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史专题第一讲
第一讲:先秦中华文明的兴起

“塞私门之请”
杜绝腐败滋生,移风易俗,有利于提高 官员的素质。
推行分异令:
父子及成年兄弟必须分家分户
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 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注意:关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个问题 A、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源。 因此,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弊端。中国历 史上历朝历代都存在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 会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甚至王朝更替
B、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使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以家 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典型封建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五个特性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 ②封闭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③落后性——男耕女织,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 产 ④保守性——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 ⑤脆弱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 C、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态: 自耕农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君主土地私有 D、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土地私有外,还在一定时期存 在封建土地国有制:如从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
第三、在文化上,出现了反映奴隶制瓦解的一些文化 现象 《诗经》的国风中出现了相当多的诗篇表达对奴隶制 的不满与控诉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力图通过 “仁”、“礼”、“德”、“和”来挽救正在瓦解的奴 隶制度 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则 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制瓦解的现实的无能为力 三、封建制度的形成:战国(前475——前221年)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①、铁器、牛耕的推广 ②、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如都江堰、郑国渠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
前221-207 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 政
西汉
先秦史专题 教学大纲

先秦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大二上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择取先秦历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专题加以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规律为主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通古今之变,兼具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
力图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讲述方式,对先秦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与特点有所把握,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和成果有所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先秦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与商周政体的特征,夏商周社会组织结构,春秋战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形成中学教师必备知识结构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切忌简单的知识结构介绍,应在厚基础的原则下,启迪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129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灭六国中国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沿革及内在原因;课程教学难点是先秦史料的阐释。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配以课堂讨论,个别答疑。
讲授时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重点难点内容。
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随时布置课后思考题,预习或复习课堂知识。
适当,灵活进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论素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先秦史研究回顾(2 学时) 1.教学内容(1)先秦史研究的时间范围及特点(2)先秦史研究回顾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难点是理解古史辨派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先秦史料述要(2 学时) 1.教学内容(1)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究(3)殷商史史料(4)西周、春秋与战国史史料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掌握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
历史大一轮课标通史版课件:专题一 1_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考点一
2.(2019河北秦皇岛摸底)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的
名称,原指直属
于国君的土地。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
重要地区都掌握
A
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
世袭改为两代以
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 去承认的原 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 人为“插 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②分封出去的邦国,按 “授民授土”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
史料2 西周分封形势图
考点一
主题二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史料呈现 史料1 周代世系略图
考点一
史料2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 杰与王方庆)同 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 儿子李显),则千 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①祔姑。”后感悟,即日 遣徐彦伯迎庐 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 杰敷请切至,涕 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经 (1)先秦时期,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向 济 个体农耕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
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手工业和商业上“工商食官”的限制被打破,私营工
专题概 览
思 (1)先秦时期,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技术、天文历 想 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 文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化 (2)秦汉时期,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
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
“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
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
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
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
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
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
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
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
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先秦史第一讲: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1.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论红山文化社会、红山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2.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社会体系:良渚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江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华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4.山东龙山文化5.龙山时期文化第二讲:论新石器遗址与文献中的五帝时代1.铜器来源问题第三讲:二里头与二里冈1.夏文化,分布地区、社会形态、信仰体系2.二里头遗址3.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读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竹书纪年)4.夏文化从二里岗遗址看社会体系文献中描述夏商之间的关系(读史记、尚书汤誓、竹书纪年)二里岗与殷墟遗址的比较第四讲:殷商文化1.文献读(读史记商本纪、尚书商书、竹书纪年)2.从甲骨文记录看尚待历史大事与商人信仰3.青铜器铭文第五讲:中原铜器文化信仰1.殷墟遗址出土文物2.夏商周礼器之考3.殷商周文化多元性第六讲:夏商时代的边疆文明1.新干大洋洲2.三星堆文化第七讲:西周史1.商周关系2.文献中关于建立周朝的记载:读史记周本纪、尚书周书、竹书纪年3.西周铭描述建立周朝第八讲:周礼1.西周礼制选读铭文第九讲:东周1.东周王陵,东周考古遗址2.文献阅读:周本纪第十讲:春秋列国1.齐、楚、秦、吴、越2.文献阅读:春秋左传第十一讲:战国列国史1.战国社会情况与历史大事,列国之间的关系2.选读文献:国语,战国策3.春秋战国礼器风格第十二讲:楚文化1.楚帛画2.楚简3.百家思想第十四讲:草原地带文化1.燕国与中山国文化2.草原文化第十五讲:秦史1.从历史与思想史论统一天下之活动选读吕氏春秋2.秦史选读:秦始皇本纪3.秦灭历史4.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帝国意识形态选读秦简5.秦始皇帝陵第十六讲:西汉史1.从高祖至武帝2.帝国体系之形成,经济与政治3.选读文献:孝武本纪;盐铁论第十七讲:西汉文化1.西汉玉制礼器、江南丧葬文化2.马王堆帛画、壁画3.马王堆帛书5.经籍之形成6.西汉对后期历史的影响第十八讲:武帝之后的西汉和新莽时代1.新潮参考书文献《史记》《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语》《周礼》《诗经》《楚辞》《盐铁论》班固《二都赋》论著顾颉刚等:《古史辨》苏秉琪:《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高考历史 先秦时期第1讲课件

并走向鼎盛,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
大变革。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 进行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 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都有重要成就,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反映了
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 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 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共同维护奴隶制度的存在, 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 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3.从两者的内在联系看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的确立又巩固了井田制, 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4.从结果看
饰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4.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
①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
②商朝以 贝 作为货币。 ③商朝都城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2)交通 ①夏朝时的交通运输有了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②商周时,道路交通发达,并建立了 邮驿传递 制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历史上的盘庚 迁殷发生在商朝中期,由此,商的政权稳定了下来,故A、
C说法错误;而“二里头”文化反映的是夏朝历史,故D项说
法错误。 答案:B
1.从建立看 两者都是西周时期完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或经济制度。
2.从作用看
分封制起到了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保证
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的兴衰 (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第1课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19
目录
知识梳理
易错易混
(3)成就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金业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丝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养蚕技术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 斜纹提花织物
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弊端:土地兼并问题。
原因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答案
危害
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17
目录
知识梳理
易错易混
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A.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B.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组织形式 生产目的
5.“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 错误。“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 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得非常艰苦。
23
目录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先秦时期的经济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4
目录
知识梳理
图解识记 易错易混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06273111

史料2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 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 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③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 ——柳宗元《封建论》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现代文献史料,主要论述分封制的特点。①说明了在西周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有着很大的不同。②说明分封制下诸侯 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权力。 (2)史料2是评论史料,强调分封制的目的及其发展演变。阅读史料时可 根据时间来把握分封制的发展脉络。③体现了东周以后出现了诸侯分 裂割据的局面。
(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5)影响: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序列;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思维启迪 在农村中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 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俗话说:“白头哥,坐地叔。”(对平 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老者也要唤其为
主题1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西周)①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 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 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 “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②实 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 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叔)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提示:宗法制对中国影响深远;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巧思妙记 利用示意图记忆宗法制
拓展延伸 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概念阐释 “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 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 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 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 (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 对其自身的思考) (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 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最早的一段 历史的第一页 源头 源远流长 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 和价值趋向
傅斯年——史语所
与安阳发掘。“史学便 是史科学”“上穷碧落 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 西”
梁思永——后岗 三叠层
2、1949—1976年“文革”结束的先秦史研究
新中国建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整个史学界的领导地位。
古史分期大讨论
西周封建说
战国封建说
魏晋封建说
西周封建说: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 徐中舒、杨向奎、王玉哲 春秋封建说:李亚农、唐兰 战国封建说:郭沫若 秦统一封建说: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 问题》一书 西汉封建说: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 东汉封建说:周谷城《中国奴隶社会论》一文 魏晋封建说:尚钺、何兹全、日知(林志纯)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
的范围内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3、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文化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 4、先秦时期的政治措施、典章制度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中国社会 5、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中 国思想、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6、先秦史研究是跨度最长、难度最大、聚讼最 多的断代史研究
1、1949年以前的先秦史研究
(1)、二十世纪初的罗、王之学 (2)、二十世纪20年代的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 辨”派 (3)、二十世纪30、40年代一批学者偏重于强调 古史资料,包括古代传说之史料价值。 (4)、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二十世纪初的罗、王之学
罗振玉的贡 献主要在编 定一系列甲、 金文字和古 器物资料,
5、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
中国思想、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元典”(原创性著作) 轴心时代 思想文化 高度发达 群星璀璨 大师云集 6、先秦史研究是跨度最长、难度最大、聚讼 最多的断代史
3、先秦史的特点
第一、理论性较强
先秦史中的一些问题,如文明形成、国家起源、社会类型等问 题,既属于中国史探讨的问题,也属于世界史研究的范围,不仅涉及 具体史识,也涉及中外史学理论。
中国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发生在西周与东 周之交。(春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 “殷周应该是奴隶社会。就是短短的秦代也应该划 入” ——1950年4月在北京大学讲演 奴隶制的下限应该划在什么时期才比较妥当呢?我 现在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把它划在春秋与战国之际。 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公 元前四七五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 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约初期。 ——《奴隶制时代》 1952
先秦史
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前221年以前) 时间跨度长: 史前时代 国家的早期阶段 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
导言
1、专题研究与通史的异同 2、先秦史研究的意义 3、先秦史的特点
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
通史:宏观全局 面面俱到 面宽而不够深
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 具体而微 深 入探索 研究性教学
西周封建说
范文澜西周封建社会说的看法主要集中 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 的《初期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一节。 在范文澜看来: “一个社会的性质是 由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基本的 所有制来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就 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 产工作者”。
战国封建说(郭沫若)
禹
虫
(3)、二十世纪30、40年代偏重于强调古 史资料,包括古代传说之史料价值。
钱穆 1930年发表《刘 向歆父子年谱》以证 刘歆并未改窜群经, 《周礼》、《左传》 等皆先秦旧籍。代表 作还有《先秦诸子系 年》 。对传统文化 多持同情、肯定的态 度. 现代新儒家。 徐旭生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 代》 “传说时代” 盘 庚 “历史时代”
魏晋封建说
主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统一进程的角度, 通过中西历史对比,认为中国的夏、商、西 周、春秋都属于早期奴隶制(又称不发达的 奴隶制)社会;至战国以后,由于私有制与 商业的发展,才转变为发达的奴隶制社会; 到汉魏之际,社会发生混乱,旧的奴隶制生 产关系瓦解,出现大量依附农,才开始进入 封建社会。
(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
《易· 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发展的连续性” 黑格尔《历史哲学》“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4)中国人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 产生于先秦时期
华夏 东夷
苗蛮
(4)、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李济——中国考 古学之父 后岗三叠层
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 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 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 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 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 期是一脉相承的。由留学归国 的梁思永于1931年发掘安阳高 楼庄后岗时发现。
据统计:自1950年3 月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学术版 上发表《读了〈记殷周殉人之史实〉》算起,至“文革” 结束前,各刊物发表的有关中国古史分期的论文数达 300余篇, 有关专著或论文集亦达30余部。
老式织布机
儒家十三经
中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经、子本 为相同之物,多为探求事物现象,研求事物公理的著作。随着 儒家学说的官方化,统治者把一批重要的儒家典籍抽取出来, 视为指导一切政治思想、文化学术和社会意识的经典,称之为 “经”,并把研究和阐发这些经典的学问称作“经学”。 六经: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庄子· 天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西汉) 九经: 《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 《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 (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 唐承隋制,规定九经 ) 十二经: “九经”、《孝经》、《论语》、《尔雅》(晚唐文宗) 十三经: “十二经”、《孟子》(南宋)
(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
伦理社会(家族
孝悌) 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 由孝亲发展到忠君) 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 家本位 重
视家庭生活 天伦之乐
(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
产生于先秦时期 诗经 尚书 “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易经 春秋(春秋三传)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 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
自刘知几至崔述 的辨伪传统 康有为为代表的 清代今文经学《新 学伪经考》、《孔 子改制考》 胡适的实验主义 史学方法 “东周以 上无信史” 故事传说、民间 歌谣的暗示
B、古史辨派的主要观点——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 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 向来极深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 夷。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 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 来,把祖先和神灵“横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 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 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 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 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时艰,使各民族 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谎话来 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种说 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症 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顾颉刚
2、先秦史研究的意义先秦史在中 Nhomakorabea历史研究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特 殊地位
先秦为中国古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的时 代,从远古原始先民的生息繁衍,到出现氏族、部落、宗族国家,到逐步 兼并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经历了剧烈 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留下来的丰富典籍和考古资料为我们展示了多彩多 姿的文化面貌。可以说,后来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化 而来的。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不了解先秦史。可以说,不了解先 秦史,就不可能透彻地了解中国。
(5)仁爱思想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四海之内皆 兄弟” 孟子:“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墨子:“兼爱” (6)民本思想 重民抑君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左传》“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君善则赏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秦汉以后君主专制政体确立,民本思想受压制
王国维 《殷卜辞中 所见先公先 王考》、 《殷周制度 论》等
(2)、二十世纪20年代的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
A、古史辨派产生的时 代背景
B、古史辨派的主要观 点
C、古史辨派社会反响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A、古史辨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叙述了他倡导、组织古史 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交代了古史辨运动的缘起。
主要观点归纳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 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