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目录摘要 (I)引言 (1)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2.1.1研究区域概况 (4)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2.2.1研究区域概况 (7)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2.3.1研究区域概况 (11)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2.3.4结果与分析 (12)3 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
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空间集聚综述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研究综述一、 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谓“集”是指大量相关事物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现象,而“聚”则具有更进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在“集”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行为主体间产生物质的、信息的和社会的各种流,进而汇聚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所以,本文中的集聚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以某种有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根据对“集聚”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1。
产业集聚是同类企业、或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群聚和共生现象,它往往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要相关理论(一) 马歇尔的“工业区域”及外部性最早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使用了“集聚”的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地方性工业是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的地区称作“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内集中的是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
地方性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区域内集聚,根本的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马歇尔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提供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便利顾客。
马歇尔指出,协同创新的环境是产生集聚的“空气”,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如马歇尔所述:“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1倪卫红,董敏.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11期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2。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作者: ————————————————————————————————日期:空间分析课程文献阅读综述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应当具有完备的空间分析功能,也就是说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本课程涉及空间数据,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关系和地统计学的内容,由于阅读有限,故只对部分阅读过的内容做出综述。
一、用加权多项式回归进行球状模型变差图的最优拟合【1】中国地质大学的王仁铎教授提出了加权回归多项式法拟合参数,推进了地质统计学计算过程自动化的研究。
在此之前,对于变差函数的拟合一般通过做实验变差函数图,通过肉眼观察来进行人工拟合。
在地质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运用》(候景儒,黄竞先)一书中介绍了两种理论变异曲线的构制,即手工拟合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在最小二乘法拟合中,由于实验变异曲线的头几个点的可靠性要比尾部的点大得多,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所得到的理论曲线势必产生偏移。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纯数学的方法,它不能充分反映地质特征【2】。
而人工拟合中,则是通过对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的观察来确定各参数的,过程耗时,费力,结果因人而异,主观性强,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3】。
地质统计学有个基本工具就是变差图r(h),在二阶平稳或本征(内蕴)假设下,其定义为:(1)其中h为沿一定方向的间隔(或称基本滞后),x 为空间点。
由于变差图的性状能够同时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结构特征和随机特性,在计算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正则化变量的变差函数和克立格方程组中的系数时都是以变差函数的计算为基础的。
因此, 变差图确定得好坏就成为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
球状模型(spherical model)由地统计学理论奠基者——法国学者G.Matheron提出,也称马特隆模型。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

1、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4教授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在库克、布拉茨克和海登里希(Cook,Braczyk and Heidenreich,1996主编的题为《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中,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魏格(Wiig,1995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时,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应包括:①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③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④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⑤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其他一些学者,如阿希姆(Asheim,1997、卡希奥拉托 (Cassiolato,1999和卡尔松(Carlsson,1999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综合分析已有关于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③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2、广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研究2.1国际创新系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过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创新系统的研究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提高区域性集团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1理论基础1.1.1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20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增长极理论被后来的学者缪尔达尔(G. Myradal)和赫希曼(A . Hirschman)等人借助地理空间概念,将其发展为经济地理层面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进行据点开发,通过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1.2点轴理论1984年10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点-轴理论。
他指出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追求平衡的区域工业发展,没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是各地区平分,资源回报率低,在我国生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王雨飞倪鹏飞王光辉摘要:城市群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也必然带来城市群体系的调整和变化。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全面加深。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重点聚焦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变规律,引用空间引力模型方法,以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别计算基于城市规模的城市吸引力指数,并经过叠加、归并处理,分析我国城市群体系发展演变方向。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或城市群体系空间发展的结果是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未来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群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突出,即在结构上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群化;引力模型F292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047-007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城市或城市群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也重塑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而西部和东北部人口较为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的全面加深。
这种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上人口迁移变化的过程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和城市群体系的空间形态。
其次,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核心,经济因素使城市群体系内东中一体化的程度更加深化,进而对于网络化和群带联系并存城市群体系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最后,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关键,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群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高速铁路的发展让中国迈入了速度时代,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赵国锋1,段禄峰2(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
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收稿日期:2011-5-21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1 引言“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
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1]。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开辟耕地、建设村镇、修建铁路、开发资源、植树造林等都构成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
空间结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运费、地租、集聚三个基本因素外,还有如资源的分布、地形与气候、历史特点、社会结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决策者的决策标准与决策水平等。
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之后,这项研究在美国、瑞典、联邦德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包括以城镇型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中的合理程度;空间相互作用即地区间的货物流、人流、财政流,各级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革新、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过程等,所有这些都是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反映[2]。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空间加快集聚。
通过对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2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2.1 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以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为代表,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古典区位理论认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集聚效益是促进经济要素集聚的决定因素,产业、企业区位的选择过程和结果促进了空间结构的演变[4]。
⑴农业区位论1826年德国农业地理学家杜能(J.H.Thunen)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通过分析农产品运输成本与利润的相关关系发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他以城市为中心,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同心环带,从内向外依次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被称为“杜能环”(图1)。
杜能的理论指出并论证了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形成和模式。
图1 杜能的农业同心圆经营圈⑵工业区位论1909年阿尔弗莱德·韦伯(A.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正式诞生。
在假定条件下,韦伯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
影响生产费用的区位因素有原料和燃料、工资、运费、集聚、地租、固定资产的维修、折旧和利息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运费、工资和集聚。
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重量为最低的地方;工资影响可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
韦伯以费用等值结构圈作为区位分析的工具,确是很有见地(图2)。
图2 韦伯的工业区位模型资料来源:张沛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⑶中心地理论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运用了“中心地”的概念,从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分析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探讨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论证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域体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将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形象地概括为正六边形模型。
⑷市场区位论廖什(A.Losch)在1940年发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把生产区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提出了市场区及市场网的理论模型,实质仍是工业区位论。
廖什用企业配置的总体区位方程来求解各生产者的最佳配置点,通过产品的价格、运费等推导出需求曲线和销售量。
当空间中一家生产或在开始阶段几家同时生产某种产品时,会形成圆形的市场区。
随着竞争者不断出现,圆形市场区演变成正六角形的市场区。
企业势力的消涨取决于其六边形的市场圈的扩大和发展,但每种商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半径,随着销售半径的扩大,运费增加,价格上升,销售量也逐渐减少,从而影响利润的大小。
2.2 极化发展理论增长极的概念,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
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Perrox)于上世纪50年代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文中正式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并从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的聚集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果四个方面论证了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积极影响。
增长极有两个过程作用于周围地区:一是“极化过程”,即增长极以其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将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潜力吸引过来;二是“扩散过程”,即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投资或进行经济技术援助,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增长极形成的初期,以“极化”为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增加;在增长极发展的中后期,以“扩散”为主,区域发展水平趋于均衡[5](图3)。
图3 增长极与辐射圈谐动关系资料来源:胡际权.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最初只涉及到工业部门间的关联和乘数效应,用以论述推进型产业或关键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指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据点开发,因而只具有经济含义、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
后来,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形式的增长极概念,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延伸到地理区位,使该理论得以发展和完善。
其中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 Boudevile)、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和弗里德曼(J.Fried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dal)的研究最为经典。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使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
这样,增长极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他提出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观点。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自然就沿着产业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条主线展开。
缪尔达尔、赫希曼和弗里德曼借用增长极理论分别提出了内容大致相当的“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中心—外围理论”,用以解释区域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被称之为“地理二元结构”论。
赫希曼进一步论证了尽管“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地区差距趋于扩大;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在政府采取积极干预的政策下,扩散作用将发展主导作用,使地区差距转向缩小,整体变化轨迹呈现一条倒“U”型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因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单纯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和各种产品的广大市场的全面形成,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只能优先选择特定的、能够快速实现高效增长的地理空间作为中心,通过对有限的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使中心地成为区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增长极,通过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以及发展成熟再增长的受遏,将其资本、技术、劳动力逐渐向其他地区和部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城镇和乡村作为构成区域的基本地域单元,其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