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见东郭先生的故事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精选5篇)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精选5篇)管仲齐桓公的故事篇1鲁庄公九年(前685)齐鲁乾时之战,鲁军失败后,齐大夫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的意愿。
公子纠被杀以后,其辅佐管仲随鲍叔返齐。
回国以后,鲍叔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
您若仅仅治理齐国,那么由高傒和我辅佐即可;您若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之礼礼遇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
管仲相齐后,一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张礼法并用,礼以使人知廉耻,法以使人守规矩。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
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管仲齐桓公的故事篇2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用什么话来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
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
’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
”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
”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啊。
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便能接近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身体啊。
自己的身体都忍心阉割,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
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
2024成语寓言故事集合15篇

2024成语寓言故事集合15篇成语寓言故事1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成语寓言故事2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成语寓言故事3东汉末年,曹操骗杀西凉刺史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率军为父报仇,被曹操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
马超杀死凉州刺史韦康自立为“征西将军”,韦康的`部下联合曹操进攻马超,让马超腹背受敌,十分狼狈,只好投奔刘备。
【拓展延伸】关于狼的寓言故事小羊羔和狼狼追赶小羊羔,小羊羔逃到一座庙中躲藏。
狼向他叫喊:“和尚如把你捉住,会把你杀了去祭神。
”羊羔回答说:“在庙中祭神,比让你吃掉好得多。
”这是说,无论遭到怎样的危险,也比死在恶人手中好。
狼医生驴子在牧场上吃草,看见一只狼向他跑来,便装出瘸腿的样子。
狼走过来,问他脚怎么啦。
他说越过篱笆时,踩着了刺,扎伤了脚,请狼先把刺拔掉,然后再吃他,免得扎伤喉咙。
狼信以为真,便抬起驴的腿来,全神贯注地认真检查驴的蹄子。
2600多年前的潜伏故事

管仲说:我们并没有说要讨伐莒 “ 国, 您为什么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呢?”
东郭 牙先 生 回答 道 :我听 说 , “ 君 子善于谋划 , 善于猜测 。我是 自己 小人
猜测到 的。”
“ 们又 没 有说 过 要讨 伐 莒 国 的 我
话, 您凭什么猜测的?” 管仲益发纳闷。
诸行 动 , 要讨伐 莒 国 的消息 已经 他们 传 遍全 国。 自然, 莒国方面也有 时间做 迎战的准备 。
此,我就告诉别人 ,你们准备讨伐莒
国。”
齐桓公感到非常奇怪, “ 说:我跟 管仲先生商量讨伐莒国的事情, 商量
的计划还 没有 开始 实施 , 消息就 已经 传遍全 国。这 究竟是什 么原 因呢? ” 管 仲 回答 道 :国 内一定 潜 伏 着 “
“ 听说 ,君 子有 三种脸部 表情 : 我
欢喜开心, 是参加宴会的表情; 愀然凝 重, 是流露哀痛的表情; 怒气冲天、 手脚 僵硬, 是发动战争的表情。 那天我远远 这是记载在《 吕氏春秋・ 审应览・
重言》 中的 一个 20 年 前 的关于潜 60
伏 的故事。
望见您在高 台上,就是怒气冲天手脚
郭牙泄露军事机密之后,是否意识到
他 是 莒国派过 来 的间谍 ,东郭 牙是否 有办法消解他们 的怀疑 , 潜伏 。 继续
工地上。 管仲一看, 断言道:一定是这 “
高人。”
《 吕氏春秋》 记载 : 赞扬东郭牙不 用耳朵, 却能听出意思, 批评齐桓公、 管 仲善于隐藏却不能保守住秘密。最后 发 出“ 圣人 听于无声 , 视于无形” 的感 慨 ,却没有交代这位东郭牙先生是何
许 人。
齐桓 公 恍然大 悟 , :啊哈 !我 说 “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通用6篇)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通用6篇)《三顾茅庐》阅读答案(通用6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篇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1. 这段话主要写。
2. 从文中加点的词语,我体会到了。
3. 对于诸葛亮,我会用、等成语来形容他。
我还知道、等故事也是出自(作者) 写的《三国演义》。
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知道了“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刘备、、;还知道许多跟“三国”有关的歇后语,如“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参考答案:1.刘备拜访诸葛亮,等了很久才见到面2.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诚意3.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空城计舌战群儒罗贯中关羽张飞周瑜《三顾茅庐》阅读答案篇2三顾茅庐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
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
小学生寓言故事大全四字成语大全

小学生寓言故事大全四字成语大全小学生寓言故事大全四字成语大全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
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
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
”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
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
”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
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喜欢四处游历,考察各地方的风土人情。
有一回,他遇到一位来自四川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告诉他说:“在我们四川的南部,天气不好,一年四季都是阴雨绵绵,很少有放晴的时候。
我们那里的狗也习惯了这种阴雨天。
偶尔地,遇到太阳出来的时候,狗都以为是一个怪物挂在天上,惊恐万状,就仰天狂叫不已,景象十分有趣。
”这位学者不信,疑惑地说:“狗虽然是愚笨的动物,但也还不至于大惊小怪到这种地步吧,您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后来,过了些年,这位学者一路来到了温暖的南方,在那里住了下来。
南方的冬天一点也不冷,下雪天更是非常罕见。
这位学者赶得也巧,在他来到南方的第二年冬天,天气变得反常起来,比以往的冬天寒冷得多。
寒冷的日子持续了一些时候,到最后竟然下起雪来,而且下得还很大。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好几天,越过了南岭,像一床铺天盖地的大棉絮一样,把南部地区的好几个州都覆盖了起来。
那些天,这几个州的狗都非常惶恐,纷纷狂吠不休,到处胡乱地又跑又窜,没有个静下来的时候。
东郭先生成语

东郭先生成语东郭先生,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东郭先生成语出自明代马中锡创作的诗文集《东田集》中《中山狼传》一文。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谚语;“东郭先生”也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
春秋末年晋国卿相赵简子,一日在中山打猎,遇一狼像人一样立在道中,赵简子弯弓搭箭,一箭射去,狼中箭而逃。
赵简子从后面急追而来。
恰有墨家的信徒东郭先生,正赶去北边中山国做官,骑着驴,驮着书籍,迷失了道路。
狼跑到他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要他效毛宝放龟和隋侯救蛇,让自己在书袋中暂避一时,日后定当竭力报恩。
东郭先生说,我并不期望报恩,只是墨家以兼爱为本,我自然要救你,即使因此得祸,我也在所不辞。
东郭先生空出书袋,却三次也没能把狼放进去。
追者越来越近,狼请求快些,并蜷缩四肢,东郭先生这才把它放入袋中,然后把袋子放在驴背上,等着赵简子过来。
不一会,赵简子追到面前,发现狼不见了,非常恼怒,便威胁东郭先生指出狼逃走的方向。
东郭先生跪在地上说,我自己尚且迷路不识方向,哪会看见狼跑向何处?这么多叉路,就是羊也会乱跑的,何况是狼?我是个过路的人,你怎么能怪罪我?我虽然迂腐,但还知道狼的本性,您要除掉它,我怎么会不告诉您呢?简子无言以对,便回车继续向前追去。
等赵简子走远了,狼才要求东郭先生把它放出来。
从袋中出来后,狼却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我刚才被猎人追逐,多亏了先生救我,我现在很饿,饿而没东西吃,也必然是死,那还不如死于猎人的手中。
先生既然是墨家信徒,一心想为天下做点事,怎会吝惜自己的肉体呢?于是向先生扑去。
东郭先生绕驴躲避,边躲边骂狼忘恩负义。
狼说人类天生就是给狼吃的。
双方相持而立。
东郭先生提出找三位老人判定此事,狼同意,于是向前走去。
路上并没有行人,狼急于想吃东郭先生,见路边有一棵老树,便说可问这位老者。
东郭先生不得已向老树陈述始末,问狼是否该吃自己。
老树说,我是一棵杏树,当初主人种我时,我不过是一个果核。
东郭牙知伐莒文言文翻译

东郭牙知伐莒文言文翻译1. 桓公知士(古文翻译)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
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
”东郭牙却到门中间站着。
齐桓公说:“我要尊封管仲为仲父,并下令说:‘赞成的站到左边,反对的站到右边。
’现在你为什么站到门中间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智慧,他能谋划(称霸)天下吗?”齐桓公说:“他能。
”“以管仲的决断,他敢做大事吗?”齐桓公说:“他敢。
”东郭牙说:“您知道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他的决断敢做大事,您就把国家的政权交给他。
以他的才能,借您的基础来治理齐国,不是很危险吗(指篡位)?”齐桓公说:“说的好。
”于是让隰朋治理朝内、管仲治理朝外相互辅助。
----------------《韩非子·外诸说左下》2. 帮忙翻译: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译文: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
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
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
”桓公叹息说:“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
”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工作,而且不可找人顶替。
不久,东郭垂到来。
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
”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东郭垂回答:“是的。
”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东郭垂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推测。
这话是小民私自猜测的。
”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东郭垂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用兵的脸色。
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用兵的脸色。
君王叹息而不*** ,所说的都与莒有关;君王手所指的也是莒国的方位。
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唯有莒国,所以猜测要伐莒。
”〔冯评译文〕桓公的一举一动,连小民妇女都能猜测得到,大概是相当浅薄的人,所以管仲也就用浅近的方法辅助他。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非常悦服您的道义。
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
”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
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
”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
”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
”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
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
”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
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
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
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
”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
”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他的朋友于是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
”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
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见东郭先生的故事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见过很多人,包括郭先生,那么齐桓公见东郭先生发生了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齐
桓公见东郭先生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桓公见东郭先生发生了什么
其实《新三国》里面的对话出自《三国演义》刘备这么说:“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并没有提到东郭先生,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东郭野人”,那么这个“东郭野人”又是谁呢?
根据史书记载“东郭”这个说法出自姜姓,也就是出自齐国,据说当时齐国的士大夫们根据居住的东郭、西郭、北郭来称呼人。
而现在很多人认为这里所说的“东郭野人”就是桓公时期的齐国五杰之一东郭牙,在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时候管仲就说了自己虽然才能出众,但是如果说到尽忠进谏、不屈不挠却不如东郭牙,因此求齐桓公亲自出马请他出山。
这个大概就是刘备所说的“齐桓公五见东郭野人。
”
后来东郭牙果然成为了齐桓公的重要大臣,几次进谏,据说当时齐桓公曾经想要攻打莒国,本来这是只有齐桓公和管仲知道的事情,但是却让齐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观众因此怀疑是东郭牙传出去的,就质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
”结果东郭牙提出了一种“三色说”认为可以从一个人的容貌表情看出一个人的想法,他说自己是因为看到齐桓公面向东南,大口张开,丝毫不掩饰就得治对于莒国有想法,而莒国曾在齐桓公还没有登位的时候帮助过他,所以不应该攻打它。
齐桓公用人的故事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霸主,他的一生有着很
多有趣的小故事,这里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他当年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后,帮助远在北方的燕国击败了山戎的侵略,并且一路打到了孤竹之地。
并且因为这块领地太遥远就把它让给了燕庄公,因此得到了诸侯们的信服。
齐桓公能够得以开创霸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贤举能,这里本人就不说那些说腻了的和管仲“相杀相爱”的故事了,转而说一下他招贤的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
据说当年齐桓公非常重视有才能的人,在管仲的辅助下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觉得只是一个管仲就让齐国发生这么多的变化,那么要是有更多的人才就会更好,于是让手下的人在宫殿外面烧起火把,壮大声势,招揽贤能,但是整整一年都没有人来,齐桓公非常尴尬。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希望求见齐桓公,手下人就问他有什么本事,他说:“我会背乘法口诀表。
”手下人报告了齐桓公以后,齐桓公自己都觉得可笑,就让手下人让他回去,但是那个乡下人说:“大王你这么鼓捣了一年了,还没有人来求见,是因为那些人害怕自己的才能达不到您的要求,现在如果我只是会背诵乘法口诀表就能够得到您的礼遇,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知道你的诚意,纷涌而至。
”听到这,齐桓公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就隆重的接待了他,很快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前来投奔。
这个故事和“千金买马骨”接近,显现了齐桓公的用人气度。
齐桓公好服紫的故事介绍
齐桓公好服紫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经典寓言故事,这则故事中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霸主齐桓公的一个小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阐述了上位者的言行举止对于下面的人会产
生巨大的影响,告诫当权者应该谨慎行事。
据说齐桓公很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全国上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齐桓公一出门整个世界都紫色的,时间一久他的脸色也“紫”了,而且当时在齐国五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来一匹紫色的布。
齐桓公终于审美疲劳了,觉得这种现象非常不合适,所以就问他的心腹管仲:“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现在紫色的布这么贵,这个城市的人依旧还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该怎么办呢?”
管仲知道齐桓公想要让国家里的人不再这么执着于紫色的衣服,于是就对齐桓公说:“你可以试着不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对身边的近臣说不喜欢紫色衣服的味道,这样就会好的。
”齐桓公照做了,果然没两天,全国上下就再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国家的领导人物,他的喜好对于下面的人,对于老百姓们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人物或者说像是现在的艺人这样的公众人物,必须对于自己的言行负责,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否则不只是容易招来网友的谩骂,要是有不合适的举动被崇拜他们的人学了,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