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所属地区:中国华南面积:5.6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行政区类别:经济区所属地区:华东地区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
(完整版)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 “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 业联系较密切,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 业集群。
•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 级制造业中心。
•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人力资源特 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应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 大隐患
• 3.在外向化程度上,黄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尚有
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
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
2021圈/7/2对6 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7
(二)长三角经济圈
• 基本特点:
•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 特征,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 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 代服务业时代。
2021/7/26
4
(二)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 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 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 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
2021/7/26
5
(三)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 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 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 “9+2”。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
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三大城市经济圈也各具特点,发展并不平衡。
我们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源泉、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结构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经济水平由于三大经济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采用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才有较强的可比性。
我们以2002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两组指标。
表1显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
如果以长三角为1,则三大经济圈的人均GDP比值为1:0.859:0.699,地均GDP的比值为1:0.578:0.468。
可见,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则依次递减。
如果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GDP已突破5000亿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环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两个城市的GDP都在3000亿元以上。
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则是珠三角的广州市,人均GDP已逾5000美元,长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环渤海的北京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甚大。
表3进一步显示了长三角经济圈15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2个直辖市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
由此计算出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长三角最高,为2.60;环渤海和珠三角相近,依次为1.55和1.34。
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分析

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分析江浙沪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在这三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莫过于上海,其次则是江苏、浙江两个省份。
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但是其中的产业结构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在宏观层面上的表现是,上海以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弱势产业中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较少;江苏则以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其次为服务业,农业和林业、渔业等弱势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浙江则以工贸业迅猛发展,在此外,服务业和农业发展相对平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是中国最早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地区之一,上海所处的位置也使得其具有拥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入20世纪,上海的贸易、金融、工业等方面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发展,服务业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上海现在经济最为重要的产业。
江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东部地区的十二个经济圈之一。
江苏的产业结构也与其历史有关。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江苏的传统产业是纱织、纺织、涂料、药品等产业,以与上海紧密联合的方式,为上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随着上海的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江苏的制造业开始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
浙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制造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量制造业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浙江经济比较集中的江浙沪地区相比,农村经济有一定差距,导致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依靠港口,江苏依靠丹徒口和淮海经济带,浙江依靠宁波、温州、义乌等地对外开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结构的发展。
总之,在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江浙沪地区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提高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带动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和比重也在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自然资源直接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它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较小的比重。
但是,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等重要原材料。
在过去,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占比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地位和比重在逐步下降。
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通过加工、制造、建设等方式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
在我国的过去几十年里,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内市场提供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同时也是我国的出口主力军。
建筑业也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第二产业正在经历着调整和转变,其占比也在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就业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总体来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占比在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
这种变化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也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能力迁移: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都江堰
吐鲁番的葡萄
吐鲁番盆地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 产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 比重越大
巩固练习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A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 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巩固练习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D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因 素 气候
自然资源
社 城市化水 会平 因 科技、教 素 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海拔较
低平,便于开发利用
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 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最高、西最低,差距还在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快、中西部相对缓慢
与区域的位置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一、农业占比逐渐下降,服务业逐渐崛起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农业的占比逐渐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过去,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的占比也逐渐减少。
相应的,服务业逐渐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服务业的发展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制造业的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提高了就业率,并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制造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能源、原材料等。
可以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整体进步。
三、现代服务业兴起,高端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迅猛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如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高端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互联网、科技研发等行业。
这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相应地,城市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商业零售、餐饮、酒店等。
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状况初探

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状况初探摘要: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然而,通过对其gdp 占全国比重的分析,发现三大经济圈存在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抵御国际风险能力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建立有效的经济圈协调管理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gdp,同质化,产业结构,内需所谓都市经济圈,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网络节点,由一定数量经济腹地城市组合而成的地域组合形式,是主要从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角度出发,组成的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更是取得了引世人瞩目的骄人成果。
然而,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三大都市经济圈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拟从一定时间节点内这些经济圈gdp所占全国gdp之比例入手,试对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三大都市经济圈概况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可谓各有特点。
其中,长三角都市圈由16个中心城市所组成,以上海为辐射中心,苏浙两省为一级经济腹地,皖豫等省为二级经济腹地,层级分明、结构完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再加上金融业发达,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内最成熟的经济圈。
珠三角都市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即指广东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七个城市。
广义珠三角都市圈(简称“大珠三角”)包括狭义珠江三角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本文特指狭义珠三角。
珠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里最先得到良好体现。
此外,该区域毗邻港澳、东南亚,同时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地域、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再伴随着“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和大批境外资金的涌入,凭借这一系列的优势,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型国际化最高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而建,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 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 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 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将 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 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 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 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3)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 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 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 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 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 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一)环渤海经济区 (二)长三角经济区 (三)珠三角经济区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二)长三角经济圈 (三)珠三角经济圈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表3), 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 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2)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速度最快
从表3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其产 值达18754.48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小,仅9598.34亿 元,约是环渤海地区的一半。从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全 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2.2%,而环渤海地区增长30.1%,长 江三角洲增长23.8%,珠江三角洲增长62.6%,分别比全国 高17.9、11.6、50.4个百分点,说明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 发展较快。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 引人注目,分别比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高32.5和38.8 个百分点,在三大经济圈中发展最快。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 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 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 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
(三)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 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 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 “9+2”。
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 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表1、表2)。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 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 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 约1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 业结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 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 业层次最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工业结构分析
(1)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 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 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 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 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 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 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 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 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 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 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 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 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 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 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 不高。
(2)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 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地区工业专门化水平不高,应加强 区域合作。区域工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结构问题与区域问题之一,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 数,据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得出各省(市)专业化 系数普遍下降,但工业结构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复与同构;还 有学者利用霍夫曼系数、相似系数和区位商等多指标对中 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 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际上是特定阶段的产物。以长三角为 例,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同 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如陈 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 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达70%以上;唐立国 (2002)认为如果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则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及江苏省主要城 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2)珠三角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 科技人员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 能力,科技人员多少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快慢的决 定性因素。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工程师数目 较多。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的68.6%,优势 明显。就三大经济圈而言,环渤海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目最少,珠江三角洲地区数目最多,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中, 证明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 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 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 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 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 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 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 1.从产业特色来说,环渤海经济圈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 为主。起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 微电子等IT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经济圈的农副产 品、海洋产品加工和出口也保持着较大的优势。
• 2.在动力机制方面,环渤海经济圈主要表现为国资主导型。
(一)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两个层次:
• 一是小范围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渤海沿岸和部分黄海沿 岸的17个城市和地区的滨海地带。
• 二是大范围的环渤海地区,包括辽东、河北、山东、山西 和内蒙古(中部七盟市)五省区和北京、天津两市。整个 大的范围占据我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二)长三角经济区
(3)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
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具有一 定的规模,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地区间竞争加剧,没 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 术产业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 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 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 键的带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 明显,因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 进的对象。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 同,使三大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 作和区际分工。
• 3.在外向化程度上,黄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尚有 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 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 圈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二)长三角经济圈
• 基本特点: •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 特征,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 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 代服务业时代。 •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 “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 业联系较密切,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 业集群。 •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 级制造业中心。 •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人力资源特 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应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 大隐患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巨大,长三角最为 突出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如表4所示,2006年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 值分别达到5124.5亿元、9668.4亿元、8838.3亿元,而全 国当年总产值为27768.6亿元,三地区合计共占全国高新 技术总产值的85.1%,可见其规模之大。三地区高新技术 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4%,58.3%,25.7%,而全国 平均水平仅为4%,远低于三大经济圈。就三大经济圈来说, 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小,但其产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 术产业总量最大,比重也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珠 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第二,但其产值占地区 总产值的比重最低。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