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演变探析_刘允东

合集下载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定数量 的文化遗物 。此外 , 日照地 区 的区域 系统 调查 中 , 在 于东港 区发 现两处 北辛 文化遗 址 , 补 了鲁 填
东南地 区同类遗存 的空 白。
大汶 口文化 的发现相对较多 。属 于早期 阶段 的遗存 主要有 : : 淄博市 临淄 区桐林遗 址 和董 褚遗址 、 宁 济 市任城 区玉皇顶遗址 、 江苏省 新沂 市小 徐庄遗 址。桐林 、 褚 和 玉皇顶 的发 现均 为房 屋建 筑及 其相 关遗 董 存, 位于新沂市南部 的小徐庄则发掘 出大汶 口文化 早期 的墓 葬 , 从墓 葬随葬 品的形制 特点来 看 , 主体属 于
维普资讯
2年 期 o 第> 05 6 海岱 地 区史前 考 古 的新进 展
栾丰 实
( 山东大学 东方考古研究 中心 ,山东 济南 2 00 ) 5 10
摘要 :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 海岱地区上起 旧石器时代晚期 , 下至铜石并用时期 的龙 山文化 , 考古新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 ,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 的田野工作数 量多 、 规模 大 , 不断有新 成果 问世 , 而极大地丰 富 从 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 的文化 内涵 。综观这 些 田野 工作 , 中绝 大多数 系配合 国家和 地方基 本建设 而开 展 其 的考古发掘 。其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现层 出不穷, 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发现 了多处 对研 究 中国文明起 源具有重要意 义的龙 山文化城 址和环壕聚 其 落。同时, 在考古研 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 , 聚落考古和区域 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 , 引入各种 自然科 学技 术开展考古学的 多学科综合研 究等, 有力地推动 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 究的快速发展 。 关键词 : 海岱地 区; 史前考古 ; 发现与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8 1 K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1 9 3 ( 0 6 0 — 0 5 0 1 0 - 8 9 2 0 )5 0 3 — 6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靳桂云;王传明【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0(012)003【摘要】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 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 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的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的刚竹自然生长区域是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的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的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认识远少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问题关注不够.【总页数】9页(P355-363)【作者】靳桂云;王传明【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6【相关文献】1.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远古居民 [J], 宣兆琦2.海岱地区文明形成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兼论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特征与社会性质 [J], 张光明;芦琳琳3.先秦时期海岱地区人居环境的形态及其营建研究 [J], 张悦4.论自然环境对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J], 靳松安5.新石器时代河北平原与海岱地区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J], 王清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岱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特点_燕生东

海岱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特点_燕生东

海岱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特点·36·海岱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特点①燕生东摘要: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文化区能够长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发展道路,并以其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世俗性(理性)而独具特色。

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夷夏东西”的分布格局,海岱文化曾深度融入华夏文明内,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海岱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地区。

作者:燕生东,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考古与历史研究。

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项目批准号:08BZS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岱早期文明的演进与中原的互动”阶段性成果之一。

海岱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特点·37·以今山东省为中心的东方地区,在地理上以渤海、黄海、泰山(岱)、黄河下游(故道)为显著标志,主要包括鲁中南山地丘陵、胶东低山丘陵区及其周旁的诸河冲积平原,并涉及苏北、皖北及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学术界称之为海岱文化区、东方文化区、泰沂文化区、东夷文化区、齐鲁文化区或黄河下游文化区。

这些术语名称均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历史文化区的表述。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早期(即夏代及商代初期),该地区为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中国六大(或八大)史前文化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三大文化集团之一东夷族团的主要活动区。

就目前考古资料而言,海岱文化区自新石器中期即后李文化(距今约8000年)就形成了,直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殷商王朝越过华北平原占据山东西部后,才逐渐融入商周王朝的版图内。

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文化区以其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世俗性(理性)而独具特色。

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夷夏东西”的分布格局,海岱文化曾深度融入华夏文明内,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学术界认可。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作者:翟君刚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泰山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发端,一直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岳石文化,我们的先人都曾在泰山周边地区留下了文明的足迹。

关键词:泰安;考古文化;序列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一、发展序列概述。

从考古学意义上说,笔者认为,泰山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兴起)、发展(勃兴)、扩张到衰落(传承)的发展过程。

各支考古学文化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互交织融合,促进了泰山周边地区史前文明的碰撞和交流,才使得在这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更具有活力,更有声有色。

起源于泰山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最为著名的一支就是在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八十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二到三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约4600—61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作为海岱文化区中一支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化发展序列,大汶口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泰山周边地区史前文明社会的宏大场景。

大汶口文化就其发展阶段来说,一般的认为可以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

大汶口文化之所以显示出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发展阶段,上承仰韶文化发展之脉络,下又接续龙山文化发展之起因。

在这一时期,有人认为,中国史前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的文化大区业已形成,并且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所以,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在泰山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早、中期的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发展阶段上,从时间上看很显然这个时期并没有进入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但正是由于早、中期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才使得后来在此的商周文化有了物质和精神上的铺垫,也因此具备了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考古学文化比较和研究的条件。

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之始——后李文化的探究

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之始——后李文化的探究

• 第10层 暗红色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含少量 红烧土颗粒和霉状 白色斑块,土质细密,厚1520厘米。出土陶片为夹砂红陶,可辨器形有 盆、釜等。
• 第11层 黄褐色亚粘土,土质细密、较纯净,含 沙量较小,厚25厘米。出土陶片为夹砂红陶, 可辨器形有釜 、盆、罐等。
• 第12层 沙质黄土,含沙较多,间有褐色斑块,土 质较疏松 ,厚 30-40厘米。出土少量夹砂红陶 ,可辨器形有釜等。
(一)后李遗址的第一、二次发掘
1、第一、二次发掘
• 第一次发掘自1988年10月下旬至12月底 ,发 掘区位于遗址的西缘 ,开 5×5米探方 19个。
• 第二次发掘自1989年2月下旬至6月中旬 发掘 区分别位于遗址的西部和中部,开5×5米探方 43个。
• 两次发掘费时 5个半月 ,共揭露面积 1608平
2.墓葬: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竖穴侧室墓两种,葬式为仰 身直肢 ,头向东 ,随葬一般为陶器,也有蚌壳。
3. 房址:半地穴式, 地穴呈不规则圆形,坑壁顷斜, 内 部堆积可分三层 。上层灰黑色 ,土质松软 ,含有红 烧土块和草木灰 ,为废弃后形成的堆积 ;中层为 路 土,较硬 ,中部与门道相对处较厚 ,南北两侧较薄, 厚约 3-7cm;下层为夯土 ,较坚实 ,厚 9-10cm。路 土与夯土间有一层极薄的细沙,应是夯筑地面时垫 铺的 。在下层层面上发现有烧土坑 ,坑周围有三 块长条状石块 ,在烧坑东部发现两件残陶釜。
• 第12层以下为生土。
• 第3-5层及相关遗迹 ,主要为汉至金 、元 时期的遗存;第6-8层及相关遗迹 ,主要为 西界至战国时期的遗存;第9-12层及相关 遗迹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
五、后李文化遗存
<一> 遗迹:有灰坑、墓葬、烧灶、房址和陶窑等。

少昊【上古】

少昊【上古】

少昊【上古】尹⽒先祖少昊,为尹⽒⽴姓始祖尹般之⽗,母亲为次妃。

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传少昊是黄帝之⼦,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领。

中国五帝之⼀,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的始祖。

⼤华夏显宗康皇帝少昊,昊⼜作“皞”、“皓”、“颢”,⼜称青阳⽒、⾦天⽒、穷桑⽒、云阳⽒,或称朱宣。

相传少昊姓⼰,名摰(亦作质),为黄帝之⼦,⽣于穷桑(今⼭东省曲⾩北),建都于曲⾩。

传说他能继承太昊的德⾏,故称少昊或⼩昊。

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业和农业的官。

活动于⼭东西南部⼀带,擅于治⽔与农耕。

⽩帝少昊 少昊最初建⽴的的国度在⼭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照地区。

少昊⽒是史前东夷⼈的重要⽀系,考古发现的陶⽂和⼤墓证明,少昊⽒不仅存在于⼤汶1、2⽂化时期,⽽且还延续到龙⼭⽂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汶⼝晚期以莒县陵阳河⼀带为中⼼,到⼤汶⼝末期迁到五莲丹⼟⼀带,龙⼭早中期⼜迁到⽇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规模的中⼼,龙⼭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带,到龙⼭晚期⼜迁到曲⾩⼀带。

少昊⽒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和⽂明化⽔平不断提⾼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国的社会转变。

到龙⼭⽂化末期,少昊⽒⾛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东夷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古⽼部族,少昊⽒属于其中⼀⽀,它以鸟为崇拜图腾。

这是早在五⼗多年前,学术界通过钩稽⽂献记载所达成的共识。

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加,学界⼜逐渐形成了海岱地区的史前⽂化属于东夷少昊⽒、太昊⽒为代表的⽂化这⼀共识。

后来随着史前陶⽂等新资料的发现,有学者进⼀步提出,分布于豫东皖北⼀带的⼤汶⼝⽂化属于太昊⽒的遗存,在鲁南和鲁北⼀带的⼤汶⼝⽂化则是少昊⽒的遗存。

这些实证研究极⼤丰富了我们对海岱地区史前社会的认识。

但同时⼜出现⼀个问题,海岱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盛期实际是龙⼭⽂化,如果认为少昊⽒只存在于⼤汶⼝⽂化时期,就必须对它与龙⼭⽂化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将与少昊⽒作为东夷族最繁盛⽀系的⼤量⽂献记载产⽣⽭盾。

考古信息集锦

考古信息集锦

考古信息集锦作者:暂无来源:《大众考古》 2019年第5期Books Exhibition 书讯《莲与龙:中国纹饰》【英】杰西卡? 罗森著,张平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年4 月本书是著名学者杰西卡? 罗森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选取了“莲”与“龙”两种代表性的装饰,研究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及其内在驱动。

作者利用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博物馆藏品,涵盖石窟、陵墓、家具、银器、陶瓷、纺织品和书籍等多种媒介,视野宏阔,研究细致,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海岱考古与早期文明》燕生东著商务印书馆,2019 年1 月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文化区以其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世俗性(理性)独具特色;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夷夏东西”分布格局,海岱史前居民大规模西迁,海岱文化曾深度融入华夏文明,对中华早期文明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东周王城研究》徐昭峰著科学出版社,2019 年5 月本书以1954 年发现并确认的涧河两岸的东周王城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王城与成周的关系、始建年代及其营建过程、基本布局、城郭形态、宫城的确认及宫殿建筑、手工业遗址及其市场与贸易、仓储和祭祀遗存、王陵分区、墓葬与车马埋葬制度等。

《粟特银器》【俄】马尔沙克著,李梅田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5 月《粟特银器》为“中亚考古之父”马尔沙克先生的经典著作,作者图文并茂地整理归纳了粟特银器的相关内容,框架完整,思路清晰。

同时,将金银器的研究放置于中亚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视野下,对每件器物背后的内涵作出的精妙解读,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六朝陶瓷论集》谢明良著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9 年1 月本书乃作者多年研究六朝陶瓷的学术论文合集。

为了全面理解六朝陶瓷的发展演变轨迹,作者采取分区研究的方法,将陶瓷史所呈现的现象有效地结合到历史学的领域之中,并进一步提供了理解六朝时期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现象的物质资料线索。

《蒙古考古》【蒙】策温道尔吉等著,潘玲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5 月本书采用教科书式体例,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境内从史前到蒙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及考古发现和研究简史。

栾丰实著《栾丰实考古文集全4册》PDF在线试读下载

栾丰实著《栾丰实考古文集全4册》PDF在线试读下载

栾丰实著《栾丰实考古⽂集全4册》PDF在线试读下载栾丰实著《栾丰实考古⽂集全4册》PDF在线试读下载【作 者】栾丰实著【形态项】 1606【出版项】北京:⽂物出版社 , 2017.03【ISBN号】978-7-5010-4915-8【原书定价】800.00(全4册)第⼀册前⾔海岱地区史前⽂化的发现和研究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试论马陵⼭地区的细⽯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简论海岱地区旧⽯器和新⽯器⽂化的衔接试论后李⽂化北⾟⽂化研究北⾟⽂化——海岱地区史前⽂化的承前启后时期⼤汶⼝⽂化的发现和研究⼤汶⼝⽂化的分期和类型黄淮下游地区的⼤汶⼝⽂化胶东半岛区域视野下的北阡考古花厅墓地初论海岱龙⼭⽂化的发现和研究简论海岱龙⼭⽂化研究的新进展龙⼭⽂化——海岱地区新⽯器⽂化的⿍盛期龙⼭⽂化尹家城类型的分期及其源流海岱龙⼭⽂化的分期和类型龙⼭⽂化王油坊类型初论试析海岱龙⼭⽂化东、西部遗址分布的区域差异青垌堆龙⼭⽂化遗存之分析禹会村龙⼭⽂化遗存之分析岳⽯⽂化的分期和类型论岳⽯⽂化的来源第⼆册中国考古学产⽣和发展简史考古地层学及其运⽤考古类型学及其运⽤关于考古学⽂化及相关问题聚落考古学淘书⼩屋关于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中美合作两城考古及其意义聚落考古⽥野实践的思考⽥野考古培训和实践的⼏个问题关于中国⽂明起源和形成研究的⼏个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明化进程和相关问题⽂化交汇与夷夏东西——淮河东西部地区史前⽂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试论仰韶时代中期的社会分层试论⽜河梁及周边地区的红⼭⽂化晚期社会史前棺椁的产⽣、发展和棺椁制度的形成礼制的产⽣、发展和社会分层——以海岱地区史前贵族墓葬为例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海岱地区的史前聚落演变与早期⽂明⼭东地区龙⼭⽂化城址的发现和研究关于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的⼏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龙⼭⽂化城址的发现与早期**的产⽣海岱地区史前聚落结构的演变海岱地区史前祭祀遗存⼆题⽇照地区⼤汶⼝、龙⼭⽂化聚落形态之研究鲁东南沿海地区龙⼭⽂化时期的聚落结构和⼈⼝丁公龙⼭城址和龙⼭⽂字的发现及其意义丁公龙⼭⽂化陶⽂辨析试论⼭东龙⼭⽂化的社会性质第三册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的产⽣、发展及相关问题海岱地区早期农业的⼏个问题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发展和扩散⼭东龙⼭⽂化社会经济初探试论富河⽂化的社会经济形态⽛璧研究连璧试析⼤汶⼝和良渚简论晋南地区龙⼭时代的⽟器⼆⾥头遗址出⼟⽟礼器中的东⽅因素海岱地区史前绿松⽯研究——兼谈与⼆⾥头遗址出⼟绿松⽯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陶器概论海岱地区史前陶器的精华——彩陶、⿊陶和⽩陶海岱地区彩陶艺术初探海岱地区史前⽩陶初论中国史前⽂化中的⼋⾓星图案初探论⼤汶⼝⽂化的刻画图像⽂字海岱龙⼭⽂化的陶器成型技术研究⼭东省莒南县薛家窑村快轮制陶技术调查⼭东省泗⽔县柘沟镇快轮制陶技术调查试论新⽯器时代⽯器的定名及其⽤途尹家城遗址⽯质⼯具的考古学观察⼤汶⼝⽂化的⾻⽛雕筒、龟甲器和獐⽛勾形器简论桓台史家岳⽯⽂化⽊构遗迹论“夷”和“东夷”太吴和少吴传说的考古学研究商时期鲁北地区的夷⼈遗存关于连云港地区东夷⽂化研究的⼏个问题第四册良渚⽂化的分期与年代良渚⽂化的分期与分区再论良渚⽂化的年代论陆庄新⽯器时代遗存的⽂化性质和年代试论⼴富林⽂化关于江淮东部地区的新⽯器⽂化关于苏鲁豫皖考古的⼏个问题论⼤汶⼝⽂化和崧泽、良渚⽂化的关系凌家滩与⼤汶⼝崧泽⽂化向北⽅地区的扩散良渚⽂化的北渐从镇江马迹⼭遗存看前期湖熟⽂化的年代试论裴李岗⽂化与周边地区同时期⽂化的关系及其发展去向海岱系⽂化在华夏⽂明形成过程中的作⽤——从海岱、中原两⼤⽂化区系的相互关系谈起试论仰韶时代东⽅与中原的关系论城⼦崖类型与后冈类型的关系⼆⾥头遗址中的东⽅⽂化因素试论岳⽯⽂化与郑州地区早期商⽂化的关系——兼论商族起源问题⽜河梁红⼭⽂化积⽯冢的分期和年代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原始⽂化论辽西和辽东南部史前时期的积⽯冢试论⼭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中南部新⽯器及早期青铜时代⽂化的关系2010年新⽯器时代考古2012年新⽯器时代考古两城地区考古及其主要收获《两城镇遗址研究》前⾔尧王城考古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夏鼐先⽣与⽢青地区史前考古创建考古专业,引导学术发展——忆⼭东⼤学考古专业奠基⼈刘敦愿先⽣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研究——序中国新⽯器时代考古的集成之作——《中国考古学·新⽯器时代卷》评析中国⽂明起源研究的鸿篇⼒作——读《⽜河梁——红⼭⽂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成果——读《蒙城尉迟寺——皖北新⽯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淮河中游地区⽂明探源的新进展——读《蚌埠禹会村》⼤汶⼝、良渚⽂化的汇聚点——读《花厅——新⽯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前⾔笃实远思、践⾏明智——栾丰实先⽣访谈录论著⽬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墓葬空间的演变 1. 后李文化时期的墓葬 后李文化的墓葬发现数量不多,总数约 50 座,主要集中在临淄后李、章丘小荆山等遗址。 墓葬类 型 以 土 坑 竖 穴 墓 为 主, 结 构 十 分 简 单,从地面向下挖出一个长方形或圆形的土坑, 便形成一座土坑墓。章丘小荆山遗址发现 30 座 后李文化墓葬,全部是土坑竖穴墓,墓圹长 2 米 左右,宽度 0. 5 米 ~ 0. 7 米,仅能容一人身宽, 个别墓葬有 少 量 随 葬 品[1]。 临 淄 后 李 遗 址 情 况 类似,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圹呈长方形,一般 长 2 米,宽 0. 6 米 ~ 0. 8 米,死者被安置在墓底
以往学术界对墓葬的讨论多关注于随葬品、 墓葬规模、等级制度及丧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对墓葬空间的关注不多。墓葬空间的变化固然体 现在物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上,但这种变化实际上 是丧葬观念复杂化的体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发 展序列清晰,前后衔接紧密,成为考察史前墓葬 空间变化的理想对象。本文将以海岱地区的土坑 竖穴墓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墓室空间的演变, 进而探讨这一变化过程与丧葬观念之间的互动 关系。
充当棺室,木质葬具与长方坑之间的空间相当于 椁室。野店 M51 是一棺一椁的初期形态,虽然 棺椁的结构尚不成熟,但棺室与椁室的空间区别 已十分明显[13]。
大汶口文化时期,由于墓葬结构的复杂化导 致了墓内空间划分的复杂化。二层台的普遍使用 为墓主人营造了单独的空间,木质葬具则进一步 强化了这一空间的密闭性。部分墓葬中浅坑的出 现及原始棺椁组合的使用,将墓内进一步分成三 重空间,棺室、椁室的理念已经初步显现。独立 的墓地 依 然 存 在, 墓 地 内 的 分 区 明 显, 层 级 清 晰。王因墓地发现的 899 座墓分为中、北、西、 南四个区,每个区内又可进一步分成群,部分墓 群还可以进一步分组[14]; 陵阳河遗址发现的 45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可以分成四个区; 刘林墓地的 197 座墓可以分为六个墓群,墓群内还可进一步 分成 2 ~ 3 个墓组。
1. 77 米,口 至 底 深 0. 3 米,随 葬 器 物 有 骨 镞、 陶鼎、钵、支座等。东贾柏 M14 为单人葬,长 方形土坑竖穴,墓口长 1. 85 米,宽 0. 8 米 ~ 0. 9 米,随葬少量骨器[8]。
就单个墓葬的空间结构而言,北辛文化时期 的墓葬在借鉴后李文化的基础之上有了发展与变 化。首先是出现了专门埋葬儿童的墓葬。已经发 现的瓮棺葬,无论是 “装入葬” 还是 “非装入 葬”,墓主均以儿童为主。这一类墓葬的营建略 显粗率,大多没有明显的墓圹,只是挖一浅坑, 用瓮棺殓放尸体,就地掩埋。浅浅的土坑显示出 生者对这一类墓葬的不重视,瓮棺的使用,说明 生者仍然为这些夭折的儿童准备了专门的空间。 其次,出现了石棺。北辛文化的石棺墓集中在鲁 南和苏北地区,数量可观。就结构而言,石棺墓 是土坑竖穴墓的复杂化———墓葬不仅有了土圹, 还在土圹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当墓主被安 葬完毕,墓穴被土填埋之后,墓主人独享石棺内 的空间。这与土坑竖穴墓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 因此使用石棺具有重大意义,预示着丧葬观念的 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部分墓葬出现
这三种类型的墓葬空间由简到繁逐渐增加。最简 了更为复杂的葬具组合一棺一椁。大汶口 M10
单的土坑竖穴墓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的墓葬基 本一致,变化较大的是后两种。
是一座大型墓,墓坑内有长方形葬具,葬具内的 墓底中 央 又 下 挖 一 长 方 坑, 放 置 死 者[12]。 这 种
14
中原文物 2015 年第 2 期
*
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演变探析
刘允东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Abstract: Burial space imitates the real world and reflects people’ s concepts of death. The prehistoric burial space in Haidai region develops from simple to complicate,inner spatial partition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meticulous ,and the function distinction tends to be more obvious,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lication of people’ s view of funeral.
3.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 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的种类趋向单一。石 棺墓基本消失,仅大汶口墓地 M1018 墓底有 9 块石板,可能是一处石棺墓的残存。有少量的瓮 棺葬,西夏侯、西康留、大汶口发现三例 “装 入葬” 瓮棺,西夏侯、建新、野店等地还发现 数十例 “非装入葬” 瓮棺。值得注意的是,安 徽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相当数量的瓮 棺 葬, 全 部 为 儿 童 墓, 占 发 掘 墓 葬 总 数 的 59. 86% 。土坑竖穴墓成为墓葬的主要形式。除 尉迟寺遗址外的其他大汶口文化墓地,土坑竖穴 墓均占有绝对的优势。王因墓地发掘的 696 座墓 全部是土坑竖穴墓; 大汶口墓地两次共发掘 150 座墓,有 148 座是土坑竖穴墓; 胶县三里河发掘 的 66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全部是土坑竖穴墓; 花
16
考古研究
厅北区墓地先后发现 62 座墓葬,大多数为长方 后世的棺十分接近,如大汶口 M94; 有的墓葬则
形土坑竖穴墓。
仅有顶板和四壁侧板,没有底板,与后世椁的形
土坑竖穴墓的内部空间繁简不一: 一种只有 制十分接近,如大汶口 M10、M13、M25 等墓。
一个土圹,一种带有二层台,一种带木质葬具。
Key words: Haidai; prehistoric; burial space; view of funeral 摘 要: 墓葬空间模拟的是现实世界,体现的则是人们的死亡观念。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由简 单逐渐走向复杂,内部空间划分越来越细,功能区别日益明显,这一变化过程与丧葬观念的复杂化是 一致的。 关键词: 海岱; 史前; 墓葬空间; 丧葬观念
不仅单座墓葬中出现了死者的独立空间,聚 落中也出现了独立墓地。小荆山后李文化遗存南
*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1BKG005)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 ( J14WJ52) 的资助。
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演变探析
15
北长 500 米,东西宽 300 米,面积约 14 万平方 米,遗址中南部有三角形环壕。聚落内发现 3 处 后李文 化 墓 地, Ⅰ 号 墓 地 与 遗 址 的 西 北 角 相 连 接,Ⅱ号墓地位于遗址中部环壕之内,Ⅲ号墓地 位于 遗 址 东 南 环 壕 外 围[3]。 然 而, 小 荆 山 遗 址 破坏严重,现有的发掘与钻探无法全面掌握遗址 的详细情况,Ⅱ号墓地只发现 2 座墓葬,且 M02 被后李文化房址及地层叠压,周围分布着许多后 李文化的房址,称其为墓地略显勉强。这说明墓 葬与居址的空间关系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墓葬可 能散布在居住区内。
2. 北辛文化时期的墓葬 北辛文化时期的墓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瓮 棺葬,一种是土坑竖穴墓,一种是石棺墓。 瓮棺葬分为 “装入葬” 和 “非装入葬” 两 种形式[4]。 “装入葬” 只发现 1 座,北辛遗址 M702。平面呈椭圆形,瓮棺为两个深腹圜底罐, 器口相对扣合而成,棺内一婴儿骨架,不见随葬 品[5]。 “非装入葬” 即用器物盖头或套住上半 身,其余部分则露在外面。大汶口 M1025 是一 座婴儿墓,圆形墓坑,遗体由残破的盆形鼎上下 覆盖,其余暴露在外[6]。苏北一 带的 “非装入 葬” 墓葬规 模 都 不 大, 没 有 明 显 的 墓 圹, 通 常 在遗骨的头部覆盖一个红陶钵,个别墓葬会有随 葬品。由于材料公布不完整,这些 “非装入葬” 墓主的 性 别、 年 龄 不 清 楚, 从 发 掘 报 告 的 描 述 看,墓葬中往往仅存少量头骨、肢骨和肋骨,完 整者不多,墓主是婴儿或儿童的可能性较大。 石棺墓是海岱地区较为特殊的墓葬,在已经 发掘的 100 余座北辛文化墓葬中,有 63 座属于 石棺墓。石棺墓的营建是在挖好的长方形土坑 内,用数 块 板 状 岩 石 贴 四 壁 插 立, 底 面 不 铺 石 板,棺顶用数块石板封盖。石棺墓与同时期的土 坑竖穴墓面积相差不大,一般长 2 米左右,多数 宽 0. 4 米 ~ 0. 8 米。大 汶 口 墓 地 发 现 2 座 石 棺 墓,M1010 的土坑为长方形竖穴结构,贴近墓壁 的四周用页岩质自然石板围砌成石框,顶部用 13 块石板覆盖,形成一座无底的石匣状棺,尸 体放置于石棺内,仰身直肢,墓主左肱骨外侧有 3 枚牙镞[7]。 与后李文化时期相比,北辛文化的土坑竖穴 墓在结构上没有变化,墓葬的尺寸因埋葬人数的 多少而大小不一。东贾柏 M9 为三人合葬墓,墓 圹为长方形,东西长 2. 35 米,南北宽 1. 53 米 ~
木质 葬 具 开 始 出 现, 大 汶 口 遗 址、 邹 县 野 店、枣庄建新、胶县三里河、莒县大朱村、陵阳 河 等 地 均 有 发 现。 葬 具 多 为 一 重, 结 构 有 “井”、 “□”、 “亚” 等形。陵阳河 79M25 墓室 内有 “井” 字形葬具,葬具与墓室四壁有一定 的空隙,葬具放置人架及部分随葬品,葬具与四 壁之间的空隙中放置有猪下颌及陶器。从木质葬 具结构及使用方式看,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葬具并 未定型。有些墓葬中仅在二层台上铺一层木板, 将二层台以内的空间密闭,如大汶口 M53; 有的 墓葬有顶、底和四壁,结构呈长方形的盒状,与
带有二层台的墓葬最早出现在北辛文化晚 结构是一棺一椁的原始形态,墓底中央的长方坑
期。后李遗址 M19 内有熟土二层台,不见葬具, 墓内葬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位于肢端左侧的 二层台上[10]。 ( 图一) 大汶口文化时期,带有 二层台的墓葬数量渐多,既有生土二层台,也有 熟土二层台。二层台的出现,将墓内空间分成两 部分,二层台以内主要放置死者及随身物品,二 层台以 外 放 置 其 他 随 葬 品。枣 庄 建 新 M38 北、 东、西三面有熟土二层台,墓主位于二层台内, 右手处放置高柄杯,左腿处放置陶壶、陶罐,其 他随葬品均放置于三面的二层台上[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