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集与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基因在染色体上(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C.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摩尔根绘制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C两项错误;萨顿发现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B项错误;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项正确。
2.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叙述为()A.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强调的都是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B、C两项所述内容包含于非等位基因的概念,D项所述的是等位基因。
3.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基因控制白色。
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红眼雄果蝇B.白眼雄果蝇C.红眼雌果蝇D.白眼雌果蝇:X W X W或X W X w,红眼雄果蝇:X W Y。
若X W X W×X W Y→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Y(红眼雄果蝇);若X W X w×X W Y→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Y(红眼雄果蝇)、X w Y(白眼雄果蝇)。
可见,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白眼雌果蝇。
4.果蝇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属于等位基因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D.图中甲、乙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 项错误;据图分析,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 项正确;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含有,但是只能部分表达,C 项错误;图中乙是甲发生变异的结果,两者不是同源染色体,D 项错误。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讨论1. 粉色。
因为按照交融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p 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p ,辨析交融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老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讨论,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假如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那么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别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可以正确分析^p 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展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展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考虑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时机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时机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别离比。
〔五〕练习根底题 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别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集与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 ×)2.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 ×)3.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4.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5.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7.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8.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9.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10.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 )11.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 )12.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13.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14.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性状。
(√ )15.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6.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连在一起传递,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会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 )17.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18.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19.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20.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 )21.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22.DNA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DNA。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第3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3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作为遗传物质,包括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部分病毒。
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下列关于下图中DNA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旋酶可作用于①②处B.15N链上的“G”表示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不同DNA的碱基种类相同,(A+T)/(C+G)的比例也相同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3/4,即图中的③所示位置;不同DNA分子具有相同的碱基种类,但不同DNA 分子中(A+T)/(C+G)的比例一般不同;在含15N的培养液中,题干中的DNA复制2代后,得到的4个DNA分子均含有15N。
3.下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A.寄生于细胞内,遗传物质为RNAB.可单独生存,遗传物质为蛋白质C.寄生于细胞内,遗传物质为蛋白质D.可单独生存,遗传物质为RNA,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由图分析可知,RNA能将亲代病毒的特征遗传给后代,而蛋白质却不能,所以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4.胰岛B细胞内存在某个DNA分子,已知在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G+C占60%,A占24%,则在另一条链上的A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为()A.60%B.24%C.8%D.16%G+C占60%,A占24%,推知另一条链上G+C也占该链的60%,T占24%。
另一条链上A应占该链比例为1-60%-24%=16%,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为16%÷2=8%。
5.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B.在叶肉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C.DNA复制过程中,要消耗ATP并且需要酶的催化D.DNA复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酸复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不是脱氧核糖核酸。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合格考达标练1.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即()①共同由来学说②用进废退学说③自然选择学说④中性进化学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2.据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一对古生物过渡类型化石,经过研究发现竟然是一对雌雄孔子鸟化石,两只鸟深情对望,姿态优美动人,堪称一亿多年前的“爱情鸟”。
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鸟化石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没有低等生物的化石D.地层地质年代越晚近出现的生物越高等答案C解析孔子鸟化石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A项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项正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生物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种类也越多;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种类也越多。
有些低等生物至今依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C项错误,D 项正确。
3.下列关于基因序列比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序列指的是基因中的碱基序列B.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同一类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以得知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C.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序列也可以了解人与猪亲缘关系的远近D.必须先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才能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答案C解析基因序列指的是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A项正确;只有比较同一类基因才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B项正确,C项错误;比较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必须先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D 项正确。
4.地球上现存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下列有关分子生物学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C.人类与猩猩、恒河猴以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D.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性答案D5.下图为鸟类和爬行动物早期胚胎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这证明了两者()A.生殖方式相同B.生活环境相似C.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D.食物来源相似答案C解析爬行类与鸟类之间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前肢芽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其鳃裂都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C项正确。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五)练习基础题 1.B 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本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具体过程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
2.B 。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合格考达标练1.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项正确;物理因素如X射线的照射等可提高基因突变率,B项错误;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均可引起基因突变,C、D两项正确。
2.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是由辐射引起的B.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D.基因突变会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答案B解析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很多,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不一定都是由辐射引起的,A项错误;环境所引发的变异,若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为可遗传变异,B项正确;辐射导致的人体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导致某个基因的缺失,D项错误。
3.人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答案A解析镰状细胞贫血是由血红蛋白基因中A—T碱基对被替换成T—A碱基对造成的,突变前后该基因中A—T碱基对和C—G碱基对的数目均不变,故氢键数目不变,A项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项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项正确;镰状细胞贫血只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 ×)2.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 ×)3.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4.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5.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7.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8.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9.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10.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11.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12.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13.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14.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性状。
(√)15.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6.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连在一起传递,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会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17.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18.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19.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20.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21.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22.DNA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DNA。
(×)23.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
(×)24.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25.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26.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7.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28.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29.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对生物自身大多是有害的。
(√)30.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31.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
(×)32.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33.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物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34.先天性心脏病都是遗传病。
(×)35.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36.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汇总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37.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
(×)38.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39.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40.人工诱变所引起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41.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42.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43.将两匹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的种马交配,所生小马一定能继承“双亲”的特征,不仅跑得快,而且耐力持久。
(×)44.选择育种是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进展缓慢,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45.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
(√)46.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等必须严加管制。
(√)47.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48.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49.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50.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51.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5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53.人的某一器官用的越多,就会越发达,反之就会退化;由于使用的多少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54.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55.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56.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
(√)二.选择题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身高与体重B.兔的长毛与短毛C.猫的白毛与蓝眼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2.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
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A.1/2B.1/4C.1/8D.1/63.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A.1/8B.1/16C.3/16D.3/8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A.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B.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C.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D.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5.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A.9:3:3:1B.1:1:1:1C.3:1:3:1D.3:16.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A.三黑一白B.全部黑色C.二黑二白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7.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A.WwDd×wwdd B.WWdd×WWdd C.WwDd×wwDD D.WwDd ×WWDD8.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同源染色体联会C.有纺锤体形成D.着丝点分开9.下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是()A.精细胞B.卵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1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1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同源染色体分裂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页随之分开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12.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C.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着父亲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13.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A.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B.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C.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D.如果外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14.在下列4个图中,只能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图中黑色表示患者)是()A B C D15.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A.4个着丝点B.2条姐妹染色单体C.4个DNA分子D.2对染色体16.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联会现象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是()A.1:1B.1:2C.2:1D.4:117.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A.常染色体上B.X染色体上C.Y染色体上D.线粒体中18.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B.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D.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19.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A.雌配子:雄配子=1:1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D.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20.在原核生物中,DNA位于()A.细胞核B.核糖体C.细胞质D.蛋白质21.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A.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B.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C.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 D.遗传物质是DNA22.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A.4000个和900个B.4000个和1800个C.8000个和1800个D.8000个和3600个23.下列各图中,图形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中正确的是()A B C D24.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的主要的酶是()A.DNA连接酶B.DNA酶C.DNA解旋酶D.DNA聚合酶25.1条染色单体含有1个双链的DNA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中的1条染色体含有()A.4个双链的DNA分子B.2个双链的DNA分子C.2个单链的DNA分子D.1个双链的DNA分子26.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以准确地复制B.能够存储遗传信息C.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27.基因是指()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脱氧核苷酸序列C.氨基酸序列D.核苷酸序列28.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衣壳蛋白质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B.氨基酸和原料来自噬菌体C.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D.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29.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A.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B.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C.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D.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30.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31.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由这段DNA转录出来的RNA 中,胞嘧啶的比例中()A.10% B.20% C.40% D.无法确定32.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的RNA分子和用来转录RNNA 的DNA分子至少有碱基多少个?A.1500个和1500个B.500个和1000个C.1000个和2000个D.1500个和3000个33.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A.缬氨酸(GUA)B.组氨酸(CAU)C.酪氨酸(UAC)D.甲硫氨酸(AUG)34.DNA决定RNA的序列是通过()A.RNA的密码B.DNA的自我复制C.碱基互补配对D.tRNA的转运35.人的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A.只有胰岛素基因B.比人受精卵基因要少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36.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A.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B.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C.在棕色猕猴的棕色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猕猴D.人由于晒太阳而是皮肤变黑37.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A.基因突变频率高B.产生新的基因组合就会多C.产生许多新的基因D.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38.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系C.基因重组发生在游行生殖的过程中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39.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A.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B.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C.促使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D.促使细胞融合40.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新的基因()A.基因的重新组合B.基因突变C.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基因分离41.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A.基因突变B.基因自由组合C.染色体交叉互换D.染色体变异42.据你所知道杂交选育新品种之外,杂交的另一个结果是获得()A.纯种B.杂种表现的优势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43.下列表述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于不用44.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D.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45.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