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说明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①社会大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②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③社会动荡和变革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思想基础;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家——文化基础;⑤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⑥社会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基础。

结束原因:秦统一后,采纳法家学说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百家争鸣”不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已不合时宜。

3.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1)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教育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求实事求是、要有恒心,学习方法主张反复温习、学与思结合、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2)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等;对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内容,要批判继承,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4.小农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影响

积极方面:①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消极方面: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三年高考真题链接:

1.(2012福建)《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

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2.(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3.(2012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

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4.(2012海南)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5.(2012江苏)“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6.(2012江苏)《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7.(2012山东)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2012上海)《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9. (2012上海)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

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10. (2012上海)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1.(2012浙江)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12浙江)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3广东)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14.(2013海南)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5.(2013海南)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16.(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7.(2013江苏)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8.(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9.(2013山东)《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

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20.(2013上海)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21.(2013四川)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22.(2013浙江)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2013浙江)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4.(2013浙江)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2014北京)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图8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26.(2014广东)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27.(2014海南)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28.(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

29.(2014山东)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30.(2014上海)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31. (2014上海)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

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32.(2014四川)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3.(2014重庆)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34.(2013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

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5.(2012山东)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6.(2012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37.(2013江苏)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8.(2014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答案:

35、(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

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6、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37、(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38、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晁福林先秦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晁福林先秦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 先秦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51先秦史③3714中国古典文献(《左传》) 三、导师介绍 晁福林,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并担任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

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9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一讲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语文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19·江西宜春统考)下列关于神经递质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元上 B.激素在机体中发挥完生理作用后立即被灭活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识别某种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靶细胞或靶器官上 解析: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除了分布在神经元上,还可分布于肌肉等上,A错误;识别某种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靶细胞或靶器官上,激素在机体中与靶细胞及靶器官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理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B、D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 答案:A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相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 B.反射活动的产生需要反射弧的完整性 C.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只能形成一个突触小体 D.炎热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解析: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B正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分枝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C错误;炎热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舒张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答案:B 3.(2019·湖南常德检测)有关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A TP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 解析: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B错误。 答案:B 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一讲 写景状物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

2011年高考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 第三部分专题十四第一讲写景状物散文 知能演练场 一、(2010·全国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胡宝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200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了“东洋史研究丛刊”的第67册”,即吉本道雅著《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作者现年48岁,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典型的少壮派学者。记得1988年笔者去京都大学留学的时候,吉本道雅还是一位刚刚读完博士后期课程,留校担任东洋史研究室的年轻助手,时光飞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俨然已成为京都大学的中坚学者。在这期间,吉本道雅以执着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论著既是吉本道雅前半生的学术总结,也是为他摘取京都大学博士桂冠的学位论文。全书共588页,分为三部。第一部“西周期”、第二部“春秋期”、第三部“战国期”。以下对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作者在该书的序论“中国先秦史研究的课题”部分,概观了日本战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历程,指出长期以来对日本先秦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恩格斯提出的“氏族制”观点。现在的研究应该跳出这个基础概念的框架,否则是不可能把握住先秦时代的发展特征的。其次,迄今为止先秦史只是在探求产生秦汉专制主义原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主张先秦史研究应该从西周、春秋、战国的长时段历史中,搞清在此期间各时代所呈现出的连续与断层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原因。 本书的第一部《西周期》只有《西周后期的周王朝:册命金文的分析》一个章节,作者以冊命金文为素材考察了西周后期国家制度的发展。作者根据冊命金文,阐述了周天子对管内诸侯册命的统治机构的存在方式,即身份制的制订过程。周天子以官职为媒介,将管内诸侯统制在官僚制下,对管内诸侯通过册命给予相应的身份,授予具体的职务以及在王畿享有的权益等。作者依据已故京都大学先秦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的青铜器考古学断代研究观点,对西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问题,如邑田不足、权益再分配、军事负担加重等诸矛盾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正是上述问题导致了西周管内诸侯的离叛,并使西周王朝走向了崩溃。 第二部的上篇《中原政治史的推移》叙述了从周王室东迁到春秋中期的政治史发展,考察说明了覆盖中原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动态发展。在第一章《东迁期:周朝的东迁》,首先论证了周朝的东迁是诸侯争霸的重要契机。西周后期随着王位继承出现的混乱,王朝及诸侯国的统治体制相继解体。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具有实力的诸侯国纷纷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各诸侯国间的国人因军事的原因,增大了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并因此动摇了诸侯对其国人的统治。为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应运而生,而盟主也成为当然的霸主。 在第二章《春秋前期:齐之霸权》和第三章《春秋中期:晋国的霸主体制》中,作者对以往学界很少有人深究过的霸主时代的春秋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春秋时期霸主体制的实际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齐桓公的霸业以及此前的“小伯”结构状态。在第三章考察了春秋中期占据中原的晋国霸主体制。文中指出齐国一方面维持着与周王朝等“西方”势力互不干涉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实现统合中原与淮河流域势力的目的。所谓齐桓公“勤王”是一种借助周王朝来获得援助的一个机会,春秋中期的周、齐,处于一种异常的态势之中。另一方面,晋国从西周开始即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依靠周天子的提携得以进出淮河流域。晋文公以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洛阳以东的霸主地位。晋国在统合中原的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晋国在处理与周天子的关系,确保霸主地位方面确实下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功夫。晋国称霸自召陵会盟之后走向解体。但是尊奉周王朝、统合了中原的晋国,则被视为中原地区政治秩序的唯一模式,并一直影响到战国中期政治史的发展。 在第二部中篇《春秋时期的社会》,作者在此前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春秋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篇 专题四 立体几何 第一讲 空间几何体课时作业 文

2017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四立体几何第 一讲空间几何体课时作业文 1.如图为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则它的正视图为( ) 解析:根据题中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形状,判断出该几何体是在一个正方体的上表面上放置一个四棱锥(其中四棱锥的底面是边长与正方体棱长相等的正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一边的中点),因此结合选项知,它的正视图为B. 答案:B 2.以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该正方形旋转一周所得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 A.2πB.π C.2 D.1 解析:所得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1,所以其侧面积S=2π×1×1=2π,故选A. 答案:A 3.一个侧面积为4π的圆柱,其正视图、俯视图是如图所示的两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与这个圆柱具有相同的正视图、俯视图的三棱柱的相应的侧视图可以为( )

解析:三棱柱一定有两个侧面垂直,故只能是选项C中的图形. 答案:C 4.(2016·郑州质量预测)已知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高为2,其俯视图是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侧视图是一个面积为2的矩形,则该长方体的正视图的面积等于( ) A.1 B.2 C.2 D.22 解析:由题意知,所求正视图是底边长为2,腰长为2的正方形,其面积与侧视图面积相等为2. 答案:C 5.(2016·河北五校联考)某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则其四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 ) A.2 B.22 C. 3 D.23 解析: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还原出三视图的直观图,其是一个三个顶点在正方体的右侧面、一个顶点在左侧面的三棱锥,即为D1-BCB1,如图所示,其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2,22,22,23,故选D. 答案:D 6.(2016·郑州模拟)如图是一个四面体的三视图,这三个视图均是腰长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正视图和俯视图中的虚线是三角形的中线,则该四面体的体积为( )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 突破一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 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 一、散文特点 1.形散神不散。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三、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围绕着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线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包含情感的词语、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它可能出现在标题、篇首、篇末、篇中。有的文眼本身就是中心句。 2.读散文要读懂意境。 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 “意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的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3.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扩展语句 课后强化训练 (2) 精品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一讲扩展语句 [题组一词语连缀型] 1.(2007·江西高考)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5月3日校长是在会上向灾区提议捐款全校师生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解析:一要注意各句的表达重心,二要注意题干的明确要求。 答案:(1)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3日。) (2)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2.(2020·泰安调研)下列两种情景,以“感情”为描写重点,任选一个情景扩展成一段话,字数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车站我感情 答: 情景二:在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我感情 答: 答案:(示例)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置身于陌生的车站,我的感情如涌动的潮汐,翻滚不停;如猛烈的骤雨,下个不停;如漫天的飞雪,飘个不停。 情景二:在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道不明,说不清。 3.(2020·山师附中调研)请使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表达人生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句带有总结性,不少于45个字。 答:

解析:要抓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所具有的特点,从中悟出一定的哲理,然后再组织语言,语句要通顺。 答案:(示例)童年是人生的春天,充满活力;青年是人生的夏天,辛勤耕耘;中年是人生的秋天,事业有成;老年是人生的冬天,安静祥和。人生一世,当格外珍惜。 [题组二句意丰富型] 4.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答: 答案:(示例一)腾空而起的焰火,像条条飞龙,直冲云霄,“嘭”的一声炸开了,一时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人们笑着,跳着,叫着,闹着,惊奇、兴奋、欢乐……清晰地写在脸上。 (示例二)腾空而起的焰火,绚丽多姿,像天女散花,像孔雀开屏,像金蛇狂舞……往日璀璨的城市灯火,显得暗淡无光。今夜,人们都把深情的目光聚焦到了天上。 5.将下面的句子扩展为60个字左右的语段,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 肯定和赞扬往往会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 答案:渴望赞扬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肯定和赞扬的话语能使人精神振奋,激情倍增,从而产生强大的人生动力;反之,若很少得到肯定和赞扬,甚至动辄被批评、指责,人们对生活、事业,对自我就会减少热情,甚至缺少精神动力。 [题组三话题拓展型] 6.以“好文章”为主体,分别从来源和作用两方面扩展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来源: 作用: 答案:来源:好文章必须来自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众不同的见解,要写别人没有写或不能写的东西。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文:晨曦初曜;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吕思勉 下定了好几回决心,才开卷拜读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和之前粗读的《秦汉史》一样,都是文言文写就,非有大决心不能读完。此次也只能读完政治史部分,后面的社会史部分姑待后日再读吧。 本书始书于上世纪30年代,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作者无法利用后期考古资料,只能综合各类文献典籍,但旁征博引的书目都让人应接不暇,书中文字与注解均大段摘抄自相关文献。 吐槽高手: 吕先生绝对是个吐槽高手,如果能活到现在,估计网络对喷战斗力有10分吧。这也是读他的书不觉得太枯燥的原因吧。例如: 1.吐槽疑古派:先秦的经史子集都可以作为史料运用,但各自的运用方法各不一样。古书自有读法,那些妄言疑古只是不懂古书而已。 2.吐槽世界公历:近代人被欧美的的强大震慑,放弃了旧历而用所谓公历,但是中西历法又不一样,换算繁琐;而且东西文化各占世界一半,所谓公历纪事,以前也不过是西方那块地方而已。而且,哪天我们强大了,它又算啥?

3.吐槽《竹书》:《竹书纪年》根本就是假冒伪劣货,理由如下:…… 4.吐槽周武王:武王灭纣后,亲戮敌国帝后的尸体,这是后世的“暴秦”也不会做的事。如此残暴,周朝所谓武王之德,也就很明显了。 独到的观点: 读后感.作者反复强调,古书材料要细心去读,不可一笔抹杀,不可以后世之事硬套古事,也不能完全相信古书之言。因此,作者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观点,例如: 1.古代神人不分,人可以附会为神,神也可以降格为人; 2.从古籍中描述的有巢、燧人、伏羲事迹来看,先民们生活环境显然是炎热、湿润的沼泽地区。 3.盘古的传说与古代南方的“盘瓠”毫无关系,来源于《山海经》等中国旧说,在后世的流传中又掺杂印度的“转化”传说。 4.所谓禹定九州,不过是后人附会。以当时的能力,无法阻止大范围的治水工程。古代有“州”无“岛”,二者都是指水中高地而已。九州,不过是小部落度地居民之法,后人则用来规划天下。 5.古代神人不所谓三皇五帝,不过是古代部族名称流传,未必真有其人;所谓天下共主,不过是当时较强的部族称霸于当时。 6.古代传说中的地点,后世多有附会。比如涿鹿、会稽,与后世的实地毫无关系。 7.周公的下场:从古籍的蛛丝马迹看,周公与成王并非如此君民臣贤,周公后期似狼狈不堪,然而也无从考证了。

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国秦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其基本特点有: 1、行政制度的特点: 第一,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很分明。如商代的"多尹"、"御事"等政务官,其具体分工还不清晰,看不出谁是主要长官。尤其司法部门,虽夏有大理或士,商周有司寇,但执行审判和刑罚的事务并不是全归这些部门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改变,逐步形成"官府各象其事",并且实行文武分职。 第二,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从甲骨文中看到,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商为王宗室贵族和一些异姓贵族的"共政"。周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大小贵族自然就是政府各级官员,国家机构无异是宗族的扩大。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宗法对君主的约束力也不断被削弱。 第三,"臣仆用事"。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小臣",本身属于为王家服役的人员,却经常受王委派,分管某一项政务,逐步演变成为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西周时期有外廷政务官(负责军事、行政、司法等)、内廷事务官(主要是近侍,权限日渐扩大)。春秋以后的官僚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官僚是以国王的巨仆身份参与治理,对国王负责。 第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2、其他方面的特点: 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如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它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0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英语二轮复习配套学案教师版第1部分专题4第1讲重点5

第一编专题四第1讲重点五 Ⅰ.语法填空 (2019·湖南长沙一模) When we read poems, we often imagine what the poets _1.were_thinking__(think) when they wrote or what they were doing at the time. These thoughts let us connect with the words better, as if we'd created the poem _2.ourselves__(we).Will a poem still mean as much if a computer writes it? By _https://www.360docs.net/doc/1610960753.html,ing__ (use) algorithms(算法), computers can now create all kinds of text, including research papers, books,news, stories and even poems. Computer-generated poems might be correct in both grammar and style,_4.but/yet__ some say they still lack _5.creativity__(create) and true meaning. Australian researcher Oscar Schwartz created a website _6.called__(call) “bot or not”. On his site, you can read poems and guess whether they _7.were_written__(write) by a human or a computer. Schwartz recently gave a speech in Sydney, in _8.which__ he stated that some of the website's poems were able to _9.fool__(foolish) 65 percent of human readers. He said that on his website, he hoped people would ques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s and machines—and be able to identify what it is _10.that__ makes us human. 文章大意:当我们读一首诗时,我们经常想象诗人写诗的时候在想什么,或者他们当时在做什么。如果一台电脑写了一首诗,它的意义还会一样吗? 1.【试题解析】:考查动词的时态。句意为:当我们读诗的时候,我们经常想象诗人写诗时在想什么,或者他们当时在做什么。根据句意和连词or后面的what they were doing可知,此处表示诗人当时在想什么,应用过去进行时。 2.【试题解析】:考查代词。句意为:这些想法让我们与文字更好地产生联系,就像我们自己创作了那首诗一样。根据句意可知此处指主语we本身,故填ourselves。 3.【试题解析】:考查非谓语动词。句意为:通过使用算法,如今电脑能创作出各种文本,包括研究性论文、书、新闻、故事甚至是诗。设空处在介词后,应用动名词,故填using。 4.【试题解析】:考查连词。句意为:电脑生成的诗在语法和文体上可能都正确,但有人说它们还是缺乏创造性和真正的意义。设空处前后句意是转折关系,故填but或yet。 5.【试题解析】:考查词性转换。句意见上一题解析。设空处应用名词作lack的宾语,且根据句意可知设空处表示“创造性;独创性”,故填creativity。 6.【试题解析】:考查非谓语动词。句意为:澳大利亚研究者奥斯卡·施瓦茨创立了一个网站叫作“bot or not”。设空处前有谓语动词created,故设空处填非谓语动词;call和它所修饰的名词website之间是逻辑上的被动关系,所以用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故填called。 7.【试题解析】:考查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句意为:在他的网站上,你可以读诗并猜测这些诗是人写的还是电脑写的。从句中的主语they和write之间是被动关系,所以用被动语态;

(江苏专用)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物理实验第一讲力学基础实验——课前自测诊断卷

第一讲力学基础实验 ——课前自测诊断卷 考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1.[ 如图1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的刻度图,为20分度游标尺,读数为:__________cm。图2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mm。 解析:2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是0.05 mm,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13 mm,游标尺上第15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尺读数为15×0.05 mm=0.75 mm,所以最终读数为: 13 mm+0.75 mm=13.75 mm=1.375 cm。 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为0.5 mm, 可动刻度为20.0×0.01 mm=0.200 mm, 所以最终读数为0.5 mm+0.200 mm=0.700 mm。 答案:1.375 0.700 2.[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约0.5 mm),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择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 (2)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mm。 解析:(1)金属丝的直径约0.5 mm,而游标卡尺精确度才0.1 mm,螺旋测微器精确度可达0.01 mm,故应选择螺旋测微器进行测量。 (2)由于5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主尺上读数为23 mm,游标尺上第11格与主尺刻度对齐,故游标尺的读数为0.22 mm,所以工件宽度为23.22 mm。 答案:(1)螺旋测微器(2)23.22

考点二 “力和运动”类实验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需的措施是________。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 1=3.59 cm ,s 2=4.41 cm ,s 3=5.19 cm ,s 4=5.97 cm ,s 5=6.78 cm ,s 6=7.64 cm 。则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 (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________ m/s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为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效果,细线与长木板要平行,否则小车受力会发生变化,选项A 正确;为打的点尽量多些,需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B 正确;本题中只要保证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即可,无须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选项C 错误;同理,小车与长木板间可以有不变的摩擦力,无须平衡摩擦力,选项D 错误。故必需的措施是A 、B 选项。 (2)由s 4-s 1=3a 1T 2、s 5-s 2=3a 2T 2、s 6-s 3=3a 3T 2知加速度a =a 1+a 2+a 3 3= s 4+s 5+s 6-s 1-s 2-s 39T 2=0.80 m/s 2 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s 1+s 22T =0.40 m/s 。 答案:(1)AB (2)0.80 0.40 4.[考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018·天津高考)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 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 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1998年在繁昌孙村镇附近的“人字洞”遗址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化石,伴出人工打制石器40余件、骨器,十余件,脊椎动物化石。50余种600多件。依据其地质年代判定为距今200-250万年之间,已被确认为迄今所知亚洲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如此丰富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和石器共存的材料,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对继续寻找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韵线索,意义不同凡响。早期报,道见于l998年8月l2日、l2月16日的《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1999年3月9日也有专文报道。 巫山人 l985年在重庆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早期猿人化石,定名为“巫山人”。经科学鉴定,巫山人的年代大约为.距令200万年。费万波等著《巫山猿人遗址》(海洋出版社,1991版)有详尽论述。此外,l998年5月8日前后,几家知名报刊相继报道了它的最新发现。 元谋人 随着1965年两颗门齿化石在云南元谋县的上那蚌村的出土而广为人知。依据地质年代判断,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后来对元谋人化石声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炭屑。有人据此推论元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