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园林植物生理学实验11资料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目录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实验一拟南芥种植和形态观察................................... 实验二植物细胞的活体染色和死活的鉴定......................... 实验三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融合............................... 实验四植物叶面积测定原理、方法和步骤......................... 实验五植物细胞渗透势的测定(质壁分离法)..................... 实验六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七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实验八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实验九离体叶绿体的制备以及完整度的测定....................... 实验十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 实验十一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改良半叶法)................. 实验十二氧电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光合与呼吸速率................. 实验十三小篮子法(广口瓶法)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 (37)实验十四谷物淀粉含量的测定(旋光法)......................... 实验十五类似生长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十六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十七植物种子生活力快速测定............................... 实验十八植物光周期现象的观察................................. 实验十九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和适应策略。

本实验采用了盆栽植物的生长观察和测量方法,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得出了一系列有关植物生理学的结论。

1. 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科学,它涉及植物的生理过程、代谢调节、信号传导等方面。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为植物的生产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盆栽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包括绿萝、仙人掌和吊兰。

为了模拟不同环境条件,我们设置了三组实验组:阳光组、阴影组和干旱组。

每组实验设置五个重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结果与讨论3.1 生长观察在阳光组中,绿萝的叶片呈现出深绿色,茂密且向阳生长;仙人掌的刺变得更加粗壮,颜色也更加鲜艳;吊兰的叶片展开较大,叶色浅绿。

而在阴影组中,绿萝的叶片变得较为苍白,茂密度下降;仙人掌的刺变得细长,颜色较为暗淡;吊兰的叶片展开较小,叶色深绿。

在干旱组中,绿萝的叶片开始出现萎蔫现象;仙人掌的刺变得干瘪,颜色变得暗淡;吊兰的叶片开始卷曲,叶色变黄。

3.2 生理指标测量我们通过测量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来进一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变化。

在阳光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较高,蒸腾速率也较高;仙人掌的光合速率较低,蒸腾速率也较低;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处于中等水平。

而在阴影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明显;仙人掌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停止;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有所下降。

在干旱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急剧下降;仙人掌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停止;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有所下降。

叶绿素含量的测量结果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4.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更加茂盛,叶片颜色更加鲜艳。

植物生理学实验步骤与实验原理

植物生理学实验步骤与实验原理
植物样品 高温电炉、显微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坩埚等, 10%硝酸、5%盐酸、5%硫氰化钾等(见实验指导) 各元素的标准溶液
【实验步骤】
植物样品5g放在坩埚(已称重)中,在灰化炉中缓慢 升温至400度,灰化1小时,冷却,称重。
取出一部分进行灰分元素的定性分析。详见实验指导 45页
另取一部分称重,放于50ml烧杯中,10%硝酸5ml于电 热板上加热熔解,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
根据Lambert-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换算后得公式:
Ca=12.7OD663-2.69OD645(1) Cb=22.9OD645-4.68OD663(2) CT=Ca+Cb=8.02OD663+20.21OD645(3) (3)式中C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 利用上式,既可以计算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及总叶绿 素的浓度(mg/L) 。
2.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有何不同?
3.叶绿素a与叶绿素b在红光区和蓝光区都有最大吸收峰, 能否用蓝光区的最大吸收峰波长进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 定量分析,为什么?
实验8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
【实验原理】
利用Ba(OH)2溶液吸收呼吸释入的二氧化碳,实验结 束后,用草酸滴定残余的 Ba(OH)2,从空白和样品两 者消耗草酸溶液之差,即可计算出呼吸过程释放的二 氧化碳的量。

【方法与步骤】
取材1-2克新鲜植物材料洗净包在锡箔纸中,放入液氮 或低温冰箱中将细胞杀死→取出剪碎放入注射器溶冰, 用加压法将胞液挤出,存于Eppendorf管待测→取20微 升待测液于冰点渗透压计的测定管测定→提出探头,擦 拭后可继续下一个样品的测定。
【思考题】
冰点下降法与质壁分离法的原理有何不同?
实验1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口试部分实验一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非线粒体内的末端氧化酶。

他可以把酚类物质如单酚、邻苯二酚、邻苯三酚、对苯二酚等氧化为氧化为相应的醌类物质。

醌类物质对病原微生物起抑制作用或杀伤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因此,在感病的植物体中,PPO 活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抵抗病原体进一步侵染健康的植物组织。

此外,PPO对食品和饮料生产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它影响其品质,特别是在制作绿茶、红茶、烤烟和水果类饮料的过程中更为突出。

所以,准确测定PPO活性,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现实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在有氧的条件下,能使酚氧化产生醌,PPO反应在3分钟内呈直线上升,其后反应速度变慢,因而在研究时,用分光光度在3分钟内于410纳米波长下测其吸光度,即可计算出PPO的活力和比活力。

思考题:1、粗酶液提取中丙酮和磷酸缓冲液的作用,提取液为什么要预冷:丙酮是有机溶剂,能提取PPO,磷酸缓冲液为了保持酶活性,预冷降低酶活。

2、为什么要先在37度下恒温,再加酶液:使酶和底物处于最适状态。

实验二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测定实验原理:硝酸还原酶是植物氮代谢中的关键酶,植物吸收的硝酸根,首先通过硝酸还原酶的催化,还原成亚硝酸根(NADPH+NO3-NR-NO2+NAD+H2O)。

亚硝酸根可用磺胺显色法测定,即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根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生成的重氮化合物又与盐酸萘乙胺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可在520纳米下比色测定。

思考题1、为什么标准液与样品液的测定要在同一条件下:亚硝酸的磺胺比色法显色速度受温度和酸度等因素影响。

2、NR活性测定时取材为什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光和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积累一定糖类,否则酶活偏低。

3、测量酶活是为什么要在暗处:光下光反应会将形成的亚硝酸根转变成铵根,影响结果。

4、如果实验材料酶活过低怎么办:可在取样的前几天,用50mmol/l硝酸钾加在培养液中,以诱导硝酸还原酶的生成。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学特性,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
解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小麦种子、培养皿、水、土壤、温度计、光照计、湿度
计等。

实验步骤:
1. 将小麦种子放置于培养皿中,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

其中包括
不同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

2. 记录每组实验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生理学特征。

3.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分析植物对外
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小麦
种子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
率和生长速度较高,叶片颜色也更加翠绿。

而在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小
麦种子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出现枯萎现象。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不同环境条
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理学特性,也为农
业生产和植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结:
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和生理特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植物生长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适应环境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响应机制,以及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包括小麦种子、培养皿、土壤、水、光照强度计等。

首先,将小麦种子均匀撒在培养皿中,然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

实验分为三组,分别是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每组设置三个重复样本。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光照强度计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并根据需要调整光照灯的距离。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光照强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在高光照组下,小麦的生长速度较快,茎秆高度和根系发达。

而在低光照组下,小麦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茎秆矮小,根系生长不良。

中光照组的小麦生长状况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光合作用的变化引起的。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能量来源。

在高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能够充分接收到光能,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

而在低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接收到的光能减少,光合作用能力减弱,因此植物生长速度减缓。

此外,实验还观察到了光照强度对小麦叶片颜色的影响。

在高光照组下,小麦叶片呈现出浓绿色,而在低光照组下,叶片颜色较为苍白。

这是因为光照强度的不同导致了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速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叶片的颜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显著的结论。

高光照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的进行,而低光照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减缓和叶片颜色苍白。

这对于植物生理学研究和植物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中使用的小麦种子数量较少,样本量较小,因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次,本实验只研究了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未涉及其他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植物生理实验讲义.

植物生理实验讲义.

植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011年09月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一实验目的意义及要求植物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的水分移动均由水势大小决定。

因此,测定水势是研究水分关系的重要手段。

可利用水势为指标来确定作物的灌溉、施肥的适宜时期。

本实验要求掌握水势的测定方法,以及不同植物及组织之间水分的变动状况二原理当植物组织放于溶液中时,细胞与溶液之间会发生水分交换,如果细胞的水势小于溶液渗透势,则细胞吸水,而溶液水分减少变换。

反之,则因细胞内水分外流使溶液变稀:当组织的水势与溶液渗透势相等时,则二者保持水分平衡,此时溶液的渗透势即等于植物组织水势。

利用溶液的浓度与比重成正比的原理,把经过水分变换后的溶液用毛细管移入原来相应浓度的溶液中,则因比重的改变,“小液流”就会出现上升或下沉,静止不动者,可为其渗透势等于细胞的水势。

三材料、设备与试剂树木叶子、蔗糖、甲烯兰、刻度试管、天平。

四实验方法:1、用1M的蔗糖溶液配制0.1、0.2、0.3、0.4、0.5M的溶液各10ml,,分置于两个5ml刻度试管中。

2、选择代表性的植物叶片,剪成0.8cm的方块,往每个试管中放入10块,使叶片完全浸入溶液中,期间振动数次,20分钟后,往每个试管中加入甲烯兰一滴。

五结果计算。

找出等渗浓度,由下式计算组织的水势Ψ=-CIRT式中:C为等渗浓度I为等渗系数R为气体常数=0.0083T为绝对温度实验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要求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一定溶液中的一定溶质具有特定吸收光谱,无论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其吸收光谱中最高吸光波的波长总是恒定的,对于混合液,其中各个溶质的吸收光谱的最大值位置常是互不相同,所以在各个特有吸收最大值处进行各个溶质的定量分析,不致引起互相干扰。

因此,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物质的定量分析,不但精确、灵敏,而且可以在同一混合液中分析各溶质的含量。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1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主编张立军参编(按姓氏汉语拚音)樊金娟郝建军刘延吉阮燕晔朱延姝旷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教研室2004年1 月序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教改探索,认为实验课教学要注意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使学生熟悉实验工作;实验内容要有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到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的设计、实验报告的写作,以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多个方面。

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一部分。

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研究型的,有适当的处理,并尽可能的设置重复。

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解释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

在本次编写的实验指导中我们给出了大量的思考题,有的涉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的涉及实验技术的应用,有的涉及实验方法的应用扩展;此外,我们还要求实验报告的形式类似于正式发表的科研报告,并附有写作说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

为了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对每个实验还都给出相应的记录方式。

本学期是我们教研室首次按这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组织教学,希望广大同学配合,也希望相关专业老师、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广大同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更加完善。

张立军2004 年1月30日2014年12月29日 1附:参加教学改革人员:刘延吉郝建军樊金娟朱延姝阮燕晔康宗利付淑杰于洋目录Section 1(1h)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简介1.教学目的2.教学要求和考核3.实验内容介绍4.实验室安全要求Section 2(6h)一、植物的光合速率测定-----改良半叶法二、植物叶绿素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Section 3(6h)三、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小液流法四、植物根系活力测定----甲烯蓝法Section 4(6h)五、植物抗逆性鉴定----电导率仪法六、植物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Section 5(4h)七、植物组织硝态氮含量的测定Section 6(4h)八、植物呼吸酶活性测定2旷旷附录一、如何写实验报告二、简单常用的生物统计公式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四、电导率仪的操作Section 1(1h)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简介1.教学目的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及其生理机制都是通过实验揭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平衡浓度结果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溶液浓度 0.1 0.25 0.5 0.75 1.0 液滴移动方

无平衡浓度结果
二、材料与设备
植物叶片
小试管、指形管、毛细滴管、打孔器、木板、移液管
三、实验步骤
1.在小试管中分别配制0.1M,0.25M,0.5M,0.75M,1.0M的 蔗糖溶液各8ml,充分摇匀,分别移取1ml于相应的指形管 中
3.光合色素的理化性质观察:1)荧光现象:叶绿素提取液经直射
光投射时观察为绿色,当迎着反射光观察时为暗红色,这种现象称为 荧光现象。2)a. H+和Cu2+对叶绿素中Mg2+的取代;b. 皂化反应
四、结果与分析
1.绘图:用铅笔在滤纸上画出色素圈并注明各色素的位置 2.观察荧光现象并说明荧光产生的原因 3.描述H+和Cu2+对叶绿素中Mg2+的取代现象 4.写出形成皂化叶绿素的化学反应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叶片蒸腾速率测定
实验五 植物组织呼吸速率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C6H12O6 + 6O2
E 6CO2 + 6H2O + Q
CO2 + 2NaOH
Na2CO3 + H2O
H2C2O4 + 2NaOH
Na2C2O4 + H2O
二、材料与设备
不同萌发天数的种子 带塞的250ml三角瓶、酸式滴定管、移液管(10ml)、纱布、棉线 0.02N草酸、0.02N氢氧化钠、1%酚酞
步骤: 1、打开蒸腾夹的一边载玻片(另一载玻片作为园孔底用), 用镊子从钴纸管内迅速取出一片钴纸片,放在蒸腾夹的 橡皮园孔中,盖上载玻片; 2、选择具代表性叶片,打开载玻片,迅速将叶片插入,使 叶背对着橡皮园孔,再用玻片盖上,用书夹夹紧。此时 立刻开始记时,观察钴纸变红所需时间(通常是由钴纸 边缘逐渐向中心变色) ; 3、选择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或不同生境的同种植物叶 片,重复测定五次,取平均值,再计算蒸腾速率; 4、测定叶片上表皮的蒸腾速率进行比较; 5、计算叶片蒸腾速率(钴纸片变红吸水量为0.1mg) 6、蒸腾速率单位(gH2O.cm-2h-1)
植物 测定时 温度 材料 间(分) (℃) 0.1M
液滴流动方向 0.25M 0.5M 0.75M
1.0M
植物名 称
注:纪录液滴移动方向的符号是:“↑”——上升;“↓”——下降;“↕”——静止
实验二 光合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 化性质
一、实验原理
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均 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由于色素在叶绿体内与蛋白 质形成复合物,直接用石油醚等溶剂不能提取,需用乙醇、 丙酮或甲醇等加以提取。
2.用打孔器打下叶片圆片每个指形管放入4-6片,使其全部 浸入溶液中。放置20min,此期间摇动数次,使组织和溶 液之间充分进行水分交换
3. 20min后,用针尖蘸取少许甲烯蓝粉末,分别放入各指形 管中,用毛细滴管取带色液,小心而缓慢的放出一滴蓝色 溶液到对应浓度试管中,后轻轻抽出毛细滴管,观察液滴 运动情况。
上升 下降 静止
组织失水 组织吸水 组织水势与溶液水势相等
液滴 植物材料
ψw >ψS ψw <ψS ψw =ψS
溶液浓度变小 溶液浓度变大 溶液浓度不变 静止不动
毛细管放置稳定
释放小液滴
取出毛细管 观察液滴升降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溶液浓度 0.1 0.25 0.5 0.75 1.0 液滴移动方

2.光合色素的分离:在滤纸中心用铅笔轻轻做好标记,用毛细管吸取
色素提取液在滤纸中心点样,晾干,再次点样(10次)。晾干后,在 滤纸中心钻一小孔,另取一小条滤纸卷成细卷,插入滤纸中心小孔做 灯芯用。取两个相同直径的培养皿,将石油醚10ml和甲醇1ml加入一 培养皿内混匀,将滤纸灯芯与溶液接触,盖上另一培养皿组成简易的 层析环境。
二、材料与设备
新鲜植物叶片 研钵、漏斗、滤纸、试管、培养皿、毛细管 丙酮、甲醇、石油醚
图示
三、实验步骤
1.光合色素的提取:称取3g植物鲜叶,剪碎、加入少许石英砂和
CaCO3及10ml丙酮,充分研磨。静止,将上清液经漏斗过滤至25ml量 筒中,残渣反复用少量丙酮浸提,直至组织呈白色,所得绿色溶液即 为光合色素的提取液。
三、实验步骤:
1.选取植株上相同部位的叶片,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冰箱冷冻、60℃水浴、萎蔫及对照
2.取出材料,用打孔器各取8个叶圆片,放入烧杯中,加蒸 馏水30ml,浸泡半小时后测定电导度
3.另取等量对照叶片,加入30ml蒸馏水,在沸水浴上处理 10min后测定电导度
以不加叶片的蒸馏水作空白测定,各处理样品测定值减空 白测定值即为实际电导度。
三、实验步骤
1.在三角瓶中加入10ml 0.02N NaOH溶液及1%酚酞2滴,轻轻 摇匀,塞紧塞子,平衡5min
四、结果与分析
根据φw=(φs)= -iCRT×0.1033 (MPa)计算组织水势 φw =植物组织水势(单位: Mpa) C=等渗浓度(mol/L)
R=气体常数(0.008314 Mpa/L/mol/K)
T=绝对温度
i=解离系数(蔗糖=1)
1大气压=1.013=0.1 MPa
五、讨论
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记录表
植物生理学实验
生理实验室 林业楼201、220实验室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小液流法
一、实验原理
小于
组织吸水、溶液变浓
组织水势
大于
溶液水势
组织内水分外流、溶液变稀
等于
动态平衡
已知溶液浓度与比重之间成正比,则将进行了水分交换的溶液放入原种液中 一小滴,它就会发生上升或下降,因而可用于判断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五、讨论
实验三 逆境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
当植物遭受逆境(如低温、干旱、病虫害等)影响时,细 胞膜会受到伤害,导致细胞内电解质外渗使外界溶液电导 率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电导率的变 化求出植物细胞在不同逆境中电解质外渗百分率
二、材料与设备
植物叶片、电导率仪、电炉、移液管、打孔器
四、结果与分析
电导率(μΩ)=实际电导度(S)×温度校正值(ft)×电导电极常数(Q) 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处理组电导率×100/沸水浴处理电导率
五、讨论
不同逆境对电导率影响记录表
植物 处理 测定电导度
材料
1
2
3
空白
冷冻
60℃
萎蔫
对照
沸水浴
实际电 逆境的影响 平均 导度 电导率 外渗百分率
实验四 叶片蒸腾速率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