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3.9 认识液体(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9课《认识液体》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9课《认识液体》教案认识液体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内容之一,属于物质领域。
本单元共有4课,其中第9课为“认识液体”,是在认识固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也是后续研究第11课的基础。
本课分为五个部分,首先通过生活情景图初步寻找液体,对比烟雾和流沙认识液体,初步认识到液体容易流动,没有固定现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
其次,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接着,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再次,测量液体的质量。
最后,认识水平面并研究使用水平仪。
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以及使用量筒和电子秤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容易流动,没有固定现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
2.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3.能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4.能用量筒或量杯正确测量液体的体积,比较相同体积的水和油,质量不同。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液体特点的探究兴趣。
6.能以探究数据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7.了解液体体积和质量测量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8.意识到人类对水平仪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教学难点:知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准备:线香、火柴、植物油、水、牛奶、蜂蜜等适量、有起点线和终点线斜面板1块、100ml量筒1个、500ml量杯1个、颜料适量、沙漏1个、50ml烧杯4只,电子台秤1只,两个矿泉水瓶子、蓝水、牙签1根、水平仪、激光水平仪(8组)。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放一些液体的图片,让学生看看这些液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液体的研究。
2.感性认识液体(10分钟)教师通过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初步寻找液体,对比烟雾和流沙认识液体,初步认识到液体容易流动,没有固定现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
3.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1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液体,如水、油、牛奶、蜂蜜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时《 认识液体》教案

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因此烟是固体。
生活百科:引导:烟是固体,为什么不落在地上呢?解释:烟是固体,烟的密度比空气大,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是会落到地面上的。
但是点燃的香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出现热对流,于是随暖空气一起上升了。
如果是室内焚香,烟会随热空气上升继而吸附到房顶上,在空气冷却后也不会落下;在室外,烟在上升的同时会被逐渐吹散。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烟落下。
展示流动的沙图片,解释:沙在沙漏中快速流动,但它是由微小的沙粒构成的,每一粒流沙都是固体,因此流动的沙是固体。
二、不同液体性质的比较展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用眼睛观察它们的颜色、透明度和流动性,用鼻子闻液体的气味,找出它们的特点并记录。
观察记录:得出结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教师总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液体的共同性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三、液体流动速度的比较展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这四种液体学生猜测答案并回答。
思考、记录、讨论、总结思考并猜测答生活百科拓展,让学生学会思考。
通过观察记录使学生明白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使学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
(2)量筒必须放平稳后才能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观看视频《量筒的使用方法》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实验材料:材料:量筒或量杯、烧杯、水等实验步骤:(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3)将一定量的水分别倒在不同容器里,再倒入量筒中测量它的体积。
观看实验视频《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实验结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五、比较不同液体的质量实验材料:电子天平、量筒或量杯、同样大小的小烧杯、水、油等。
实验步骤:(1)利用量筒或量杯分别测取50毫升的水和油,分别倒入相同型号的小烧杯中。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液体的定义、液体的特点、液体的常见类型等,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液体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液体的存在。
但是,他们对液体的本质特征和分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液体的定义,了解液体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液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
2.教学难点: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液体的表面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激发学生对液体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液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重要性。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液体的性质,如表面张力、流动性等。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观察和实验心得,总结液体的特点。
5.巩固提高:通过课后小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液体的特点和重要性。
9认识液体(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9认识液体(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三年级上册科学《认识液体》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上午第一节课4.教学时数: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了解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液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液体的分类和常见液体3. 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液体的环保意义和节约用水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液体,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15分钟):讲解液体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介绍常见液体及其特点。
3. 实践操作(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液体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液体的性质。
4. 课堂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节约用水的意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观察家中常见的液体,了解其特点和用途。
2.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
3. 查阅资料,了解液体对环境的影响,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说出液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学生能举例说明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关注环保,提出节约用水的措施。
4.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1. 提高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液体实验,发现液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2. 增强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实践能力:能够动手进行液体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 树立环保意识:能够关注液体对环境的影响,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5. 发展合作能力:能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情分析1. 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三年级(1)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兴趣。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第9课 认识液体

9.认识液体【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
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
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
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
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
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
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3-9《认识液体》(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液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液体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强化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
(2)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各种液体的形状、流动性和表面张力等现象,进而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解释。
(3)液体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所学液体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液体现象、提出合理的液体使用建议等。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液体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液体现象,并提出合理的液体使用建议。例如,学生能够说明为什么液体会有流动性,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液体等。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通过合作,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共享意识。
4.学生对科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液体知识充满好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液体的流动性:液体会流动,填充容器。
-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表面趋于收缩,形成表面张力。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的特征。
巩固: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液体特征的理解。
提问: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教学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液体知识。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9.《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9.《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9.《认识液体》》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液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涉及到液体的密度、表面张力、流动性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对液体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液体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液体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液体、容器、测量工具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液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液体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液体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液体的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液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液体性质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和思考。
8.板书(5分钟)绘制本节课的板书,突出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共含2课时)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共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一是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二是探究液体沸腾的现象。
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液体的特性,从而达到认识液体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液体物品并不陌生。
但学生对液体的性质和液体沸腾的现象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认识。
此外,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能简单描述液体沸腾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能简单描述液体沸腾的现象。
2.难点:液体沸腾的现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对液体有一定的认识。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各种液体、烧杯、试管等;提前观察并了解液体沸腾的现象,以便引导学生。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种特殊的物质——液体。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液体物品,如水、酒精、盐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三课《认识液体》的内容。
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
其内容明显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知识线索,一条是方法线索。
在知识线索中,教材按教学的一般过程,先从学生的已有前概念出发,在本单元第一课区分固体与液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尽量多地说出液体的名称,其目的是扩大学生液体概念的外延,以便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树立起液体的概念。
这也是三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水的性质活动中初步建立起液体概念的延伸。
其后,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概括液体的性质,最后再设计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识液体间的性质差异。
在方法线索中,主要是一个从不自觉运用到有意识明确的过程,即先让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方法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小结运用的方法,揭示要用多种方法认识物体的科学原则。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水的性质活动中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液体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究基础。
但是学生在本节课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细致指导每个环节的实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掌握液体的质量大小、黏稠度、表
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透明度、质量大小、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用眼看、用鼻子闻、动手做等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乐于分享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质量大小、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认识液体质量大小、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滴管、天平、纸巾、一次性塑料杯、表面光滑的板子、蜡纸、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水属于什么样的物体?”
生:“水是液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液体)
3、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
(二)自主探究,观察、研究液体
1、观察比较四种液体的性质
(1)师:在你们桌子上有4种液体,请大家观察这四种液体,猜猜分别是什么液体?填写实验记录单。
在小组内交流记录单,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辨别出来的。
(2)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展台展示实验得出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汇总实验结论,共同填写课件表格。
(4)教师提问:“这四种液体都有什么共同性质?”
生: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
师:像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
(板书)
2、探究:液体的性质——同体积的液体轻重(质量)不同。
(1)师:“孩子们我们刚刚用多种方法初步了解了这几种液体的性质,其实液体的性质还有很多,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引导他们设计实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并进行适当地归纳和记录。
(3)组织学生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
(4)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液体的质量,倒出同体积的液体和水,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教师说明实验要求)
师:“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测一下,请大家将猜测结果填写在《实
验记录单》上面。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
师:“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猜测的对不对呢?”
生:“做实验。
”
师:“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5)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7)师小结:液体的性质——同体积的液体轻重(质量)不同。
(板书)
3、探究: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不同。
(1)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同样多的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子上。
要求:①先猜测,再实验。
②注意三种液体一定要同时倒。
③边实验边记录,注意安全与卫生。
师:为什么要同时倒?
学生回答。
(2)师:“请大家先猜测一下,谁流得快?谁流得慢?将猜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面,然后再做实验。
”
(3)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5)师引导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粘稠度)不同。
(板书)4、探究:液体的性质——都具有表面张力。
(1)师:“刚才有同学有新的发现:他发现水滴在光滑的桌面上是鼓
鼓的,其他液体滴在光滑的桌面上是不是也是鼓鼓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师:教师出示实验四和实验要求。
“分别将不同的液体滴一滴在蜡纸上,晃动蜡纸。
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要求:
一张蜡纸上只滴一种液体。
边实验边记录,注意安全与卫生。
”
(2)学生分下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液体都成圆弧状,说明这些液体具有表面张力。
(板书)
(三)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1、师:我们认识了液体的哪些性质?
生:液体没有固体形状;不同液体的轻重不同;不同液体的气味不同;不同液体的黏稠度不同;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
2、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动手做一做等。
3、教师小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
法。
你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面。
(四)课后延伸
师:课后,你们还可以收集有关液体的资料,将它们保存起来,它可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呀!
板书设计:
认识液体
嘴尝
鼻子闻像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
眼睛看
质量不同
黏稠度不同
张力不同
教学反思: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是在对固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为知识线索,了解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另一条为方法线索,通过观察以及实验自己运用,总结,调动相关认识来运用来研究液体的相关性质。
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通过感官观察,发现油、水、蜂蜜、牛奶的性质(颜色、味道、气味、透明度方面)。
在教学第二部分认识
不同液体存在着轻重、黏稠度等差异的主体活动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同样多的液体和水比,谁重”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通过“把液体倒在斜放的板上,观察流速”的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液体黏稠度不同。
总之学生通过这节课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