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
(3)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对母爱的深沉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作者对母爱的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文学素养。
3.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人生、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颂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 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3. 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育法:通过感悟母爱,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的经典段落,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引导学生欣赏史铁生的语言风格。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分享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
(2)互相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10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理解、体悟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体会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如何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语言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并了解其意义。
2、圈点令自己有所感悟的词句并试作理解。
二、教学导入:记得有这样一个秋天的黄昏,我的一个学生跟我闲聊,他告诉我,他常常在痛苦至极时对着窗子大吼一声,然后,让那种痛苦的滋味继续浸着心脾默默生活。
我听着,我的心里流着酸楚: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是在怎样承受这份磨难啊!的确,一个人独自咀嚼痛苦是一份悲壮,那么,我们还能从痛苦中再咀嚼出一些别的什么吗?然而,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就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用苦难铸就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以取得的高度。
我们说他从生命的磨难中体悟出了生命意蕴,读他的书,读他这个人,依然令人感动,富有启迪。
让我们先来粗略地了解史铁生这个人。
三、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史铁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其内涵却极为丰富。
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因腿疾住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做了7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1983年因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他的作品还有《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答自己问》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语种,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
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体味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解读生命,解读史铁生。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阅读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说: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参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解说: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解说: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
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4.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解说: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5.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
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
解说: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6.默读后一段,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解说: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更善待生命,在逆境中更坚强。
五、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这篇散文的意境。
六.课下作业
1.阅读欣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2.《我与地坛》中所写的地坛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地坛或其它景观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写古园的风景,-追寻①我的身体残废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终结
写古园的风景,-追寻②我为什么要出生
写古园的风景,-追寻③我应该怎样活
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的理解
四、学习第二部分。
1.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读一下母亲。
我们称它为:懂你——母亲,“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
2.文中有一句从地坛过渡到母亲的话,请找出来。
明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4.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5.文章还有哪些细节特别感人,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①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体谅,宽容
②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活得最苦,默默承受
③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6.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下面就请第一组同学朗读第2部分第8段,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全体女同学齐读)
7.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读懂了吗?
明确:读懂了!
8.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讨论并归纳: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
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
有句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想请大家一起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孩子,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
9.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10.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
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11.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
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文章更加动人。
也更自然。
12.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
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13.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
诵读第五段。
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14.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