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外塔式建筑欣赏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 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 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它高38.65米。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尺的砖砌 台基上。
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 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 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
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 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 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 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 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 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 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哥特 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 带尖,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 顶与飞拱。
中外塔式建筑 欣赏
塔式建筑(Tower)或作塔、台,是指高大但细 长的结构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挥不同作用, 完成不同的功能。
在汉语中,塔(Pagoda)本来指源于佛教于东亚 文化圈及印度文化圈中常见的高层建筑,后来也常 用于称呼其他地区一些高大建筑。
壹
叁
目雷 峰 塔ຫໍສະໝຸດ 贰国 外 塔录
文
式
峰
建
塔
谢谢观看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在 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的乌尔 姆敏斯特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 大的教堂,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 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 完工,耗时超过600年,仍修缮工程不断。
筑
雷峰塔,又名黄妃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西湖风 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 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现存建筑以 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中国九大名塔之一, 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外艺术对比

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
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 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 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科隆大教堂有流动感的石造镂空花纹,以向上 升腾的神奇的形象而显得格外宏伟壮观。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 造型上讲求天地方圆,中正对称,以大屋顶为特征, 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 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 外国古代建筑,通常我们常指的是欧洲古建筑, 大多为砖石结构,文艺复兴后,造型上开始多元化。
中西传统建筑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与此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也在中国市场上扎根发展。
中外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本报告将对中外建筑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外建筑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规模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如美国的斯克伦、德国的霍奇斯、法国的圣戴梅、日本的大成等,均拥有庞大的建筑项目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项目规模巨大,具有强大的实力竞争国际大型工程项目。
与之相比,中国的建筑企业在规模上相对较小。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中国建筑企业如中国建筑、中交建、中国铁建等,在国内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建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二、技术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技术力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国外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相对较强,拥有更为成熟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这些企业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目标。
而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中国建筑企业在建筑规模和工程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随着中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开始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三、管理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上较为成熟,拥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营流程。
这些企业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控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完整版)中外古建筑欣赏

中国古典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于 秦汉时期。
秦始皇“修驰道、筑长城、造陵墓、建阿房宫、徙 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
汉朝400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 未央宫
西方古建筑简介
▪ 古埃及建筑 ▪ 古希腊建筑 ▪ 古罗马建筑 ▪ 哥特式建筑 ▪ 文艺复兴建筑
西方古建筑简介
一、古埃及建筑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主要分为
三个时期: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世纪~前22 世纪)、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中叶~前 16世纪)、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 世纪),各个时期的建筑分别以金字塔、石窟陵 墓、神庙等为其代表。
我国古建筑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平面布局上以 “间”为单位,再以“间”组成房屋,由房屋组 成庭院,再由庭院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中国古建筑简介
三、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严谨而精巧,基本上就是木 构架结构体系。 ➢ 三种木构架形式: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大体说来是先在地 面上筑一个土台,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 在柱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枋”连接组成 “间”,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层层 叠置,最后是用椽来承托屋顶,“骨架”就这 样形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繁荣,石窟、佛像雕塑、 壁画有巨大发展。
莫高窟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隋唐时期成就最突出的是城市和宫殿建设。
两宋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宋代砖石 建筑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 《木经》、《营造法式》。
(中外建筑差异)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 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 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 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 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 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 文形态等原因。
3.诚实的结构
欧美建筑特点:
1.古希腊建筑
2.古罗马的建筑
3.拜占庭建筑 4.哥特式建筑 5.巴洛克建筑风格
1.古希腊建筑风格的 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 崇高。古希腊的“柱 式”,这种规范和风格 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 檐部(包括额枋、檐壁、 檐口)及柱子(柱础、 柱身、柱头)的严格和 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 的造型格式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
1.围院的平面空间 2.轴线的空间艺术 3.诚实的结构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1.围院的平面空间
中式建筑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 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 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 四合院空间。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 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 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家 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 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 国是家的扩大。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思想。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 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 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 “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 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3.拜占庭建筑风格的 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 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 中心突出。第三个特点 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 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 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 建筑形制。第四个特点 是色彩灿烂夺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对比——颐和园与罗马大教堂一、颐和园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
设计师还非常巧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示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
而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长廊、排云殿、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用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山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
(图一)艺术特色1、兼备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力规律支配的物质性,又有受审美规律支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目的性的实用价值,又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又是艺术史的成果。
园内的十七孔桥也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
广阔的昆明湖,桥面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水如空,既宜远观,又宜近赏。
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十分显著。
2、山水桥的奇幻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是园之骨,也是山之骨,不仅是山的组成部分,还可以是山的表征。
颐和园乐寿堂前现有大石如屏,色青而润,体量巨大。
颐和园的青芝岫垒块层叠,覆压重深,有雄伟浑厚之态,颇能给人以壮美之感。
颐和园的万寿山如真山似假便奇。
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万寿山麓绚丽如虹的长廊,山腰雄伟高耸的佛香阁,金光璀璨的排云殿,山颠异彩纷呈的智慧海。
所有这些引得游人如云、纷至沓来。
颐和园水体景观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些大大小小的桥,这些桥极大地丰富了水体景观。
十七孔桥犹如长虹卧波,细腰如带,弯环如许的玉带桥倒映入水,桥和倒影一虚一实,又能逗人萌生一道长虹上下圆的烂漫遐想。
还有荇桥、镜桥等梁式桥, 由于桥的体量较大, 桥身高而平坦, 上面均建有亭榭,这里不但是凭空凌波欣赏水体景观的最佳处所,而且如果变换方位和视角,则又可见多姿多彩的亭榭和桥梁一起,倒影荡漾于碧波,令人真幻莫辨。
颐和园主体山——万寿山, 是在其原型瓮山的基础上人力加工而成的;其主体水系——昆明湖是仿杭州西湖所作,加之其总体上的反轴线布局,突出了它天然山水园的特色。
(图二)二、罗马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一般情况下,比较雄伟壮观的教堂大多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虽然宗教的仪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不同时期内,教堂的建筑风格却各不相同。
早期的教堂多为长方形结构,8世纪后,开始出现拜占廷式的教堂,到了11世纪,教堂建筑进入“罗马式建筑”时期,12世纪末到15世纪末,是教堂的“哥特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又回到古希腊式和罗马式,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其代表之一。
(图三)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泥古不化的人,他们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
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各自创立学派和展现个人的独特风格。
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代。
圣彼得大教堂气势磅礴,采取了集中式的古罗马建筑形式,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它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这对一贯反科学的教会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它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时代的不朽纪念碑,是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艺术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圣彼得大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
中外建筑之间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而造就这些差异的正是中外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习惯等。
一、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是建筑文化的首要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建筑是为人构筑的,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人文性,研究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建筑首先应从物质现实和观念形态、文化崇尚出发,看建筑是崇人、为人还是崇神;其次,看建筑反映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最后看建筑的技艺、传统和变革精神。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四、布局方式上的差异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除了佛塔以外,一般只造一两层,但多沿着地面向四周铺得很开,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是一种“集体”的美。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欧洲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造得高大雄伟,并且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和强化,以高耸的穹隆、钟楼和尖塔来渲染艺术特性。
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颐和园和圣彼得大教堂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五、建筑发展上的差异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
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
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美学艺术上的差异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
如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
一步一景,曲径通幽,水道为自然的瀑布、溪流和湖泊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
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
看似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
中国传统的建筑用斗拱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斗拱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它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用举折和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而且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
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综上所有论述,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中外之间的差异也在慢慢的缩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中国文化法国行等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的加强,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了现代建筑学者正深思研究的话题,关于建筑文化的交融、重整、创新,我们应加强建筑创作的学习,积极向西方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借鉴、学习,形成真正属于我们中国文化风格和建筑的审美潮流!2016级工商六班侯嘉轩1620409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