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参考答案:*“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愿”?这里指的是意愿,也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诗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古诗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数:两课时导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自主预学(一)了解四首诗的创作背景,并理解诗歌的大意。

1、《春望》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

八月,杜甫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第二年三月,诗人写下这首《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诗歌大意: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2、《泊秦淮》创作背景:秦淮河一带,有六朝故都建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南朝陈后主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制作《某某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发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醉生梦死,后倒致灭亡。

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还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诗歌大意: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唱《某某后庭花》。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创作背景:陆游年青时力主抗金,晚年时(68岁)闲居故乡山阴农村。

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诗歌大意: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

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双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4、《过零丁洋》创作背景:文天祥积极抗元,后被叛徒出卖被俘,被押经零丁洋时写下诗《过零丁洋》。

宋朝降元叛将X弘X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X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X 弘X以明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本节课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2. 结构清晰: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诗词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古代文化背景。
3. 简洁明了:板书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例如,在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部分,板书将列出诗词的韵律、句式、用词等基本元素。
- 诗词音乐作品:介绍了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拓展建议:
-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或辅导,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获取更多的诗词创作和鉴赏经验。
- 开展诗词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美感,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能力: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诗词网站、论坛等,与其他学生和诗词爱好者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诗词视野。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诗词,培养他们对诗词的敏感度和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反思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次授课后进行反思和改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和创新之处:
难点:
1. 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意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

(二)《归园田居》介绍作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三)朗读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2.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自学时间】:4分钟(四)整体感知,概述诗意。

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2.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方法指导】: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2.结合背景和《全品》资料,将自己的见解旁批课本。

【自学时间】:6分钟【明确】:1.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2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第1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灵,j、品》等。

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检查预习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

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

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今浙*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词五首 导学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词五首 导学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词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本导学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导学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研究五首中国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来自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它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2. 《静夜思》 -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这首《静夜思》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悯农》 - 李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

诗人通过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和付出。

4. 《登高》 - 杜甫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描绘登高的壮丽气象和人们对登高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美好愿景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5. 《春晓》 - 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这首《春晓》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导学活动1. 听诗词朗读: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并感受每首诗词的节奏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每首诗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词欣赏:请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4. 分享交流:学生们可以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互相交流,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这五首中国古代诗词,学生们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0 诗四首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法、点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
学习流程:
1、读学习目标,明确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2、初次选择诗歌鉴赏课者观看赏析介绍视频,了解赏析的角度;第二次选择诗歌鉴赏课者,观看《使至塞上》名句赏析视频。

3、阅读知识链接,记住不同诗歌赏析类型的提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4、学习每一类型诗歌赏析示例,然后从这三首诗歌中任选一句诗歌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

5、把自己选取的诗歌,提问的方式及赏析答案写在下面横线处。

6、临时小组长组织研学,选取本小组研学中的一个亮点布到侧板,准备展示。

7、全体面向侧板,进行班级展示。

一、学习目标
1、能从炼字、写作手法、诗歌意境、主旨情感等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2、记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

二、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第一种模式品味炼字类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问题:《春望》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用“割”字好在何处。

(2分)
答:“割”字颇见炼字功夫,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自选诗句分析:
问题:
答案
第二种模式名句赏析类
提问方式: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提问变体: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或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题步骤:(1)诗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点出蕴含的哲理。

答题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答:这句话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说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去看看群山的渺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豪情壮志,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自选诗句分析:
问题:
答案
第三种模式表达技巧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作手法知识补充:
1、表达方式有:抒情、议论、说明、叙述、描写
2、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动静、扬抑、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等
答题示例:请对《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赏析。

答:两个“一何”,既运用了反复手法,又引出了吏与妇的强烈对比,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老妇哀婉可怜,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了备份的气氛。

自选诗句分析:
问题:
答案
第四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意象补充:
(1)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3)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4)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5)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6)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7)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8)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9)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0)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羌笛:凄切之感。

(13)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答题示例: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本句诗通过对老者这一形象进行描写,写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诗人面对沦陷的山河,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自选诗句分析:
问题:
答案
第五种模式主旨情感类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思想感情词语补充: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答题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此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自选诗句分析:
问题:
答案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离不开三个步骤: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三、汇报交流
汇报内容:1、读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2、重点诗句的赏析。

学法指导:
1、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组研学。

2、研学后,每班任选取一个赏析的角度进行布板。

3、根据板书的内容进行备展,其他人员完善自己的学案。

4、脱稿展示,展示内容要精确,语言要流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