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

合集下载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一)平原与高原
是大陆上构造最稳定的地区,形成年代十分古老,一般为古
地台或地盾。
构造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幅度小,一般在0~0.1m/ka; 断层活动以正断层为主,断距不大。 平面上一般表现为多边形。 下沉表现为平原,上升表现为高原。
美国中部大平原
南非高原
(二)构造山系
在平面上多呈长条形,地形上表现为巨大的山系。
(3)整个平移断层线上都有地震的发生,而转换断层线上 地震一般只局限于洋中脊之间。
(二)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与海岭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大洋盆地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比较宁
静。大洋盆地内部由海山、海岭和深海平原组成。
1、深海平原——通常被认为是很少受到干扰的大洋区域。其 原始状态呈现约有300m起伏的丘陵地带(特别是太平洋),
但大部分是平坦的,其水下平均深度为5000-6000m。
大洋盆地分布
大洋盆地年龄
2、海山、海岭
海山——把洋底的山峰叫海山。 • 大多为死火山。形状各异。
• 如果它们达到海面,就上升发展为珊瑚环礁。
• 有些海山顶部平秃,称为平顶海山。(海蚀作用)
海岭——洋底的山脉叫海岭。
• 不包括大洋中脊。 • 类型: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圈层名称
地壳
深度(km)
0~70 0~65 5~70 35(70)~120 120~250 250~670 670~2900 2900
性质
固态(2.7~2.8g/cm3) 固态(3.0g/cm3)
岩 石 圈
固态-刚性 流体-塑性(3.3g/cm3) 固态~刚性 固态-弹性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

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主要是研究构造运动、大地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根据构造来解释地貌现象,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地貌表现来分析地壳的构造。

构造地貌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等级:第一级是大陆与海洋,第二级是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第三级是方山和单面山。

第一级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称为星体地貌。

第二级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是迭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第一节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是指地层遭受构造运动以后所产生的变形、变位的形式。

即岩层的产状等。

由于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岩层是软硬相间交互出现,并且顶部是一层硬岩层(如灰岩,胶结紧密的砂岩或砾岩等),经受侵蚀剥露后则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表现明显。

如在广州北部第三纪钙质胶结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水平岩层,在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综合作用下形成陡崖和深谷。

峡谷之间是平坦的分水高地,这种地形以韶关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形。

当由水平岩层顶部覆盖较硬的岩层所组成的分水岭地区则形成平坦的高原,受到强烈切割后,就会形成桌状台地和方山。

二、单斜构造地貌单斜构造可以出现在大的构造盆地边缘或舒缓的穹隆、背斜和向斜构造的两翼、或单斜构造地区。

当岩层软硬交互成层时,经过剥蚀就会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这样的地貌形态。

(一)单斜岩层正地形1.单面山: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侵蚀成谷地,硬岩层突出成山岭,即单面山。

第十一讲 构造地貌

第十一讲   构造地貌

第十一讲构造地貌所有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可以成为构造地貌。

当水平岩层顶部覆盖硬岩层时,它受强烈的切割后,就会形成桌状山地和方山。

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常表现为山,而向斜成谷。

但是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又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和向斜构造地貌背斜是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背斜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心部分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如图就是背斜成谷地貌模型。

向斜也是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

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往往会成为谷地。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一般的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

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处适合建隧道。

煤、石油等是由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密切。

有些含有油气的沉积岩层,由于受到巨大压力而发生变形,石油都跑到背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区。

所以背斜构造往往是储藏石油的“仓库”,在石油地质学上叫“储油构造”。

通常,由于天然气密度最小,处在背斜构造的顶部,石油处在中间,下部则是水。

寻找油气资源就是要先找这种地方。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地方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越低。这
就是地壳均衡。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在地球某一 深度上“浮”着的地壳, 密度是不均一的, 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 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 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密 度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认为“浮” 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 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所以高 大山脉必定有插入地幔的深“根”。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大 陆 漂 移 证 据 :
--
南 美
非 洲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 现,1965年,英国地 球物理学家布拉德用
计算机以数学模拟的
精确方法,对两岸地
形拼接。拼接结果两
岸吻合误差<1°。
如此好的吻合关系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体的设想。
古生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现 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 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 的亲缘关系。 而陆生生物只能在本大陆 内迁移,不能远涉重洋。
太行山
贺兰山
3. 大陆裂谷

大裂谷:大陆上的裂缝和谷地,它分布在板块 的分离型边界或张裂带上,由于板块的相背运
动,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地堑式断陷谷。
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全长约6400KM,在非洲大陆上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最初主要建立在 大西洋两岸地形
有较好的拼合关
系的基础上。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 统一整体,称联合古陆(泛大陆). 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洋是一个统一 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 泛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分裂的陆块各自漂浮于 海洋地壳之上移动,直至今天的位置。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中国
始新世 E2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科迪勒拉山系形成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山系形成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末期冰期最盛时
现代海陆格局
66
北美 南美
非洲
亚欧
南极
澳洲
67
北美
非洲
亚欧
南美
澳洲 南极
68
非洲 北美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2、大洋盆地
又称为洋盆、大洋床。洋盆位于 洋脊的外侧,与洋脊逐渐过渡,向外 与大陆边缘相接。
12
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 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 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 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 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 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 磁学的研究内容。
2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
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是全部沉积在大陆架上,很大一部分越过大陆架,
沉积在大陆坡上和大陆坡的基部,甚至沉积在大洋
的底部。
38
大陆架
大陆坡
Passive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North America. Note the continuity from shelf to slope to abyssal plain (contrast with active margins). The raised (yellow and pink) features in the middle constitute the mid-Atlantic ridge
-5000m处,厚达10 千米,宽达600 千米。它的一
部分覆盖在大陆坡的基部,另一部分覆盖在大洋盆
上,故亦称大陆裙或大陆隆。
41
大陆基在大西洋两侧最发育,印度洋次之,太平 洋最差。此外,它在各大河口外也发育得很好,因为 这里的物质来源丰富,如亚马孙河、刚果河、密西西 比河、恒河等口外的大陆基。 与大陆架不同的是大陆坡和大陆基上的水动力很
39
大陆坡地貌形态种类多:如由断层作用而成的阶梯型斜坡; 由地堑地垒系组成的断块型斜坡;由堆积物组成的堆积型斜坡; 由堆积物受压弯曲的挠折型斜坡;以及由生物堆积而成的珊瑚 礁型斜坡等。
40
(三)大陆基
当沉积物堆积在大陆坡的基部时,往往堆起一
个位于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坡度较缓的部分,称为
大陆基。大陆基的沉积物呈扇形分布,水深在2000
19
(3)裂谷区地热值高 达到2.0μcal/cm2。 (1μcal=4.1868×10-6J下同),比全球热平均值 1.5μcal/cm2要大,这与高温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

第五章 地质构造地貌

第五章 地质构造地貌


背斜和向斜是褶曲最基本、最简单的两种形式, 褶曲在地表形成拱起和凹陷,就是背斜山和向斜 谷。

原始地貌表现: 背斜------馒头形山, 向斜-----盆形洼地(山间盆地)
这种构造与地貌现象一致的地貌称为顺地貌.
顺地貌——背斜山
巫峡
背斜山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

在构造稳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背斜轴 部由于挤压强烈,发育较多裂隙,加之外力 剥蚀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向斜中心部分 相反,外力剥蚀较弱反而成为山地,称为向 斜山。这种与地质构造现象不一致,且呈相 反状态的地貌现象称为逆地貌(倒置地貌)。
作业
1、简述构造地貌分哪几个级别。 2、简述大陆与洋底的特征。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 征,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 与特征。 6、举例说明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 貌表现。
华山
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的华山,五峰挺拔,地势险要, 素有“华山天下雄”、“华山奇险冠天下”之誉。华山 之所以那么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 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 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现今 的华山,高出渭河平原约1600m左右,加上岩石中节理 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 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A、背斜中间开切谷 C、向斜中突起成山
B、背斜两翼开切成次成谷 D、向斜两翼开切成次成谷
6、凡河流形成在褶皱运动之前,且与岩层倾向一致的
河流称之为( A、逆向河 C、次成河

B、顺向河 D、再顺向河
第二章练习题
1、下列对地貌发育过程中内、外营力叙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两种力是同时出现 B、两种力彼此消长 C、内营力起主导作用 D、两种力趋于动态 平衡 2、下列不属于构造地貌的三个等级之一的是 ( a )。 A、星体构造地貌 B、全球构造地貌 C、大地构造地貌 D、地质构造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地貌
固体地球表面随高度的分布
陆地
高出海平面的地球表面部分,起伏很大。 最高为:喜马拉雅山:8844.43米; 最低为:死海— --399米; 高差:9243.43米。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死 海 的 盐
海拔 -416 m 面积 1050 km2
洋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 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动带,是新 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 质上涌时,洋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 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部 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 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 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成的原始地形。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
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 的相对稳定区。 1.构造活动带 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 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③洋脊裂谷带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 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一)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
最长的海底山脉,全长约80000公里。在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 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
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 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 不连续的段落。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 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 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 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 貌类型有:
l.海岭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
其成因类型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 海台等。
2.深海平原
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又称海盆。 平均水深5000~6000米,其原始状态为大约 300米起伏的丘陵地形,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 沉积,速率较慢,约0.2厘米/千年。
死海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
水准面的形状)。 二、大陆与洋底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
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 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 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 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 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 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二)活动大陆边缘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故又称为太平洋型大
陆边缘。整个大陆边缘由海沟与岛弧或边缘山地 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世界上 60~70%的活火山以及绝大部分深源地震都分布 在这个地带,同时还有频繁的中、浅源地震。靠 大洋一侧震源深度较浅,靠大陆一侧较深。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块冲撞挤压的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 动时,由于洋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 遇到大陆板块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 冲带上形成深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成岛链。 根据活动大陆边缘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二类: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科罗拉多大峡谷
பைடு நூலகம்
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 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 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 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
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 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 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2.相对稳定区
在构造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区域。 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不强, 很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 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二)成因
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 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 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部分。板块之 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上述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 这些边界地貌反映了两侧板块性质与活动的特点。 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 块的汇聚,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 的碰撞过程。
3.海沟
海沟在构造上是岩石圈板块相撞的产物。洋底 一侧的洋壳以一定角度向大陆边缘一侧陆壳下面 俯冲,在俯冲带位置上形成了海沟。与岛弧伴生,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
马里亚纳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11034 m
马里亚纳海沟地形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水深在0~3KM。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两部 分。
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 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
一)稳定大陆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
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故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 缘。在其复杂的断块构造的基底上通常有几千米 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 大陆架,大陆架的外侧至大洋盆地为大陆坡。此 类大陆边缘基本上无火山活动,也极少有地震活 动,反映了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当平静的特点。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种稳定大陆边缘过去是大 陆裂谷两侧的陆壳。早期它作为板块边界具有强 烈构造活动特征。后期则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 中部形成大洋盆地,其两例接受来自陆地的大量 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