 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至 今未被盗过。 • 乾陵依山为陵,东南有17座子孙儿女王公大臣陪葬陵 墓。 • 陵园内现尚存 124件精美的大型石刻群,从南往北有八 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和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着 袍持剑中郎石人像10对,并有两通高达 7米以上的《述 圣记碑》和《无字碑》,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 数民族首领或友好国家特使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各 有石狮 1对。这些石刻,造型逼真,神态生动。
秦陵内部构造模拟想象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 属的墓葬。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 汉时期墓。 其中一号汉墓保存最为完整。墓内结构宏伟复 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 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 用白膏泥填塞封固。故历经2000多年,墓葬内的 随葬品及遗体保存完好。
风致园的出现,改变 了欧洲规则式园林的
统治局面。
• 风致园多模仿自然, 是自然的再现。是一 种尊重自然的理念。
日本枯山水——京都龙安寺石庭1450年
回游园——京都桂离宫
﹁ 远 瀛 观 ﹂ 遗 址
海晏堂
海晏堂遗址
观水法复原图和遗址
圆明园其他遗址和复原图
万花阵
埃及壁画《奈巴蒙花园》 约公元前1400年
古代埃及王公贵族 的宅邸旁,都建有 游乐性的花园。
这些花园都采用几 何式构图,以灌溉 水渠来划分空间。 园的中心是矩形水 池。周围并列种植 各种树。
新巴比仑的“空中花园”
何谓“中、西”方建筑差异

我们可以用“稳定”和“变革”两个词来概括。 中国建筑文化十分稳定。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
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发展是有序
的、承上启下的渐进。

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 哥特式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的 多样性。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人为的物质环境
梁山南峰
梁山北峰
明十三陵

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
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皇
陵集群。 • 以朱棣的长陵为主体,其 余各陵由此逐渐向两侧发 展,环布山中,形成一个 面积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 盆地南向开口,是进入陵 区的门户,左右有小山相 对,犹如双阙。 • 十三陵在总体上置有共用 的神道、牌楼、石象生,
辛追复原像
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 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绘画水平、手工 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2号:利苍
1号:辛追
3号:利苍之子
马 王 堆 墓 址 分 布 图
马王堆1号汉墓及辛追棺椁
政治、经济、军事 地理、环境 建筑的存在 科学、技术 材料、工具
艺术、审美
历史、文化、观念
• 宏丽壮观的宫殿建筑 • 视死如生的陵墓建筑 • 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
宏丽壮观的宫殿建筑
我们发觉了故宫一系列区分起来的空间,其间又是互相贯通的…… 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如法国凡尔赛宫)正好相反,在那里,开放的
太和殿
紫禁城
约0.72平方公里
亚述
萨尔贡二世王宫
尼尼微城墙遗址
法国卢浮宫
凡尔赛宫
中西宫殿建筑的异同
• 同:在形象上都十分注重渲染建筑雄伟壮丽的效果,以 表达王权的至尊与永恒。
• 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 西方皇宫多强调单一体压倒一切的气势。 – 中国宫殿多重视整体建筑序列的艺术构思。通过门与
汉长乐宫
约 5 平方公里
• 汉时宫殿以长乐、未央、建章最为有名。 • 长乐宫是在秦宫殿建筑的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 未央与长乐相临,小于长乐宫。自建成后汉 代皇帝便居住于此。 • 留存时间较长,直至隋被毁。
长 乐 、 未 央 宫 示 意 图
未央宫椒房殿复原透视图
唐大明宫
约3.2平方公里 含 元 殿 复 原 图 大 明 宫 复 原 图
视点完全集中在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上,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与城市
分隔开来。 而中国的观念是十分深远和极为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上有数以
百计的建筑,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
的有机体的一部分……中国的观念同时也显出极为微妙的千变万化, 注入了一种融汇了的趣味。
秦咸阳宫
咸阳宫内1号宫殿筑于多

建造地点:位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 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 公元前600年为他的一个妃子修建的。


建筑整体为一个四角椎体。由沥青及砖块建 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种有全 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 河流下,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庭的交替,中国宫殿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诗意,在
统一的格局中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有机图案。
视死如生的陵墓建筑
• “葬”:人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垫
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
• 《易经》——古之葬者,厚衣之以
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图坦卡门黄金面具
秦始皇陵
关于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
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现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 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
西安附近唐代陵墓、宗庙、祭坛分布图
• 昭陵——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合葬之墓
昭 陵
• 此陵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建陵的新制度。 • 昭陵占地30万亩,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部。 所处山脉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 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 海拔1888米。 • 陵墓所遗留:昭陵六骏、十四国君长石刻像、 石兽雕像等。
哈德良别墅
坐落在狭窄的山谷中间,用地不规则,起伏大。
内有宫殿、图书馆、画廊、剧场、庙宇、浴室、游泳池。 依山就势,变化丰富,没有明确的轴线。
柱廊园 水剧场
意大利台地园——兰特庄园
后庭 水链
西
法 国 古 典 主 义 园 林 凡 尔 赛 宫 苑
——

太阳神喷泉雕塑
拉东娜泉池
英国风致园

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电影《神话》中富有想象力的秦陵内部景象
• 目前考古工作者钻探出 地宫的宫墙南北长460
米,东西宽392米,墙
体高和厚各4米,其顶 部距地表深2.7米━━4
秦陵外貌
米。
• 采用未经培烧的砖坯子 砌成,面积为18,0320 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 最大的陵墓建筑。
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布阿依索 • 园林是介于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对艺术的感受之间的 人工环境,其间包含了山、水、建筑和植物等。
拙政园
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反映了对自然美 的高度概括,体现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圆明园
圆明园风景复原图
田字房 方壶盛境
银制兽纹门环
“远瀛观”复原图
层夯土高台之上。东西长 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 地面6米,平面呈长方曲 尺形 。 距1号宫殿不远有多处宫 殿遗迹尚未发掘。 遗迹连接在一起形成有 规律的宫室建筑群体,规 模宏大,气势惊人。
秦咸阳宫1号宫殿复原透视图
咸阳宫出土文物
陶 制 下 水 管 道
青 铜 鼎
虎 符
银 盆
汉未央宫
约6.9平方公里
整体性很强,是古代皇陵
中的特例。
古埃及的陵墓形式
图 坦 卡 门 陵 墓
阿 伽 门 农 井 墓
阿 特 柔 斯 宝 库
迈锡尼
巴黎万神庙鸟瞰1791年建成
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是埋葬“伟人”的墓地。共安葬着72位对法兰西作出贡献的人
长100米,宽84米,高83米。三角楣上创作了浮雕 《在自由和历史之间的祖国》。 下面是著名的铭文:“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
汉墓底层放臵棺椁
3层椁:出土时椁内放满随葬品3层棺,其上彩绘瑰丽多彩,赋予的想象
唐代陵墓艺术
• 西安附近唐代大型陵墓共有 18处,散列于渭水和泾水以 北的山脉上,形成了唐代依
山建陵的墓葬特点。对古代
圣贤提出的“天人合一”思 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众多墓葬中的陵墓雕塑具有
纪念碑的性质。以昭陵和乾 陵前的石刻最有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