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主题。
它涉及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来探讨一下区域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它包括了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等多个方面。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地域内部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相互联系。
它体现了地域内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集聚、扩散和相互作用关系。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差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而在经济地理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着关于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区间的差异可以调动地区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整个地域的发展。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转移等手段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经济、政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处理和引导这种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相信经济地理学领域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理论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并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地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地域内部,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但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发展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一区域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结构。
在空间上,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域经济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与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空间格局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地区内的资源配置、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比如,气候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不同;地形、地貌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生产成本不同。
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是指社会文化、历史、民族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
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人口、劳动力、就业机会、教育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地区内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
比如,一些教育资源集中、人才数量多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市场开放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地区内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比如,一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优越,可以吸引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吸引外资和外贸企业进入。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类型1.强心脏型这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指的是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这个城市是整个区域经济的中心。
其他城市和地区都围绕这个城市进行经济活动,且都以这个城市为中心进行货物和人员流动。
例如:中国的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强心脏型城市。
经济地理学第7章

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4.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 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 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 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 的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 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 出口浪潮。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 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
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
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
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
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输出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
m/M n/N
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兴旺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综合体,其形成与开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设备等。
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和地理惯性。
* 指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
它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根底,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讯、海洋工程等为代表。
表现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等职能特征。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P60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P61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那么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开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

区域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发展水平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产业组成和产业关系。
产业组成指的是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类型和比重,可以通过产业增加值或就业人数来衡量。
产业关系则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和相互关系,如产业链、产业集群等。
区域产业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一个沿海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海洋产业,而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采矿业。
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居民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
最后,政策导向和经济条件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以及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环境,都会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着不断的变迁和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的升级指的是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这种升级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例如,许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
这种升级不仅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支持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产业结构的转型则是指从一种产业向另一种产业的转变。
这种转型可能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短缺、环境要求或新兴技术的出现等原因触发。
例如,某一地区的传统产业可能因为市场竞争力下降而需要转型,或者因为环境保护要求而转向清洁能源产业。
这种转型可能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也会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和第二产业比重大
4、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利用书P7Biblioteka 动3进 行分析书P7活动1 :在下表的 4 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 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 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 1、概念(a) ❖ 区域( Region ):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有: (b)
(l )界线有实有虚。 (2) 内部相对一致,区间差异明显。 (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 (4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1.概念(a) 二、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 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a)
第一产业指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 工业和建筑 业
我国三次 产业的划 分
第三产业指除第 一、第二产业以 外的其他各业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经济发展水 平较低地区: 第一产业比重大
(2)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 地区:
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
晚期:交通网络稠密,线路四通八达,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活动2:
观察图1-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 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 的主要动力.
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
动力。
v 书P7活动2:
v 书P7活动2:
三 、区域产业结构
❖ 1、概念及影响因素(a) :指三次产业及其 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
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的类型(a)
3、区域的类型(a)
4、空间分布形式: (a)
❖ 农业
点状
❖ 交通运输
线状和网络状
❖ 城市和工业
面状
❖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书P4活动1参考答案:
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 市区域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