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如北京。
又如国家对西部已投资了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然而这 些资金的大部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又回到了东 部。
前苏联:为了应对“冷战”,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 工业、航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这时的国防工业、航 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就表现为一的“奇异点”,并 形成“黑洞”效应,吸噬其他产业领域创造产值的能 量。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国家财力、 人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社会各个 群体的利益分配,都受制于应对“冷战”的需要。由 于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指向,不遗余力地朝这个指向 发展,这个指向的发展越迅猛,为了满足这个无底的 “黑洞”,原本是支撑这一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仅没有 同时被带动起来,反而因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削弱,导 致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比值和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黑洞”效应,形成经济增长中 能够吞噬增长成效的深渊。
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且 (GI+G2)/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域内有两个 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 的经济核心,而其他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则明显偏小。福 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浙江六省区属于这 种类型。 半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 (GI+G2)/G值小于0.20。其特点是:省域内虽然有 两个地位突出、规模相当的大城市,但是其核心性不强。 广西、河北和河南三省区属于这种类型。 多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G3 /G1值大于0.50,以/GI值大于0.40,且 (GI+G2+G3+G4)/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 域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 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的经济核心。江苏和山东两省属 于这种类型。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双核构造模式
双核构造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 空间构造现象。
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 功能互补。
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
点轴式空间构造
区域空间构造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 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 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穿。
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进展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月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 后,很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 间不仅包含了与肯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 之间的构造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 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 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
7、青烟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 500万人口城市威海 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 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
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
增长极形成及区域意义
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行能均衡地同时 在全部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 地点领先开头,通过集聚进展成为城市并 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即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与集中效应转变区域的原 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消失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 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进展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cnmo

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cnmo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 1、概念(a) • 区域( Region ):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有: (b)
(l )界线有实有虚。 (2) 内部相对一致,区间差异明显。 (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 (4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地域 景观特征
人口分布
农业区 聚落规模较小,

以平房为主,周
围农田环绕,一
点状
• 交通运输
线状和网络状
• 城市和工业
面状
• 城一,线路较少, 城市区域狭小;
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 大;
晚期:交通网络稠密,线路四通八 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活动2:
观察图1-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 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 的主要动力.
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的类型(a)
乡村 地域
城镇 地域
范围
产业结构特 点
作用
3、区域的类型(a)
乡村 地域
城镇 地域
范围 大

产业结构特 点 以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
以非农业生 产活动为主
作用
是城镇地域发 展的基础和依 托 对乡村地域产 生广泛和持续 的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 (a)
• 农业
派田园风光
工业区 聚落规模较大,

厂房林立,道路
纵横交错
城市区 建筑物高大密

集,人流车流不
息,经济活动繁

产业活 对生态

环境的
影响
地域 景观特征
农业区 聚落规模较小,

以平房为主,周
围农田环绕,一
派田园风光
工业区 聚落规模较大,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 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 、平原等。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二、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 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 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2024/6/26
**
[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述 二、增长极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五、圈层结构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空间结构概念 广义概念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研究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机 制和模式,探讨区域空间结构 的形成和演变。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协调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组织模式和策略。
04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理论的关联
区域空间结构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空间分布与集聚
01
区域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03 空间组织理论概述
空间组织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组织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和利用空间资源,以促进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
特点
空间组织理论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它涉及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强调空间资源的 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治理与修复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空间组织理论,规划生态廊道和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开 放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空间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中心地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城市与周 边地区的空间关系,提出城市 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的观点。
空间结构理论
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 层次性,研究空间结构的优化 和重组问题。
区位论
强调区位因素在空间组织中的 重要性,认为区位选择是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廖什结构或廖什景观
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散点,而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会形成六 边形市场网络的最有效形态,因此,不同的市场网相互叠合,最终形成多 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合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大流域 Nhomakorabea济区结构
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范围所确定的经济区具有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因 为域内及域际的经济竞争与分工,流域内始终存在着经济结构同构化和劳 动地域分工两种相反的作用力的对比。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分区明显,生 产齐全,市场多层重合,对外表现为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类型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框架
一 • 空间结构概述 二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 •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及划分 四 •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五 •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其核心是通过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互关系来揭示地理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分异等。

区域是指具有一定地理范围和相对封闭性的空间单元,可以是城市、国家、地区等。

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各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空间分异是指区域内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可以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集聚性等方面。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结 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均质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 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 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地区差异不 十分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质化格局。 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 进行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 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 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意义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 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 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 “线” “面”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 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 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 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 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 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 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 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 能完成的功能。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 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
2.3.点Fra bibliotek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4.
都市圈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 济中心(增长极)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 成。


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 后,许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 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 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 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 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
网络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继续延伸,区域内中心与 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 向空间一体化,即网络型式空间结构。
网络的形成 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点和点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 点和点之间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 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 网络沟通了区域各地区联系,在全区传输 各种资源和要素,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 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 ——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
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
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
体系。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概念 —— 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 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 —— 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 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 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 (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 状分布所形成的线(轴线)。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
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
都市圈空间结构

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一种对城市密集区域的一种 称谓,没有实质的区别。 自从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定义他所长期研 究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后,这个古老的希腊词 汇也就慢慢脱离了之前种种繁杂的用法,而成为 一个专有名词。在国外理论界,用这个词来表示 像波士华那样的诸多大城市的集合体已成为共识。 然而,当戈氏的城市群理论被介绍到国内来时, “Megalopolis”一词却找不到一个贴切的中文表 达,一时间,“都市圈”、“大都市带”、“都 市带/都市连绵带”、“城市群”等种种译法四起 。

2004年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中有关 区域规划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到2030年建 设“20大都市圈”的设想,在研究报告中 提出,只有走建设大都市圈的道路,才是 在中国有限耕地资源的基础上,既保吃饭, 又保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
6、石邯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石家庄、邯郸 500万人口城市德州、邢台 300万人口城市安阳、衡水、阳泉 100万人口城市武安、辛集、沙河、南宫、新乐、柏乡、巨鹿、清 河、馆陶、夏津、大名 7、青烟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 500万人口城市威海 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 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 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 化、惠民、沂水、曲阜
双核结构模式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 空间结构现象。 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 功能互补。 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
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 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 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通。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结 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均质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 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 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地区差异不 十分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质化格局。 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 进行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 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 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般地,点、线、网络和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 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特质或经济意义,并依据 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 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 —— 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 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 —— 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 等。 重要性 —— 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 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点轴系统形成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和轴线上的点规 模不断增大,轴线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向外进行社 会经济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出现轴 线的形成过程,这样,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 点和轴线,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 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 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 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 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20世纪80年代初,陆大道提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著名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指出东部 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战略重点,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 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 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 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 集地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



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 相应的功能的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 起构成的。 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 结构特点,相应的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格局,但 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理论 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 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 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一些学者完全强调功能方面,认为增长极是围绕 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 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 业群;另一些学者则与此相反,完全抛弃佩鲁的 产业或部门的概念,基本上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 增长极概念,甚至简单地把增长极看做一个城市。
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
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
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 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 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 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 收益。 集聚经济,即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或者说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 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 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轴线形成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延伸。在区 域发展的初期,虽然出现了增长极,但同时也存 在着其他的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点,随着增长极 与周围点在资源、要素、市场、技术、信息等方 面联系的增强,交通道路、动力供应线、水源供 应线、通讯线路等就逐步建成发展起来。 一方面这些管线的建成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及相关 点的发展;另一方面沿线两侧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条件也会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吸引其周边地区的 人口、产业向沿线两侧集聚,沿线地区逐渐成为 经济活动密集区,这便是轴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 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 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 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 能完成的功能。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 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意义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 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 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 “线” “面”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 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 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 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 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